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坟的读后感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大全6篇)

小编: 琴心月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坟的读后感篇一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这是文章的第一句话。原本以为有着“一”字胡须和“刷子”头发的鲁迅先生很严肃庄重的我,一看到这句话,便不由得大吃一惊。“不苟言笑”的鲁迅怎么会有如此开怀的、发自内心的大笑?带着这第一个疑问,我开始读萧红的这篇《回忆鲁迅先生》。

一字不落地读完全文后,我发现在文章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鲁迅的性格和为人。

就让我从那个疑问说起吧。萧红多次写到了他的笑容:“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笑而不答”……这可以看出鲁迅并不是永远板着脸,而是和蔼可亲的。其中,鲁迅有一次还开玩笑,对上午才见过面的萧红说“好久不见”,可见他也会像小孩子一样顽皮,心中充满了乐趣和幽默感。鲁迅先生的笑容总是很“明朗”、爽快,这也能看出他做事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为人正直、大方。这也感染了萧红,让她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这篇文章中,对于鲁迅走路的描写特别精彩:“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这虽然只是鲁迅的习惯动作,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果断、珍惜时间的鲁迅。

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喜欢北方口味”、“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这体现出他很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有个性,也很坚持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原则和特别的爱好,有些倔强、固执。但这种性格也使他做事坚持不懈,一气呵成,从不半途而废,总不让自己空闲着,即使生病了也“又谈翻译,又谈某刊物”,还忙着“校《海上述林》的校样,印珂勒惠支的画,译《死魂灵》下部”,“要做的事情非立刻就做不可”;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讲究效率。他的一生是忙碌的一生,是平凡而有意义的一生。

最后,我想说:“鲁迅先生,您身上有太多太多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您真不愧是我们中国的‘民族魂’!”

坟的读后感篇二

行动呐喊,思想彷徨,运交华盖,寂如野草,后人朝花夕拾。

这是鲁迅。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到现在仍然是经典。她从一个女学生的角度,用清丽自然的笔触刻画了日常的鲁迅先生的样子。

萧红是一位心思细腻,对生活充满无限美好想象的女作家,但身在那样一个时代,包办婚姻,远离家庭,她的遭遇是不幸的。在她心灰意冷,被这个时代的悲剧包围着的时候,调皮的海婴公子、温柔的许先生,以及最令她敬爱的鲁迅先生出现了,鲁迅一家对萧红的欣赏与呵护给了她悲凉人生中最难得的温暖。鲁迅去世后,萧红写了《回忆鲁迅先生》来怀念他。他们二人之间的情谊,一直是文坛里的一段佳话。可以说,没有鲁迅,就没有萧红。

在萧红的笔下,鲁迅先生似乎不再是我心中那个“横眉冷对”、严肃冷峻的革命家的形象了,伟人超脱于常人,却也有平实的一面。

开头写“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简单的两句话,就刻画出了一位亲切的鲁迅,一位内心沉稳却也不失幽默、会开怀大笑的先生。

“天晴啦,太阳出来啦。”萧红的这句话是我全文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梅雨季,很难有晴天,一丝阳光就能使萧红三人露出展然会心的笑。似乎很难想象,当时是何等黑暗混乱的社会局面,何等忧郁的心境,才会使许先生和鲁迅面对晴天,面对光明时,流露出如此发自内心的欢喜。

“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们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鲁迅先生是无比地关爱青年,他将自己献身给了革命,给了中国,给了人民。

郭沫若说“鲁迅先生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民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笑声明朗,渴望光明,鼓励青年,殚精竭虑,伟大而平凡。

这亦是鲁迅。

坟的读后感篇三

当我打开这本书,翻阅这篇文章时,就有一股文学的香气袭上心头。细看,是鲁迅先生的事迹。

这位伟大的革命家,一生中全部精神都投入在文学,他无时不刻都在捍卫国家。他没有真枪实弹,但是,笔是他最好的武器。

花开花败,人物是非,他总是拼命工作。

鲁迅先生的无私让开拓了创新的路。

而我明白,死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虚度光阴,花,可以几个轮回的生、死、盛、萎。而人呢?只有这70、80年光阴罢了。而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人民服务中!”

