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莫言作品牛的读后感(优秀7篇)

小编: 琉璃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莫言作品牛的读后感篇一

前天晚上,得知作家莫言荣获20__年诺贝尔文学奖,赶紧看网上评论。发现看法不一。莫言本人对此很低调,这是肯定的,没有一个获奖者张牙舞爪。官方媒体也说,要以平常心来看待这件事情,一反几十年来对诺奖的爱恨交加的贲张情绪。多数普通人的反应是祝贺、高兴,另有一些人不以为然。

我个人,惭愧得很,没读过这位作家的一本书。只看过从他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老实说,我对电影《红高粱》感觉很一般。我认为,那不过是编剧导演编造的一串诡异故事,跟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不搭界,甚至有丑化的成份。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而这,正是吸引无聊观众的地方。如果老外靠这个了解中国人,那是走错了门路。

在没读过一本书的情况下,我不敢对莫言获奖一事发表任何看法。为了弥补我的不足,赶紧搜索下载了他的最近的名作《蛙》,开读。

有人对类似我这种作法不感冒,说有赶时髦之嫌。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当人们都在纷纷谈论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应该保持充分的好奇心。就是,你最好对这件事有一点儿起码的了解,然后才能看懂别人的议论。否则,你就是自绝于人民。

于是开读。从晚上9点看,看了一个小时,困了,睡觉,第二天,就是昨天,看了一天,今天早晨7点多终于看完。对于我这种看书如同老牛一样慢的人来说,每一本小说都是一种折磨。好在终于看完了。

读后感?怎么说呢?只能概括成一句话:还行。还行的意思就是,你看了,总比不看强。但假如没看过,似乎也没有什么损失。毕竟我看小说不是消遣。我消遣的方式很多,小说还排不上号。

再次一层,文学欣赏除了思想以外,最重要的是一种美感。老实说,从莫言的这本小说中,我没怎么感觉出美来。也许是我的理解水平问题,那就怪不得人家,就像我听不懂交响乐一样,不能怪贝多芬们不好。

莫言作品牛的读后感篇二

《蛙》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壮阔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女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

之所以取名“蛙”,并不是因为文中充满对蛙声的描写,而是因为它的谐音“娃”,突出了主题——生命的歌颂。

在文中,姑姑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两面的:送子娘娘和杀人妖魔。

姑姑首先是一位乡村医生,人称“送子娘娘”;她也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们称她为“杀人狂魔”。对于她来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无法逃脱的痛苦之中。

读《蛙》其实会感到残酷:一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客观冷静的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莫言的书因而有着广泛的代表意义和现实意义。

《蛙》里的一切无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节甚至刊物的名称都在为生命鸣唱,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手法,把小说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就是关照生命,歌赞生命,敬畏生命。

正如弘一法师在圆寂之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脚下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又如曾国藩所说:人生在世,应该心存敬畏。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归,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反之,若心无敬畏,则行无所止,于是胆大妄为,伤天害理,所以必自取灭亡。

心存敬畏,常怀悲悯,我们的情感将更加丰富沉淀,我们的心灵将更加美好丰盈,我们的人生将更加从容不迫。

莫言作品牛的读后感篇三

我很喜欢莫言,可是我的老婆不喜欢,说他的小说没有美感,难以卒读。

的确,莫言的小说“看上去很丑”,里面的形象都不怎么光鲜,甚至文学传统里一向光明的母亲形象,在他的笔下,也大打折扣。比如《欢乐》里的母亲,说话漏风,形容邋遢,甚至满身虱子,连老鼠都肆无忌惮地爬过她的身体。而他的乡亲,在他的笔下,都是满嘴“猪屎牙”,长相难看,言辞鄙俗。他甚至诅咒他周遭的绿色,说它是最肮脏的颜色。

