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笑对人生读后感(通用7篇)

小编: 梦幻泡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笑对人生读后感篇一

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

当63岁的britt-marie遭遇丈夫的出轨,跳上雷诺车出发,来到博格重新开始工作,从刚开始的种种脏乱差,到慢慢适应,不断地反省自己,最终突破自我,终于为自己活了一次,这真是振奋人心的时刻啊。

人啊,总是习惯处于舒适圈

就这样,一年变成了几年,几年变成了一辈子。直到某天早上她醒来,才发觉光阴虚掷,来日无多,却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63岁的刻板、固执、有强迫症的老太太都能做出改变,年轻的我岂能就这样在生活的打压下停滞不前呢?也许只有真正做出改变的那一刻才能发现:生活明朗,万物可爱,人间值得,未来可期。

“我年纪大了,不适合去巴黎了。”

“巴黎年纪多大?”

巴克曼真是一个有文采的人,书中精彩的句子不胜枚举。

雨又下了起来,博格的雨就是这样,反正它也没有别的事可做,闲得慌了就下一点儿。听到这里,薇卡忍不住了,因为她的耐心异常短小精悍。博格的下午变成了晚上,既迅速又无情,黄昏仿佛拿出一块创可贴遮住了阳光。

笑对人生读后感篇二

近在抖音上经常看到一段关于介绍日本成功企业家稻盛和夫的介绍,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他传奇、丰富、精彩的人生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从网上找到稻盛和夫的这本书《活法》,书中每一节目录标题都是鼓人进取的励志短语,其浅显易懂的文字向我们阐述工作、生活中做人做事的哲学原则,哪怕领会其中一条,也足够受用终生。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作者提出的“六项精进”:

一、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努力程度。要想拥有成功的人生就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做事情全力以赴,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使工作有创新、有发展,才能有一个很好的回报。想方设法,比谁都努力,这就意味着珍惜人生中的每一个今天,要竭尽全力、真挚、认真的活着,平凡的人不久也将旧貌换新颜,变成非凡的人。除了拼命工作以外,世界上不存在更高明的经营诀窍。企业家、学者、研究员、艺术家,不管各行各业,他们能取得出色的成绩,都是竭尽全力、埋头工作的结果。

二、要谦虚,不要骄傲。我们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只有谦虚才能从别人身上、别的企业中学到对新的东西,以谦虚的态度学习别人传授的好的东西,对别人做的好的一定要认可,虚心求教,对自身工作问题不要掩盖。不能有一点成绩就傲慢,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总觉得自己是对的,最后导致别人不愿意给你建议,解决问题的方法太少,思维定势严重,这样对于个人是没有进步的。

三、要每天反省。上学时,老师让每天睡前梳理一下当天学习的知识,工作也一样,可以在睡前想想今天的工作情况及明天的工作打算、反省自己的灵魂、心志,要做到良心的真我、磨练心志、提高心性。每天的反省可以总结不足,弥补不足,大致梳理明天的工作保证有条不紊、不漏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只要坚持下来,自己的工作能力、为人处世一定会在每天的反省中得到精进。

四、活着就要感谢。活着就已经是幸福的了,活着才有所有的生活,才有所谓的到喜怒哀乐及所谓的成功和失败。感恩之心、感谢都是我们需要去用心体验的。不要把很多你得到的都当作理所当然。要学会说感谢、要抱着感谢的态度去做好每件事,不管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我们都要表示感谢,“谢谢你”、“感谢您”,这样的话威力很大。它能将自己带进一个高尚的境界,也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好心情。

