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现状调研报告(模板19篇)

小编: JQ文豪

调研报告在企业和组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市场需求、竞争对手、消费者心理等信息。对于初次写调研报告的人来说,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民营企业现状调研报告【】

民营企业档案是指民营企业在筹建、生产、经营管理等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自身以及国家、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档案工作除具有非公共性和封闭性外还有着以下几种鲜明的时代特点:

1、自主性。

众所周知,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只能在政府意志下严格按照国家计划从事各项活动,企业自主发展权极为有限,这也决定了企业档案工作自主发展权有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确立的今天,国有企业普遍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企业自主发展权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由于所有权国有,企业仍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计划经济的烙印,企业管理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档案工作也是如此。与国有企业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对自身的资产具有完全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它与政府不存在被领导与领导的关系,它完完全全以市场为导向,走自我约束、自我抉择、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道路。自然,作为企业储备技术、储备文化、内含大量商业密秘和知识产权的企业档案,民营企业对它的自主权也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企业对自身的档案具有独立支配权,企业档案非依法律不受他人使用和干涉。这意味着企业对档案享有独立占有和独立收益的权力,这两项权力正是企业档案工作自主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其次,民营企业在档案工作上依法享有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变化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档案管理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的权力。

2、效益性。

企业是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尤甚。相较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上更加注重效益性。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竞争经济,从整个经济环境看,市场竞争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管理机制要求。精简机构,精简管理人员,降低管理成本,集中资源、强化发展核心事业是民营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因此,民营企业在内部事务上总是追求以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好的效益。具体到档案的管理上,当企业规模很小,形成的档案材料有限时,企业往往只指定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保管档案;当企业规模很大,或发展时间较长,企业在管理、经营、生产和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很多,且门类复杂,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的工作量很大时,企业才会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项工作。

3、多元性。

一是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主体呈多元化。不仅对科技档案,其它如经营销售档案、合同档案、知识产权档案、民主管理档案、企业资产档案以及企业文化档案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二是档案载体呈现多样性,不仅有纸质档案,还有照片、软盘、光盘、录音、录像档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档案也呼之欲出。

三是管理模式上的多样性。正如国家档案局长毛福民指出的哪样:“企业档案实行统一管理是企业内的档案工作要统一领导,统一制度,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要统一管理企业的全部档案”。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档案管理模式也是千差万别,哪种整个行业或整个地区的统一领导和统一模式在民营企业中不可能存在。

4、随意性。

这是与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自主性相伴生的一种特性。民营企业在对其自身档案具有独立支配权的同时,由于其管理者素质的差异和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的差别,在档案工作上往往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这导致不少问题,例如档案管理人员不专业、经常变动,缺乏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法制观念薄弱,硬件设施不配套等,最终导致民营企业整体档案管理水平低下。

针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这些特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如何加强监管呢?笔者认为,应提高一种意识,抓住两个重点,搞好三项服务,探索社会化协作之路。

(一)提高法制意识。

依法监管是加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有效手段,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大力开展《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的宣传工作,增强民营企业管理者的法制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建立和管好档案的重要意义,认识档案的潜在效益和长远价值,从而自觉做好档案工作,自觉接受监管。

二是针对性的制定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实施细则,以便在工作中有所遵循。

三是要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实施登记管理,定期进行执法检查,对其建档、保管条件、档案工作人员资质认证、档案出卖与转让、档案销毁等进行全程监督和检查,依法对违反《档案法》的情况进行查处。

(二)抓住两个重点。

民营企业规模不一,变动频繁,无主管部门,档案管理相对滞后,给监管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必须坚持抓重点监管。

一是抓住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作为监管重点。规模企业毫无疑问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其档案对于国家、社会的价值普遍更大。

二是要把重要档案作为监管重点,维护企业利益。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保持竞争力,必须维护自身商业密秘和商业利益。尤其是在加入wto后,随着市场的开放和关税壁垒的拆除,企业将面临空前激烈的市场角逐和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这又集中在产品竞争上,因此加快新产品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将是不可缺少的文献。同时,竞争中还经常涉及到知识产权、商标、信誉等无形资产的保护问题,在报章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企业忽视商标、专利保护,商标被人抢注,专利被人侵害,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管理好企业的商标档案、专利权档案、知识产权档案以及关乎企业商业机密的档案,在必要时候能够发挥凭证价值,维护好企业的利益。此外,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往往又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商业纠纷,合同档案和财务档案也就必不可少。

(三)搞好三项服务。

民营企业是新生事物,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式,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工作的重心转到服务上来。

一是要根据民营企业特点,搞好指导、咨询和培训。要为企业印发、制定相关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为其建档排忧解难。

二是要搞好典型示范。突出抓好几个典型,及时推广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推动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同时,本着自愿的原则,让民营企业参加相应等级的档案管理认定。

三是要平等对待民营企业的档案人员,对符合条件的可推荐参加考评专业技术职务,对业绩突出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依法予以表彰。

(四)积极探索社会化协作之路。

不可否认,档案工作在民营企业中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档案本身并不直接为民营企业带来利益,因此,民营企业管理者不会对它投入过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普遍抱有“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少吃草”的思想。那么,怎样才能使民营企业实现既降低成本又能规范档案管理呢?深圳市档案局在这方面做了成功的探索。1998年8月,该局成立了档案寄存中心,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工作外包”的方式管理本单位的档案,这不仅规范了企业档案管理,还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这标志着企业档案工作组织形式上的重大突破,也是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社会化协作的先声。民营企业也应充分认识自身特点,适应社会化协作管理方式,创新发展档案事业,使档案工作紧跟时代步伐,在维护企业利益、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岗位,推动经济体制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截止xx年5月末,全旗共有个体工商户2215户,从业人员2899人,注册资金2248万元。其中从事商业、饮食服务业的1390户,从业人员1710人,注册资金1175万元;从事制造业198户,从业人员211人,注册资金199万元;从事交通运输业433户,从业人员433人,注册资金737万元。私营企业44户,从业人员1381人,注册资金1596万元。其中雇员50人以上的6户,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的有11户。44户私营企业中从事生产经营的有19户,从业人员852人,注册资金895万元;从事商品批发、商业零售有8户,从业人员92人,注册资金323万元。

xx年,全旗个体私营经济为国家上缴税金705万元,占财政收入的20%。

(一)思想观念上有一定差距。

据调查掌握的情况,社会各个层面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认识还不够统一:

