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通用10篇)

小编: 梦幻泡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篇一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历史人物故事。本单元的主题是“有志者事竟成”,课文讲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尽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全文内容概括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司马迁的赞美。

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感悟。

2、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初步认识《史记》的史学价值和地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司马迁发愤著书的过程

难点:领悟司马迁发愤著书的过程中折射出的司马迁的精神。

本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发愤”二字,既是全篇的文眼所在,也是对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巨著的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

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思考圈画,同位交流、抓关键语句品读,补充资料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抓住“发愤”进行“读悟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理解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真正原因,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整个教学过程我分为五大环节来完成。

环节一:复习导入。认读一组与课文有关的词语,这些词语是课文内容的提炼,读好它,既为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同时也是对课文内容有总体把握。

环节二:总览全文,以《史记》究竟是一本什么著作?让学生总览全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抓住“发愤”提出纲领性的问题(为什么要发愤?在什么情况下发愤?是怎样发愤的?),切入文本的新授。

环节三:品读感悟

以“发愤”为主线,以“读”为抓手。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感悟司马迁写《史记》的三个原因:一、英雄的影响;二、受父亲的影响;三、父亲临终前的嘱托。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第三个原因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抓住司马谈临终前的嘱托“你一定要……啊!”这一句,来感受写好一部史书的艰难和意义的重大。为下文“忍辱负重”奠定理解上的基础。

第二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抓住课文第三自然段,读、思、划、批注的方式,通过学生自学、同位交流、反馈,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中司马迁受刑后的想法和做法,加深对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感悟,让学生默读自学课文第三小节,想想他遇到了什么样的飞来横祸?交流时再补充阅读司马迁在受酷刑后在一篇文章中袒露自己生不如死心情的资料,感受这场灾难给他带来的巨大的身心伤害。交流受到酷刑的司马迁,内心是怎样想的?抓住“悲愤交加,血溅墙头”等体会司马迁极度耻辱痛苦的心情。再来指导学生读出这种痛苦心情。

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他选择了活下去,引领学生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并抓住两个‘一定要’创设情境,想象当他深陷牢狱时,当他遭受耻笑时,他忍辱负重,一定要完成史书的决心,指导学生读出其内心的坚定。

出示:冬天的早晨,寒气袭人,当人们,他已经。

夏天的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他仍然。

无数个夜晚,月黑风高,当人们,他依然。

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内化为真正的自己内心的感悟,真正地走进司马迁的心灵,与司马迁对话。感受司马迁视事业为生命、置荣辱于度外的伟大人格。

第四步:读写结合

1.以一组发愤是:司马迁受酷刑后忍辱写成的《史记》

发愤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骚》。

发愤是谈迁。发愤是海伦。

发愤是阿炳。发愤是。

2.小练笔:面对司马迁和他的鸿篇巨制——《史记》,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使司马迁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更加清晰高大丰满。

环节四:课外延伸

1.认真研读《史记》中的一篇文章,写出自己的感受。

2.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试着对司马迁作一个综合的评价。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篇二

今天,我们学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章之后,我深有感触,明白了许多道理。

我学完了这篇文章,明白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朝廷的史官,他到处搜集资料,要编写一部史书。但是司马谈没有实现这个理想,临终前他嘱托司马迁要写一部史书。于是司马迁发愤图强,到处搜集资料。正当他专心致志地整理资料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让他进了监狱,受到了当时最野蛮的腐刑,尝尽了人世间的屈辱。但是,意志坚强的司马迁没有受奇耻大辱的影响,不论是在监狱里,还是出狱后,他都专心致志的编写《史记》这本书。他一共用了十三年的时间,终于编成了这部辉煌的史书。

学了本文之后,我想起了司马迁说过的话:“人固有一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这句话讲的一点没错,是司马迁的人生写照。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这篇文章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地方是: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司马迁进监狱受的'是常人难以忍受的腐刑。在当时,受腐刑的人会被人讥讽、嘲笑,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编写完《史记》这本书。

学完这篇文章之后,我明白了:我不论做什么事,要有司马迁写《史记》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被小小的挫折打败了。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篇三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好父亲临终前的话语和描写司马迁的遇难后的心理活动的语言。

3、能体会小司马迁倾听英雄故事时的激动,承诺父亲嘱托时的决心,遭遇飞来横祸时的忍辱负重,进而理解“发愤”的含义。

教学重点: 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1、激趣导入:

它是一部史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四史”;梁启超称赞它是“千古之绝作”,鲁迅则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请问这部赫赫有名的史书是          ,他的编写者是          ,关于这个人,你还了解多少?(收集资料)

2、质疑课题:看到题目,你脑海中会出现什么问题?