五、积善行、思利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要多做对他人有益的事情,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在生活中要善待家人、朋友,在工作中要懂得帮助他人,同时也能在他人身上学到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这也是说的一种团队的精神,一个团队就要互相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壮大。善是人之本性,心地善良、豁达,才能快乐幸福。在帮助和关爱他人的同时,也纯洁了自己的心灵,好运也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六、不要有感性的烦恼。感性的烦恼即担忧、恐惧、担心、害怕、焦虑、紧张等情绪,这些情绪的产生都无助于解决事情。但人毕竟是感性的动物,特别是遭遇失败、打击和委屈的时候,难免痛苦烦恼。这时候,怎样以理性抑制烦恼、调整好工作状态很重要,不能抱着感性的烦恼去工作,否则只会使自己折磨、困扰自己,对下一步的工作很不利,而是要对过去的事进行深刻的反省,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运用理性来思考问题,把精力集中到新的思考和行动中去,做好下一步工作,就是很好的修行。

它不仅浓缩了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更教会我们如何经营家庭,在人生的路上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要学会谦虚、感恩、多做善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笑对人生读后感篇三

去年10月,一位好友向我推荐了《政治的人生》这本书,读完之后感受颇深,一直想用文字记录下来,但总是无从下笔。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又想起了这本书,结合个人经历和感受思考,总结了几点认识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同志们有所启示。

凡事坚持起来都不容易,但能坚持下来都不一般

作者从1994年1月2日开始,到当年的12月1日结束,基本上每天写一篇小短文作为日记,有平淡的记述,有深刻的思考,有热烈的讨论,还有雅兴大发时的诗作,笔耕不辍,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之外,洋洋洒洒写下了十二万六千余字的日记,其中不少日记成于深夜或凌晨,仅凭这种勤奋的精神和过人的毅力,就十分令人敬佩。

由此我想到了一句很有趣的话,“人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也不要高估自己的毅力”。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会发现,那些看似很难的问题,在真正遇到的时候,虽然也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最后还是解决了;那些看似简单的小事,虽然不需要花费多少力气就可以完成,但需要长期坚持的,例如跑步健身、读书学习等,往往在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很多人就放弃了。其实,每天阅读半小时难吗?跑几公里路难吗?不难!不论再怎么忙,半个小时总会有的,难的是按照自己制定好的计划雷打不动地坚持下去,只有大毅力者才能成大事。作者之所以可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可以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作出解释:“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有的是弱者,有的是强者;有的要别人来设定目标,有的要给别人设定目标;有的需要感情支持生活,有的需要意志支持生活。我大概在每一对概念中都会选择做后一种人。”

读书广博、思考深刻,才能真正在读书学习中有所收获

作者阅读广泛,知识广博,在书中所提到的不仅有哲学、政治学、文学等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名作,还有其他方面的电影、电视和书刊等作品,作者对于每个作品都会有一些评价,或肯定或批判,都是个人思考的结果,这是个了不起的做法。我们通常在阅读学习时会走入两个误区:一是只阅读学习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内容,久而久之范围就越来越窄;二是仅仅把阅读学习当做是一种消遣,跟着书中的文字热闹一番后就将其搁置一旁,不愿意再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

读书广博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思考深刻可以让我们沉稳笃定。不能人云亦云去追逐表面的一时浮夸,而应该深入探寻内在的精神力量。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讲:“没有精神上的苦痛和快乐的人,难道可以作为一个来过这个世界的人而存在吗?难道是一个真正有过生命的人吗?”这句话很有分量,也值得我们每个同志去细细思考。

关于对读书的认识

曾有人问作者:“每天读书有什么意义?”

作者答:“你知道和尚为什么要念经么?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回答,一切就归于平淡,叫做和平养无限天机。”

“和平养无限天机”,出自清朝大臣张廷玉的一幅流传很广的楹联,其中“和平”是指自身修养之和顺、平静;“天机”是指人的灵性、天赋。对此,我认为就是指人在读书中要归于平淡,而后在平淡中要修养无限的灵性。读书是一种修炼,修炼的是言语的魅力、淡泊的心境和难以抗拒的气质。

