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核算问题研究论文(优质21篇)

小编: 笔尘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文章或作文的典型样本,可以指导我们写作的方向。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文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企业责任成本核算要点研究论文

企业管理模式并不存在孰优孰劣,只有是否合适,也就是说,判断企业管理模式的标准主要是看企业管理模式能否符合企业发展的根本利益。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就会存在不同的企业管理模式。本文对于企业管理模式的讨论,是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议题导向下进行的,因此也主要结合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基于企业社会责任下的企业管理问题分析如下:

1.企业战略管理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一般都会考虑制定什么样的战略以及怎样实现这些战略,并且通过这些前期准备为后期战略目标的实现指出切实可行的实现之路。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目的服务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根本目标就是要践行企业战略。然而,在企业的战略制定工作中,忽视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企业发展战略更关注如何提升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的名誉。在当下这个时代,如果不能够树立企业社会责任并且践行,那么在企业的中长期发展中就会忽视这方面的建设。

2.企业架构中缺乏保障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

企业的组织架构通常是指企业实行内部管理的组织架构,现在企业在制定企业管理架构计划的时候主要根据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根据企业内部分工,也就是根据销售、财务、营销等工作性质划定企业管理组织架构;其次,根据企业所经营的具体项目来制定企业各个部门内部的项目管理部门,这一类管理组织具有明显的扁平化特征。于是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企业内部没有专门的保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管理机构,同时这方面的管理工作也会有所欠缺。

二、不同企业管理模式下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情况。

1.企业管理模式分类。

当前我国常见的企业管理模式主要分为六种,其中最常使用的分别是亲情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以及制度化管理模式,三种模式各具特点,针对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与发展现状进行慎重选择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整体践行效果。

2.不同管理模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情况分析。

随机化管理模式是指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往往存在领导者独裁的情况,对于制度的遵守程度较差或者过分干预中层领导的决策,这种管理模式的结果往往会导致企业无法很好的实现社会责任,降低信誉度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其广泛存在于一些中小型私企与个别国企中。亲情化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于各种创业初期的企业当中,由于缺乏资金再加上利益关系方面的内容较少,所以创业团队往往都是通过哥们情谊凝结在一起的,但是随着营业额的增长与利润的提升,亲情化管理的实际效果就会淡化,不利于其实现社会责任与价值。制度化管理通过建立一定的制度体系来实现企业的内部有效管理,这种管理模式通过量化劳动与收入的形式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效果,但是由于制度建设往往导致缺乏主观能动性,其运用的好坏还是要依情况而定。

三、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管理模式的优化互推作用。

1.在企业管理模式构建中体现企业社会责任。

想要在企业的管理之上丰富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就必须要在理念上进行丰富。因此,在企业针对社会责任改进企业管理模式之时,首先就要创新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企业需要根据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将企业社会责任放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子上来,找到与之相契合的企业管理模式,来有针对性的展开管理活动。企业只有根据自己的管理现状,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方式,创新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才能够显著改善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自觉践行社会责任,提升责任意识。

2.提升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

要想最大程度改进企业凸显社会责任的企业管理模式,就要让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树立强大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要进行企业管理模式改革无法离开企业管理模式改革,更加无法离开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企业管理人员与企业员工是企业管理搭建的重要基础,因此需要每一个员工都能够提升思想认识,同时提升知识积累,积少成多,巩固在社会竞争大环境下树立的社会责任意识,这样就能在企业日常工作中自觉履行义务,自觉践行责任,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形成企业强大的竞争力。

3.构建新的企业管理模式要重视效率。

企业在进行基于社会责任下的企业管理模式改革时,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充分证明企业在进行的.管理改革是切实有效的,是能够通过改革带给企业切实利益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采取相关管理手段,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社会利益,同时也会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改进基于社区责任下的企业管理模式改革,可以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提升企业的社会认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全社会中留下一个良好的形象,让企业能够更好得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竞争力。

4.转变企业经营行为。

企业根据管理模式变革改变自己行为,其外在表现就是企业的经营行为发生改变。要想将基于企业社会责任下的企业管理模式运作到实际经营中,就必须根据这些变革改变企业的经营行为。企业在经营中应当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社会责任的实现,不仅要实现经济目标,还要实现社会目标,要把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作为企业的重要发展目标。权益而在经营中,要重视环保和科学发展,通过自身努力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5.促进企业内部良好氛围的形成。

好的企业环境能够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也能够更加促进企业履行义务,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能力。在良好的、正能量的、科学合理的企业氛围,能够让企业责任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同时还可以促进更多新理念新方法的诞生,让企业管理走上正确高效的途径。企业要对社会责任的管理方式进行革新,就必须要合理合适的企业环境进行配合。企业要在内部构建关爱尊重员工的企业氛围,先尊重关爱自己的员工然后才能够关爱和尊重社会。良好的企业环境需要让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有建言献策的机会,要珍惜企业员工的个性,特别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员工践行社会责任的正能量行为。良好的企业环境必须要管理层和每一名员工的共同参与,只要全员都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企业才能够更好地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四、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企业间的竞争也逐渐多元化、多维化,同时企业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企业应当在经营管理中增加社会责任因素,大力建设基于企业社会责任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建设,为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过的贡献。

参考文献:

[3]王舒平.企业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及其实施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3:55+60.

企业责任成本核算要点研究论文

单项成本核算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单项成本核算的实行将颠覆传统成本核算的管理模式。单项成本核算打破了原有的按照部门和产品种类进行核算成本的管理模式,使得成本管理更加细致化、精准化。单项成本的推行将有效改善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使资源配置更加有效率,进而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能否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保障,但是当前企业的成本管理缺乏科学的核算方法,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多采用品种法和分步法进行成本核算,少数采用分批法,按照单项成本核算的更少。随着产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品呈现出多样化、细致化、复杂化的特点,各种成本核算随之变得多样和复杂,成本核算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在此背景下,单项成本核算的优势逐渐体现出来。单项成本核算将成本核算更加细化,根据产品生产的具体特点,把握产品的类型、种类,以及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具体产生的成本。这就保证了产品生产过程中成本始终是个具体量化的数值,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单项成本核算带动了整个成本管理的工作,使原本宏大的成本管理工程变得更容易监控,能及时核算生产环节产生的成本,并对超出成本预算的环节及时做成相对应的调整。不仅对成本控制起到指导作用,还对整个生产环节起到监管和导向作用。单项成本核算的实施,也为财务管理工作分担的极大工作压力,准确的成本核算信息给财务管理提供了充足的财务信息,为财务部门制定合理的财务预算创造了条件,保证了成本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结合和协调,有利于生产的顺利进行。

1.分级核算。

单项成本核算的重点是“细”。因此,在单项成本核算的具体实施中应将成本细化,即实行分级管理,一般分为财务、车间、小组、单位产品四级。单位产品核算和小组成本核算是基础核算,作为产品生产的末端成本,基础核算数据对整个成本核算起基础性作用。基础核算内容主要包含单位产品平均生产的物料成本和小组个人工资成本。车间成本核算是成本核算中最容易被重视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内容,一般成本核算时只会注意到车间能耗成本而忽略了设备损耗成本、废料处理成本和车间维护成本等。财务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最终处理环节,是对所有成本的汇总处理,以数据形式体现出来。四级考核必须分开进行,四级的成本核算信息如果保持一致,说明成本核算管理到位,核算内容做到了全覆盖;如果四级核算信息出现偏差,说明核算内容和环节出现纰漏,成本核算不准确。

2.人员配置。

在车间设立考察核算专职人员,对物料消耗、设备损耗、员工考勤等成本进行核算和管理,为单项成本核算提供基础核算资料和信息。专职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历史记录的整理分类和保管,便于必要时的查阅和校对;再次计量物料的量和成本,保证物料的质量,防止购入偏差和弄虚作假的现象,同时做好原材料和产品的出入管理,定期盘点库存,整理仓库材料,按批次、种类、质量、价位分类保管。财务部门同样需要设立独立监控人员,对财务部门最后的成本核算进行监督和协助。当下面三级的单项成本核算信息提交给财务部门后,财务部门人员及时对单项信息进行汇总处理,此时的监控人员需要协助财务人员的核算工作。这种协作并非简单的帮助进行核算,二是独立的二次核算,并将核算信息和其他三级的核算信息做比较,以此确认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3.把握核算流程。

单项成本核算能否成功对成本管理起作用,取决于单项成本核算信息能否有序地和总成本核算顺利结合。单项成本核算信息因其特质,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各个细节所产生的成本额较少,汇总难度加大,如果不注意核算流程,随意汇总,就容易导致重复或者遗漏的现象发生,使成本核算失去准确性。首先核算的总体流程是按照分级核算逐级汇总,即单位产品和小组成本核算向车间成本核算汇集,车间成本核算像财务部门汇集,财务部门再总汇集并做出报表。其次是费用归集流程,费用归集内容主要分为产品生产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包含原材料、应付工资、应付福利、累计折扣,间接费用即辅助性的开支,如车间服务性开销(饮用水,照明电费等)。直接费用直接归集为基本生产成本,间接费用归集为辅助成本。最后直接和间接费用在月末按产量结转到库存商品。

4.材料成本核算和员工工资核算是重点。

对于产品生产企业来说,材料成本和员工工资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成本高低。所以把核算重心放在材料成本和员工工资上是控制成本的重点。材料成本核算分为成本预算和实际成本核算量方面。车间应根据企业每月的产品生产计划预算材料所需量和材料成本,制定出详细的材料购置表,注明单价和总价,并对预计消耗做出较为准确的消耗表。然后根据预算表购置材料,防止预计购入材料和所需材料之间存在较大误差,出现材料浪费和成本损耗的情况。实际材料成本又分为批次产品完成生产前后两种,产品生产前购入的材料成本是作为成本核算的真正信息,而批次产品完成生产后实际消耗的材料成本是用于与预算成本比较的,通过实际消耗材料的成本和预算材料的成本对比,计算偏差,为下期产品生产材料的购入预算做参考。员工工资成本的核算标准应以生产考勤状况为主。立足于出勤率,在按劳分配的原则下,结合员工的工龄、生产效率和技能熟练度,以及企业贡献力,对员工工资进行合理调整。同时实施奖励机制,测算超额完成员工的增效奖励工资,对表现突出、业绩优秀的人员进行嘉奖。

三、小结。

随着产品生产企业竞争日益激烈,通过单项成本核算加强成本管理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单项成本核算必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不可忽略的作用。

企业责任成本核算要点研究论文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加之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导致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和污染,如以来愈加凸显的霾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政府采取了如限号出行、压减燃煤等减排措施,而企业作为市场资源配置的主体,必然要顺势而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把环境成本纳入到产品成本核算中,以激励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关注环境问题、努力降低环境成本。企业环境成本包括内部资源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损害成本,其中,内部资源环境成本是企业在提供生产和劳务的过程中为防止和消除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而实际支付的环保费用以及所造成的资源耗减和环境降级的虚拟环境成本,这部分成本是企业已经支付或将要支付的可见成本,企业内部对此有较完善的监督和控制流程,比较易于核算,而外部环境成本核算是要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能量物质消耗和环境释放对环境的影响予以量化和货币化,因此,识别并量化我国化工企业各生产环节的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确定某种环境负荷的单位成本并建立外部环境成本计算模型是研究我国企业外部环境成本核算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识别、量化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