二、“扫除拦路虎”:

1、写出文中的生字并注音组词

2、找出文中的生词并解释

3、给文中出现的多音字注音

飞来横祸      重于泰山      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

三、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1、《史记》是(      )代文学家、史学家(      )用了(    )      年完成的一部 (       )字的辉煌巨著,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记载了从(        )到(           )一共(         )年的历史。

3、静下心来,让我们轻轻走进司马迁耗尽毕生心血的写作现场:

4、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依据课文第1、2自然段总结概括。

四、精彩片段回放——课文第三自然段

1、写出“专心致志”的近义词(至少3个)

五、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你能用下面的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汉代史官   飞来横祸    入狱受刑    父亲嘱托  

克制自己   忍辱负重    发愤写作    辉煌巨著

2、历史上像司马迁一样不顾个人荣辱献身于事业的伟大人物的故事你还知道多少?(收集资料)

3、你还知道《史记》中的哪些故事?(收集资料)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3、通过对司马迁及《史记》的深入了解,激发学生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写《史记》?怎么写《史记》?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想的一段话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文的主要内容: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

二、抓住“发愤”,体会精神

1.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

“一场飞来模祸……入狱受了酷刑。”

(1)、“将军”指李广的孙子李陵将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自学补充资料“辩护受刑”。从这个事件中,你认为司马迁是怎样的一个人?(仗义执言正直勇敢敢说真话实事求是)

(2)、就是这样一位史官,他仗义执言得罪了权贵,被判入狱,受到“宫刑”。(学习补充资料--“宫刑”)

2.司马迁在受刑后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1)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出示)

a、你感受到什么?(在古代,宫刑是一种极其惨无人道的酷刑。对司马迁来说,这是一个难以忍受的侮辱,是对他肉体和精神的无以复加的摧残。古人说“士可杀不可辱”。在这种情况下,死,的确比活着更容易,事实上司马迁的确多次想到过死。)可是父亲的临终嘱托又回荡在耳边,(出示父亲的嘱托)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出示下面的句子)

(2)“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a、解释“重于泰山:忍辱负重追求理想,完成伟大的事业而死去”

“轻于鸿毛:怕受一时的侮辱而放弃理想,丢下事业去死”

b、“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两个“一定”体现司马迁决心大,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为而活,他活下去的信念是。

(出示)“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学生自读,教师简介,练读出示文中的句子。

过渡:想到这里,他是怎么做的?

出示

(3)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a、埋在心底的是个人痛苦和耻辱,留给后人的是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司马迁写史书一丝不苟,矢志不渝。

b、出示插图,这是司马迁写史书时的情景,从图中你看到些什么?(挑灯夜书,条件艰苦,一捆捆竹简,工作量大。)体会到什么?此时,你心中的司马迁是怎样一个人?把他的形象读出来。(用“不管……不管……都……”来说图意。)

c、结合文字描写和插图,练习说话:“司马迁,您在的情况下,为了坚持写《史记》,您真是一个的人!”

三、抓“巨著”,体会情感。

1、引读:经过精心准备,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终于……这部前无古人……用生命写成的。”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耗时长,巨著辉煌,用生命写成……)

(1)、《史记》的地位很高: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解读“毕生的心血”补充:“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3、抓拓展,课外进一步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板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殷勤嘱托

惨遭横祸

忍辱写作

完成巨著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篇五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选择、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介绍我的教学设计以及设计理念和目的。

首先分析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的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它与前两课《海伦凯勒》《郑和远航》共同对学生渗透“有志竟成”这个主题单元的精神熏陶,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图书推荐《上下五千年》做阅读铺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感悟。

2、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的精神。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阅读史书、关注历史的兴趣。

教法学法:

教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学法:潜心会文、品味语言

(教法学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特别说明本课时的教学是在上一课学生充分自主读书,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的。

教学过程依次为整体感知、品词析句精读课文、拓展延伸

首先整体感知,借助词语复述课文。

出示词语:嘱托、专心致志、飞来横祸、了此残生轻于鸿毛、辉煌巨著史无前例重于泰山。指生读词语,然后借助词语复述课文。之后让学生默读全文。

(设计依据:《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因此教学要从整体把握开始。借助词语复述,使课文内容成为清楚的一条线,也是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

接下来品词析句、精读课文。(这里分为四个环节)

1、首先教师联系词串出示问题:“嘱托”可以换成“嘱咐”吗,为什么?司马迁写《史记》仅仅因为父亲的嘱托吗?以这两个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读书中的思考是学生读书习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出示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旨在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同时设置近义词的比较,是落实《课标》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2、在接受父亲的嘱托后,司马迁开始“专心致志”地写《史记》,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专心致志”?生再读一二自然段,感悟交流。在发言交流的基础上师引出“每天”和“忙着”这两个重点词。同时就这两个词让学生展开想象。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下面的句型练习:

天色微明,司马迁__________;

夜深人静,司马迁___________;

