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状物散文教学方法有哪些(精选8篇)

小编: 琉璃

诚信是一种人格力量,它能够让我们在世界上留下积极的印记。要注意总结的结构和逻辑,使内容有条不紊地展开。我们邀请了几位专家学者,对诚信进行深入研究,以下是他们的研究结果和观点。

写景状物散文教学方法有哪些篇一

又想起那满地金黄的麦桔杆,又浮现阳光照耀下淳朴的笑容,那年夏天,我见到,我记忆。

踏上乡下松软的土地,感受乡下温暖阳光的抚摸,接受乡下凉爽微风的洗礼,农村的气息环绕在我的四周。也许只有此时,我的心得以宁静,远离了城市中的浮躁。坐在田埂间,微斜着仰起头,阳光正慷慨地向大地泼洒自己的热情与温暖,圣洁的白云似绵羊,成群结队地缓缓前行,难道这雪白的羊群,闪耀的太阳,嵌在蔚蓝的天幕上,还称不上是美丽的吗?微风托起我的发梢,回头望,一片皮肤已被烈日染成棕红色的农民正在劳作着。农民肩头搭一块雪白的毛巾,身着已被汗水浸成米黄色的吊带衣,农民挥着锄头,一遍又一遍地向农田中砸动,仿佛大地就要为之撼动。时而有人劳累了,抓起毛巾的一角潇洒地向额头一抹,高昂着头大口爽快地呼吸着温热的空气,此时大概就是农民最辛苦但也是最骄傲的时刻吧。所有的辛劳,一切的艰辛都伴随着微风飘走,留下的只是丰收的喜悦。

厚厚的麦秸秆和金黄的麦子围绕在农民身边,在阳光的辉映下,散发着绚烂的光彩。每一颗饱满的麦粒都是金灿灿的,好像在自豪地笑着,唱着:“夏天,就是丰收的季节!夏天,就是美丽的季节!”农民的闪光愈加耀眼,映衬着农民们棕铜色的皮肤愈加灿烂。农民们挂满汗水的脸颊上,仿佛被农民抹上了自然的妆容。农人们豪迈的的笑声是此时最美的歌声,鸟儿的鸣叫是最悦耳的伴奏。农民并不怕累,因为农民是在用自己的劳动换得人们的喜悦与欢乐;农民不怕苦,农民喜欢看到人们咀嚼着清香的粮食,露出欣然一笑;农民的眉毛、眼睛,甚至每一根皱纹,每一滴汗水都在笑。农人们炽热的心在燃烧,农民在用自己的热情,自己的劳动去温暖他人。农民不怕苦,不怕累,只是执着的快乐着,努力着,农民是无悔的!

也许看来,这世界一角的景色是并不夺目的,但,那是人间真情最美最无声的流露!这世界上难道还有比农民更淳朴的人吗?世界上难道还有比农民更快乐的人吗?世界上难道还有比农民更骄傲的人吗?这是丰收的季节,是绚烂多彩的季节,更是令每一个人喜悦快乐的季节!

写景状物散文教学方法有哪些篇二

写景状物类文章,它一般不会像“叙事”类文章一样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去安排材料,也没有像“写人”之类并列安排一些材料,写景状物一般写景精妙,景物特征鲜明,景物的特点,与文章的整体氛围相协调,使文保持统一和谐的风格特点,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读写景状物散文首先要赏析景物描写,弄清文章描写了哪些画面和对象,并了解它们的主要特点。例:《宋庆龄故居前的樟树》全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人们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写景状物散文教学方法有哪些篇三

多问一个“为什么”是语文阅读的一把金钥匙,我们只有真正理解文章表达的意思,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明白作者为什么采用相应的写法。反过来我们可以这样说,无论作者在文章中采用了什么写法,它都是为了更加突出景物的特点,为了更加明确地表露作者的思想情感。明白了这一点,好多写景状物类文章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比如很多文章中都喜欢用一些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为什么用这些方法呢?直接明白地写出来不行吗?不行。

古人说“一切景语即物语”、“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些话的意思就是说作家因为有感于人事、景物或某种情境,于是通过叙事状物来表达心意、抒发情怀。所以,景物的特点往往同人物的主观愿望和特定心境融合在一起,心情舒畅则天高云淡,花明水净,心情郁闷则风骤雨急,雾愁云浓。如《宋庆龄故居前的樟树》一文,全文描写了樟树的外形特点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持久拒虫的高贵之处,面对樟树的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作者感到了由衷的喜爱、赞叹,由樟树具有拒虫的香气而能够永久保持的可贵内涵。