目前,国外企业有一些用来评价环境影响的先进做法,比如日本lime法评价体系、美国“经济环境一体化卫星账户”和德国生态会计模式等,而我国企业目前对外部环境成本核算方法主要学习借鉴的是日本的lime值法评价体系,其与我国目前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的态势、人口基数大、资源耗费巨大、环境保护意识和力度均有待提高等情况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学术界对环境成本核算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主要有mfca和lca等。lca目前在我国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都取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其对于我国企业在依靠理论指导下结合各自行业特点以设计一种环境成本核算和计量方法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lca,即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assessment),确切地说,是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用来评价一种生产活动从原材料开采一直到产品寿命终结处理完毕的全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lca方法通过四个步骤来完成环境评价过程,分别是:目标和范围的界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以及结果分析,借鉴lca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可以跟踪控制某种物质或能量自进入企业生产过程后在各生产环节的流转和消耗,物质或能量消耗的过程同时也是污染物释放到环境中的过程,因此,从某个具体行业的角度来说,要做到清楚识别整个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记录每个制造环节的物料需求,分析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以及对环境造成的损害,至此,企业就做到了对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的识别工作。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完成对这些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的量化,即把环境指标转化为经济指标,把对外部环境造成的损害用直观的数据来表示,进而实现外部环境成本的内部化。为了达到量化目的,企业可以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识别每种污染物的排放会对环境中的哪种要素产生影响,大体来说,主要有资源耗竭、危及人类健康以及生态的破坏三个方面,企业要进一步细化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如生态的破坏又可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的污染等。其次,为每种环境影响评价要素据其重要性和破坏程度的大小赋予相应权重,经过加权处理的结果有利于更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对环境造成的实际影响。最后,企业根据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总量与加权后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相乘,即可得出生产全过程中的各种环境负荷量。

二、确定各种环境负荷的单位成本。

另一个比较复杂的处理过程是确定平均单位环境负荷的经济成本,这个过程可以通过蒙特卡罗方法(montecarlomethod)和k-s显著性检验来实现。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可以用蒙特卡罗方法对环境负荷量进行随机抽样,得到统计意义上的外部环境成本计算结果,在累积概率分布中选择一个临界点,用以评价外部环境损害程度,在超过临界点的环境释放量,即对环境损害影响较大的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中,根据其抽样值将累积概率分布分为几个部分。其次,对这几个部分的最大差值进行k-s显著性检验,如果差异显著,则表示参数的选取对外部环境损害程度的区分比较敏感,也就是说这个参数会对外部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害。通过k-s检验识别对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的重要参数,并在统计意义上对它们进行灵敏度分析,可以对每个参数选择一个特定值,针对这个值,对其他重要参数使用蒙特卡罗方法随机抽样,来模拟计算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而确定各个参数的变化对于外部环境。

三、建立外部环境成本计算模型。

外部环境成本是整个生产流程中各个环节的环境成本之和,因此,在建立外部环境成本计算模型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各个生产过程、各种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所造成的环境负荷量以及各种环境负荷的单位成本等。其中,所含生产过程包括原材料开采过程、产品制造过程、产品使用过程以及废物的处理过程等,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造成的环境负荷包括资源耗损量、各种环境要素价值破坏以及环境的补偿和修复等,因此,本文建立了如下的外部环境成本计算模型:其中,ec-外部环境成本总和;q-各个生产过程和环节,即原材料开采过程、产品制造过程、产品使用过程以及废物的处理过程等;p-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类别;elp-各生产过程中各排放物的环境负荷量;uecp-各环境负荷量的单位成本。根据本文对外部环境成本的计算思路,在第一步骤,即识别、量化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时,环境负荷量的计算结果就已经是企业各个生产环节的能量消耗的环境释放总量,因此,可以将elp视为各个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负荷总量,上述公式可以简化如下:根据简化后的外部环境成本计算模型,把第一步骤确定的各种排放物的环境负荷量(elp)及第二步骤确定的各种环境负荷的单位成本(uecp)代入到模型中,即可得出企业外部环境的总成本。

参考文献:

[1]方刚.环境成本计量的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6).

[2]薛丽.资源流成本法在环境会计中的运用[j].财会通讯,,(4).

[3]郭莲,卢志辉.企业环境成本计量方法探讨[j].财会研究,,(9).

[4]白玉翠等.环境成本计量相关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1).

企业责任成本核算要点研究论文

首先,我国中小企业开展成本核算工作缺乏专业的成本核算财务员工,极大的影响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加上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企业内部会计人员数量较少,使得企业会计人员兼顾所有企业财务工作的情况比较普遍。此外企业财务人员负责工作内容的一致性,更降低了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就是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流程不健全。中小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如果不结合企业产品生产自身的实际情况,也不区分企业产品的种类,这样整合出来的企业产品消耗会出现一致的情况。这种情况会造成企业无法正确估计企业实际的成本,不能更好的为高层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料。

1.2中小企业成本管理手段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多中小企业没有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成本管理手段,出现了中小企业应用的成本管理手段与企业自身的情况不符合的现象。加上中小企业管理手段的落后,使得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工作还不完善,没有形成健全的成本核算机制,大部分企业都采用其他企业的成本核算方式,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1.3成本核算数据缺乏准确性。

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数据的准确与否,对于企业实际产生损耗的控制非常有利。而由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没有更好的明确成本预算标准,尽管中小企业中出现不正常的损耗,也不容易被发现,从而影响企业高层领导不能全面的掌握企业产品成本的情况。同时,如果企业这种不正常损耗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就不能发挥成本核算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有的作用。另外就是一些企业存在编写、篡改成本核算手册等情况,这将严重影响企业成本信息的准确性,进而影响企业相关管理活动的成效。

想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好企业经营和纳税风险的规避工作,就必须提高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水平,而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中小企业负责人充分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将少数人的成本管理转变为全员的成本管理,进一步推动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发展。另外就是完善中小企业成本预测、决策、分析和控制等管理手段,推动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水平的提升。

2.2满足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采用科学成本核算方式。

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在服务于成本管理的同时又与企业成本管理相协调。伴随着企业成本预算、分析、控制环节的完善和要求的提升,对企业成本核算要求就更高。为此,只有完善企业成本核算的方式和内容,才能更好的满足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所以,企业成本核算需要建立在企业成本管理需求上,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企业发展的成本核算方法。另外,企业的成本核算也要与企业人力、财力现状相结合,在遵循企业核算的相关原则基础上,兼顾节约成本和提高核算效率。还有就是那些有条件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企业,更是要加深业务数据系统和成本核算软件的学习工作,进一步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而对于那些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的企业,则需要采用更为先进科学的核算方式,摒弃那些落后、效率低下的手工核算方式,进而提升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的效率。

2.3做好企业成本核算基础工作,建立统一协调的核算机制。

规范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相关的存货验收、生产记录、人员工时记录等成本核算基础工作,从而保证企业成本核算基础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同时统一组织生产、采购、销售等部门成本数据记录工作,做到同一数据提供的路径、时间、信息一致,强化企业业务数据的细化工作,完善企业基础工作。

中小企业需要结合其内部控制规范的相关要求以及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目前成本管理的风险进行分析,同时建立完善的企业成本控制制度。对于企业成本核算流程、核算方法、成本核对与勾稽、数据记录和流转、资产清查及成本报告等进行规范和完善。此外,还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和中介审计机构的作用,提升对企业成本核算的监督管理作用。企业更是要虚心接受内部审计和中介审计机构提供的管理建议,改进自身的成本核算工作,全面提升其成本核算水平。

2.5加强成本核算人员建设,规范企业成本核算工作。

企业成本管理和核算人员的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中小企业成本管理质量和核算水平的关键因素,全面提升企业成本管理质量,需要企业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式和专业性强、有责任心的成本核算人员,建立完善的企业成本核算激励机制,完善企业成本核算流程,规范企业成本核算岗位、账簿管理工作,全面提升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水平。综上所述,企业成本核算和控制本身就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工程,做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需要考虑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不仅需要企业相关部门的配合,还需要企业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而企业只有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做好成本控制,才能做好成本核算工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内部管理绩效,才能保证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是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指定生产计划、进行项目决策所必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所有经营投资活动中首当其冲的。随着企业经营过程中,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企业内部各种经营管理问题频发,企业外部,竞争日益白热化,都将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管理时,可以操作的方面有很多,但是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企业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随着成本核算理论的发展,企业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也日趋全面专业。因为企业成本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企业在竞争中所处得地位,因而,对于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管理问题的研究,与企业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所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需要进行升入研究的课题。

一、引言。

宏观经济的变化,对于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生存有直接而致命的影响,因此,企业如何根据市场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在波诡云谲的市场之中生存下去,需要依靠科学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企业在进行一系列诸如节约开支,制定战略方针等关乎企业生存的重大决策时,需要从整体上对于企业各项费用的支出情况有一个概览,这一概览主要通过会计成本核算来实现,最终,会为以上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企业可以通过会计成本管理,对于各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这一切活动都将作为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铺垫,从而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会计成本管理,这一会计行为就如同体检一样,可以定期对企业的各项活动所需的成本支出进行汇总梳理。成本会计管理可以为企业的生产结构优化提出建议,正如同医生根据各种检查结果对病人做出诊断一样,企业的经营者也可以通过成本会计管理,对企业的经营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为企业谋求更多的发展。纵观现代企业所使用的各种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所面临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成本预算与企业发展投资之间存在的博弈。稍有不慎,企业就会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将企业推入万丈深渊,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因而,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对成本核算管理给予充分而重要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成本核算管理真正发挥其指示作用,协助经营者做出对于企业经营发展有利的决策。

(一)成本核算内容不合理、不完整。

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管理,从内容这一层面上来考量,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内容不合理。

成本核算管理问题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没有科学计量相关的资产项目,在处理上具有很大程度的随意性,没有符合成本的计量原则。例如,在对一些土地和自然资源等类似的无法直接准确计量的特殊的资产进行处理的时候,财务人员通常将这些项目进行忽略掉,没有计入资产负债表中。这种会计处理行为直接导致了企业可以获得的经济效益的减少,和实际情况相比,资产负债表上体现的资产总数是低于实际总量的。除此之外,对于那些如只是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对于生产经营有重要驱动作用的生产要素来说,财务人员对于这些资源的计量,也不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因为国家是要求将这些内容列为成本构成项目,而企业为了一些其他的目的,通常将这类资源的消耗计入管理费用。以上种种成本核算问题都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

2.内容不完整。

不完整性主要体现在对人工成本的归集核算上。在对人工成本进行核算是,大多数企业的处理都过于粗放。只核算了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直接劳动的工人所需要的成本,而对于其他的一些人工费用,则没有计入。例如对于设计人员、工程人员的工资,没有计入。对于前期进行市场开拓的人,也没有计入人工成本。这些都表现为成本核算内容管理的不完整性。

(二)成本核算方法缺乏合理性。

核算方法缺乏合理性的原因,主要因为财务人员对于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不够了解,因而在使用时,没有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方法,因而缺乏合理性。而且,在核算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在进行成本归集时,处理的十分随意,并不具有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成本核算的指导思想缺乏科学性。

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企业成本核算方式与生产经营过程的脱节。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至今仍有很多拥护者,传统的核算方式与生产经营过程紧密相连,在过去的历史环境下,这种核算方式可以对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充分的反应。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对自主研发与市场开拓的重视,传统的生产过程在企业的成本构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这种错位的指导思想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已经越来越明显的显示出其缺乏科学性的特点。

如果要解决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管理问题的不完整性和不合理性,界定核算范围是首先要做的。因为只有在界定了成本核算的范围之后,才能将那些原本不合理的成本核算内容剔除出去,例如对那些特殊资源的核算,通过将原本那些没有纳入成本核算范围的可以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特殊资源纳入成本核算范围,可以将原本不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内容进行补充。而对于不完整的部分,可以根据不完整的地方进行增补。就人力资本成本核算来说,对于原有传统的核算方法所缺失的对于研发人员的成本计入和市场开拓人员的工资支配,要将其纳入核算范围,就可以弥补原有的不完整。同时,在进行核算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到范围制定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因为范围制定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是保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合理性的基础。界定成本核算范围的基础是各种资产和消耗依据的标准。在进行界定的时候,应该对过去忽略的一些科目如无形资产等,增加给予关注的力度。通过采取成本会计的系统改革,可以增加成本核算内容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在对无形资产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可以按照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是分类。按照入账方式不同,将各种无形资产进行重新分配。例如知识资源,因为具有更新较快、且多次使用的特性,因而在进行核算时,需要根据摊销的次数,进行弹性摊销。而对于环境成本核算,则更具中国特色。因为我国的环境现状,具有特殊性,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成本核算管理的制度规章,督促企业在核算中对于绿色成本项目进行并入核算,以增加企业采取绿色项目的概率,提高环保意识。这样既有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也对社会和谐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帮助企业将各种原本不可货币计量的成本,如环境成本、无形资产等,进行重点监控。