在书中,对于这个问题,作者也摘录了一段十分睿智的答案,在此也作为结尾分享给大家:“为什么做再次读书的选择?如果一定要刨根问底的话,他可能发源于我对生活的一种体验。因为我发现,人们看待一个有道德的人,透出的目光是亲切;看待一个有权力的人,透出的目光是敬畏;只有看待一个有知识的人,目光中才盈溢着无限的尊重,并饱含着由衷的敬佩,我向往那份尊重和敬佩。再有,我很欣赏书页中那一片于喧闹、复杂和浮躁之中仍可守的宁静的小天地。”

笑对人生读后感篇四

《无人生还》是英国推理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八个素不相识的人分别因为不同的原因被u·n·0邀请到一座无人的小岛,并由两位管家接待,十个人在岛上生活最终被一一杀害的故事。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侦探推理小说,不得不折服于阿加莎对人物角色的塑造,个性鲜明又矛盾冲突,以及细腻的心理分析,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造,开启了“童谣杀人”和“孤岛模式“,整个故事结构故事情节紧凑,读起来一气呵成,在读的过程中,随着作者预设的剧情,不断进入故事情节,也不断进入作者的陷阱,在阅读过程中,凶手是谁,下一个是谁,不断的在不同人之间猜疑与判断,这样在作者的引导下,一直到尾声,感觉像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谜团中,无法完美的解释。一直看到结局,我都没猜到凶手是谁,在看完最后的那封信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ta!谁能想到呢?原以为ta之前就已经被谋杀了。所有的侦探推理都要有一个结局,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对凶手进行了一段自白的描写,凶手将自白信装入漂流瓶被人拾起寄往苏格兰场,最终真相大白。

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杀人案件,凶手借助童谣制造恐怖氛围,从第一天晚上开始的几天时间里,每天都有人按着儿歌里述说的方式死去,每死一个人,餐桌上的瓷瓶就会少掉一个。古老的童谣犹如恶毒的诅咒笼罩着所有人,或许从踏上这座岛的那一刻开始,死亡的威胁已经无处不在。活着的人彼此依靠又彼此怀疑,但是一切的警戒与提防都是徒劳的。风浪停息了,岛上的明争暗斗也停息了,只留下了十具尸体,无人生还。

看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想到,近年来儿童拐卖事件频频发生,之前网上有流传每年会有20万儿童被拐卖,虽然这个数字多少有夸大的成分,在"团圆"平台上,从20xx年5月到20xx年5月,过去整整一年中国失踪儿童的数据:平台共发布失踪信息1317人,找回1274人,尚未找回43人,找回率96.74%。但我觉得被拐卖的儿童远不止这个数字,这只是一个平台发布的信息,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平台,导致数据统计不全面。现如今儿童拐卖是如此猖獗已经不仅仅去偷了,而是明目张胆的去抢,去学校门口蹲点,想想都非常可怕。然而这些人贩子即使被抓到最多也就被关个三五年,而那些被拐走的孩子将会面临什么样的生活,最幸运的莫过于被卖到一个没孩子的家庭,至少能健康的成长,有的被刨心挖肺拿到黑市去卖器官,最悲惨是那种被打残沿街乞讨的,这一生就真的毁了,当其没有利用价值后就直接抛弃。当孩子被拐走的那一刻,就是家破人亡的时候,可能是三个家庭的毁灭。而人贩子三五年的有期徒刑能够弥补其犯下的罪过吗?还有经常被报道的儿童案件,被叛十几年,也不足以惩罚其犯下的罪过,这将影响其一生的成长。这些人真的是死不足惜,真该千刀万剐、五马分尸。然而现如今的法律讲究人道主义,那些酷刑终究因为太过残酷而被废除了。当我们对侩子手讲人道主义的时候,他们是否对这个受害者讲过人道主义。有时候我就在想如果真的恢复了千刀万剐、五马分尸,甚至是株连九族,是能起到威慑作用。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挺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或许是惩罚太轻了,才会有人铤而走险。

笑对人生读后感篇五

给我吹头发的男孩,看起来不到二十岁的样子,手法生涩,动不动就扯了我的头发,两手的配合看起来也别扭,可是,他的眼神特别专注,盯着手下的动作一丝不苟,看着镜子里的他,我原谅了头皮上的刺痛,愿意让自己当一位未来理发师手下的练习品。

