表彰先进心得体会(大全5篇)

小编: 纸韵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所得到的一种感悟和领悟。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表彰先进心得体会篇一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11月2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____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受到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诚挚的问候。

__同志强调,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始终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始终高度重视发挥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重要作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勤于创造、勇于奋斗,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创造了未来。列夫托尔斯泰曾言:“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劳动是辛勤者的勋章,是幸福生活的源泉,更是建造历史的砖瓦,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离不开亿万劳动者的力量,中国完成的每一次重大任务、取得的每一个傲人成绩、创造的每一个伟大奇迹,都离不开亿万劳动者的汗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离不开亿万劳动者的奉献,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更要弘扬劳动精神、争做劳动模范。

然而当下,在我们身边总能听到不理解、不尊重劳动的声音,有人认为随着科技进步的快速发展,劳动会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然而科技的便捷背后便是无数人辛勤劳动的汗水,而科技发展的终极目的也绝不是消灭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今的发展与成就,就是有赖于所有劳动者的辛勤努力,用劳动精神解读国家的发展,可以看到一代代中华儿女挥洒汗水的壮阔图景;而展望未来,我们同样需要发扬新时代的劳动精神。

这些年,我们在经济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领域取得的成绩,都是广大劳动者用双手创造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劳动精神”既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一种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的体现,每一份劳动都是平等的,每一位劳动者都值得尊重。许多辛勤踏实的劳动虽然默默无闻,却同样是维系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前行的宝贵基石。他们或俯身在纵横交错的田垄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或端坐在机器轰鸣的厂房里,在流水线上娴熟作业;亦或在灯火通明的实验室里,孜孜不倦地进行科研实验。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我们每一名劳动者都应当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为追求,不论身处哪个行业、哪个岗位,都要把“劳动光荣”作为时代责任和担当,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为夺取抗击疫情阻击战的全面胜利、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贡献磅礴力量!

表彰先进心得体会篇二

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也是客观的见证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江西井冈山市神山村在乡村振兴中书写了“神气”故事;老书记焦裕禄探流沙、查风口的河南兰考张庄村,如今“风沙窝”变成了“金银铺”;宁夏永宁县原隆村百姓过去久居“苦瘠甲天下”之地,因为移民搬迁生活越过越兴隆……一曲曲改变命运、迈向全面小康的壮丽凯歌,是中国共产党守初心、担使命的具象体现,也成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生动注脚。正如一位联合国官员所评价的,“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脱贫规模举世瞩目,速度之快!”

从解决温饱到摆脱贫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历史性地解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这将是前所未有的成就,足以彪炳史册。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将会大幅度地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将大大改善贫困地区产业基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让发展红利惠及更多农村人口,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基层干部的作风能力有了转变,农村治理水平有了提升,这些都是涉及长远发展的,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经济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减贫同步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朝着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深刻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攻坚实践,积累起具有长远启发意义的经验。比如,全党动手、举国之力,形成全国上下攻坚的合力。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贫困群众带来了资源、技术和发展思路,这正是扶贫合力的生动体现。比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通过精准“滴灌”提高扶贫效率。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扶贫就有千百种方案,就会付出千百倍努力。比如,产业扶贫、扶志扶智,为脱贫攻坚制造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发展产业让农民从田间走向车间,鼓励创业催生无数致富能人,扶志扶智提振农民奋斗追梦的精气神……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形成脱贫攻坚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才能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成果。可以说,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不仅以实际行动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也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表彰先进心得体会篇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劳模,大多是以工人、农民为主的体力劳动者。翻看如今的劳模名单,许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跃然于上,他们有着自己的“一技之长”,拥有一颗精益求精的匠心,对自己的技艺精雕细琢,把一份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

人称“电工状元”的虞成安,在宁波甬港拖轮有限公司工作了30个年头。他通过不懈学习,刻苦钻研,愣是靠着啃完海量电器书籍、摘录密密麻麻的笔记,从一名只有高中文化学历的工人成长为一名电气界的行家里手,也凭着精湛的技能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工匠等荣誉称号。“凡是和船舶电气有关的,他都能修!”他的同事介绍,从业30年来,他主持完成船舶电气自修项目1300多起,解决各类船舶电器“顽症”超过400起,由他自行设计、改装的船舶电气设备项目则有100多项。