(二)采用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

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管理可以使用的工具有很多,只有充分了解各种方法使用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需要考虑的背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管理科学合理。在选用方法时,需要充分对各种方法进行了解考察。因为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背景,而企业也是各具特色的。因此,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才能筛选出最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核算方法种类很多,在业界较为常用的主要有四种。如品种法,定额法,经常被许多企业所采用。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分批法,分步法,也备受青睐。各个企业过去因为对于各种方法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入,所以选择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企业通过结合自身特色,对各种方法进行选择,增加每种方法是用的针对性程度,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指引。在选择方法时,除了考虑以上内容,还需要注意,当选择一种核算方法之后,为了符合会计要求的一致性,轻易不要更换核算法则,以保持成本核算的稳定、统一。

(三)培养科学的成本核算的指导思想。

1.成本核算的可持续性。

企业成本核算,是在企业诞生之日起就需要做的事情,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企业的灭亡。因为现在公司制得企业多为无限存续,因而,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需要考虑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且这应该作为成本核算的指导思想,始终贯彻在成本核算的始终。因为只有企业可以持续经营,考虑成本的变化,才是有意义的。如果企业寿命将近,那么此时即使是进行成本核算,也是回天乏术了。成本核算体系是企业今后发展的指路牌,管理者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决策者,他们的地位超然,一个成熟的公司应该形成以管理者为核心的一个综合的管理系统。在这个管理系统之中,核心中枢就是成本核算系统。该系统的正常运行,与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市场变化情况、企业所有员工的素质等息息相关。任何环节的缺憾都将影响整个成本系统输出合理的结果。因而,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完善该系统,并适时维护,要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来维护。

2.成本核算体系的完善性。

对于成本核算体系来说,作为一个单独的系统,其完善程度是需要进行严格考量的。一个成本核算系统只有在各方面都是完善的,才能称得上是足够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与成本核算体系是密切相连的。某些层面上来说,如果要简单的考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高低,完全可以仅仅对两个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的完善性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结论。那么如何评价一个成本核算体系是否完善呢,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是考察完善性的第一步。不过,再次之外,还需要根据一些外部条件,如对制度、法规的遵守程度,财务人员处理各项业务的专业能力,企业根据财务成本进行生产计划的灵活性安排等,都是需要考量的项目。只有在各方面条件都达标之后,一个完善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再会构建成功。

3.培养公司员工的成本意识。

成本意识,是一个成功的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深入内心的理念。因为员工的成本观念会直接影响生产经营中的每一个细节。他们作为亲临基层之人,对于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哪个细节可以节省成本,员工也是最具有发言权的人。企业如果培养员工的成本意识,将会从根本上为成本核算人员提供降低资本的不竭资源。管理人员方面,强化成本意识可以让他们在选择项目投资,在进行生产计划方面,更加明智,更加科学的做出决策。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将会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他们可以有成本意识,那么企业在选择项目时会更加谨慎,降低损失概率,在制定生产计划时,也会降低盲目性,增加科学性。无论是从投资角度,还是生产经营角度,培养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四、结语。

通过对企业会计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读,可以发现,不合理、不科学的成本核算对一个企业来说如同附骨之蛆,损害着企业的健康发展。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个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业绩的增长,汇聚起来就是国家gdp的增长。而会计成本核算,正是如同护卫舰一样,保卫着企业的健康运转。正确理解和界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范围可以使企业的会计核算管理内容合理、完整;采用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可以保证成本核算结果更具科学指导意义;培养科学的成本核算的指导思想,则是从思想层面上保证了成本核算的正确性。企业使用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体系,将会对企业和社会都有积极正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3]曾小琦.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建设浅谈[j].现代经济信息,2015,22:187.

企业责任成本核算要点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csr)内涵的综述,着重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三个中心圈层”理论的内在机理,系统阐述“三个中心圈层”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及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模型的比较分析,以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发展,并理清相关重要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三个中心圈层;利益相关者;金字塔型。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涵。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在理论和实践上进入了不断发展、多角度、多视野时期。被称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博文在1953年的着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中给出了商人社会责任的最初定义:“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行动”。之后,企业社会责任从关注商人个体转向了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的社会责任即csr。

二、“三个中心圈层”理论。

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1971的《工商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提出,“企业应该为美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更多贡献,而不仅仅是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这份报告详细阐述了“三个中心圈”的企业社会责任规定:内圈代表企业的基本责任,即为社会提供产品、工作机会并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职能;中间圈是指企业在实施经济职能时,对其行为可能影响的社会和环境变化要承担责任。

三、基于“三个中心圈层”的企业社会责任。

根据上面的“三个中心圈层”理论,我们可以把这个理论的模型勾勒如下:

从模型可以看出,企业是作为一个单元存在于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社会赋予了企业多重角色。那么“三个中心圈”理论和其他理论之间的关系如何?下文将重点讨论。

第一,“三个中心圈”和利益相关者理论。

从“三个中心圈”理论可以看出,中心圈理论并不是把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存在于社会来研究,而是从相互联系的逻辑把企业和社会上其他集合和个体结合进行动态研究。企业作为经济职能要考虑到广大消费者、职工的利益,要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消费者提供放心购买的产品,为社会的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行为不可避免地会直接或间接对社会上的.其他利益相关者造成影响,如供应商、顾客、政府、社区、雇员等,那么企业要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同时,要保护环境,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迎合顾客的消费变化,还要为雇员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而不仅仅是良好的工作环境。在第三圈层,企业要主动通过救济灾民、消除贫困、防止城市衰败等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三个中心圈”理论通过相互联系、层层外推,由基本责任到为促进社会的其他无形责任无不隐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痕迹。从发展历程上看,“三个中心圈”理论伴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进程,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

第二,金字塔型的企业社会责任。

金字塔型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型是卡罗尔于1979年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了在特定时期内,社会对经济组织经济上的、法律上的、伦理上的和自行裁量的期望。”

企业承担着必要的法律责任;再者,虽然企业的经济和法律责任中都隐含着一定的伦理规范,公众社会仍期望企业遵循那些尚未成为法律的社会公认的伦理规范;另外,社会通常还对企业寄予了一些没有或无法明确表达的期望,是否承担或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完全由个人或企业自行判断和选择,这是一类完全自愿的行为,例如慈善捐赠、为吸毒者提供住房或提供日托中心等,卡罗尔将此称为企业自行裁量责任。从企业考虑的先后次序及重要性而言,卡罗尔认为这是金字塔型结构。

综上所述,“三个中心圈”理论在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发展和演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蕴涵的原则是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不仅要关心利润和经济绩效,还要回应和满足社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满足社会对企业的多重期望。

参考文献:。

[1]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王碧峰.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2).

企业责任成本核算要点研究论文

一、前言。

当代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价格优势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因而与价格密切相关的成本控制也成为企业竞争最有效的战略之一,通常企业都采取各种手段控制成本,加强成本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然而,企业的内部成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想有效地控制成本对企业内部管理与核算必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当前,很多企业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都是采用责任会计的方式进行的,责任会计作为现代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大中型企业日常管理中已被广泛应用。作为责任会计的核心内容,责任成本的核算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实际工作中在进行责任成本的核算时很多企业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本文将对如何做好企业的责任成本核算展开讨论。

(一)建立成本中心,明确责权范围。

成本中心是指对成本费用承担责任的责任中心。它不会形成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收入,因而不对收入、利润或投资负责,成本中心包括负责生产经营的部门,劳务提供部门,以及给予一定费用指标的管理部门。成本中心的应用范围很广泛,企业内部凡有成本发生,都需要对成本负责,能实施成本控制的单位,都可以成为成本中心。工业企业上至工厂,下至车间、工段、班组,甚至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成本中心,从而在企业形成一个逐级控制、并层层负责的成本中心体系。规模大小和层次不同的成本中心,其控制和考核的成本内容也不尽相同。

成本费用依其责任主体是否能控制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从考评的角度看,成本中心工作成绩的好坏,应以可控成本作为主要依据,不可控成本核算只有参考意义。成本的可控与不可控是以一个特定的责任中心和一个特定的时期作为出发点的,这与责任中心所处管理层次的高低,管理权限的设控范围的大小和经营期间的长短有直接关系。首先,成本的可控与否,与责任中心的权力层次有关,某些成本对于较高层次的责任中心或基层领导来说,就可能是不可控的。反之,较低层次责任中心或基层领导的不可控成本,可能是所属较高层次中心或高效领导的.可控成本。对企业来说,几乎所有的成本都是可控的,而对于企业下属各层次、各部门至个人来说,既有各自的可控成本,又有各自的不可控成本。其次,成本的可控与否,与责任中心的管辖范围有关,某项成本就某一责任中心看是不可控的,而对另一责任中心是可控的,这不仅取决于该责任中心的业务内容,也取决于该责任中心所管辖的业务内容的范围。最后,某些从短期看属不可控成本,从较长时间看,又成了可控成本,如现有的固定资产的折旧,在设备原价和折旧方法既定的条件下,该设备使用时,就其具体使用它的部门来说,折旧是不可控的,但当现有设备不能继续使用,要用新的设备来代替它时,新设备的折旧则取决于设备更新所选用的设备价格及正常使用寿命,从这时看,新设备的折旧又成为可控成本了。

此外,应该注意企业在确定责任中心时,应明确权责范围中的运作,使之有效可行。企业各层应充分认识费用管理的重要性,建立责任成本费用管理模式,全面提高成本费用管理水平,使成本费用管理系统化,如同一台按程序运转的机器,无论谁来驾驶,都必须按部就班依照程序运行。

责任成本预算是以责任成本中心为主体,以可控成本作为对象编制的预算。通过编制责任成本预算可以明确各责任中心的责任,并通过与企业总预算的一致性,以确保其实现,通过编制责任成本预算也为控制和考核责任成本中心经营管理活动提供了依据,责任成本预算是企业总预算的补充和具体化。责任成本预算由各种责任成本指标组成,这些指标为主要责任指标和其他责任指标。主要责任指标反映了不同类型的责任成本中心之间的责任和相应的权利区别,其他责任指标是根据企业其他总的奋斗目标分解,而得到的或为保证主要责任指标完成而确定的责任指标。

(三)加强责任考核,建立跟踪反馈系统和奖罚制度。

为做到功过分明,奖罚有据,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成本中心的积极性,企业应建立责任成本奖罚制度,并与各单位签订责任书。责任书的内容包括责任成本目标、责任中心、责任人和奖罚措施。对每个责任中心的控制成果全面分析和评价。节约有奖、超支必罚,实行按季考核,按季兑现。对于因刚性因素增加的费用支出,由责任中心说明原因,提出申请,报领导批准,考核时予以剔除。

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责任成本发生的责任中心与应承担责任成本的中心不是同一责任中心的情况,为划清责任,合理奖罚,需要将这种责任成本相互结转。责任转账的目的是为了划清各责任中心的成本责任,使不应该承担损失的责任中心在经济上得到合理补偿。进行责任转账的依据是各种准确的原始记录和合理的费用定额。在合理计算出损失金额后,应编制责任成本转账表,作为责任成本转账的依据。各责任中心在往来结算和责任转账过程中,有时意见不一致而产生一些责、权、利不协调的纠纷,为此,企业应建立内部仲裁机构,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对这些纠纷做出裁决,以保证各责任中心正常、合理行使权利,保证其利益不受侵犯。