三伏盛夏,司马迁____________;

数九隆冬,司马迁_____________

……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老师与文本三者的对话,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凭借文本具体的语言材料,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训练学生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3、“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什么是“飞来横祸”?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师可相机补充“李陵事件”,同时强调司马迁所遭受刑罚的残酷和耻辱。)然后引领学生用直线画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用波浪线画出司马迁是怎么做的。读文章、看插图体会司马迁此时的心情,感受他做出生死抉择的原因。(忍辱负重)最后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最后师配乐范读。

(语文教学把朗读放在首位,因为阅读过程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我们学语文,不是把每篇课文都分析透,而是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有感情的朗读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4、就这样,带着屈辱,带着痛不欲生的悲伤,带着重于泰山的人生意义,司马迁最终完成了这部史无前例的辉煌巨著。生自由读最后一段,引导体会“13年、52万字”所表现的司马迁精神。

思考交流,司马迁留给我们的只有《史记》吗?回扣课题,深入解读“发愤”。师补充后人对司马迁的评价: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通过阅读、思考、交流,让学生深入体会司马迁对待苦难的人生态度,使司马迁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渐渐高大起来。)

最后拓展延伸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英雄人物把困难与挫折当做一笔财富,他们用行动来诠释“发愤”。课下同学们读读、背背五下《国学启蒙》第46页,《报任安书》中的片段。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实践真正的大语文观。)

文档为doc格式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篇六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13年时间编成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本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发愤”二字,既是全篇的文眼所在,也是对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巨著的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文本语言精练,凸现了人物品性,是对学生进行“读中悟,悟中读”的语文基本功能力训练的好教材。

基于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我认为,汉朝时史官的重大职责、司马迁所受的冤屈,对学生来讲,相当陌生,缺乏这些知识基础,对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弥足珍贵,是非常不利的,也会使学生体悟不到《史记》的崇高的史学地位。因此,教学中要适度对一些虚写的语言作充实处理,以便突破难点。

鉴于以上的认识和分析,本课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语言文字和学生的情感体验,走进人物内心,真切地感受司马迁所承受的痛苦和耻辱。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感受司马迁的伟大人格魅力,学会坚强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重点定为体会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力量源泉。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想象情境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涵和人物品质。

由〈史记〉的地位聊起,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学生的提问出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围绕三个问题展开教学:

1、司马迁入狱受刑后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他到底受了怎样的灾难?

2、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3、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第一个问题相对简单,学生结合课前了解的资料,解决“酷刑”和“横祸”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司马迁受刑后的心情,再来动情地读好课文。借助课外资料,了解受刑原因,有利于孩子理解司马迁的“愤”。在此基础上,完成练习册,水到渠成,降低了难度。

第二个问题最大,要在全文中搜寻有价值的信息。所以在小组中寻找、交流,鼓励孩子寻找司马迁力量的源泉。父亲的嘱托都能找到,有些小组就此满足,这是引导反复朗读课文,从中让他们找到隐藏的一些力量。教学时,适时创设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读好文中的语句,更有内容。

第三个问题主要以想象情境,丰富画面的方法来学习,以次体会他的忍辱负重、矢志不渝。

最后,总结全文,交流收获,走出课文,离开作者,说自己的收获。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篇七

《史记》是史学史上的一部鸿篇巨着,世界大文豪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而它的作者正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读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章,司马迁的精神令我感慨万分,他没有被命运击垮,抱着自己坚定的信念,用了整整13年时间,写成了这52万余字的辉煌史书。这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如果将司马迁换成我们,受了酷刑后在监狱呆了6年,这种痛苦我们能体会吗?想想吧,司马迁是多么的伟大,顽强!

当然,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如:谈迁二写《国榷》,左丘明双目失明写《国语》,孙膑割骨写《兵法》……他们跟司马迁一样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我们虽然没有他们的经历,但一旦经历了,就一定要像他们一样,勇敢地去面对,从困境中走出,不被任何曲折击败,坚持到底就是最终的胜利!困境中的千锤百炼,才能雕琢出最璀璨的玉石。这重重磨难,能使一个平凡的人变得不平凡,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变得更不平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篇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选择、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介绍我的教学设计以及设计理念和目的。

首先分析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的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它与前两课《海伦凯勒》《郑和远航》共同对学生渗透“有志竟成”这个主题单元的精神熏陶,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图书推荐《上下五千年》做阅读铺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感悟。

2、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的精神。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阅读史书、关注历史的兴趣。

教法学法:

教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学法:潜心会文、品味语言

(教法学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特别说明本课时的教学是在上一课学生充分自主读书,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的。