一是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在支持程度上不够,思路和办法不多。

二是应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从业人员,思想上认为干“个体”不是长久之计,挣钱少,没有发展前途,没有保障,受传统观念影响,存有侥幸心理,伺机寻找“铁饭碗”。三是个体私营经济的经营者,稍有发展便安于现状,面对各种变化缺少应对措施。

(二)经济结构上需进一步调整。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现状表明,我企个体、私营业主从事第三产业,特别是商贸流通领域的占绝大多数,从事一、二产业的较少。大多居于传统的、家庭式、非民主的落后管理方式。经调查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不够解放。全旗个体私营经济经营者大中专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0%以上,也几乎没有经过专业的理论、技术的学习和培训,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特点未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预测,在经营和投资上缺乏技巧,对所经营的产业没有长期的计划,随遇而安,对现代化的经营理念避而远之。不求发展只求“稳”,有限利润大家分的现象。

第二,个体私营经济起步较晚,影响了其发展速度。

第三,从事外向型的个体私营户较少,大多数经营者对外部大市场的情况不了解,信息闭塞,供需关系掌握不清,销售不畅,只盯住本地市场,经不住大的冲击。

第四,资源型和加工型企业较少,本地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生产技术装备较差,生产成本高,产品档次低,效益不佳,随时有被市场竞争淘汰出局的危险。

(三)融资渠道上不很宽畅。

就我企目前具体情况看,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影响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极大而又带普遍性的难题。首先,经过改制后的工贸企业,原有资产大部分用在了职工买断,重新盘活困难重重。其次,一些较大、较好能够维持正常运转的个体企业,为适应市场新的需求,积极寻求了一些前景好、上档次的项目,由于投融资困难,只能暂且搁置;还有随着企业改制的完成,下岗职工中,有一部分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手中也掌握了一技之长,雄心勃勃想干一番事业,只是苦于没有资金支持,正处于徘徊和等待之中。另外,工行、建行相继在我企撤销,使私营经济申请金融支持更加困难。

(四)在税费承担上有一定的压力。

据调查,xx年,全旗个体私营经济营业性收入总额在6000万元左右,上缴税金705万元,税收比例高于经济较发达地区个体私营经济所承担的比例。同时,其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达到了24个。数字表明,我企个体私营经济所承担的税费相对较高,有个别经营效益较差的,还有入不敷出的情况。另外,个别行政事业收费部门注重部门利益,不顾整体效益和社会效益,存在着重收费,轻管理、轻服务的问题,甚至还存在“三乱”现象。

(一)坚定不移把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纳入整体经济发展规划之中。

要充分认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重要性,努力赢得各方面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通过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思想上破除条条框框的束缚,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服从经济发展大局,努力克服xx和形式主义,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引导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尽快出台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帮助个体私营经济解决实际问题,确保个体私营经济在总量规模、质量效益和持续发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提高个体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

(二)努力为个体私营经济创造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要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导向,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避免盲目发展,逐步解决我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商多工少”的问题。

就目前实际情况,我企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其主要优势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众所周知,我企的农畜产品和矿产资源等量多质好,尤其是农畜产品,大部分还属原料的简单出售,而未被加工转化增值,因此,首当其冲应重点发展一批类似北大荒实业有限公司、京伦矿业有限公司等龙头加工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突破口,象现在的荞麦生产和加工一样,有目的、有步骤的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和工业产品初加工,尽快形成一支私有民营的骨干群体,形成规模,提高档次。

第二,我企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全旗目前现有农民剩余劳动工3万多人,城镇待业人员4000多人。随着国有成份从产业经营中的退出和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大量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产业就自然而然成了我们不发达地区的发展优势。如果农民不找村长、乡长,而是找市场,进入城镇搞个体私营经济,这本身就是产业结构调整。

因此,在我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非常现实的选择。

民营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国有经济而言,创造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却占有了较少的土地、矿产等物质资源,也难以在国有经济占主导的行业获得公平进入的机会。

经过1982,1988,1999三次修改宪法,民营经济逐渐有了合法地位,“非公三十六条”更是使我国在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上又迈出历史性的步伐,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结构完善和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国有经济、外资经济与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政策差异,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向外资开放的'领域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但是,由于缺乏一份向民间资本开放市场的“时间表”,也没有可操作的程序规定,一些部门、行业垄断和歧视性的准入政策仍然存在,如银行、保险、证券、通信、石化、电力等行业,民间资本一直难以进入,与国有经济相比,民营经济在投资、生产和经营诸方面,面临更多的前置审批,手续杂、关卡多、效率低,在参与竞争的资格、条件和机会上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民营企业的发展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扰,融资困难是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民营企业在取得商业银行贷款方面以及在公司股票上市和发行债券筹款方面的不平等待遇依然存在。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它融资渠道对民营经济的开放度很低。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信用担保、风险投资等方面的政策,但具体操作难,在基层落实难。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的机会少、规模小、期限短、比重低、品种少、担保难、成本高。长期以来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身积累和借贷,甚至有不少来自地下钱庄。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惜贷”现象比较突出。

除少数大企业集团外,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据国家金融统计报表反映,我国对小规模民营企业贷款的比重还不足贷款总数的1%。与银行信贷相比,证券市场对民营公司的开放度更低,即使是十分成功的民营企业,要想利用上市或发行债券、商业票据等融资手段也极为困难。虽然近年来,管理层摒弃了限制民营企业到主板上市的做法,但入市门槛较高,只有少数扩张较快的民营企业集团才直接或间接地挤进“主板市场”,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几乎不可能通过这种渠道直接融资。二板市场容量相对较小,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融资要求。民企债权融资也排在国企之后,政府提供的银行技改贴息贷款、国家科技发展基金、加速折旧减免税收等财政金融优惠政策也往往与绝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无关。民营经济间接、直接融资的渠道都比较狭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相对于国有企业60多年的发展历史,民营企业只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资本积累,制度完善,管理机制建设,人才培养和使用,品牌培育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巨大差距。整体上民营企业规模分散,企业普遍规模偏小,产业结构趋同、技术水平较低;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管理水平较低,缺乏高水平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足。部分民营企业的还存在道德风险问题,降低了社会信用评价,给自身发展带来巨大障碍。