为了正确反映责任成本的执行情况,每个责任中心还应建立责任成本执行情况跟踪体系,明确费用责任人,按月编制责任成本报告,将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进行对比,并找出差异,分析原因,及时调节。同时,在企业财务部门设立专人,负责各单位费用的审批、签报、归集、分类和整理,以对成本中心进行考核,对费用进行加强管理和编制责任报告。

明确各责任中心的责任,实施责任核算和考核后,企业要对责任中心制定配套的奖罚制度。奖罚的兑现是责任成本核算实施的最后一环,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直接影响职工的积极性和企业的效益。在考核时,按责任成本节超比例调整责任人考核工资和奖金,要做到奖罚兑现,考核严格,不讲人情,以保证责任成本的落实。责任成本考核和奖罚制度的建立是责任会计制度不可忽视的一环,否则,责任目标再完善,责任核算再严密,也会因为没有相应的奖罚分配或分配不合理等现象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那么,提高责任成本核算,只会流于形式,谈不上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此外,企业还应该注意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应用人才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支持已经逐步成为责任成本能否实现正确流动的基本保障。所以能否将信息系统的先进功能应用到企业业务流程的每一个作业单元,从而使得每一个环节的成本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到企业管理者手中,对于日益竞争激励的市场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与此同时,能否熟悉应用目前先进信息技术的成本控制管理人员的培训当然也需要我们重视,因为技术人员才是操作应用技术的能动性单元。

三、总结。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建立成本中心,明确责权范围工作;加强责任成本预算的编制工作;以及加强责任考核,建立跟踪反馈系统和配套的奖罚制度工作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几个部分,实际工作中只有将这几个方面的细节工作都做好了,企业的整个责任成本控制系统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进而才能够为企业的其他管理工作提供比较好的基础平台,甚至为企业决策者的工作奠定重要基础。

总之,确立责任会计体系,有利于会计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有利于经济业务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有利于把责任成本与经济责任制结合起来。实施责任成本控制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它对于企业更新财务核算的观念,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从而为企业开源节流,保持市场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起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2]孙健.企业责任成本管理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6).

[3]王娟.从可持续发展谈企业责任成本[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

[4]陈晓川.论企业责任成本制的建立与创新管理[j].商业现代化,,(5).

企业责任成本核算要点研究论文

摘要:自2009年中国正式推出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至今已过7年,作为公益组织的医院力求在改革中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但是医院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如何在白炽化的竞争中更胜对手一筹已经是各个医院面临的共同难题。越来越多的医院将注意力放在了改进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方案上面,力图减小医院成本和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对于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实施的具体措施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困惑医院工作人员的重大问题。本文将对医院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两方面内容进行阐释,并指出两者间的关系和结合措施,提出医院在改善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方案。

一、实施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意义。

(一)维护患者利益,降低医患矛盾。

大量媒体曝光医患之间的矛盾,使得医院更多的以一个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而非服务机构的形象展现在大众面前。医院有其自身的难处,竞争环境下成本越来越高,迫使医院不得不提高医疗成本。医院如果实施成本核算可以降低医疗成本,进而减小了患者所花费的医疗费用,解决了因看病贵和看病难所引起的医患矛盾。

(二)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越来越多的医院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选择实施成本核算,并取得了不错的发展,这就证明了实施正本核算的好处是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大的社会收益和经济效益,使得医院走向优质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增强医院在竞争环境中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降低人力成本。

成本管理系统下的绩效管理的一个重点在于绩效管理,提高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降低人力资本成本。实施绩效管理模式下的成本核算,医院的各个项目的支出都会经过精准核算,医院运行的效率会大幅度上升,冗余的人力资源会大大降低,人力成本进一步下降。

(四)提高医院工作效率。

采用成本核算体系下的绩效管理最大的意义就是对整个医院运行效率的管理。通过财务管理的手段控制医院各个部门和科室的运作,合适的绩效管理手段对成本核算进行二次考察,系统而紧密的提高整个医院工作的效率。

成本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医院的成本核算主要是分类、记录和分析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各类耗费,并提供成本信息的经济管理活动。对医院成本核算首要目的在于节省有限的医疗资源,使医院在现有条件下为人们创造出更大的收益,解决更多的医疗问题。医院的成本核算主要有三种方法,全成本法、项目法以及病种法。所谓绩效管理,则是指依据医院的具体运营情况确定的绩效体系。医院的绩效管理由个人、不同的科室、行政职能部门组成,这是绩效管理工作进行的基础。绩效责任小组成员是医院的领导,个人是医院的所有员工,行政职能部门主要是财务和质量监督人员。成本核算是绩效管理的基础,绩效考核是成本核算实施效果的评价。做好成本核算工作,医院会降低其成本支出,绩效自然会提高,而成功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完成成本控制工作,提高成本核算效果。所以,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中现存的问题。

一般医务人员都认为财务管理是管理者的工作,他们不能从意识中认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更加不会主动的参与其中。他们只是站在自身工资的角度,在意成本核算的结果,而忽视了最重要的过程。

(二)医院缺乏系统的成本核算体系。

现今还没有一套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医院,不同的医院或者同意医院的不同科室之间采用不同的核算体系,导致成本核算大部分流于形式,医院的成本核算效率很低。

(三)无法贯彻绩效管理原则。

医院部门之间的有较强的异质性,要求医院必须贯彻绩效管理的原则,对不同部门的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现实操作中往往存在管理混乱的现象,无法公平核算不同科室的工作量,进而破坏了按劳分配的原则,降低了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四)未采用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标准。

大部分医院在医疗体制改革和市场激励的竞争中选择了经济效益指标而完全忽视了社会效益指标。作为公益性组织的医院,在市场环境中应当选择合适的评价标准和指标,让医院成为实至名归的救死扶伤的场所。

(一)传播成本核算思想,唤醒成本核算意识。

意识是转化为行动的第一步,意识的传播和唤醒可以从高层向下进行,先领导者首先起到带头作用,宣传成本核算的必要性和益处,再以身作则的自己实施,带来榜样作用的同时,将这一意识默默的植入医院之中。

(二)重视不同科室和行政部门之间的横向合作。

医院不同科室和部门之间工作内容往往差别很大,加深不同部门的合作可以进一步深化成本核算意识,成功的让意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成功唤醒医务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促进医院整体成本控制。

(三)优化成本核算人员的知识内容。

在原有医疗体制下工作的医护人员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产生了板结现象,很多知识已经落伍。新医疗制度下,成本核算工作的复杂化,要求医务人员学习和掌握新的成本核算方法,防止工作脱节。

(四)提高医院基础核算设施。

互联网技术和电子硬件的发展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效率,医院需要配备跟得上技术发展的核算软件和设备。

(五)实施全方位的成本核算。

要将医院的每一项支出和费用都纳入到成本核算的范围,而且要将各项成本费用分摊到各个科室,对医院的各个科室和所有的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成本控制,从而保证其工作全面和规范。

五、构建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

(一)形成完善评价体系。

核算各个科室甚至各个部门的工作难度,并为之赋予一定的权重,在医院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将这些权重纳入到考核范围内,按照按劳分配、绩效优先且兼顾公平的方案,对各个不同的部门,不同的科室进行绩效评价。对不同系统的科室所考核的目标也应该有所不同,对于不同层级的医务人员也应该考虑到工作内容的差异。由此形成一套横向的不同科室和不同工作内容以工作难度为权重的考核体系,同时配备同一工作部门,不同级别医务人员的不同考核目标的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二)设置合适的评价指标和标准。

根据社会对医院的期待和医院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将社会效益的指标分为三类:医疗质量的指标;医疗效率的指标以及科研能力的指标。医疗质量的指标不仅仅包括临床工作者的治疗质量,医院的药品质量,还应该包括服务质量。医疗效率可以采用更小的指标来代替,比如医院病房的住院率,病床的使用率,医院每年的急诊次数等指标。最后的科研能力指标,可以用医师的学历组成情况,近年来参加的科研项目数量,科研项目规模以及发表论文情况来核算。

(三)明确绩效考核分配方法。

执行二级考核和分配方法,各科室成立核算小组,小组成员包括:主任、护士长和兼职核算员来制定考核标准。考核小组按照本科室的实际情况进行系数分配,主要参照工作内容、工作性质以及工作质量进行定量计分核算绩效工资。最后再根据科室内员工的态度和实际工作完成度进行二次分配,使得不同员工之间绩效有一定的差距,激发员工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六、医院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结合。

既然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工作,那么这就有必要在深入了解两者关系的基础上,这就需并将两项工作结合起来谋求医院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长远的发展。医院在实施成本核算后,能够有显著的实施效果。把握医院每年的收支数据动态,通过节约成本来增加医院的年度收支结余。将这项结余用于绩效管理,在绩效管理中设置一项新的激励资金,根据医院的发展目标确定激励资金的数额。结合每位员工的每期的绩效结果,进行奖金的分配。医院还可以设置绩效考的关键指标中直接加入成本核算指标。对于推动成本核算有贡献的员工,其绩效成绩会因此提升,其奖金也会因此增加。绩效管理要在成本核算的预计范围内进行。不能因为绩效管理影响成本核算,打乱成本核算的正常工作,否则会使成本核算工作很难展开;若有预计范围外的情况,可以报到下一期的成本核算中,保证医院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正常进行。

七、结束语。

医院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合理控制医院的运作成本,而进行绩效管理。而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可以更好的约束医院工作人员工作行为更加符合成本核算标准。这两者的结合激励员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提高了医院的运行效率。实施有效地成本控制,可以提升医院整体的效益,进而提高其在整个行业中的竞争力,保证医院长足的发展,实施绩效管理可以增强员工的工作效率,最大程度提升人力资源价值。运用这种两者并举的模式,并注重两者相互结合的部分,在医院内部形成一套相互促进的运作系统则可以使医院在不断变化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企业责任成本核算要点研究论文

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与控制目的是指有效地控制产品的成本开支,提高生产中投入产出的效率。企业想要做好成本核算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就要关注好“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工作,要节约产品成本,还要规范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施工效率,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企业要对生产资金进行计算、核算、控制和协调等等工作,来实现企业预定的成本目标。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及成本考核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让管理者及全体员工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规范化的管理,力争以最少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经营成果。成本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一个综合质量指标,是管理者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对企业的兴衰起决定性的作用。成本是对象化生产耗费的综合体现,企业每个生产经营环节的成果都会在成本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出来,它要求科学合理,系统全面,它对于促进企业增收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及整体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中的不合理现象。

目前不少的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占据更广阔的市场,都在盲目地扩大企业规模,收购兼并其他企业。但是,在企业扩大企业规模的时候,对成本的管理与控制能力并未得到及时的提高,成本管理工作相对来说跟不上企业的发展壮大,成本核算管理与控制手段落后,管理方法也不够科学,导致企业在扩大规模的时候出现资金花费不合理的现象出现,造成企业的资金浪费现象严重,导致财务效率低下,盈利能力始终很低,这对企业的发展及其不利。

2.企业成本管理控制注重结果,轻视过程。

许多企业缺乏相应的成本管理监督制度,财务上不能及时地进入成本,成本管理与成本消耗脱节严重。在进行成本管理控制时,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往往都是在年底突击性地抢进成本,平时没有对施工成本进行必要的控制管理,成本管理控制不协调,没有执行力,而且失去了其应有的监督与控制职能。

3.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方法单一。

现在许多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思维固化,因循守旧,工作作风保守,缺乏学习和创新精神。工作中追求单一的管理模式,不懂得变通,在成本管理与控制上也是如此。企业往往运用单一的成本管理控制方法,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在成本管理控制中出现信息不全、管理目标的设置不合理、数据指标的分解不及时等现象的出现。