可是,他的小说在暴露这些真实的外在的“丑陋”之后,所留下的些微的内在的美,不是更真实和可贵吗?比如言情小说网《欢乐》里的母亲,虽然形象委琐,怕媳妇而且迷信,但是为了送她的小儿子上复读班,去向人乞讨;而且乞讨时讲述真实的情况,而不是撒谎来欺骗他人的同情;当她的儿子说她“丢人”时,愤怒地打了他。这不是美吗?在那一刻,这个母亲的形象,不比那个所谓的“风流倜傥”,绰号“大学生”的小儿子“永乐”美多了吗?甚至在“他”看来可恶的哥嫂,在生活的重压下,仍让他再复读一年(已经是第五年了),这不是人性的美吗?让他感到少有的温暖,让他欣赏自己的乳房,对所有人,包括他的母亲和蔼可亲的鱼翠翠,不美吗?在都市小说的末尾,附上的中学生习作,正是通常所谓的“在生活中提炼出的美”。可是在这些文字里,哪里有她母亲真实的形象,哪里有她满腹的艰辛?这样的美,是“隔”了一层的美,比正文里的“众多卑微,丑陋掩盖着的美”,深度差多了。

以前,我认为莫言的“大杂烩”总裁小说文字还需要锤炼,那个时候我想到的还只是文字的“精练,美化”;现在看来,这个问题更具有挑战性,那就是不应该美化,而是“真实化”。“大杂烩”在某种形式上有所突破,展现出了部分的真实,但应该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以赛亚柏林说“真善美”其实并不是统一的,真的,往往不善,不美。但在更高的层次上,还是应该有所统一的。因为“假”的美,最终还是不美的。要美,还是离不开真。

莫言作品牛的读后感篇四

《蛙》是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12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与他的其他重要长篇作品,如《酒国》等相比,《蛙》延续了这些作品对小说结构、叙述语言、审美诉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诗般反映社会变迁等方面的执着探索,在整体上达到了极高艺术水准,也是近几年中国原创长篇小说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莫言作品牛的读后感篇五

星儿的爷爷,他是一位能干的老人。只要经爷爷出的活儿总是那样的好,他割出的麦茬又矮又齐,捆出来的麦个子,中间卡,两头多,麦穗齐齐的连一个倒穗也没有。我的爷爷也是一个能干的老人,经他手种的稻子也是又大又好,吃起来也很香很软。

莫言作品牛的读后感篇六

我是一边躺在床上一边淌着眼泪看完这部小说的。我从来没想过看中国作家的小说能把我看过,毕竟古典小说里面的桥段在电视剧里看多了便麻木了,顶多为了古典小说的艺术成就动容;现当代小说虽然看得有点纠结,但是不至于掉眼泪,毕竟看张爱玲我没哭,看张恨水我没哭,琼瑶什么的我根本不看也不屑于看。看村上片山本多乔伊斯蕾秋的小说倒是让我在纯洁的故事情节中湿润了眼睛。

昨儿看莫言的《蛙》,看到王仁美死的时候眼泪居然不知不觉的便流了出来,我一直觉得大师是什么,大师就是不动声色的让你情不自禁。莫言平淡的语言,看似水到渠成的情节,看似顺理成章的死亡——他做好了铺垫,没有一件事情来的突兀,依旧让我情不自禁。这部小说里面,我最欣赏的也是唯一欣赏的便是王仁美——可能是因为她的寿命相对较短,还没来得及表露出人性的阴暗丑陋部分便魂归九泉,留下美丽的侧影在人世间,在蝌蚪的心里,虽然蝌蚪不久就和小狮子结了婚。说实话,这部小说里面最让人难以认同又最难以让人反对的便是姑姑。姑姑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典型,她酒神就充满了矛盾,年轻时候还好,矛盾不够尖锐,但是她的经历越多,活的时间越长,自身的矛盾便越突出。年轻时美丽善良天不怕地不怕,充满了正义感,中年的时候简直就是中了愚忠的毒药,并且这毒药已经深入骨髓,浸透到姑姑每一寸肌肤,每一滴血液,每一次脉搏,无孔不入的毒药让她自身的矛盾不断突出,最后的结局是从东北向女神的位置跌落到东北向瘟神的位置,她的毅力让人佩服,但是她的手段却让人咋舌,不得不称奇,却万万不敢忍痛,手下毕竟有几千条生命啊。在姑姑眼里,出了锅门的是生命,享有国家的权利,没出锅门的呢就不值得一体,两个字:做掉!坚决做掉,没出锅门的也是生命呀,又不是简单的精子和卵细胞,更不是水里的蝌蚪,那也是命。姑姑知道,但是她在计划生育的号召和愚忠的磨合下,用许多莫名其妙有义正言辞的借口取了那些可怜虫的生命,同时还带走了许多母亲的生命。王仁美,王胆,哪一个该死?现在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是事实却证明在死的规矩下还死了一大片人。姑姑老的了时候被自己手中愈加浓烈的血腥味搞得神经兮兮,理所当然,人一定要为自己做出的事情付出代价,不管是自以为是的正义,还是忠肝义胆。毕竟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是客观的,而人很多时候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