年前动了手术,医生嘱咐术后一个月要去复查,开学事忙,医院又太远,并一直拖到了五月下才去复诊。一开始给我看诊的医生,诸多不耐,不耐心听我的主诉,也不耐心翻查我厚厚的一沓病历,只危言耸听,吓得我半死,最后跟我说,你还是要找你主刀的医生,他才熟悉情况呢。对于看诊病人的数目远大于医生能够接待的数量的医疗现状来说,我很能理解他的不耐,我也识趣地快速结束看诊,让他可以快点结束自己早上的工作。

前几天,请了家政公司的人来家里帮忙打扫,其中一位小弟弟,一位大姐。小弟弟初升队长,言语间无不透露着些许得意,动辄就提“我们中层”如何如何,大姐在小弟弟面前反而显得怯懦,唯唯诺诺地听着吩咐。而在跟我单独相处的时候,大姐话就多了,跟我聊孩子,聊工作,抱怨公司对工人的压榨,拖欠工资什么的。神态里有对领导层的怨怼,却也有着不得不从事这份工作的无奈。我能理解小弟弟初成领导的春风得意,也能理解大姐身后的辛酸坚持。

~成年人的生活哪有容易二字:早前给学生上法律课的时候,课上让他们尝试去理解《社会契约论》里的这句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上次读完《月亮与六便士》,就有学生推荐说,老师,你去读读看他的另一部小说,叫做《人生的枷锁》。那时,你再谈谈你的读后感吧。于是,种了草,终于挑了一个出差的机会,在飞机上读完了上下两册。

都说《人生的枷锁》是毛姆自己的自传,在主人公菲利普的身上毛姆投入了许多自己的情感和故事。主人公从上学,到辍学去学当会计,觉得无聊后,又跑去巴黎学绘画,发现自己资质一般后,又转而去读医学,立志当一名医生……因为自小父母双亡,寄养在伯父家里,一生都在与当牧师的伯父做斗争,不听从伯父的意见。而整本书其实就是在介绍他成长途中逐步抛却外界社会锁在他身上枷锁的历程。

书行最末,菲利普找到了共度一生的人,却又放弃了自己要周游世界的想法。他在书上做出了最终的选择,但我却有疑问,“菲利普真的抛却所有的枷锁了吗?难道他不是又背上了新的?”或者说,这本书背后的作者,一生传奇般的毛姆老头,“他真的做到了吗?”

人类是群居动物,离群索居者称为隐士,其实是极少的。生活在人群中,自然就容易淹没在人群之中,包括你的思考,包括你的声音。久而久之,如若我们不按社会群体的要求去做,不按社会群体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就会被当作一个奇怪的人,从而,我们自此就成为了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丢失了自己的真我。

我一直坚信“人性本恶”,认为人性的恶是不能轻易去测试的,就像斯坦福的监狱实验,就像老婆们要测验老公到底忠不忠诚。我们出生以后,接受礼义仁智信的教化,就是要用这一套规矩来规范自己的人性中的本性。自觉者,公序良俗自然就守住了,不自觉者,就需要用强制的法令来约束。因为不肯信任人性的恶,故而,我就常常自省,觉得自己诸多缺点,今天犯了嗔戒,明日又破了痴戒,想让自己淡泊名利,却又往往因为一次评比,一次计较,乱了心神;其实对物质需求不是太高,但是仍然会去追求女人的虚荣;明知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却又多愁易感……每次自省完,感慨这浑身毛病如何是好。可又觉得自己一把年纪了不好改,也懒得改了。于是,又劝自己,这世上圣人高僧又有几个,何苦如此严苛地拷问自己,俗世红尘,在里面摸爬滚打,活得热闹就好啊。