教学过程依次为整体感知、品词析句精读课文、拓展延伸

首先整体感知,借助词语复述课文。

出示词语:嘱托、专心致志、飞来横祸、了此残生轻于鸿毛、辉煌巨著史无前例重于泰山。指生读词语,然后借助词语复述课文。之后让学生默读全文。

(设计依据:《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因此教学要从整体把握开始。借助词语复述,使课文内容成为清楚的一条线,也是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

接下来品词析句、精读课文。(这里分为四个环节)

1、首先教师联系词串出示问题:“嘱托”可以换成“嘱咐”吗,为什么?司马迁写《史记》仅仅因为父亲的嘱托吗?以这两个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读书中的思考是学生读书习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出示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旨在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同时设置近义词的比较,是落实《课标》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2、在接受父亲的嘱托后,司马迁开始“专心致志”地写《史记》,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专心致志”?生再读一二自然段,感悟交流。在发言交流的基础上师引出“每天”和“忙着”这两个重点词。同时就这两个词让学生展开想象。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下面的句型练习:

天色微明,司马迁__________;

夜深人静,司马迁___________;

三伏盛夏,司马迁____________;

数九隆冬,司马迁_____________

……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老师与文本三者的对话,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凭借文本具体的语言材料,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训练学生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3、“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什么是“飞来横祸”?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师可相机补充“李陵事件”,同时强调司马迁所遭受刑罚的残酷和耻辱。)然后引领学生用直线画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用波浪线画出司马迁是怎么做的。读文章、看插图体会司马迁此时的心情,感受他做出生死抉择的原因。(忍辱负重)最后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最后师配乐范读。

(语文教学把朗读放在首位,因为阅读过程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我们学语文,不是把每篇课文都分析透,而是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有感情的朗读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4、就这样,带着屈辱,带着痛不欲生的悲伤,带着重于泰山的人生意义,司马迁最终完成了这部史无前例的辉煌巨著。生自由读最后一段,引导体会“13年、52万字”所表现的司马迁精神。

思考交流,司马迁留给我们的只有《史记》吗?回扣课题,深入解读“发愤”。师补充后人对司马迁的评价: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通过阅读、思考、交流,让学生深入体会司马迁对待苦难的人生态度,使司马迁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渐渐高大起来。)

最后拓展延伸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英雄人物把困难与挫折当做一笔财富,他们用行动来诠释“发愤”。课下同学们读读、背背五下《国学启蒙》第46页,《报任安书》中的片段。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实践真正的大语文观。)

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篇九

师: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直线画出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怎么做的句子。

生:默读第三自然段,画有关句子。

师:司马迁怎么想的?

生: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生:因为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生:因为司马迁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生:他在狱中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

师:他为什么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生:他想到父亲的临终嘱托,史书还没有写完。

生:他想到自己如果就这样死了,就比鸿毛还轻。

师:出示句子“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重于泰山是指什么?

生:为人类作出贡献而牺牲。

生:壮烈地死,成为一名英雄。

师:轻于鸿毛又是指什么?

生:不珍惜生命的死。

生:面对挫折就想了此残生的人。

生:背弃或家利益做叛徒或自杀而死。

师: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司马迁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这个信念是?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他把写《史记》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是这样做的

生: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师:他在狱中是怎样发愤著书的?

生: 司马迁在自己的手臂上刻了“勤奋”两字,放弃了很多睡眠时间一直写书到三更半夜。

生:飘雪的冬季,司马迁的手被冻僵了,他就哈一口气,继续开始编写。

生:白天,他坐在草堆铺成的席上,*窗外透进的几丝光亮照着写书,夜晚点着桌上的油灯写书。身旁堆了一叠竹简,送来的饭菜放在一旁,几乎没有吃过,水偶尔喝一些。

师:学到这里,你联想到哪些成语?

生:忍辱负重、矢志不渝。

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生:呕心沥血、赴汤蹈火。

……

师:读了这段文字,我们看到了一个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司马迁。

简评: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读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读出老师的引导、学生的平等参与、对话各放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与领悟……体现了学生个体理解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片段其中的问题之一是:是什么使司马迁打消了了此残生的念头?之二是: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司马迁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在狱中是怎样发愤著书的?教师没有提问给学生障碍、束缚,没有预设标准答案,而是在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解读文本,并展示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性,这就是对话的多层次。2、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片段中,学生对司马迁的想法、做法,都是自己主动进入文本后获得的。在想象课文空白处“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情节”,学生选择了不同的环境来说话。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司马迁……;在酷热的盛夏……在飘雪的寒冬……;为了提醒自己要努力,司马迁……;学习课文后的成语归纳,必须是感悟语言后的运用,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篇十

让我最感动的是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课文中是这样写的: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耻辱、痛苦全部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书。

就这样,司马迁写作用了整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巨著,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他忍辱负重,历尽艰辛的精神使我受到了很大感触我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退缩了,学完这一课使我懂得了:在今后的学习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退缩,要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计较个人得失,就一定能在学习中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