小狮子这个形象我就更不喜欢,或许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觉得她对姑姑的好就是献殷勤,她其貌不扬,还对蝌蚪有情,但是蝌蚪明显不喜欢她的粉刺,所以他就对蝌蚪的姑姑下手。姑姑就是她的党。姑姑说他不喜欢王肝,是因为王肝为了追求小狮子甘愿出卖朋友,甚至出卖自己的亲妹妹,她还说王胆和王仁美都是王肝害死的。这一点我要为王肝打抱不平,他对小狮子一见钟情还情人眼里出西施,把小狮子看做东北乡里一枝花。谁都知道爱情这个东西的力量是无可限量的,王肝巴心巴肝的对小狮子好,为了他甚至不惜出卖朋友和亲妹妹,他不爱他的亲妹妹吗?作者只是省略了王肝在爱情和亲情之间的挣扎,爱情有错吗?没错,因为小狮子愿意为蝌蚪孤独一身——虽然不一定真的孤独一生,连姑姑都嫁给了赫大手,她小狮子还不定怎么样呢,所以爱情没错,那就是王肝错了。多亏姑姑这个看王肝,撮合了小狮子和蝌蚪,以至于王肝看破红尘,认识不值得被爱的,人要爱自己,想怎么爱就怎么爱。

蝌蚪这个任务形象娿塑造得非常好。在他身上矛盾没有表现得多么强烈,但是很明显他身上的矛盾也非常多,应该非常强烈的矛盾为什么变得无声无息了呢?因为任性的弱点,他带着不断流失的善良生活在姑姑的阴影之下,基本上他的命运掌握在姑姑手里。结婚,生孩子,移居北京,二婚等等。蝌蚪就是典型的那种将错就错的性格,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和事情的荒谬之处,但是他知道自己的软弱,想改却不会改,因为等待姑姑或者小狮子或者任何一个朋友给自己一定借口,说白了就是做好准备等待别人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只要别人给出了这个台阶,不管是谁,他都是理所当然的走下来。或许,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蝌蚪这样的,姑姑这中烈性子较少,王仁美这中胆大无心眼的人更少,将错就错的人占绝大多数。

欣赏莫言的小说就是以为他笔下的人物没有单纯的哪一种,毕竟像王仁美那号人物短命,连在小说中都死的特别早。人性的弱点是谁都无法避免的,只是说真实是什么,真实就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莫言作品牛的读后感篇七

暑假里本人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一本书《蛙》。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有三点:

第一、语言平实有趣,个人语言口味浓重而又通俗易懂,很有个人特色。比如:“王肝与王胆是一卵双胎。王肝身体高大,但王胆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袖珍姑娘——说得难听点吧,是个侏儒。大家都说,在娘肚子里时,王肝把营养霸光了,所以王胆长得小。”这里把双胞胎说成一卵双胎,虽然不是很雅致,但听起来即通俗又可笑。就算是刚懂事的小孩子一听都明白四五成了。

第二、故事真实性强,取材于身边的人和事。真实的故事给人的感觉总是无赖可击,描绘起来是那么地贴近生活,是那么是自然流畅。比如“譬如我曾讲过的吃煤的故事。许多人以为是我胡乱编造,我以我姑姑的名义起誓:这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确凿的事实。第二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边听于老师讲课一边吃煤。我们满嘴乌黑,嘴角上沾着煤末子。”以前生活穷苦,孩子都是饿着肚子上课的,连煤都吃。但在莫言平实的描绘下就显得很真实,很有童趣。

第三、人文关怀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但小说里面没有提出更有思想性的个人看法,未能领引读者向更高更宽的方面去思考。比如文章最后,只提到姑姑末落的尾声,但没有在更高更深远地去看待计划生育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莫言的这篇小说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对计划生育好坏参半那样,显得平淡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