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得到进一步优化,农民所从事的生产经营项目,已不再局限于粮食种植、养殖等狭小范围,其触角已延伸到农副产品粗(深)加工、运输、销售,以及农业生产服务等更为广阔的农村市场经济领域,农业生产经营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民营企业迅速崛起,投资规模和总体档次的不断攀升,资金需求总量愈来愈大,金融服务需求也进一步高涨,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应实施“大三农”发展战略,将信贷投向作适度调整,把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作为当前信贷投向的主要服务对象和利润增长点,如何把握民营企业快速崛起给信用社带来的发展机遇?笔者对此谈点个人的肤浅认识。

经过近1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显露出它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维护供需平衡、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县域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

从民营企业的形成来看,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一是从个体户起家,逐渐积累发展起来,或直接由家庭成员投资兴办的家族式企业;二是朋友、同事参股合资开办的合伙企业;三是国营或集体企业通过买断转型的企业等。因此,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虽然有其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灵活、社会负担轻等优势,但民营企业在发展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1、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人们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情况,如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一些部门在履行其职能时,还存在着不能一视同仁的情况,使得一些民营企业的行为短期化,投资愿望弱化。

2、管理不规范。民营企业受其经营者自身素质、经济环境和资金条件的限制,大多处于创业起步阶段,自身实力较弱,有效资金不多,加之受文化素质影响,大多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民营企业家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

3、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单一档次低,很难适应市场竞争机制,潜在一定周期性的隐性风险。现有民营企业中多数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工艺水平、技术含量及装备落后,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弱,难以吸引农村信用社的资金。还有部分民营企业长期是作坊式生产,粗放式经营,家族式管理,致使其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上缓慢,从而造成企业产品质量低下,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不强。

4、部分民营企业信用观念较差,法纪意识淡薄。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信用很大程度是建立在经营者个人素质的基础上,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者金融、法律知识匮乏,个人素质较低,尤其是少数民营企业想尽千方百计,恶意逃废债务,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使信用社在对民营企业信贷营销上丧失了信心。

5、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真实。目前民营企业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着信息虚假现象,难以获取真实的财务信息,甚至少数民营企业没有建帐,更没有财务报表,这种状况使农村信用社很难掌握其真实的生产经营和资金流向及运用情况,从而无法对其开展信贷业务,直接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决策。

1、认识上的偏差,存在惜贷心理。由于过去部分民营企业信用缺失现象严重,出现逃废债务行为,从而导致农村信用社对民营企业在认识上形成了一种偏见,在选择贷款发放对象上对其有种恐惧心理。

2、信贷激励机制不灵活。目前大部分农村信用社都相继实施了贷款责任追究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贷款营销。由于贷款责任大,又缺乏配套的激励机制,新放贷款一旦出现不良,对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和考核的力度很大。因此,部分信贷人员因怕承担责任,对新发放贷款要求十分严格,宁肯少放,也不愿承担巨大的风险责任。

3、着力看重第二还款来源。信用社在民企贷款营销上,严格控制信用贷款,要求其贷款必须有足额有效的抵押物,但由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无法提供有效的担保抵押,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信用社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

4、民企评估授信还不完善。从现行经营管理看,农村信用社对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可行性、管理性、程序性仍在探索中,还没有针对民营企业经营和发展特点制定评定信用等级,核定授信额度和创新合适的信贷品种等措施和办法,使得一些民营企业客户被拒之门外。

5、结算不畅,信贷资金监督不到位。由于农村信用社资金结算渠道不畅,部分民营企业产品外销不得不在其他商业银行开立结算帐户,导致信用社对其资金运营情况了解甚少,无法监督信贷资金流向,直接影响了信用社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阻碍了民企贷款营销的积极性。

1、增强改革和创新意识,寻求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加强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和借鉴先进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搭建营销平台,增强网络辐射功能,拓展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2、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制度和其他规章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规范经营行为,提高生产经营的诚信度和透明度,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及时、真实、准确地向信用社提供详实的财务报表和有关信息资料,提高企业自身的信用等级和可信度。

3、打造企业信用文化,树立“诚信是金,合作共赢”的企业发展理念。民营企业要真正认识到建立和维护企业信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信用意识,提高自觉还款意识和行为,使企业存款、贷款、结算及经营活动都置于信用社的监督、管理和了解之下,让信用社真正了解民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状况,以增强信用社对民营企业的信任和支持。

(二)信用社方面。

1、解决和纠正认识上的偏离度。农村信用社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关心民营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尤其是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民营企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列入农村信用社的重点支持对象。要充分认识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拓宽经营理念,摆正市场定位,抢占市场份额,健全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蛋糕,以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社企“双赢”。

2、积极培育信贷文化,切实改进农村金融服务,降低民营企业贷款准入“门槛”,创新金融产品,以探索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信贷管理办法。

(1)建立企业信息档案,推行贷款授信制度。县联社专门设立公司业务拓展部,专门对民营企业独立实地调查,建立民营企业信息档案,积极推行企业贷款授信制度。

(2)因企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信用评级授信办法,建立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评级标准,坚持“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操作流程。如:根据企业的经营规模,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趋势,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对企业班子执行能力,法人代表的经营管理能力,信用记录,个人履历、道德品行等,建立专门的征信系统和纳入大户档案记录,实行动态管理。按规定评定信用等级,确定授信额度,按照“综合授信、分级授权、流程透明、规范高效”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3)创新贷款品种,为民营企业“量身订做”金融产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办理民营企业间联保贷款,对经营实力强的企业可以办理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对上规模、上档次,科技含量高、管理规范、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可以发放中长期贷款,着力解决企业贷款难的实际问题。如四川省信用联社推出的“跨越通”信贷业务系列产品。

