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针灸跟师心得体会中医(模板5篇)

小编: 文锋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针灸跟师心得体会中医篇一

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 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 期盼达到的。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跟师学习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习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

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其次要经常体会。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针灸跟师心得体会中医篇二

针灸作为中医的一门重要疗法,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作为一名学习者,我有幸能够跟随一位技艺高超的师傅学习针灸,并从中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下面我将从了解针灸的起源和原理,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对针灸的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首先,了解针灸的起源和原理对于我们深入学习与应用针灸十分重要。传统认为针灸起源于中国,可追溯至几千年前的古代医学。针灸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刺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这种疗法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实质在于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人体内部的气血流通,从而促进身体的内在平衡。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针灸学无法简单地通过书本知识来掌握,必须通过跟师跟随教学才能真正融会贯通。我的师傅是一位世代传承的针灸大师,技艺高超,经验丰富。通过与师傅的琢磨和实践,我才逐渐领悟到针灸实际操作的要领和技巧。师傅总是耐心地教导我每一个细节和注意事项,像是一只伟岸的榜样,激励着我不断学习和努力。

在日常学习中,我逐渐体会到针灸学习的重要性,学以致用的原则。针灸并非简单地掌握一些技巧和手法,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天我都要对针灸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和消化,掌握人体穴位的位置、特点,了解针灸对身体的调节作用,探究针灸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机理。同时,我还通过实践操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针灸。

除了学习和实践,我还通过与他人分享和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针灸是一门技艺,但也是一门不断学习和研究的学问。在与同行和其他学习者的交流中,我不仅能够听取他们的建议和经验,也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针灸领域的知识无穷无尽,我需要持续学习并保持开放的心态。

最后,我对针灸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随着人们对传统中医的认识加深和健康意识的提高,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针灸的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通过结合科学的手段和现代技术,针灸的疗效和安全性将得到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解读。因此,我对针灸的未来充满信心,并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学习和提升,为针灸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结而言,我的针灸跟师心得体会使我明白了针灸学习离不开师傅的传授、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实施。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我不仅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也为针灸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贡献。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针灸,将其发挥到极致,并且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针灸跟师心得体会中医篇三

一个月的儿科实习阶段转眼即逝,时间从指缝中悄然溜走,抓不住的光阴,犹如白驹过隙。

一个实习的结束同时又是另一个实习阶段的开始,准备着实习阶段又一个接力。

进入儿科科室,我从带教老师那儿了解到,儿科是个综合性很强的科室,涵盖了内科、外科的各种疾病情况。但儿童疾病的种类与成人大不同:起病急,来势凶,变化快。

因此,我们护理人员要根据其疾病特点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护理措施。由于儿童自身的特点以及年龄小不会或不能准确描述病情,不懂得与医护人员配合,所以儿科护理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除基础护理,疾病护理外,还有大量的生活护理和健康教育,病情观察应细微敏锐,发现变化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救治。

了解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后,我开始投身实习工作中。在临床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下,我不断汲取和探索专业知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许这些心得体会只是浩瀚大海中的水珠一滴;无垠沙漠中的沙砾一颗,但对我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财富,就好像在广阔的沙滩上,一阵浪打来,留下无数闪闪发光的贝壳,点点滴滴都值得我去珍藏和回忆。也许这些收获相对而言是微小的,但我相信,成功是积累在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之上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经过一个月的儿科实习,我又成长了许多,渐渐摆脱了学校的那份稚气,走向成熟。在“阵地”上,我学会的不止是一个护士最基本的技术,疾病的护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与病人家属沟通。儿科的护理对象是小孩,对于每个父母来说,最珍贵的莫过于子女了,家属以及医护人员都是本着为小孩着想的理念。除了要有精湛的输液技术,将病人的痛苦减至最轻之外,还要向病人家属做宣教,方面涉及很广,比如:饮食教育,环境,衣着,心理护理等。向家属宣教完之后,他们对我表示非常感谢,我自己心里也觉得特别欣慰,劳动成果得到赏识。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光有技术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充分体现出“护士”这一角色的价值,而不是像机器一样工作,更多的是要充当健康教育者和病儿知心者。我在儿科就深有体会,比如科室里比较多的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首选化疗治疗。除了一些常规的'操作外,我们还应该做好对症护理。感冒的症状是发热、咳嗽、甚至全身症状,那么我们应该做到对症护理,注意室内环境,饮食清淡,休息等一系列的宣教。如痰液较多,还应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给于吸痰和拍背,雾化吸入等。同时要多与家属沟通,向其介绍有关知识,如病因,主要表现等。教会家长正确拍背协助排痰的方法,指导家长正确用药,出院时做好健康指导,如合理喂养,加强体格锻炼等。在平时的实习工作中,我也经常看到带教老师向家长做宣教,这就需要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护理工作比较高的境界,只有转述给病人家属,才说明自己真正了解书本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对医患双方都是有利的两周的历练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对护士这一角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护士不光是护理活动的执行者,还是健康捍卫者和宣教者。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交际能力,将自身所学灵活应用到工作中去,同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我们用双手给病人送去温暖,每一个操作都赋予病人康复的希望,让他们看到黎明的曙光。也许我们只是送去了微不足道的关怀,但这些积累起来,就是帮助病人度过难关的诺亚方舟。

作为一名实习护士,我所能做到的也许是微不足道,但我正确认识了“护士”这一角色,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在往后的工作中将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力求更好。