4.产品质量低下。

有些企业片面追求利益,在生产的过程中偷工减料,毫无企业应有的责任感和信誉,甚至导致“残次品”的出现,不但给社会和客户带来巨大的损失,也会将企业推向破产的深渊。

1.树立全新的成本管理观念。

要通过培训、研讨等各种方式向企业管理者及全体员工宣传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强化他们的成本管理意识。要让大家明白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每一位员工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来源于减少成本的浪费损失,要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营成果。要懂得成本管理是个系统工程,不能单单靠哪个群体单独完成,要全员参与,要把这项工作当做战略来抓。同时要善于学习和创新,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将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意识、管理手段有效的运用于企业自身的生产实践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紧密配合国家经济发展脚步,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水平,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运用现代的、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加强成本管理。

首先要加强成本管理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企业成本管理要以国家规定的制度为指导,同时制定出内部“权、责、利”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内部有动力,外部有压力,形成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寻找出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建立企业合理高效的成本管理机构,我认为应以建立以总会计师为首的、由负责工艺、设计方面的工程师、熟悉生产业务的会计师以及供应、生产、销售等方面专业人员组成的成本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负责成本计划的制定、监督、考核及分析工作,各主要车间要派相应的专职或兼职人员。最终实行各负其责,统一平衡。其次要做好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要参照成功的同行业管理经验及企业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消耗定额,为进一步的成本核算奠定好基础;按部门划分责任做好核算的原始记录,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和传递。最后要运用现代、信息化、科学化的成本管理方法。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生产还停留在粗放式经营的水平,产品缺乏创新能力,成本核算方法也过于简单化,因此我们要知彼知己,善于学习和积累国内外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积极借助于信息化技术,切实将先进的、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运用到企业供、产、销全过程。

四、结语。

企业成本管理需要超越传统成本核算和产品成本管理的范畴,从每一个细节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实现成本的持续降低,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降低成本的思维模式,必须从传统思维向现代思维转变,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在各个环节上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勘察单位成本核算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以全域旅游理念的新型视角,基于全行业、全要素、全时空的“全域视角”旅游文化体系“构建观”,建立起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子系统进而得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旅游文化体系。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文化;体系建设。

一、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旅游文化体系构建理念。

1、全要素。全域旅游要求统筹社会区域资源,对有关行业、设施服务、资源要素、法律体系,公民行为等进行系统的优化,实现各个旅游业构建要素的有机整合。旅游文化体系的构建要体现“全要素”参与这一理念,统筹文化资源,构筑多层次旅游物质文化产品,打造复合型文化精品、塑造整体产品新形象;培育新型管理理念、打造旅游市场文明文化呈现区域制度文化,全民提升行为文化素养;塑造特色文化品位与探险精神。

2、全时空。通过设计全天候的游览文化体验产品,使半天旅游经济变为全天旅游经济,以此伸长旅客游玩的留驻时间,提升同一空间的不同时间段上的旅游文化体验,让游客体验有别于其它区域文化的独特本土生活文化,实现情感上的互动与共鸣,规划以本土旅游文化资源背景为依托的旅游精品基地,拉长全天候旅游产业链,构筑适玩、适住、适就业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域文化。

3、全行业。全域旅游它要求各都要行业参与其中,各部门协同配合,以全面运用到区域各吸引物资源,多方面地满足游客到此游览的需求,因此以此视角建立的旅游文化体系,也需遵循全行业文化融入理念,在对体系构筑理念上我们统筹旅游物质文化,旅游制度、行为文化和旅游精神文化这三个因素,实现产品、管理、意识形态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协调互动,发展共荣。

二、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旅游文化体系构建要素分析。

1、全要素联动开发,构筑多层次旅游文化产品体系。全域旅游视域下,观光旅游活动不再是传统的“点线”的方式,随着游者对旅游产品消费需求越来越高,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单对“餐饮、住宿、游览、文娱、购物、交通”进行旅游产品的单一规划、开发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旅游需求,除了融入本土特色旅游文化要素创造出新的旅游文化产品,还需要发挥全域旅游建设要求的旅游+模式,结合特色会展、体育、民俗、农业、养生、教育文化,做到全部特色文化要素的联动开发,构筑多层次旅游文化产品体系。

2、文化融合,打造旅游复合型文化精品系列品牌。全域旅游要求在旅游目的地构建中要全面应用到各方资源,将其打造成为旅游吸引元素,而产生和保持强大吸引力关键点就在于资源的特色。从传统打造产品思维模式中跳出来的,找出资源特色,以特色资源构建特有文化品牌,就可以将旅游发展潜力充分发挥,不能跟风学样的模仿,在以凸显主旨文化为中心的基础上,进行文化融合,打造旅游复合型文化精品系列品牌。

3、全域营销,塑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在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中,旅游目的地是一体的,旅游宣传形象势必也需要一体化的全域营销,且当前旅游形式,占领旅游市场的主要方式在于区域整体形象的刻画与塑造。旅游产品要靠形象塑造传播是由其不可移动性质决定的,一个地区的形象,成为游客对这个景区的潜在认识,也因此产生旅游动机。旅游产品虽然是要倚靠自身丰富文化资源进行开发的,但对形象的宣传也不可或缺。在对整体形象的塑造上,需要做到全域营销,不再是企业单方面的营销宣传,而是政府、公司组织、居民、旅客的四方联动营销宣传,在宣传方式上覆盖传统媒体至新兴媒介,塑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

三、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文化体系构建。

1、基于物质文化体系的构建。物质文化是表层的,直观的,它能直接被人所感觉到,所以,基于全域旅游理念下,创造多层次旅游文化产品,打造复合型旅游文化精品,以及塑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组成了物质文化子体系的构成要素。多层次的旅游产品的打造,依照全要素理念,满足旅游过程中的整体需求,建立出一批具有丰富本土特色文化的旅游产品,如饮食特色、建筑特色、交通文化特色,环境氛围特色、文化节庆特色等;其次推动区域购物消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服务网店的全面发展,构筑一体化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依据全时空理念,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仅仅是满足人们的旅游横向基本旅游需求,复合型旅游文化精品的打造是对旅游物质文化更高层次的消费,可以纵向拉长游客在区域旅游消费时间,据此,我们可以打造一批复合型旅游文化精品。

2、基于制度、行为文化体系的构建。旅游制度、行为文化作为过渡层面,它保障、调控、引导着旅游环境的有序发展。无论创造出何种旅游产品,建立何种旅游氛围,都少不了制度、行为文化的服务。因而,我们把政府规范体制的强化、管理理念的革新和市场秩序的规范以及提高参与者素质作为旅游制度、行为文化的三大构建因素。强化政府主导管理作用,建立一个有权利的旅游监管局,以全域旅游、全域产业、全域发展的视角,打破各部门各自为营、分割指挥管理的局面,建立在旅游市场运作背景上,依靠政府主导来管控旅游产业的发展的新格局。在管理过程中,倚靠新型绿色管理理念,树立绿色开发、生态保护理念,构建绿色旅游区的体系。针对管理客体旅游市场秩序加大力度进行整理,运用法律手段整治无序的市场,致使旅游环境能达到国际标准。

3、基于精神文化体系的构建。人们更关注的是实在和快乐的生活,对事业没有像在繁华现代化城市中奔波的上班族那样执着,工作生活都处于放松,享受的慢节奏中。我们应该把休闲怡情文化作为发展旅游精神文化的主旋律,作为旅游宣传、发展的基本意识形态,让旅游者只要想到旅游,就想到休闲与怡情,在此基础上深挖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充分利用到区域本土的自然与人文文化,丰富精神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2]原群、“5a+”是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有效途径[n]、中国旅游报,—04—29(2)。

勘察单位成本核算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从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努力与世界学术体系接轨。这样的过程往往被认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照着说”,就是将西方的理论观点学习照搬,从而促进我国相关学科学术体系的建立。第二个阶段是“接着说”,将西方的理论观点应用于中国实践,或者说使用中国的实践案例来验证西方学术假说。第三个阶段是“对着说”,基于中国的本土实践发现中国发展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从而和西方学术形成对话和争鸣。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发展了源自西方的理论观念。因此,这构成不同学科的中国化和本土化的过程。可以认为,“对着说”的状态开启了哲学社会科学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从当下中国的发展实践与学术成长来看,基于西方实践加以总结的理论观点未必完全能够有效地解释中国实际,使得中国学研究开始进入一种“对着说”的状态,丰富了对中国社会的理解,也推动了中国学术界与世界的学术交流。中国的学术发展可能还蕴涵着一种更长远的学术愿景,就是可能形成一种“领着说”的状态。中国的学术努力发展出基于自身的理论观念体系,提出独立原创性的知识思想,为中国和世界提供新概念、新理念,影响世界并为他人所赞同或批评,这样的“领着说”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客观上还并没有出现。

从哲学社会科学中国话语建设的内在逻辑来看,中国所经历的文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具体实践,为思想和学术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知识来源。因此基于中国实践的中国概念的生成,和对中国发展运行的理论知识体系,为探索构建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提供土壤。而基于中国实践的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在与世界学术界的对话过程中,才能丰富和修正已有的知识体系,并创新创造出新的有解释性的新知识体系。中国的思想和理论发展应努力通过和世界学术的对话,提升中国理论学术发现的解释性。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学术发展的学术自觉才得以形成。可以说基于中国、与世界沟通,在这两个侧面上共同努力,才能开辟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并真正能够建立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因此,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应有这样的一些特征:

第一,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本身是开放性的世界主义的话语体系,基于中国的哲学社会话语体系本身是在与世界学术界对话中成长起来,并努力将自身的思想理论创新影响世界。因此,对于世界学术采取排斥主义的中国话语本身就不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道路。关起门来“孤芳自赏”的学术创新,如果得不到世界学术的普遍认同,也很难说是成功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

第二,基于学理才能够有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中国话语体系作为一种学术建设,其概念体系、理论体系本身需要符合学术的内在自洽。只有具备学理的完整性,及只有在学术基础上的逻辑演绎和知识理论体系建设,才能真正和世界对话,才能根据其知识理性发挥出解释的作用和引导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不是感性的民族主义的口号,而需要在学理平台上依靠学术规范来批评评议。而且,从口号出发、而不是从思想理论出发推动学术发展,本身是一种反智主义的思路。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和话语体系建设,需要从学理讨论出发,是要依靠“批判的话语”而不是依靠“话语的批判”。披着学术名词外衣的打棍子、盖帽子的自封的“创新”及“创见”,要么是自欺欺人,要么就是欺人自欺。

第三,哲学社会科学中国话语建设仍然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发展和转型的历史过程和未来判断,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论解释,如何理解社会、如何理解历史、如何理解国家社会发展运行的内在逻辑,必然也不能单纯通过纯粹的思维建设得到完成。这些思维建设是否符合真理,也需要得到实践的检验,同时也只有在具体实践的检验中才能验证思想理论观念的正确性。同时,只有通过实践的结果也才能够验证思想理论观念的合理性,和呈现出思想理论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也仍然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一个持续和长期的过程。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大思想理论创新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和在短期建立的。往往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新鲜内容创造出了新的研究概念、思想见解,从而得以继续回归到实践的检验,丰富和扩展理论框架和理论观点,并因此能够提出区别于前人的新理论与新的知识框架。新的思想理论和知识框架在学术史上有一个理论思想继承性的联系,也有一个创新和突破的关系。思想理论的创新和话语体系的丰富发展,构成不断更新对照、不断突破创新、不断应用完善的知识循环。这样的知识进步往往需要长期性学术努力,“十年磨一剑”意味着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思考才能够在某个方面建设体系性的话语,“十年磨一剑”,也意味着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验证、细化,以及扩展理论,从而使知识创新得到确立。

因此在浮躁肤浅的学术态度指向下,断然难以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建设,希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不能成为“话语”,而“真实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建设”深深地依赖于学人的学术自觉和长期性努力,依赖于真正有志向学术创新的学人团体,并为他们提供各种必要的资源。如果出现知识生产和资源配置的失衡或者错位,以及出现只是“话语的自我生产”或者“概念的泡沫游戏”,看起来一哄而上、红红火火,但与真正的知识与理论创新实际上是背道而驰、有害无益。