3、健全信贷激励和约束机制,推行客户经理制。一是大力推行客户经理制,将那些责任心强、信贷业务精、授权等级高的贷款营销人员充实到公司业务部;二是建立激励机制,既考核贷款的发放,又要核定收回贷款本息奖惩比例,与责任人的经济利益挂钩,把贷款营销、收贷收息及贷款质量与管理者奖惩挂钩,并对考察失误与客观变化所形成的风险贷款的责任追究应区别对待,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培训的长效机制,定期组织信贷从业人员培训,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信贷队伍,以增强对企业和项目效益的分析判断能力,提高信贷营销与决策的水平和效率。

4、尝试企业股东、法人代表和财务负责人贷款连带责任办法。即:在要求贷款民营企业办理合法、有效担保外,对额度较大或风险较大的贷款项目。增加企业股东、法人代表和财务负责人承担贷款清偿的连带责任,在企业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时,由企业的股东、法人代表和财务负责人承担无限责任,以防止“道德风险”的产生,从而有效规避信贷风险,减少信贷资金损失。

5、进一步加快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建设。信用社要变网点优势为网络优势,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建立起高效准确的电子转账、支付和清算系统,不仅可以增强服务功能,增加信用社低成本资金,解决资金供求不足的矛盾,而且还可疏通结算渠道,降低经营和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社会形象,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信用社各项业务能够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民营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在过去几年的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下,近年来我国的民营企业面临着复杂的发展难题。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究竟如何?趁着这次暑假实践调查的机会,我将民营企业在体制机制方面发展的情况进行了深刻调查,并将情况整理成如下内容。

1、舆论环境继续优化。

民营经济是哈尔滨经济的主体之一,是哈尔滨的优势所在、活力所在和潜力所在。只有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才能富民强市,才能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些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各地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全力支持、企业自主发展”的工作格局。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树立追求更高事业的思想境界,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只争朝夕、时不待我的精神状态,抢抓发展先机,规划发展蓝图,理清发展思路,把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

我市一些大型民营企业和知名企业家已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经常作客各种媒体,介绍企业近况和创富感悟。一些主流媒体也开始从振兴民族工业的高度出发,做一些引导民营企业家进行深度思考的节目,如央视经济频道的《对话》等。不少民营企业家都表示经常收看这些节目,认为当前舆论环境好,节目对他们启发大。

2、政府服务不断改善。

民营企业家普遍反映,目前我市各级政府部门对发展民营经济非常重视,民营企业能享受到快捷、良好的服务。确实哈尔滨开明、开放的政府作风也赢得了权威部门的肯定。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哈尔滨的制度竞争力位居前列。哈尔滨的产权保护和市经济自由度以及法制建设都较好。目前我市企业办理各类审批手续,实行“一门受理、告知承诺、证照同步、全程监管”的办法,审批容易了,监管跟上了。不少民营企业反映,他们都享受到了政府非常周到的服务,有的还能上门服务。

3、有的政策仍未落实。

近年来,国务院、省、市等各级政府都相继出台了有关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意见。不少民营企业家反应,这些政策原则性强,操作性差。很多政策仍停留在文件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一是市场准入问题。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中,已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但民营企业的行业准入问题还存在着“玻璃门”现象,即“看得见、进不去”。即使费尽周折进去了,由于垄断企业搞非市场化操作,民营企业还是无力抗衡。二是融资困难问题。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个老问题,尽管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但由于金融机构还是按照自己的规矩开展业务,没有形成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信贷文化,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还任重而道远。三是税费不公问题。民营企业普遍反映目前的税费政策对民营企业存在明显的不公。如在企业所得税计税工资政策上,存在着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采取不同的政策。国有企业实行工效挂钩政策,而外资企业却允许按实列支。近期国家对民营企业的计税工资标准虽已提高到3500元/月,但仍然存在政策上的不公。在我市一些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也超过了国家标准,更何况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因此,在民营企业中存在着既要交企业所得税,又要交个人所得税的双重征税问题。一些科技型企业的工资水平更高,这样的税收政策明显有违所得税的法理精神。

4、法治环境有待改善。

当前,民营企业反映的法治问题较多。一是寻求法律保护困难。民营企业的国内贸易货款回收困难,一旦有经济纠纷诉诸法律,往往因为费心、费钱、费时,即使赢了官司还执行不了。因此,一些民营企业对当前的司法效率颇有微辞,盼望有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和法治秩序。二是企业周边环境不好。不少民营企业办在农村,而周边的一些村民经常借故向企业索要“补偿”,如借口噪声、粉尘、污水等所谓的环保问题闹事,向企业索要补偿。有的还没完没了,令企业苦不堪言。在农村当地一些有前科的人,在农副产品上市季节,强行向民营企业推销质次价高的农副产品,其实是借机向企业索要钱财。令民营企业不胜其烦。个别民营企业家还受到社会上黑、恶势力的敲诈和勒索。三是盗窃案件经常发生。随着金属材料价格的飞涨,一些盗窃分子眼盯民营企业的财物,盗窃案经常发生。并且昂贵的有色金属材料被盗,对企业来说损失较大。一些企业不得已而自己组织夜巡队。

5、劳资关系日趋紧张。

在实践中,民营企业反映最多的是劳资环境。主要问题在:一是熟练工人非常短缺,技术工人无序流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普遍反映招工难,留住技术工人更难。民营企业之间存在浮躁心态,“挖人”成为再简单的竞争手段。企业之间相互挖人,员工无序流动,对员工培训的钱经常因此而打了“水漂”。这一问题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二是劳资纠纷案件增多。如在职工社会保险问题上,民营企业反映现有政策与实际执行尚有较大差距,阿城区为例,给每位职工缴纳“五金”(即养老、工伤、大病、失业、生育五大险种)。微利的民营企业承担不了这些保险重任。同时,由于基本养老保险在政策设计上的缺陷,无法实现全国联通。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来的员工不愿意参加社保等因素,因此参保率较低。一旦员工离开向政府部门投诉,违法的自然是企业。企业既要赔偿,还要处罚。同时在劳资关系处理上,司法部门和新闻媒体对企业违法的批评多,对员工违规的谴责少,不少民营企业感到很委屈。三是利用工伤事故骗赔事件频发。一些心术不正的员工故意制造工伤事故,向企业索取巨额工伤赔偿金。同时这些人还与外来的“土律师”勾结,共同向企业索赔。而司法部门在处理时很少考虑这些因素,往往都是责成企业承担一切责任,令企业感到力不从心、防不胜防。