对万亚勇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种心无旁骛、锲而不舍的技术追求。他原本是一个从山沟里走出来的打工仔,在宁波中大力德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数十年的时间里,他自创了一本“武林秘籍”,私藏着他钻研打磨出来的精密仪器维修技术。

“刚入行的时候是两眼一抹黑,只能在工余时间学习新知识、研究洋设备。”万亚勇说,技术工人就是来自平常一点一滴的积累,这几年下来,他先后学了机械、计算机、数控系统、自动控制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等机电一体化知识,同时还自学了cad制图、protel制图,逐步完善了先进设备电器维修技术,从一名别人眼中的“农民工”变成了专业的技术工人。他致力于最佳操作法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探索,独创了“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嗅、用手摸、用脑想”的维修高端进口设备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被动局面,获得许多创新成果。

精湛的技艺,离不开持续的锤炼。被同事戏称机械设备“110”“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傅祥方,刚进厂时,连锉刀和榔头都握不稳,但他从不服输,自掏腰包去宁波技校学习钳工专业,几年下来,他就掌握了公司所有设备的装配和修理技术。他负责的锌膏注入机、集电体组装机、绝缘圈组装机的安装及试车,获得了该流水线上的诸多第一:维修次数第一少,质量第一好,操作工夸奖次数第一多;由他参与设计的“黑灯车间”,是全球首条真正实现无人化作业的电池生产线,开创了国家碱性电池“黑灯智造”的历史先河。

表彰先进心得体会篇四

style="color:#125b86">全国先进女职工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观后感1

五一劳动节是国际性的节日,最早起源于1886年5月1日的美国芝加哥工人的罢工活动,最终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工人们获得了胜利,这才有了八小时工作制。而在现在社会,我们在谈到“五一”的时候人们更关注的是劳模精神和劳模事迹!目前,全国上下正掀起一股弘扬劳模精神的热潮,为了学习劳模身上的精神品质,我特意观看了劳模的先进事迹。

要说劳模身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首先肯定是勤奋。在我们的印象中劳模就是不分白天黑夜,挥汗如雨的在工作,他们起得比鸡早、干得比牛多、跑得比马快、吃得比鸟少。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勤奋要苦干,但更要巧干。在学习了劳模的先进事迹之后,我发现劳模不是靠“蛮力”拼出来的,而是结合自身的智慧以追求高效率、创造高效益来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样的勤奋才是真正的勤奋,这样的劳模才是真实的劳模!

除了勤奋之外,劳模身上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创新精神。劳模的创新精神是基于他们勤奋务实的基础上的,他们的创新不注重是否新颖、巧妙或具有科学内涵,而是把能否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

劳模精神实际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弘扬劳模精神,不能只是一句口号,也不是只在五一劳动节的时候,才提起、才强调。它必须体现在每一天、落实在每一项工作中。

表彰先进心得体会篇五

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我想,这就应该从职业教育着手开始培养工匠精神。这需要两个层面:学校和社会。

学校层面首先应该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社会,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等现象或多或少存在着,走捷径成才的观念也影响着学生安心学习、钻研业务。因此在教育教学当中,要注重转变学生的观念,要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第二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想使学生具有工匠精神,老师首先要有匠人的精神,要通过我们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来影响、带动我们学生思想观念认识的转变。

第三是在公共课、专业课和校园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走进校企合作的企业,现场感受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工人对工作、对岗位的那种执着追求精神。在校园文化里,可以营造一些崇尚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积淀出工匠精神。

我校在工匠精神氛围营造方面做得有声有色。在学校党总支的带领下,老师和学生经常下企业和校企合作单位中的劳模和工匠座谈、互动。

社会层面,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首先要在全社会范围消除对技术和劳动的歧视,营造一种平等尊重的环境,同时要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从制度层面来保护工匠精神。只有学校、社会都关注工匠精神的培养,我们国家才会有大国工匠出现。

社会氛围的营造对工匠精神特别特别重要。世界技能大会现场传来喜讯,中国在现场拿了三十个奖牌,金牌名列世界首位,还拿了十几个大奖。这样的消息在朋友圈里、网上传播的时候,很短的时间阅读量就有10万以上,朋友都很关注。拿到大奖的,就有上海中职校的两位同学,他们会带动和刺激了很大一个群体。同学们会认为,为国争光我们也可以。

我认为,如果都这么重视工匠精神的话,我们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工匠精神一定会是中国精神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让我们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