中国的学术发展内在地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这不仅是学人的学术追求和社会理想,也是学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必然。改革开放以来学术发展的持续积累和进步,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能,提供了人才的储备、实践的经验、资料和数据的积累,及增强了和世界的对话能力。中国的学术发展应该有这样的自觉意识和积极作为,实现自身的知识进步,并将自身的知识探索贡献于世界知识界。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建设,更好地指导中国发展实践,并贡献于世界发展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哲学社会科学中国话语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口号,而是一个长期艰苦努力的知识建设过程。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已经开启出中国话语建设的道路,但是离开实现建构出成熟的话语体系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这自然凸显出了当今时代学术人才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而在此过程中的自以为是、或者拔苗助长是很难有效的。建设成熟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有赖于数代学人持续、不懈和创新性的思想学术建设,才真正能够逐步形成并发展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勘察单位成本核算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以新产品开发和企业技术改造为重点,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依托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以及农业科技企业,实行多元化投人,产学研、农科教密切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动机制,提高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活力,加快先进技术和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山西已经从开始着手建立30个以上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20个以上农业科技重点实?94?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导和培育15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产学研联盟,推进山西特色动植物资源开发,争取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应用前景的创新成果。

3.2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健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一要加强乡镇农技站条件能力建设,配齐乡镇站(区域站)农技人员,每个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农技人员和动物防疫员。深人推进农业科技进村人户,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加强队伍管理,落实岗位职责,明确服务责任,强化考评机制。二要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基层农技部门、涉农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大户联合共建农科教结合综合基地和农村科技服务站点三要设置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扶持和发展县级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形成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科技进村人户等多种模式,促使山西省农村科技服务工作重心下移,促进农业先进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3.3构建农业技术信息交流平台。

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分布式的全省统一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农作物品种、实用技术、农情资源等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建设基层综合信息服务站500个,乡镇服务点覆盖率达到80%以上,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基地100个。推动信息服务网络化,资源管理数字化,实现推广人员与农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自由的双向沟通交流,打造包括农业公共信息、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灾害防治、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农业科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

3.4.2引导各类人才服务农村通过培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强化农村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的技能培训,优化农村管理人才结构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提升其服务能力。

3.4.3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结合农业科技讲座、科技咨询、农业主导产业科技服务、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并进行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培养乡土能人1万名。

3.5有选择、有重点发展优势领域。

3.5.1加强农业技术推广要更加注重技术集成,策划生成一批适合山西省需求的农业技术,并以培训和示范为手段,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利用山西省特有的农产品资源禀赋,争取并实施好园艺标准园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以开展科技进村人户和实施基层农技体系改革和示范县建设为载体,广泛开展农民培训和示范,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

3.5.2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大的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农民增收。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县域经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等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与农户按照合作或股份合作的形式,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勘察单位成本核算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形成。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石,从成熟的市场经济发展进程来看,越是完善的市场体系,竞争越充分,越要求市场主体在各方面讲究诚信。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离开了信用,就不会有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更不会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3.2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

道德诚信不仅是成熟企业的标志,更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从国际惯例来看,企业要想进入国际市场,都需要先由著名的国内外著名的评估机构进行信用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公告社会,这个惯例特别符合国际市场公开透明的准则。为此,企业只有具备清晰的产权制度、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并在企业内部设有完善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才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壮大,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3.3有利于政府有效运用宏观调控手段。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尚在完善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发展仍有较大的作用。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政府可以全面准确了解企业整体的发展状态,据此做出统筹安排,从而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4有利于促进社会信用环境的形成。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在一个信用完善的社会中,人们遵纪守法,理性地获得经济利益,整个社会就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秩序就会井然有序。相反,在信用缺失的环境中,一些人在交易中通过违背诚信而谋利,且又不受法律制裁及社会舆论的谴责,就会诱导人们仿效,这样社会风气日趋恶化。因而,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的有效途径。

勘察单位成本核算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近年来,山西狠抓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等关键环节,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十分薄弱,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

1.1.1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的主体结合不紧密农业科技包括产、学、研3个内容。省属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在省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知识创新主体的角色,大中型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在“板块结构”的格局下,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问题尚未能很好地解决。

目前,存在山西省农业产学研脱节的问题。一是农业科研机构重研究轻推广,导致许多科技成果与经济脱节、与产业脱节,无法进人农业产业化环节;二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没能参加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选题和立项,农业产业化环节对农业产业技术需求的变化,无法及时反馈给农业科研单位;三是各大院校设置学科和专业不合理,在生产和市场2个环节中,没有培养出它们急需的人才。

1.1.3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的组织机制不健全一是农业科技决策政策有待完善。无论是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还是农业技术推广,都要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但政府对农民需求缺乏调研,导致大量科研课题对当地的生产发展促进作用不大,科技成果也无法有效地进行转让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信息资源共享仍然落后。市场上迫切需求的技术及成果,农民无法通过有效的渠道去获取,实用技术没有有效到达农户手中%三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对新技术的吸纳能力不强。由于农户自身观念落后、素质较低,科技意识淡薄等问题,直接制约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

1.2农业科研创新保障条件不足。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完善,需要经费、人才、设施等方面的保障。首先,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是所有技术创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且又存在政府各相关部门的科技创新计划缺乏衔接,资源配置缺乏协调,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甚至部门内部本不应该出现的重复建设、重复研究、重复引进的问题二是推广手段落后。乡镇一级农技人员的专业知识老化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服务手段落后,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能力较弱,严重制约了服务功能的发挥。技术推广往往是请专家教授讲上一两堂课,没什么实质的作用。农民的培训也最多只是开一堂学习会,放放光盘讲座和发发材料而已。三是基层农业和农村服务机构的办公场所简陋,设施陈旧,真正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和创新的时间较少,有的地区植保站、防疫站等农业防灾减灾体系的工作几乎处于停顿状态,无法保障农业的安全生产。

1.3政策机制缺陷。

农业科技支持政策有待完善。一是缺乏有效的鼓励政策,没有形成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大量社会力量不敢进人农业领域。二是缺乏保障机制,气候、市场因素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大,没有政府支持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和社会保险机构的参与,农民收人难以保障。三是从财政上讲,没有金融机构的专项惠农贷款支持机制和制定相关的涉农政策,必将影响山西省现代农业的良性运行。

1.4企业创新能力不高。

随着科技创新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重要性的不断提高,涉农企业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曰益突出,但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总的来看,山西涉农企业中设立了科技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例较低’技术开发能力还比较薄弱,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而且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较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严重不足。

勘察单位成本核算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医院的支出主要是通过财政拨款、医疗服务收入、销售药品收入这三个渠道获得补偿。在收入有限、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加之医院的服务成本逐年上升,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能力越来越差,我们只有控制单位医疗成本,开源节流,创建节约型医院,才能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从内部资源节约做起,强化医院成本管理,控制成本。

1.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合理调整和设置岗位,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作用。

1.2药品收入占据着医院收入的很大比例,确保药品质量,控制药品消耗,控制各临床科室药品费用,切实做好药品的财务管理工作,是控制药品成本的有效途径。

1.3应该加强各个科室材料收入和消耗的配比分析和控制,做好节约采购费用,监督各个科室卫生材料的使用控制,规范财务核算,杜绝浪费。

1.4公用经费实行预算管理,控制公用经费合理化使用。

1.5提高科室成本收益率,建立科室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1.6提高大型设备使用率,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运营效率,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增加医疗服务量,从而增加医疗收入,提高医院效益。

2.做好成本分析,提高经济效益。

医院在实施全成本核算管理时,为能及时发现全成本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应对措施,完善和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应该做好成本的分析、控制以及效益的分析工作。要根据成本核算标准,对人员经费、药品费、卫生材料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公用经费等进行预算控制,深入开展成本分析。医院要结合单位实际运行情况等相关信息,定期开展对成本核算结果的分析,找出成本变动规律,寻找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出有效管理和控制成本的合理化建议,降低医院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成本分析结果要进行适当的考核和奖惩,落实经济责任,促进人为因素在成本管理中发挥积极主动作用,提高广大职工的成本意识和价值创造积极性,推动全员成本管理。

二、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全成本核算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搞好成本核算有利于促进医院管理,增强医院的竞争力,实现医院健康发展。医院管理人员应当重视、了解和探索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的发展趋势,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成本管理计划和措施,不断完善优化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只有正确认识医院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才能正确处理国家、病人、医院的利益关系,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成本核算和管理,才能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医院的更大发展。

勘察单位成本核算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市场的日益国际化,我国的勘察单位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成本核算作为一项重要的财务工作,高质量的成本核算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我国勘察单位成本核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构建勘察单位的成本核算体系,为我国的勘察单位成本核算工作提供了进一步的可行性思路。

我国的勘察单位一般采用部门制、项目管理制或是分院负责制等几种管理形式,无论采用哪种管理形式,在成本核算方面都往往采用统一财务收支、统一成本核算,在二级生产部门,往往采取目标责任制,根据行业特点把费用按照一定比例划分到二级单位,将此作为二级单位的成本进行控制。而我国的勘察单位一般都没有专门的成本管理部门,都是人为进行利润划分,对成本核算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勘察单位的成本核算具有全员性、全过程性的特点。全员性:全员性,顾名思义就是,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全体成员都应当积极参与进来,不论是生产部门、人力部门还是财务部门等,都应当积极配合单位的成本管理工作,尽量使单位的所有成员都培养起成本核算的意识。全过程性:全过程性,是指勘察单位的成本核算应当贯穿到勘察单位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在各个阶段、各个时期,在勘察业务的各个环节,都应当全力落实成本核算工作,确保以最少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空间。此外,勘察单位还应当定期,或是月末,或是季度末,进行成本核算的总结工作。

首先,勘察单位一般存在着“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前面已提我国的勘察单位往往不设专门的成本管理部门或是人员,提拔单位内技术专业突出的人员成为管理层是普遍现象,但是这种选拨人才方式将计算作为单位设计水平的唯一标准,非常不利于企业其他部门的内部整合,例如,单位会将项目的质量控制、监管等费用计入企业的管理费用,而不是分别计入项目的成本,也就会导致项目成本的低估。其次,由于成本核算工作本身就非常复杂,再加上勘察单位在生产经营方面的特殊性,也就导致了勘察单位的成本核算编制方法和编制过程更加繁琐,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和精力。这就导致了我国的勘察单位很多没有考虑实际情况,而采用增量预算编制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是由于其是在以前的基础上进行的预算编制,科学性和合理性也就相对较弱。再次,由于勘察单位的成本管理制度往往不具备系统性,不能够给成本核算提供一个完善的支撑,加之成本核算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导致成本核算工作在落实过程中也不具有系统性,零零碎碎,弊端众多,结果失真,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勘察单位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性、可靠性、相关性、重要性、一致性、权责发生制、分期核算、实际成本计价等。

成本核算方法体系包括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计算方法两个部门的内容。成本核算对象:这是成本核算的客体,勘察单位的成本核算对象一般是指成本的计算实体、计算时间。施工流程中的不同阶段构成成本的计算实体,包括施工前成本,施工成本,变更成本、竣工成本等;成本的计算时间也就是项目的生产周期,指每一项项目的完成时间。成本计算方法:成本计算方法包括成本计算基本方法(分批法、作业成本法等),成本计算辅助方法(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效益成本法等)以及成本计算综合方法。

1.成本账户设置。

出于经济性及勘察单位的情况特点考虑,成本核算账户设置可以沿用传统会计中的生产成本账户,并在相应的生产成本账户下设置三级子目录,区分有困难的费用、奖金等要进行归集和分配,要设置集合分配的账户制造费用等,以此来归集成本费用。而勘察单位不同,组织架构存在差异,需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不同的成本费用归集。但各个勘察单位的成本费用种类大同小异,因此传统财务会计处理过程中的处理方式基本一致。