1、思想观念迟滞,造成了民营经济发展氛围不浓。

目前社会对民营经济发展持肯定和支持态度已成为主流,但仍然存在一些疑虑和偏见,思想不够解放。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干部对民营经济发展缺乏正确理解和认识;二是社会上一些人对民营经济地位作用认识不足;三是民营企业开拓积极意识不强,“小富即安、小胜即满”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一些民营企业在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开拓积极意识不强,争先进位意识薄弱,没有想大事、干大事的勇气和魄力,怕“树大招风”引来更多的麻烦,致使在徘徊中丧失机会,在犹豫中坐失良机。

2、待遇不公,增加了民营企业投资创业的难度。

从政策法规的实际执行和具体落实情况看,仍存在“门坎”现象。表现在:一是前置审批环节多,民营企业经营项目前置审批环节多,实质上抬高了进入门槛,客观上限制了民营企业投资。近年来,虽然实行了一站式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但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低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收费不公,负担偏重。目前,有关部门仍存在以罚代管的现象,有的执法部门到企业不是解决问题,就是简单的罚款、收费,企业对此很反感。另外,由于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收费不公现象依然存在。

3、服务与政策不到位,挫伤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民营经济能否顺利发展,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政策执行和措施落实的力度上。相关部门虽然制定了具体配套措施和服务承诺,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部门服务不到位。一些部门没有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仍然固守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方式,出现“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最大化”的`现象,实际工作中没能很好地为民营企业投资发展做好服务,热心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对民营经济的服务重视更多地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扶持帮助少,具体措施少,落实不到位。二是政策落实不到位。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部门之间互相扯皮推诿,许多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扭曲,有的甚至束之高阁,使政策失效的现象。调查中,有的表示政策的执行力度亟待提升,有的认为优惠政策不够明朗化,企业很难及时了解与掌握具体规定。

4、融资、用地瓶颈,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

随着国家“银根”、“地根”的紧缩,民营经济在发展后劲和发展空间上受到很大局限。一是融资渠道不畅,发展后劲不足。由于观念和体制上的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往往集中力量服务国有企业,不愿向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放贷,使民营企业客观上游离于主流融资体系之外。民营企业整体发展水平低,管理不规范、经营状况一般、风险不确定,造成企业“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境地。调查显示,需要融资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90%以上,其中急需融资又没有合适资金来源的占80%以上。二是企业征地困难,发展空间受限。国家新的土地政策,加强了对土地利用的统一规划、严格管理,强调权力上收,审批权集中在省一级,且按新土地政策征收土地成本增高。目前,民营企业处在发展的初创阶段,需要征用土地。在调研时了解到,民营企业涉及土地方面收费项目达10多项。三是受城市功能区规划影响,在新一轮的规划调编中,土地问题也成为制约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解决这类问题势在必行。

5、自身素质不高,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民营企业良莠不齐,绝大多数企业综合素质不高,整体形象欠佳。一是管理水平比较落后。许多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式管理模式致使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缺乏“纠偏”机制,民营企业家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容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二是缺乏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部分企业主落后的用人观念,直接伤害和损失了大量的“千里马”。三是民营企业信誉度不高。一些民营企业不依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想方设法逃避缴纳“三险”,尤其是建筑行业的民营企业,拖欠、克扣农民工的工资时常发生。四是无序竞争、资源浪费严重。受短期利益驱动,民营企业上项目存在一拥而上的现象,导致有的企业不在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反而争相仿冒别人开发出来的新产品,相互压低价格,造成恶性循环,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但有些某民营企业还是不错的,尽量机械化,少了人工,相对安全也更有效率。改善生产环境,设计自己的,有自己的产品特色,注重产品质量。

1、加强领导,形成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创新工作机制。要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重大战略措施来抓,作为当前和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保证领导力量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形成领导干部和各职能部门齐心协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局面。二是继续推行领导包企业制度。定期召开座谈会、联谊会听取企业家的呼声和建议,了解民营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动态管理,促其科学发展。三是将民营经济监测纳入全区宏观调控体系。加强民营经济统计监测工作,及时掌握民营经济的发展动态。

2、转变观念,消除歧视,构建一视同仁政策环境。

首先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根除妨碍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性障碍。其次是大胆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樊篱,为民营经济的发展铺平道路,对民营企业的合理要求,进行换位思考,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做到只能说怎么办,不能说不行。三是贯彻国民待遇和公共财政的原则。财政预算安排的支持经济发展资金和税收政策,在扶持对象上,凡符合支持条件的,各类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凡是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的领域,无论内资还是外资,也无论国有还是民间,都同样适用。

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今年—月,全市新批三资企业家,总投资万元,同比增长,合同外资额万美元,同比增长,外资到位万美元,同比增长。今年月,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家,同比增长合同外资万美元,同比增长,实际使用外资万美元,同比增长。今年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家,比去年同期增长;合同外资亿美元,同比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金亿美元,同比增长。

1、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应注重实效。目前,我们的招商引资务虚的成份还是比较多的,具体表现在形势多于内容。如湘洽会、深洽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形式和内容不相一致。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招商引资方式,应该在务实上狠下功夫,要从客户、项目、前期洽谈等基础工作做起,宁缺勿滥,切忌贪大求多,贪外求洋的浮躁的投机心理,摒弃假、大、空的东西。实实在在地交一个朋友,谈一个项目,签一个协议。