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人们情关崇敬的心情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作者想到了故居的主人——宋庆龄。此时适当地补充一些相关宋庆龄的资料,增强学生对宋庆龄的感性认识,从中学生体会到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高贵品质。感受树即是人,人即是树的生命之长青、之精神品质的万古长存。以物喻人,物与人,形成了本文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明线是写樟树,暗线是彰显人物的情怀。

写景状物散文教学方法有哪些篇四

陶然亭好大一个名声,它就跟武昌黄鹤楼、济南趵突泉一样。来过北京的人回家后,家里一定会问:“你到过陶然亭吗”因之在三十五年前,我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逛陶然亭。

所谓陶然亭,并不是一个亭,是一个土丘,丘上盖了一所庙宇。不过北西南三面,都盖了一列房子,靠西的一面还有廊子,有点像水榭的形势。登这廊子一望,隐隐约约望见一抹西山,其近处就只有芦苇遍地了。据说这一带地方是饱以沧桑的,早年原不是这样,有水,有船,也有些树木。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工部郎中江藻,他看此地还有点野趣,就盖了此座庭院。采用了白居易的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句子,称它作陶然亭;后来成为一些文人在重阳登高宴会之所。到了乾隆年间,这地方成了一片苇塘。乱坟本来就有,以后年年增加,就成为三十五年前我到北京来的模样了。

及士大夫游览聚会之地。同时,应科举考试的人,中国哪一省都有,到了北京,陶然亭当然去逛过。因之陶然亭的盛名,在中国就传开了。我记得作《花月痕》的魏子安,有两句诗说陶然亭,诗说:“地匝万芦吹絮乱,天空一雁比人轻”。就要说到气属三秋的时候,说陶然亭还有点像。可是这三十多年以来,陶然亭一年比一年坏。我三度来到北京,而且住的日子都很长,陶然亭虽然去过一两趟,总觉得:“地匝万芦吹絮乱”句子而外,其余一点什么都没有。真是对不住那个盛名了。

1955年听说陶然亭修得很好;1956年听说陶然亭更好,我就在6月中旬,挑了一个晴朗的日子,带着我的妻女,坐公共汽车前去。一望之间,一片绿荫,露出两三个亭角,大道宽坦,两座辉煌的牌坊,遥遥相对。还有两路小小的青山,分踞着南北。好像这就告诉人,山外还有山呢。妻说:“这就是陶然亭吗?我自小在这附近住过好多年,怎么改造得这样好,我一点都不认识了。”我指着大门边一座小青山说:“你看,这就是窑台,你还认得吗?”妻说:“哎呀!这山就窑台?这地方原是个破庙,现在是花木成林,还有石坡可上啊!”她是从童年就生长在这里的人,现在连一点都不认得了。从她吃惊的情形就可以感觉到:陶然亭和从前一比,不知好到什么地步了。

陶然亭公园里面沿湖有三条主要的大路,我就走了中间这条路,路面是非常平整的。从东到西约两里多路宽的地方,挖了很大很深的几个池塘,曲折相连。北岸有游艇出租处,有几十只游艇,停泊在水边等候出租。我走不多远,就看见两座牌坊,雕刻精美,金碧辉煌,仿佛新制的一样。其实是东西长安街的两个牌楼迁移到这里重新修起来的。这两座妨碍交通的建筑在这里总算找到了它的归宿。

走进几步,就是半岛所在,看去两旁是水,中间是花木。山脚一座凌霄花架,作为游人纳凉的地方。山上有一四方凉亭。山后就是过去香冢遗迹了。原来立的碑,尚完整存在,一诗一铭,也依然不少分毫。我看两个人在这里念诗,有一个人还是斑白胡子呢。顺着一条贫路,穿了几棵大树上前,在东角突然起一小山,有石级可以盘曲着上去。那里绿荫蓬勃,都是新栽不久的花木,都有丈把高了。这里也有一个亭子,站在这里,只觉得水木清华,尘飞不染。我点点头说:这里很不错啊!