你看,其实说来说去,这些欲啊,无非啊,就是逃不脱这人类社会。上位者们编撰出一套套理论、一个个“虚构的故事”(请参看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一重重枷锁,让俗世中人不得不遵循,不得不自觉自愿地套上这一重那一重的锁。好运的,能找到自己套上枷锁的意义;不走运的,被这重重枷锁裹挟着活完了一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我不知道这算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的读后感,还是毛姆《人生的枷锁》读后感,还是反省自己后的诸多失望。我只觉得人性复杂,人欲繁多,自生枷锁,无有解脱。

我也终于理解了年少轻狂,痛骂体制,写出了《三重门》的韩寒,在年过三十后为什么写出了“我们听过了许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样的台词。因为,人生越到后来,越理解人性,也越对自身是否能超脱人欲而感到怀疑。

年少风流,只是享受。年纪渐长,就会惶惑:

面对自己的贪嗔痴,如何求解?

笑对人生读后感篇六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章,那个梦境虽然与自己隔着一个世界的距离,可每一个字却有着与自己藕断丝连的感觉。

这本书是朦胧的,就像早上那抹晨光熹微,虽然遥远但却温暖,这就是一种被藏好的治愈的力量,当心中被这种温暖充溢的时候,足以感觉到幸福。

这本书又是有距离感的,距离感不仅产生于读者与主人公之间,也产生于主人公与书中其他人之间。主人公妈妈出车祸西去,儿时玩伴客死异乡,以及寄人篱下的生活都被轻描淡写。奇妙的是,在这种坎坷命运下本应有的悲痛被释然所代替。仿佛主人公和其他人没有活在同一个世界,他们活在各自的玻璃房里面,我们看得见彼此,却永远走不进彼此。

“我一直是那么寂寞,渴望和谁待在一起,渴望身边有人发出声音。”——寄居生活

这本书无疑也是寂寞的,可更像一条路通往每一个寂寞的人的内心。

“那些能够给彼此带来力量和支撑的回忆,并不是有活着才能留下来的。”——脖子的故事

这本书不惧怕死亡,因为死亡是一件不远也不近的事,那么平淡。

“即使仅仅是过去时光的重现,因为是梦,在梦里,人的感受性会变得更加强烈敏锐,所以无论是声音,还是色彩,以及感情方面,震撼的力量要比现实中的回忆高出百倍。”

雏菊的香气不浓烈,雏菊的人生不伟大,但是她的清淡与平凡才是最能走进人心的温暖。

笑对人生读后感篇七

不满足,是抱怨的开端,说到底其实是我们在不断强调我们不想要的人或事物,细想想对一切抱怨的事物我们无能为力改变,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持续在心底徘徊。我们何不停止抱怨,让我们的思绪控制语言,语言可以造成行为,行为可以成就习惯,用习惯来决定自己的人生。

这些都是抱怨的对象。其实不抱怨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是一种放下挫折和不满去寻找和追求新目标的一种衔接方式。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都有自己的快乐与忧愁,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与幸福。你面对着这一切,抱怨也好、埋怨也罢,日子总要过下去的。

正如书中的一个小例子:有个头痛病的年轻人,他每晚下班后,都会对他的妻子说自己这一整天头有多痛。后来他明白了,这样其实无法消除、或者是减缓头痛,便决定不讲了,让自己渐渐免除抱怨。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头痛的问题了。

说到这里,不防想想我们自己。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公平的,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却是截然不同的。你再抱怨,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只会增加你周围每个人的痛苦。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不抱怨,在不抱怨的过程中,减缓痛苦、增进健康、创造圆满的关系、拥有更好的工作、变得更平静喜乐。真正的做到不抱怨,再加上努力和拼搏,你的事业会更加成功,你的人生会更加美好。

抱怨的人是不快乐的,抱怨是容易的,而停止抱怨,却需要意志力。所以,让我们向“抱怨”开战吧!在工作中、在困难面前,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的难题和挑战,我们发出抱怨和不满的声音能够解决问题吗?互相抱怨会对身边的人产生消极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将抱怨的精力用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就让我们从这时候开始改变自己的言语、改变思维、停止抱怨,在好事发生时表达感激,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也让所有人的未来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