2、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应追求效率。现在我市的招商引资每年投入的人力和财力巨大,但成果不能令人满意,投入产出率不高。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要克服目前这种被动的局面。一是要营造成良好的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环境,强化环境也是资源的观念与工作措施。二是扎扎实实抓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基础工作,突出抓项目的开发,抓客户资源,抓资源的优化,开发出一批好项目,联络一批大客户,集中民营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组织有的放矢的小分队招商,提高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3、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要常抓不懈。民营企业招商引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仅仅是搞几次招商活动就万事大吉了。民营企业招商引资“有三怕”:一怕外出招商搞形式,走过场。二怕花钱招不到商,劳民伤财。三怕合作兼并丢了自己的老本,家人那里交不得票。所以还不如守着老业更稳妥,致使民营企业招商引资没有主动性,没有积极性。要彻底消除“三怕”的心理,促使民营企业主动思考招商,主动出击招商,开创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新局面。

4、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要注重交流。民营企业要善于广交朋友,联络客商。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是招商引资的前提。有名气,才会吸引人气,有人气就有财气,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吸引海内外客商,是招商引资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一是要走出xx看世界,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加大我们与美欧、台港澳的联系,吸引、邀请客商来常考察、洽谈项目。二是加强企业网站建设。互联网已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和手段,每个民营企业要建设成自己特色的网站,丰富网站的内容和形式,发挥网站的多功能作用。

1、突出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资格。招商的主体资格应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目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要突出他们作为招商主体的地位和角色,市要围绕民营企业来展开招商引资活动,全社会形成民营企业招商的氛围。

2、引导,宣传发动,鼓励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强化其主体资格的地位。每季度召开的招商引资调度会民营企业必须参加,要让他们身在其中,了解招商引资的具体内容。包括项目、客户、资源、信息、组织机构。同时,经常召开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座谈会,宣传招商引资的政策和优惠政策,消除“内外有别、重外轻本”的陈旧观念。

3、市要敢于拿出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给民营企业来开发。要解放思想,消除把民营企业看成个体户的错误想法,要知道外商就是外国的个体户,本质没有区别。充分调动我市民营企业及民营资本的优势,集中开发一批大项目,要大胆让民营企业发财,以加快我市经济的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民营企业老板的素质。招商部门要经常举办民营企业招商培训班,提高民营企业家对项目包装、客户联络、优惠政策、技术合作与洽谈等招商引资多方面的技能和水平。同时,采取走出去参观学习,请进来的讲授经验的方式,不断提高民营企业老板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1、集中优势资源,倾全力在开发区形成招商合力。要突出德山开发区、柳叶湖开发区在全市招商引资的主体地位。要把“实施千亿工程,打造工业xx”作为招商引资的战略目标,一、二、三产业招商并重,突出抓工业项目的招商。进一步严格执行市本级工业招商目标管理责任制,重奖工业项目的引资人,举全市之力打造开发区。

2、围绕优势产业抓招商。尽快建立优势产业招商的办公室,全面开展招商活动。延长优势产业的加工增值的链条,建立系列配套的加工企业,形成规模经济。如我市目前的制药、纺织、食品加工等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

3、注重抓项目开发,促进招商引资。项目是招商引资的基础,只有项目在手,才有客户上门。计委、经委、外经局、建设局等单位要组织专门的队伍开发项目,五个百万亩工程和十一大优势产业项目要编制中英文商业计划书;每个项目都要明确一个责任领导、一个联络人,具体负责该项目的一系列的工作,真正做到人有项目,项目有人。

4、注重交流,扩大xx知名度。利用友好城市的建立和湖南同乡会及xx海外学子等关系,加大我市世界的联系,吸引、邀请客商来常考察、洽谈项目。同时,充分发挥xx网站作用,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和手段,加大网站建设的投入,实现中英文对照,把xx网站的建设成为服务经济发展的数字平台。

1、出台鼓励、支持、扶持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具体措施。定期举行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得新闻发布会,发布项目和政策。对参与改制国企、增加就业的民资可以给予优惠政策;对于开发我市五个百万亩工程和十一大优势产业开发的是可承诺相当优惠的条件。如奖励、规费、资金投入等。

2、围绕十一大优势产业搞规模。要形成产业生态环境,延长产业链,从而化解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风险。刺激、提高民营企业投资热情,特别是在德山开发区等园区要形成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板块,只有真正形成规模才能产生规模经济的效益。

3、鼓励、支持民营企业、民营资本走联合的路子。民营企业可以采取嫁接、兼并、合作的手段,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弱小联合,走联合发展之路,扩大投资,加快发展,尽快形成独具我市特色的民营经济群体。

4、为民营企业招商引资保驾护航。借用外地的经验,尽快成立担保公司,为中小民营企业投资提供担保,开拓融资渠道,化解投资风险。

1、改职能部门、机关办公为机关办事与上门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各职能部门都要定期上门到企业服务,并由企业填写服务反馈意见表,上交经济环境办公室,并以此作为年底评比的依据之一。

2、建立三资企业联系单位制度,每引进一个项目,由明确一家责任单位,负责联络协调该企业的相关工作,并指派专人负责。建议将原来分散到各个单位的招商引资经费适当下拨到联络单位,这样既减轻了部门招商引资的压力,又能够实实在在地改善投资环境,为企业来常投资提供方便。

3、定期召开三资企业、民营企业老板与职能部门负责人座谈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加强交流与沟通,达到相互理解与支持的目的。

4、表彰一批营造环境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主要由企业投票产生,同时,将服务差的单位和个人上网公布,以起到警示作用。

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目前浙江的民营经济已经占据其经济的半壁江山,在全省64家a股上市公司中,就有24家为民营控股。在浙江的民营板块中不少企业都堪称行业代表。像雅戈尔、升华拜克、浙江龙盛等,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经营的持续发展能力较强。2004年以来,浙江上市公司整体走势明显强于大盘,这主要得益于部分浙江上市公司尤其是这些民营上市公司的优异业绩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其凌厉的走势带动了浙江板块的走强,但民营企业在上市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上市通道窄,由于浙江的民企的规模普遍较小,故证券商不愿意辅导浙江的民企上市;浙江的民企要求上市的欲望不强,主要是浙江的民企发展所需的资金一直以来都是靠企业内部融资获得,对外筹资少。