西角便是真正陶然亭了。从前进门处是一个小院子,西边脚下,有几间踊落不堪的屋子。现在是一齐拆除,小院子成了平地,当中又栽了十几棵树,石坡也改为泥面的。登上土坛,只见两棵二百年的槐树,石坡也改为水泥面的。登上土坛,只见两棵二百年的槐树,正是枝叶葱茏。远望四围一片苍翠,仿佛是绿色屏障,再要过了几年,这周围的树,更大更密,那园外尽管车水马龙,一概不闻不见,园中清静幽雅,就成为另一世界了。我们走进门去过厅上挂了一块匾,大书“陶然”二字。那几间庙宇,可以不必谈。西南北三面房屋,门户洞开,偏西一面有一带廊子,正好远望。房屋已经过修饰,这里有服务外卖茶,并有茶点部。坐在廊下喝茶,感到非常幽静。

近处隔湖有云绘楼,水榭下面,清池一湾,有板桥通过这个半岛。我心里暗暗称赞:“这样确是不错!”我妻就问:“有一些清代小说之类,说起饮酒陶然亭,就是这里吗?”我说:“不错,就是我们坐在这里。你看这墙上嵌了许多石碑,这就是那些士大夫们留的文墨。至于好坏一层,用现在的眼光看起来,那总是好的很少吧。”

坐了一会,我们出了陶然亭,又跨过了板桥,这就上了去绘楼。这楼有三层,雕梁画栋,非常华丽。往西一拐,露出了两层游廊,游廊尽处,又是一层,题曰清音阁。阁后有石梯,可以登楼。这楼在远处觉得十分富丽雄壮,及向近处看,又曲折纤巧。打听别人,才知道原来是从中南海移建过来的。它和陶然亭隔湖相对,增加不少景色。

公园南面便是旧城脚下,现已打通了一个豁口。沿湖岸东走,处处都是绿荫,水色空蒙,回头望望,湖中倒影非常好看。又走了半里路,面前忽然开朗,有一个水泥面的月形舞场,四周柱灯林立。摆池足可以容纳得下二三百人。当夕阳西下,各人完了工,邀集二三友好,或者泛舟湖面,或者就在这里跳舞,是多好的娱乐啊!对着太平街另外一门,杨柳分外多,一面青山带绿,一面是清水澄明,阵阵轻风,扑人眉发。晚来更是清静。再取道西进,路北有小山一叠,有石级可上,山上还有一亭小巧玲珑。附近草坪又厚又软。这里的草,是河南来的,出得早,萎枯得晚,加之经营得好,就成了碧油油的一片绿毯了。

回头,我们又向西慢慢地徐行。过了儿童体育场,和清代时候盖的抱冰堂,就到了三个小山合抱的所在,这三个小山,把园内西南角掩藏了一些。如果没有这山,就直截了当地看到城墙这么一段,就没有这样妙了。

园内几个池塘,共有二百八十亩大,1952年开工,就只挖了一百七十天就完工了,挖出的土就堆成七个小山,高低参差,增加了立体的美感。

这一趟游陶然亭公园,绕着这几座山共走了约五里路,临行还有一点留恋。为个面目一机关报的陶然亭,引起我不少深思。要照从前的秽土成堆,那过了两三年就湮没了。有些知道陶然亭的人,恐怕只有在书上找它陈迹了吧?现在逛陶然亭真是其乐陶陶了。

写景状物散文教学方法有哪些篇五

不要追溯地壳的那次失误,让我们丽姿而丰满的裸体埋入深深的地层。从此,那鲜活的生命和青春的激|情在那无人光顾的地层深处中呐喊与挣扎。

在地层深处千年的耐心等待,仍不改那火热的心肠,敞开黑色的胸怀,迎来了一群男性的家族,一种特殊的生态群体——矿工。

当我们还没读懂矿工的含义,他们管辖着“太陽”光束,玩皮的照亮了我这黑暗的世界,看到了我们裸露的体魄和光亮的群体。

是你们这群披星戴月的星族,不畏障碍重重,勇敢的跨越漆黑阴暗的地狱大门,寻找着一条可靠安全通道,用鲜血和生命领着我躲过明潮暗汐,去拥抱人间的太陽,实现我青春复活和灿烂的生命归依。

谁说我我读不懂矿工那如雨水浇身的热汗,无论我的身躯在那里化作灿烂的火焰,也不能忘记矿工用生命对我的热恋。让我积蓄万年的心愿将终于走出这黑色的宫殿,去实现燃烧自己照亮人间格言。

只要有矿工健朴的群体,谁说我这黑色的腼腆,进不了城市走不到乡间,跨不了国门到不了江南,领略不了绿色的草原目睹不了大海的慰蓝。

矿工的汗水换取积蓄,为大地的绿化荒山做出了贡献;失学的孩子得到了援助;地震灾区结下了深情;那里有洪水、那里干旱、那里有困难,那里就有矿工的捐助和支持。

矿山风景在和谐中树立美的形象,唱出美的旋律。

写景状物散文教学方法有哪些篇六

我们登明月山的前一站,在温汤镇泡了天沐温泉。

温泉镇位于宜春市西南的明月山下。初来乍到,给人一种水气洇洇的感觉。随到一处,都能见到古井,蒸腾着热气,就连路边的水管都是滚烫的。据当地人说,这里的温泉是地底下470多米的花岗岩中涌出来的,四时不谢,千古不歇;喝了不拉肚子,用来洗脸还可美容。

这真是一个好地方呵!