我为这位伟在惋惜,他毕生都在工作,可曾有几次真正休息,他失去的太多了……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

鲁迅先生病逝……

“天底下哪里有天才,只不过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我在工作罢了……”

坟的读后感篇四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他弃医从文,从此投身文学的知识宝库中。

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

《孔乙己》中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折了腿,最后还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而《药》则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一点。文中凶暴残酷的刽子手康大叔,因为小儿子小栓的痨病而拿出所有家档去买了个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议论纷纷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为革命而被处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馒头而牺牲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康大叔的残酷,卑鄙,仗势欺人。华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们的盲从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夏瑜的英雄气概但是完全脱离群众的革命是无法成功的。

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坟的读后感篇五

一九三六年十月,鲁迅先生逝世那时的萧红,在日本仿佛看见一个中国的女子在日本的街头捧着一张报纸眼泪不住的往下流着漫无目的的走着,她抬头,人群中却没有一个熟识的人的影子。

第一次读回忆鲁迅先生是中学时期的课文。那时读书的目的并不是正确的,是为了考试,为了拿高分。并没有试图去理解文字中所承载的情感,或许作者的署名是张迺莹,使我的印象更加的模糊了。

文字中,鲁迅先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清晰的出现在眼前。看到一个吸着香烟的中年男人坐在藤椅上,穿着长衫,他半眯着眼睛,思考着事情。而这个心怀中国的男人,却又那么让人亲近,对二十出头的萧红指导者穿衣服的哲学。他的生活是严谨而精致的,所有的物品都整齐的摆放着,送出的书也要整齐的包好,连线也不可以歪斜。他在凌晨工作,直到天明。他病了,却不像常人那样休息,反而因为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而加快了工作的步伐,一心想要为人类留下更多更多。许先生对萧红说,他的做人我们是学不来的。也许正是因为心里的钦佩,才让许先生能安心的照顾着鲁迅,照顾他的生活,照顾他的一切琐碎吧。

人生中能交这样一位挚友也是让人羡慕的啊。没有年龄的隔阂,没有代沟,为着共同的理想而互相吸引推崇着,一齐努力着。都是让人钦佩的人,都是让人想要学习的对象。

严谨的生活大概是成就的来源,最近也在思考着要重新自律严谨的生活起来了,不去欺骗自己,不做表面功夫,读了回忆鲁迅先生也得到了激励,虽然做不到那样好,也是要试着去努力的做一做的。

坟的读后感篇六

在家中闲来无事,看到书架上有一本箫红集子,顺手就把它取了下来。翻看了一下其中内容,发现最后一篇是她写〈回忆鲁迅〉,便细细品读了起来。

我曾读过回忆鲁迅文章,而箫红这一篇却令我十分难忘,因为它为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独特一面。

我曾以为鲁迅是冰冷。因为他用他文章与敌人作斗争,深深击中了敌人心脏,如一个杀手般。然而在读完这篇文章,才发现鲁迅其实不是这样。鲁迅与鲁迅文章并不是完全是这样。萧红把鲁迅——那个生活中平易近人鲁迅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在深入研究鲁迅作品之时,也读懂了他。

箫红在文章开头就写鲁迅笑:“鲁迅笑声是明朗,是从心里喜欢。”下面还有写他笑:“鲁迅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热闹”。原来这也是他!原来鲁迅并不总是板着脸,鲁迅在平日生活中不会只表现出它批判现实冷峻一面。这让我想到了写《社戏》。《社戏》中鲁迅也是乐观、开朗,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他,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生活中鲁迅细致,周到。有一次鲁迅伤风初愈,夜里十二点谈话后,仍然坚持要送箫红。临别时,他提醒箫红下次再来时辨认门方法。箫红出门后回头看时,鲁迅先生那一排房子黑黑,若不是告诉那样清楚,下次来她怕要记不住。

在感到了他平易近人之时,也被这样书中一段话十分感到了鲁迅不同,“鲁迅先生不游公园,住在上海十年,兆丰公园没进过,虹口公园这么近也没有进过……”这句话说明鲁迅先生热爱时间,珍惜时间。鲁迅是一个热爱时间人,他这种热爱时间,珍惜时间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我看来,珍惜时间即珍惜生命。而反观身边许多人,每天都沉浸在娱乐之中,这何尝不是在浪费时间,浪费自己生命。

不会忘记那个惜时如命、“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严肃鲁迅,更不会忘记那个“很喜欢吃油炸东西”、“笑声是明朗”、细致地生活着鲁迅。因为,这也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