本文采用作业成本法对勘察单位的成本核算制度进行设计。勘察单位的成品成本可以分为可追溯成本、不可追溯成本和直接成本三部分。可追溯成本是发生在单位各个部门之中的费用,这些费用有些与项目相关,例如项目人员共的工资、奖金等,有些与项目不相关,例如单位的福利费、财务费等,还有些费用中既包含与项目相关的费用,也包含与项目不相关的费用,例如差率费、宣传费等。与项目相关的费用应当按照一定方法计入项目成本,与项目产品不相关的管理人员工资、差旅费、办公费等,在核算成本时不用考虑;不可追溯成本是与设计环境不相关的成本,例如企业的年检费用、招待费用、会议费用等,应当在企业的财务软件会计科目中设置福利费、招待费等不相关项目,还应当计算出不产生价值的作业在价值作业中的占比。

首先,要制定科学、完善的成本核算监督管理体系,这是勘察单位提高成本核算工作效率,确保成本核算工作精准的保障;其次,调动一切成本核算的相关部门,采用各种方法提高员工对成本核算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好成本核算的编制工作,才能确保成本核算管理的协调运行;再次,还应当引用新技术,利用高科技成本核算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高效的作业成本核算系统。

明确固定资产及材料核算方法:在勘察过程中投入使用的机械设备、计量工具等成本一般较高,占用大量资金,而且长期的野外工作也导致设备损耗严重,再加上科技不断发展进步,设备的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因此,对于此种情况,应当采用加速折旧、后进先出的方法进行成本核算,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资金的占用。对于物资材料等,在收发、领用、消耗过程中也应当进行严格的检验与计量,并定期进行清查,防止不必要的浪费与损失。制定科学有效的成本定额和费用标准:与其他单位相比,勘察单位有其自身的行业特征,应当根据自身特点,设计出符合实际的科学有效的成本定额和费用标准,将单位的人、料、机等的利用和消耗,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对项目成本定额进行控制时,应当深入现场,了解实际情况,遵循科学合理、恰当实际的原则,采用合适的定额方法,充分、全面地考虑,尽量做到详细周密。编制项目施工成本计划:编制和明确勘察单位项目施工成本计划,是进行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应当根据施工项目报价、合同、施工经验等进行编制;之后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尽量控制项目成本与计划成本的一致,出现偏差时,及时发现原因,进行合理调整或改进;另外还应当根据责任成本管理办法将成本控制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各个员工身上,制定较为完善的奖惩制度,提升全员成本控制意识。

三、结束语。

由于勘察单位自身行业的特点,生产运营具有特殊性,也就导致了其生产核算范围较广、内容复杂。勘察单位要强化企业的成本管理,降低成本,就必须使其勘察设计人员对各种成本支出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有效的监控,不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深入研究勘察单位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方法体系,创新成本核算策略,才能为勘察单位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洁.勘察设计企业项目成本核算的特点与实施措施[j].中国外资,(2).

[2]徐丽.勘察设计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探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8).

工业沙盘实训教学中成本核算研究论文

3.1功能需求。建筑施工实训虚拟系统主要有以下5个功能:

(1)增强教学模式的形象生动性;

(2)开展现实条件下无法落实的实训教学活动;

(3)实训教学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通过多次重复练习,达到巩固教学效果的目的;

(4)可实现对虚拟实训场景细致描绘,根据实训目标针对性的设计实训对象;

(5)可通过鼠标与可视化实训对象交互,方便快捷的`完成实训操作。

3.2开发思路。

建筑施工实训虚拟系统开发思路如图1所示,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等构成项目开发团队,对相关职业岗位、教材、课程、学习情境等等进行调查分析,确保建筑施工实训虚拟系统构建成果与实际教学需求相符。3.3系统架构。建筑施工实训管理系统采用云计算硬件架构与soa面向服务软件架构方式,确保系统可扩展性、通用性均较好,采用了3层结构浏览器/服务器(b/s)开发模式,具体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3.4功能模块。

为了保证系统的交互性、实用性,构建了2大模块:素材资源库和虚拟实训室,具体如下:

(1)资源库素材库构建:收集全国各地的施工案例,涵盖建筑材料、结构与构造、检测与试验、测量仪器、施工机具设备、脚手架、施工工艺、工程管理案例、建筑震害与加固、现行建筑法规技术标准等内容。资源库素材可分为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支持检索查找,实现素材的快速、精确调取。

(2)虚拟实训室构建:此部分可细分为8大模块:砌体结构施工仿真与质量检测;框架结构施工仿真与质量检测;钢结构施工仿真与质量检测;单层厂房施工仿真与质量检测。

3.5系统实现。

(1)系统资源素材库建设:系统资源素材库的建设,将自制或是收集好的素材进行分类保存,不断完善,为后期教学取用提供便利。

(2)实体模型设计:根据实训项目分析实训场景、实训仪器,从而确定实体模型,主要采用java3d技术构建模型[2]。(3)动画的制作:多数演示动画采用flash制作的二维动画,部分可采用java3d制作三维动画。

(4)人机实时交互实现:演示型实训,交互方面的设计提供对演示过程的控制;操作型的实训,则需增加对学生操作步骤的提示。

(5)系统集成:系统中素材资源库、虚拟实训室均为单独构建,实训场景、实训仪器也是单独构建的实体模型,为进一步完善系统,还需配以音效、动画、视频等,并开展系统整成。

国企成本核算精细化路径研究论文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加之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导致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和污染,如以来愈加凸显的霾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政府采取了如限号出行、压减燃煤等减排措施,而企业作为市场资源配置的主体,必然要顺势而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把环境成本纳入到产品成本核算中,以激励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关注环境问题、努力降低环境成本。企业环境成本包括内部资源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损害成本,其中,内部资源环境成本是企业在提供生产和劳务的过程中为防止和消除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而实际支付的环保费用以及所造成的资源耗减和环境降级的虚拟环境成本,这部分成本是企业已经支付或将要支付的可见成本,企业内部对此有较完善的监督和控制流程,比较易于核算,而外部环境成本核算是要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能量物质消耗和环境释放对环境的影响予以量化和货币化,因此,识别并量化我国化工企业各生产环节的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确定某种环境负荷的单位成本并建立外部环境成本计算模型是研究我国企业外部环境成本核算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识别、量化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

目前,国外企业有一些用来评价环境影响的先进做法,比如日本lime法评价体系、美国“经济环境一体化卫星账户”和德国生态会计模式等,而我国企业目前对外部环境成本核算方法主要学习借鉴的是日本的lime值法评价体系,其与我国目前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的态势、人口基数大、资源耗费巨大、环境保护意识和力度均有待提高等情况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学术界对环境成本核算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主要有mfca和lca等。lca目前在我国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都取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其对于我国企业在依靠理论指导下结合各自行业特点以设计一种环境成本核算和计量方法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lca,即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assessment),确切地说,是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用来评价一种生产活动从原材料开采一直到产品寿命终结处理完毕的全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lca方法通过四个步骤来完成环境评价过程,分别是:目标和范围的界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以及结果分析,借鉴lca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可以跟踪控制某种物质或能量自进入企业生产过程后在各生产环节的流转和消耗,物质或能量消耗的过程同时也是污染物释放到环境中的过程,因此,从某个具体行业的角度来说,要做到清楚识别整个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记录每个制造环节的物料需求,分析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以及对环境造成的损害,至此,企业就做到了对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的识别工作。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完成对这些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的量化,即把环境指标转化为经济指标,把对外部环境造成的损害用直观的数据来表示,进而实现外部环境成本的内部化。为了达到量化目的,企业可以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识别每种污染物的排放会对环境中的哪种要素产生影响,大体来说,主要有资源耗竭、危及人类健康以及生态的破坏三个方面,企业要进一步细化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如生态的破坏又可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的污染等。其次,为每种环境影响评价要素据其重要性和破坏程度的大小赋予相应权重,经过加权处理的结果有利于更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对环境造成的实际影响。最后,企业根据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总量与加权后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相乘,即可得出生产全过程中的各种环境负荷量。

二、确定各种环境负荷的单位成本。

另一个比较复杂的处理过程是确定平均单位环境负荷的经济成本,这个过程可以通过蒙特卡罗方法(montecarlomethod)和k-s显著性检验来实现。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可以用蒙特卡罗方法对环境负荷量进行随机抽样,得到统计意义上的外部环境成本计算结果,在累积概率分布中选择一个临界点,用以评价外部环境损害程度,在超过临界点的环境释放量,即对环境损害影响较大的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中,根据其抽样值将累积概率分布分为几个部分。其次,对这几个部分的最大差值进行k-s显著性检验,如果差异显著,则表示参数的选取对外部环境损害程度的区分比较敏感,也就是说这个参数会对外部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害。通过k-s检验识别对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的重要参数,并在统计意义上对它们进行灵敏度分析,可以对每个参数选择一个特定值,针对这个值,对其他重要参数使用蒙特卡罗方法随机抽样,来模拟计算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而确定各个参数的变化对于外部环境。

三、建立外部环境成本计算模型。

外部环境成本是整个生产流程中各个环节的环境成本之和,因此,在建立外部环境成本计算模型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各个生产过程、各种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所造成的环境负荷量以及各种环境负荷的单位成本等。其中,所含生产过程包括原材料开采过程、产品制造过程、产品使用过程以及废物的处理过程等,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造成的环境负荷包括资源耗损量、各种环境要素价值破坏以及环境的补偿和修复等,因此,本文建立了如下的外部环境成本计算模型:其中,ec-外部环境成本总和;q-各个生产过程和环节,即原材料开采过程、产品制造过程、产品使用过程以及废物的处理过程等;p-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类别;elp-各生产过程中各排放物的环境负荷量;uecp-各环境负荷量的单位成本。根据本文对外部环境成本的计算思路,在第一步骤,即识别、量化能量消耗和环境释放时,环境负荷量的计算结果就已经是企业各个生产环节的能量消耗的环境释放总量,因此,可以将elp视为各个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负荷总量,上述公式可以简化如下:根据简化后的外部环境成本计算模型,把第一步骤确定的各种排放物的环境负荷量(elp)及第二步骤确定的各种环境负荷的单位成本(uecp)代入到模型中,即可得出企业外部环境的总成本。

参考文献:

[1]方刚.环境成本计量的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4,(6).

[2]薛丽.资源流成本法在环境会计中的运用[j].财会通讯,,(4).

[3]郭莲,卢志辉.企业环境成本计量方法探讨[j].财会研究,2012,(9).

[4]白玉翠等.环境成本计量相关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1).