天沐温泉,地处一个山坳。约一里远的距离,有池数十个。大者如塘,小者如盆。水深大约一米,温度一般控制在40度。正是早春二月,天气略冷,人们披着浴巾,才走几步,就跳进池子,泡上一阵。是日为“丽人节”,泡澡者骈阗,多为女流。有人说,女人是水做的。女人泡在水中,真如清水出芙蓉,百般娇羞,万般可爱。

从温汤镇,坐几十分钟的车,来到明月山。其时,天下起了蒙蒙细雨。透过雨雾,但见一座大山拔地而起,犹如水墨画大师酒酣后,逸兴遄飞的一幅浓抹重彩的泼墨山水画轴。

从看景区门口的介绍得知,明月山,是由五个海拔上千米的山峰,构成半园明月,而得名。太平山为最高峰,海拔1736.5米。据《宜春市志》记载:“据传,昔定空禅师赴南岳,道经袁州,夜梦老人指山顶曰:天下太平山。适清朝定鼎,阴霾顿开,日星朗耀,名之曰太平,山名由此始。”

走过一段幽深的竹林小径,乘空中索道去主峰——太平山。缆车步步逼高,好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提着,直往云天。山中云来雾往,仿佛置身孙大圣的筋斗云中。眼底多茅竹,密匝匝。有许多竹子中枯死山中,也无人问津。竹林中有野樱桃开得烂慢,溢彩流光。

下缆车,已至身云雾中。凉风嗖嗖,泛人肌骨。山中或古木虬曲如龙,或怪石突兀如林,或枯藤如蟒。林涛阵阵。可惜登高不能望远,未见“庐山”之真面目。

逗留片刻,沿石级下山。一路溪流婉转,山石如天斧神功雕砌一般,美不胜收。有瀑共分五级,大有云河落九天之势,分别为:云谷飞瀑、玲珑瀑、鱼鳞瀑、玉龙瀑、飞龙瀑。

云谷飞瀑,因“瀑布常在烟霞中,水花总与云霓游”而得名。“彩虹晴日映瀑潭,迷雾雨天漫青山”,为此地的真实写照。

古人云:“山因水而活,水得山而媚”这里兼而有之。明月山不可不游!

写景状物散文教学方法有哪些篇七

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在老家陈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阵村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池塘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涟漪。鸭儿不时地“呱呱”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回荡。远处聆听,像是柳树深处发出来似的,訇訇然,如乐一般美妙。“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一声声呱啼,应是报春的讯息吧!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那是临产前的阵痛,更是即将身为父母的幸福欢唱。青蛙鸣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胜景。

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在岸上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孩子们排成队列,挨个儿跳水,珠圆白嫩的颗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一场急雨。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

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人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下,泥沙翻涌,浑黄浊黑。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冽,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人身上所有的灰土污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但它依然接纳万物,吐故纳新,洁净如初。农人依然来塘里洗澡,一天胜过一天地喊:“啊,水好凉呀!”故乡的秋天,在这一声声水凉的叫喊中,悄悄地不为人知地到来。水凉好个秋。冬天,村里以鱼闹年,以祈年年有余。每到年终,我们村前村后的池塘都要抽放积蓄了一年的水。一群人赤足在冰冷的泥中捉鱼,笑声在空旷辽远的上空久久回荡。他们不怕冷,俗话说,鱼头上藏了三点火!见了冒火的鱼,还有谁怕寒冷呢?一筐又一筐的肥鱼小虾壮螺蛳从塘里往岸上挑,笑声随之在岸上塘里一阵一阵炸响。

池塘鲜活了四季,更鲜活在所有子民的记忆里。而今,再寻如此池塘,也许只有在梦里吧!岁月在风里萧萧如秋木,池塘在现代的作用下,萧萧至迟暮。

与此一起消失的还有田园牧歌,以及让人无法释怀的古典乡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一代再来读这首古诗,必得花半天时间来查阅关于“池塘”的注释。“烟锁池塘柳”的残对,也许真的成了空前绝后、无人能对的绝联了。