本文以24家浙江的民营上市企业为样本,对样本企业在2001~2004年间资本结构状况的相关财务指标进行分析。

(一)资产负债率分析。

浙江24家民营上市公司2001~2004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7.57、42.80、36.97、41.73。通过对该样本4年中资产负债率变化的分析,发现其在2001~2003年间逐步下降,但2004年有所回升,总体资产负债比例变化不大。依据指标的经验合理值判断,2004年浙江的民营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41.73%比同期全国普通企业61%的负债率要低的多。

通过统计24家上市公司在2001~2004年的资产负债率的集中程度,发现4个年度内样本公司的负债率主要集中于40%~50%这一区间里,处于该区间的公司数分别占当年样本总数的33.3%,29.16%,25%,25%。统计说明24家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符合正态分布。在资产负债率低于10%的区间里,2001和2002年度无浙江的民企上市公司,2003年有2家上市公司处于该区间,2004年有3家,这表明企业逐渐趋向于选择更低的资产负债率。

(二)负债结构状况分析。

通过对样本4个会计年度报表中该指标的统计,得到该样本平均长期负债比率的变化轨迹,分别为10.36%、7.25%、1.2%、1.4%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其中,2004年度,样本中制造业企业的长期负债水平在10.08%,而信息技术企业仅为0.7%。说明长期负债率整体水平逐年下降,但行业之间差异大。2004年浙江的民企上市公司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重高达87.18%。把样本企业的平均流动负债率与全国5000家企业的负债结构进行比较,发现约比全国普通企业高出15个百分点。从负债的来源看,按所占比例排列,依次为应付账款、银行借款以及长期应付账款,表现为应付账款比例过大,银行借款所占比例偏低。

(三)总资产收益率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4年总资产收益率的均值表现为企业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资产收益率低。除此之外,其它年份中各区间的总资产收益率的均值都表现出倒u形的特征。说明业绩好的企业并不特别注重债务融资,相反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资产收益并不高。

(四)股东权益相关指标分析。

1.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的比率分析。浙江的民企上市公司2001~2004年这一比率分别为112.21%、105.12%、113.38%,112.5%。可以看出样本公司在4年中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较高。表明样本公司的固定资产几乎全部是用权益资金购买,这些公司的财务结构较为稳定,但过于保守的财务结构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不利。

2.资产收益率分析。24家上市公司在2001~2004年间净资产收益率依次为13.65%、10.78%、11.45%、9.642%。除信息技术类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波动较大外,其他行业该项指标都呈下降趋势。内地1274家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7.9%,而样本公司同期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9.642%,说明样本公司的经营效率要高于同期a股上市公司平均值。

(一)总体资产负债率水平偏低,个别企业资产负债率过低的原因分析。

1.企业财务杠杆中的税务成本因素在中国当前的税收体制下没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企业获得股权资本理论上是要交纳所得税及相关的利得税,股东也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即双重征税。然而我国目前不征收资本利得税,而个人红利和利息收入的所得税税率为20%。一般公司所得税率是33%,上市公司可申请到15%甚至更低的税率。这成为中国上市公司负债率低及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之一。

2.行业特征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本文所选取的24家上市公司中包含制造、房地产、信息等行业。而资产负债率的经验标准在不同行业也不一样。在0~20%负债区间的样本企业都是从事信息技术和规模较小的制药企业。这些企业固定资产少,技术含量高,对资金需求相对不大。对它们来说,负债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和成本高于直接融资,故资产负债率更低。

(二)负债结构不合理,长期负债偏低的原因分析。

在企业所负债务总量一定,应付款项不变的情况下,流动负债比例高,长期负债量自然就少。故长期负债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流动负债过多,企业短期的财务风险增大,影响了企业通过长期负债融资。流动负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由企业应付账款积压所致。浙江的民企希望通过拖欠货款或其他劳务款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应付账款,从而影响企业的负债水平。银行借款比重小是因为银行业金融体制不健全,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规模的限制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很难从国有银行中贷到款。

(三)公司总资产收益率与资本结构的相关度不高的原因。

业绩好的企业资产负债率不高,即企业业绩与合理的资产负债率不相关。本文认为,首先,民营企业管理层的整体素质不高,存在“无债一身清”的传统观念,导致他们不愿举债。其次,直接融资在现阶段的优越性。第一,政府鼓励业绩优良的企业上市融资。第二,证券市场存在股票流通不足现象,可使民营企业在不失去控制权的情况下,获取资本金。第三,目前我国股市对股权融资的约束小,因此浙江的民企更偏好股权融资。再次,金融市场尤其是国有银行系统对浙江的民企融资的排斥性。国有银行在大量融资给国有企业的同时,就会减少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投入。

(四)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稳定的原因分析。

样本公司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表现为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入都来源于股权融资。即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基本上不需要通过负债筹集,财务风险小,财务结构稳定。其原因是:

1.浙江的民企板块较好的表现使得各类投资者更加看好浙江的民企板块。

2.固定资产投入趋缓。由于能源等社会发展问题,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的增长势头得到抑止。

3.股权融资规模增大,固定投入增长的回落,此消彼长,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呈现平稳趋势。

(五)净资产收益率呈下降趋势,但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原因分析。

浙江的民企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同期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浙江的民营企业发展迅速,资产的利用效率高。这就使得其有较好的利润率,从而使其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平均水平。当然,相对于往年,其净资产收益率呈下降趋势。其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净资产的增加远远超过净利润的增长。

(一)调整资本结构的财务举措。

针对浙江的民企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现状,对企业的财务政策做出适当的调整:企业要及时偿还短期债务,降低负债比率,特别是流动负债比率;在资金有余时,应及时进行短期投资,加速资金运转,避免资金闲置;调整企业外部筹资政策,关注适度负债对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性,提高企业资产负债比率。当企业需要大量资金且负债比例较低时,可以采用发行债券筹资;对股权进行控制,当遇到恶意收购等突发事件时应收回投资,减少对外流失股份。在企业经济效益良好时,适时赎回股票,既可以减少效益的分流,降低权益比,又能更有效掌握控股权。