“工作”这座大山等待我无畏地攀爬

针灸跟师心得体会中医篇四

跟随李熙贵老师一个月以来,本人感触颇深,受益匪浅。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中医诊治疾病讲求“形神合一”,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类比之下,单纯的针刺操作技术就好比是“形”,是具体可见的;而针刺手法则好比是“神”,是无行可征的,就像是中医讲求治神一样,需要医者较高的个人修养和造诣。

对于每个医生来说,掌握单纯的针刺手法技术是不困难的,但是,会扎针并不能等同于会治病,很多时候,即便是我们辩证准确,选穴合理,针刺治疗之后却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疗效。原因到底在哪儿呢?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手上没有真功夫,我们的针刺是有形却无神的。当然,临床中这种针刺可以治愈疾病,可是,多数是简单的疾病或程度较轻的疾病。由此看见,针灸的学问博大精深,远不止会用针、会辨证、会治疗那么简单。真正的针灸是需要手法的。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于针灸研究的深入,许多新型的针刺疗法不断衍生,其目的无非是丰富针灸的知识体系,提高临床疗效。可是,诸多新方法很多没有被我们所真正掌握就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之中。可是会用不等于取得佳效,良好的临床疗效不是诸多疗法作用堆加的结果,相反,这些新疗法的不正当运用却影响了疗效,更加重了病人的负担。新型疗法有它们的作用和意义,但我们不要忘记,针灸本身就是一种双向的良性调节技术,过多过频地使用新疗法就是喧宾夺主,没有将针灸的巨大作用发挥出来。仔细想想,我们连自己手头上的针都用不好,却着眼于穴位注射、电针等新疗法,那样岂不是辜负了老祖宗千百年来给我们传承下来的这份宝贝?所以,我个人提倡,应该让针灸回归传统。追本溯源,研习古代传统针刺手法才是发展针灸,振兴中医的正确取向。

针灸讲究手法,恰当的运用手法的针刺才能取得最佳的疗效。针入肌肤,调节人体气机,协调阴阳是针灸治病的原理,而得气和气至病所是治病的关键。我们用针使针下得气后,却不能让气随意行,气至病所。我们能使针下沉紧,却做不出“烧山火、透天凉”等能使病人感到或热或凉的显著效果,原因就是我们对于课本上的传统针刺手法根本就没有掌握,更别提很好的运用了。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正的针灸不是“插秧疗法”,它是需要手法的。

目前,针灸在国内外医学界备受关注,有人提倡针灸传统针刺手法已经过时了,我认为针灸绝不能摒弃传统针刺手法,因为它是针灸的精神内涵的精华部分。针灸属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而中医的根基便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所以,忽略传统的针灸根本就是躯壳而已。摒弃传统针刺手法就是忘本,是与中医发展背道而驰的愚蠢之举。说到传统针刺手法,被誉为“西北针王”的郑魁山老先生(已故)便是一大代表和传承人。他生于中医针灸世家,从小博览群书,积淀了丰厚的中国古文化,继承了多种传统针刺手法,尽心研习针灸技术,行医数十年,推陈出新,在应用和传播传统针刺手法和家传手法的基础上,创立了针灸“八法”,穿胛热、温通法、温补法、过眼热等多种手法,丰富和发展了传统针刺手法这一宝库。几十年以来,他提倡传统针刺手法的运用,治愈了无数病人,享誉海内外。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们肩负着治病救人,振兴中医的责任。为此,我们要认真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打好基础,积累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学好本专业的操作技术,不断去实践,多临床,多总结,重视我们的传统针刺手法,用心的去研究它,让我们的针灸回归传统,让中医回归传统,让中医针灸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忘根本,勇于创新,这样才是真正的振兴中医。这样的我们才是真正的中医医学生,而不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掘墓人”。

针灸跟师心得体会中医篇五

第一段:引言,介绍针灸的起源和发展(200字)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独特疗法,起源于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具来恢复身体的平衡和健康。针灸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体系,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针灸感兴趣并希望通过跟随师傅来学习这一技能。本文将分享我对跟师学习针灸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跟师学习的目的和意义(250字)

跟师学习针灸,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手艺,更重要的是融会贯通中医理论和实践。针灸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医生对经络、穴位等理论有深入的了解。跟随师傅学习,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与师傅的互动,更好地领会这些理论。此外,师徒传承的方式是维护和传承传统中医文化的重要方式,通过学习针灸技艺,能够保护和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使之得以延续。

第三段:跟师学习的过程和体会(350字)

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这种传统技艺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对人体的良好触觉和敏锐感知。通过师傅的示范和指导,我逐渐学会了如何握针、刺入穴位和调整针的深浅。在每一次实操过程中,师傅会仔细观察我的动作和技巧,并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反馈。这种师徒关系的沟通让我更加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惑。有时候针刺的深浅不够准确,有时候会遇到病人的特殊情况,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些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都得到了解决,让我对针灸的技术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四段:基于师傅经验的反思和思考(300字)

通过跟师学习针灸,我意识到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熟练掌握这门技艺。与此同时,我也反思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对经络和穴位的理论知识掌握还不够扎实,和病人的交流沟通能力还有待提高。师傅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指导,帮助我不断完善自己,从而更好地应用针灸疗法。

第五段:跟师学习的收获和展望(300字)

通过与师傅的交流和学习,我对针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提高了自己的技能水平。在实践中,我感受到了针灸对身体的调理作用,看到了病人的康复变化。这给了我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未来,我希望继续深入学习针灸的理论和应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我想将这项技艺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为更多的病人提供帮助。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针灸这一传统医学技术在现代医学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总结:通过跟师学习针灸,我不仅仅获得了专业技术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师徒关系的传承方式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和经验,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贯彻中医药理论,并为推广中医药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