今天已没有几个人见过池塘的真面目,不久的将来,池塘可能就只存活于词典里,在纸间寂寞地度过它荒凉的来世今生。池塘渐入迟暮,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除了记忆和梦,我们还能到哪儿与池塘见上一面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写景状物散文教学方法有哪些篇八

一条小河打东北边绕着小镇逶迤而过,它来自何处去向何方,没几个人说得出来,也没几个人有兴趣追问。

小镇不大,一条街穿肠而过。说街其实有些勉强,不过是两排房屋夹出的一条路,斜向右上翘起,两边的房舍也就显得高低错落,有了层次和美感。房大多是瓦房,黑褐色的背脊蜿蜒起伏,如一条浮在水里的鱼。路是土路,雨天满地泥泞,晴天尘土飞扬。如果下上两三天雨,路就软成了一摊烂泥,脚印杂沓,一遇车过,泥浆飞溅,行人若避让不及,难免招来一身泥污。行人一边揩拭一边张口就骂,妈的x,没长眼睛哟?小镇人的嘴巴可是不饶人的。若是晴得久了,路上就积一层厚厚的土,那土被来往的车辆行人带起,飘落到屋顶上,远远望去,似披了一件赫红色的外衣。小镇实在太小了,小得有点可怜见的。一只鸡在镇上溜达,大家都知道是谁家的,一条狗在镇头叫,镇尾的狗就跟着叫了,至于张家长李家短的事,一阵风就吹遍了全镇。不过,镇虽小,名姓却杂,赵钱孙李周武郑王,应有尽有,难得找出两家同姓的。

小镇不赶集,店铺也少,桥头有一家铁匠铺,斜对面紧挨着是供销社和餐馆,斜坡拐弯处开着一家茶铺兼麻将馆,对面是小镇首富李远龙家。他家的房子算得上小镇的地标性建筑:三间两层很气派的小楼,楼下开着饭馆,不过一般人很少光顾,来的多是李远龙的客人朋友,一到节假日,门前就停满了各种各样的车,有公安的税务的工商局的,都是些有头有脸的人。小镇人家都种地,但地很少,各自还干些别的营生,有跑野的的,有在城里做小买卖的,有做手艺的,也有外出打工的,但更多的是到附近的.庙里卖些香蜡纸钱稀饭凉粉,每逢初一十五家里接待些香客,日子也就能过下去了。

庙子是古物,已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在镇子东南面,古木苍苍,殿宇庄严,虽与镇子只二三百米之隔,但暮鼓晨钟,梵呗悠悠,一圈红墙将红尘远隔在佛门之外。庙也如人,多灾多难,几经兵火,几度兴衰,现在算是有些模样了,香火也日渐兴隆。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香火不但供养着菩萨,也是小镇人衣食之源的一部分。所以小镇人即便不信因果报应投胎转世之说,也常去庙里烧香拜佛,求佛菩萨保佑生意兴隆,财源绵长。

一条小河打东北边绕着小镇逶迤而过,它来自何处去向何方,没几个人说得出来,也没几个人有兴趣追问。不过,小镇人却实实在在享受着小河带来的好处,洗衣淘菜,游泳钓鱼,既实用又休闲。河上横卧一桥,其形制与大名鼎鼎的赵洲桥一模一样,石砌的单拱跨越水面,两头肩上各开两个小拱作泄洪之用。三五月圆之夜,河面水波不兴,静影沉璧,也算得小镇一景。如果有兴致,坐在拦河坝的石墩上,皓月当空,桥影横陈,清风徐来之际,人便觉微醺,很有些物我两忘,飘飘欲仙之感。

该说说小镇的名字了:板桥镇。与“难得糊涂”的郑板桥无关,与温飞卿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也无关,总之是与风流儒雅一点不搭界。相反,它的来历倒是俗气得很,因当初铺桥时所用的是预制板,铺成后平坦如板,于是便有了“板桥镇”之名。这与乡下人把自己的孩子称作“狗娃子”之类一样,顺手拈来,没甚文化可言,但自有一股乡野之气,让人觉得可亲可喜。

我与小镇无甚渊源,严格说来只是个局外人,但有关小镇的人事,或耳闻或目睹,总是系念于心。如今,依托附近的古庙,打造旅游风景区,小镇已经变成了一片广场。在它消失之际,仅以此小文作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