勘察单位成本核算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我国从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就社会医疗保障服务层面来说,人民要求医院必须进一步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这就倒逼医院必须力求以较少的成本消耗,为全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保健服务。因此医院实行全面成本核算,不仅能够全面有效地反映医院的医疗服务成果,而且还能及时、真实地反映其经济成果。通过全面成本核算,把全体医务人员的劳动效率、病床周转率、设备使用率、医疗消耗品消耗率、低值易耗品的使用率等与经济利益挂钩,实现劳动成果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从而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医疗成本的节超的情况。使广大医务人员,特别是医疗业务技术人员树立起成本与效益的观念,自觉地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控制费用,在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同时进一减轻病人和社会的负担。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良性循环局面。

(二)提高医疗资金使用率的需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立医院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国家拨入的补助资金和自身医疗活动实现的收益。在医院进行医疗业务活动过程中会消耗相当数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目前全球的各类资源都处于紧缺状态,为了实现对有限资源利用最大化,医院必须对自己的医疗业务活动的经济效益进行核算,考核医疗业务消耗和医疗业务成果,实现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国家将会缩减对公立医院的补助。另外,今年将全面取消各公立医院的药品加成并逐步推进医药分开降低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使得医院各项收入水平降低,从而导致医院各项建设资金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必须通过成本核算:研究成本的构成;考核和审查各种医疗消耗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努力减少浪费现象;寻找合适的技术方法,改善医疗经营管理;降低医疗活动消耗、节约医疗成本。

二、实行全面成本核算的效果。

医院自实行全面成本核算并推行有效的考核机制后,可以促使各业务科室在对外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坚持把控制医疗物质消耗、降低医疗成本、减少不必要浪费作为医务服务工作第一要务来抓,在进一步增强医疗服务意识的同时提高创收意识、成本意识、效益观念等。其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成全体医务人员参与医院经济活动管理的良好局面。

医院通过全成本核算考核工作,把各医疗岗位各科室经济效益与成本控制成效紧密挂钩,促使各科室领导和员工自觉加强本科室成本控制、努力节约各项成本开支,减少人为的不必要的浪费现象。科室成本核算制度的建立,使每一个医护人员都树立了成本观念,使降低成本(支出)提高经济效益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形成一种常态,从形成了一个全员参与医院成本控制的可喜局面,为医院全面降低成本奠定了基础。

(二)增强全体医护人员的节约意识。

通过成本核算可以进一步增强全体医护人员的成本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节约就是效益,杜绝了“长流水、长明灯”现象,在全院上下叫响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块纱布”的口号,严格一次性医疗消耗物品的管控,各种医疗消耗物品做到入库有证、出库有据,谁请领谁负责,从而杜绝了浪费,降低了医疗可控成本也进一步降低了病人的医疗支出。在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达到增收节支的经营目的。

(三)降低医院经营管理的风险。

实施全成本核算后,医院对各项重大医疗经营项目的立项选择及科室的设置调整上,可以充分依托给医院和科室经济管理组织,对项目进行有效的事前成本分析和成本预测,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的风险性,避免盲目决策,使医院的发展建设规划决策更具科学性、可行性。

(四)规范采购行为,节约采购成本。

推行全成本核算后,医院必须对药品、医疗设备、卫生器材、医疗消耗品等实行集中采购,采用公开招标、网上招标、询价采购、定点采购、竞争性谈判等多种采购形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本医院制定的物质采购管理方案,做到统一筹划、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在采购中遵循物美价廉,售后服务好、同等条件就近采购等原则。确保了药品、医疗设备、卫生器材等物资的优质低价。

(五)降低医疗成本消耗,提高社会效益,实现经济收益。

医院通过全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提高各业务科室的主观能动性,自觉降低医疗成本,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过去等米下锅的局面。另外通过推行全成本核算管理,可以促进医院改变过去“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开展医疗服务至上,病人至上的人性化服务活动。医院可以进一步建立健全医院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对全体医护人员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并行评价、监督和奖惩制度;规范各种文明用语、服务忌语,聘任医德医风义务监督员;落实医疗收费公开和医疗费用一日清单制度,使患者对自己所花的钱一目了然,在降低医患纠纷的同时提高了患者的对医疗服务满意率。有利于促进医院的医德医风建设,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通过全成本核算,进一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勘察单位成本核算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解决高职教育就业导向问题是当前高校质量保障工作的重点,调整系统偏差以解决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是主要目标。解决的办法应该是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建设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保障。

【论文关键词】就业教学改革质量体系。

一、教学改革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质量保障的核心。

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监控体系其质量保障的核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它所保障的是教育的目标和过程的就业导向性,不进行教学改革,高职人才的培养还是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那么质量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研究就业导向的质量监控体系,必须先研究教学改革的要点,以明确监控和保障的内容。我们认为有关就业导向的教学改革要点主要有:

(1)培养目标的重点是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指的是社会经济生产服务的一线人才,属产业大军范畴。在it业培养的主要是技术型人才,一般是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在二产尤其是制造业,主要是技能型人才,如数控机床的操作工、高档汽车的维护保养人才等,三产服务业主要是职业型人才。他们都属于急需的产业人才。

(2)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主要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进一步明确“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面向我国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和丰富能力的内涵,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方法,保证专业课程和科目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并在教学过程中从课程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诸方面,确保能力本位课程的实现。

(3)教学环境方面主要是建设确实能对学生进行技术训练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环境应与企业真实环境基本类似,使用的技术应跟踪当前行业企业的主流技术、先进技术。要重视实训课程、实训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保证课程质量,要建立开放性的资源共享的实训基地的体制和机制,要建立保证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机制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4)在产学研结合、产学合作教育方面,产业界、工业界、企业界的实质性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关键,体制机制建设是保障,所谓实质性参与的重要标志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企业意见的反映和发挥作用的程度。

评估的本质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运用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即对学校教育目标和标准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和人才培养工作达到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由此可见评估的基本目标就在于追求人才培养效果和社会需要的一致性,与我们“消除系统性偏差”的目标完全一致。教育部现在试行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

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布”制度是国家为了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构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高职高专教学评估工作,增加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提高教育质量。它作为评估方案的补充,进一步在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应以国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将建立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布”制度为基础,作为高职教育的国家质量标准,不必另起炉灶重复建设。而国家和地方依此对高职院校的评估正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中的外部质量保障活动。

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专业剖析。

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保障),是监控(保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专业是学校进行教学的基本单元,也是学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专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是反映办学水平、质量和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选取专业进行质量剖析和评估,是促进专业建设,提高整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为此,作为对国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深入和细化,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对质量问题的调研和对高职教育教学性质规律认识以及高职质量观的认识基础上,研制了一套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以及进行专业评估剖析的工作要点和资料(分析表格和调查问卷等),这套专业评估剖析方案既可以用于高职专业自身进行自我评估,也可以用于学校对专业建设的检查与监控,还可以用于国家或地方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评估中对专业的剖析。

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以及专业剖析材料的主要特点有:

(1)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建设思想在评估中的作用,在确定各项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等级的内涵时,始终贯彻这一基本原则,以此引领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

(2)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界定评估等级标准内涵时,参照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将易于量化项目给以明确的数量要求,同时控制定量项目范围,以防止因过多定量而导致问题简单化;对不宜量化项目则通过文字表述给出定性标准,并采取了增加观测点的方法,力求避免概括性描述产生的问题界定模糊。

(3)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基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不均衡,大部分专业仍维持较低水平,但在制定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过程中并未因此而降低标准,而是立足于发挥质量标准的积极导向作用,通过专业评估树立优秀典型,推动高职专业整体规范化建设,激励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尽快显示出高职专业特色。

(4)体现课程在专业中的`核心地位。专业的本质是按一定目标的一系列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组合。要始终围绕课程这一核心筛选确定质量标准各项目,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结构、科目课程等项目界定时尽可能分解、细化。教育资源和教学过程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和保证,“双师型”教师、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等方面改革一直以来广受重视,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用显著,课程实施所依托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师资队伍、教学环境、产学合作等项目仍然是专业质量标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5)着眼于高职专业的改革创新,鼓励专业主动进取、发挥优势、办出特色。首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走过了学习借鉴国外高职教育模式阶段之后,要继续实现跨越式发展,使高职专业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结合我国和地方发展现状不断改革和创新。同时,一个创新思维活跃、富有活力和特色的专业教学改革局面也是高职教育繁荣的标志。因此,在高职专业质量标准中特别开辟了“专业特色”项目,强调高职专业建设要重视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扩展,坚持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在专业建设观念和思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科目课程、产学研结合、教学管理等方面不断突破和创新,力戒格式化、一般化。

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结果的质量监控――毕业生能力剖析。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剖析是一种过程监控,而对教学结果进行监控是一种目标监控,即是将结果与目标要求相比较其符合的程度。是监控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可以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做出明确的判断。选择毕业生能力的情况进行剖析,作为对教学结果的一种监控指标,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性质和能力本位的特征,避免了只重视知识掌握的倾向,是对目标实现的质量保障。我们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和能力培养的特点,正在开发研制一套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能力标准和评估方案以及进行能力评估剖析的材料,力求通过这项内容的评估,促进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就业,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

参考文献:

[1]熊志翔.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6.

[2]李志仁.我国应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j].高教探索,(1).

[3]何亚飞.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践刍议[j].高教探索,(4).

工业沙盘实训教学中成本核算研究论文

职业教育实训教学内容应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相对接,使实训教学内容紧贴企业生产需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成为今后的工作本领,最终达到职业岗位的需求。根据汽修专业特点,我校建立“z型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四合一”(即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实训室与车间合一;技能训练与企业生产合一)。要实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创建全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汽车空调系统原理与维修实训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对汽车空调系统零部件和电路元器件的拆装与检修、汽车空调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等教学内容的实施引导学生掌握汽车空调系统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电路控制原理、故障诊断方法,把学生培养成为能满足汽车空调维修岗位要求的技能型劳动者。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空调实训教学的特点。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围绕企业工作岗位实际需求将教学内容设计成许多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又包含若干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与岗位能力要求紧密贴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从而完成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它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空调实训教学的实施。

1.依据企业生产实际,设计实训教学工作任务。

根据维修企业汽车空调维修工日常工作项目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笔者将实训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在充分考虑可实施性的基础上设计了汽车空调系统的安装、制冷系统有噪声的检修、空调系统不制冷的检修、空调系统制冷不良的检修、空调系统制冷时断时续的检修、取暖系统不制暖的检修和综合故障排除等7项典型工作任务。各工作任务包含若干个知识点,与企业工作任务相对接。例如,空调系统制冷不良的检修这一工作任务包括(系统压力的测量,温控器的作用及检查,干燥器、膨胀阀检查,冷凝器、蒸发器检查,散热风扇检查,传动皮带检查)六个知识点,与之相对应的是(测量系统压力的方法及步骤,检查温控器工作情况,检查干燥器、膨胀阀是否堵塞,检查冷凝器、蒸发器是否脏污,检查散热风扇是否正常工作,检查传动皮带是否打滑)六个企业生产项目。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内容是学生完成相关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也是实现与企业生产对接的过程。

(1)小组分工。

将学生分成若干工作小组,每小组5个人,选出组长,由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分工协作。

(2)角色扮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实际工作中顾客的角色,学生扮演汽车维修企业员工的角色。

(3)小组探究。

教师根据工作任务在实习设备或车辆上设置故障点,然后交。

到学生手上。学生(员工)接到有问题的车辆后,询问教师(顾客)车辆存在的问题,并做好记录。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确认故障点。讨论、交换意见,归纳出排故障的要点,然后共同实施解决。

(4)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参与工作小组的交流、讨论,使他们明确工作任务,找到切入点,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学生自己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还需监控每一个小组的任务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供必要的引导,使学生掌握良好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任务评价。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及时的讨论和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开展自我评价。这样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还可以使他们知道自身学习能力的程度,为今后更好地自主学习奠定基础。最后,教师进行总评,着重阐述可学习和借鉴之处,重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增强自信心,让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

三、基于工作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实践分析。

1.教学的效果。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且掌握贴近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和职业素养。笔者在09级汽修班的汽车空调实训课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后,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相比其他传统方法教学的课程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基本上实现人人参与,其中09汽修(3)班庄顺强同学曾代表江苏省在全国汽车技能大赛(空调项目)中荣获二等奖。目前该学生在汽车4s店专门从事空调项目维修工作,深受企业负责人赏识。

2.教学方法的运用。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根据工作任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角色扮演法。

教师扮演顾客、学生扮演员工角色等。

(2)小组讨论法。

在制定维修计划、实施维修过程及故障排除后的检查、评估阶段,经常采用小组讨论法,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间的协调与沟通能力。

(3)引导法。

教师按照维修企业工作流程设计作业单,在作业单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并独立排除故障。

(4)案例教学法。

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汽车空调系统典型检修案例,让学生独立进行故障排除过程。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实现了实训教学与企业生产的对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协作、主动探究,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其他同学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协调工作的能力,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三梅。论行动导向教学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中国成人教育,-02.

[2]陈建华。汽车空调实训教学设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8.

[3]夏云铧。汽车空调运用与维修。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02.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