(二)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优化浙江的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

浙江的民营企业主要依靠的是自有资金的增长来发展企业的规模。国家政策的约束和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约束了企业的筹资方式的发展。因此,浙江的民营企业应通过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减少对企业债券市场运行的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以及完善法规体系等多个方面来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浙江的民营企业发债融资将迫使企业增加经营压力,增强资金成本意识,建立有效自我约束机制,这是完善及优化资本结构的直接措施。

(三)规范民企上市融资行为,增加股本流通量。

对浙江的民企上市融资要加强监管力度。第一,对企业募集资金的去向问题进行严格管理,避免企业用股权融资得来的资金来偿还债务。第二,要加强外部审计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监督力度。第三,完善公司法,在法律上规范企业的融资行为,杜绝证券市场上的不良风气。同时增加企业流通股的总量,培养对企业拥有相对控制权的投资者,激发外部市场对公司管理层的关注。过度分散的股份会削弱其控制权,客观上促使其减少股权融资的比例,多用负债的手段融资,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四)增强浙江的民营企业盈利能力,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浙江的民企吸引投资者的地方,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强。然而正是由于投资者的热衷,使许多企业背上了不少资本债,消化不良,资金利用率低。当然还有一部分企业由于规模小、影响力小等原因而筹资困难,改变这一现状的措施无外乎两点,一方面要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控制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加强销售管理,增加销售收入,提高利润水平。

民营企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为贯彻落实xx省档案局《xx省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办法》的意见精神,为更好的发挥档案部门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更好的为民营企业服务,5月13日xx区档案局联合区工商联组成调研组,深入民营企业,就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对档案工作有何需求、档案工作如何有效服务于民营企业进行调研。

调研组走访了xx矿山机械公司、xx省博文物资贸易(集体)公司、xx烧鸡厂等民营企业,采取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与企业高层深入探讨、了解情况等多种形式,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就“档案工作如何服务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对档案管理部门有何需求”、“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现状”等主题展开了重点调研。我们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民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滞后,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加强和完善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已成为档案部门乃至全社会共同面临的一项新课题、新任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切实加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才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区民营企业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民营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渐突出,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民营企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日益增大,从整体来看,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概括起来存在以下问题:

1、民营企业档案归档情况不理想。

一是企业缺乏档案意识。xx区现有民营企业按照规范标准建立档案的几乎没有,即使建立档案的企业也仅仅是将部分文件材料初步进行收集保管,或把认为重要的档案进行初步整理保管,如财务档案、人事档案等,但管理分散并未进行集中统一的规范化管理:

二是没有档案管理专业人才,档案管理员缺乏档案专业知识,且得不到系统的专业培训与指导,致使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及其工作方法、工作成效难以适应档案管理的要求。一些企业、个人仅凭经验办事,档案管理随心所欲没有章法,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

三是民营企业档案资料面临流失、泄密的严重局面。由于企业法人及其经营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和资金投放在生产经营和产品销售上,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普遍不够重视,忽视了档案管理工作,致使一些档案资料人为遗失或毁坏,或者平时不注意保管、收集,导致档案资料的流失;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相对固定的档案人员,一般都未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客观上造成事无人做、责无人担;日常形成的原始材料大多数留存在各办事人员手中,未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造成了档案材料在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环节上的随意性;企业生产、产品、研发、经营、销售等档案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增加了流失、泄密的危险性。

分析造成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民营企业经营者对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档案部门对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仍置于次要位置。

二是企业自身情况的影响。民营企业经营灵活,规模小,流动性大,从业人员成分复杂,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给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三是档案宣传、制度监管不到位。档案部门对民营企业在档案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及时的了解与解决,民营企业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遇到困难不知找谁解决,致使档案部门和民营企业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很难实施有效的互动和联系。

1、加强法制宣传,推进依法治档。

从“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切实为民营企业发展服务”的角度,加大对民营企业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档案部门深化对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努力扩大档案法规宣传覆盖面;增强民营企业管理经营者的档案意识,提高其依法管理、保管档案的水平,引导民营企业高度重视档案工作,使档案工作成为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民营企业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2、建设工作平台,打牢档案基础。

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民营企业要把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企业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投入。在档案人员选配上,尽可能选配文化层次较高、工作责任心强、能胜任档案工作的人员,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要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对各门类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确保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3、加强自身建设,树立服务意识。

开展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既是档案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也是档案工作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具体体现。要站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档案管理部门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规章制度,将本区域的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提出不同的要求。档案部门要加强对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力度,加强监督与指导,积极地为民营企业提供业务咨询、技术指导,主动上门服务,促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健康发展。

4、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档案管理员素质。

要加强民营企业档案人员培训,针对民营企业特点,制定培训计划,选择培训内容,采取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深入基层现场指导培训等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业务培训工作,逐步提高民营企业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服务和管理本领,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

5、加强分类指导,做好典型引路。

由于民营企业范围广、门类多、数量大,开展档案工作的难度也较大,要按照自愿、扶持、服务的方针,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具备一定生产规模、有较好管理基础、有规范档案管理愿望的民营企业作为试点,重点指导,抓大扶强,树立样榜,达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促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深入广泛地开展。

6、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共管合力。

档案管理部门要积极与各经济管理部门加强联系,齐抓共管,确保民营企业的档案得到及时、科学管理。要协同各职能部门,在履行各自职责时,将档案工作纳入其中,把民营企业的档案工作作为一项基础建设在自愿的情况下列入考核,促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不断发展。

现状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19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xx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19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19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19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机、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据2019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学龄儿童接近200多,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2019年,郑州市又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从2019年起,郑州市将在5年内实现所有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年。郑州市教育局文件规定:从2019年起,市直学校每年下乡交流人数应不低于全体教职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19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19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2019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19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通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一些具体情况,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09级学生中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调研的是营胜村而言,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现状调研报告

(一)普及程度。年,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58%;初中阶段入学率为103.62%;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82.82%;小学、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为0.11%、0.74%;16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9.75%,18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6.78%。

(二)教师队伍。全省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64%;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94%;年以来新补充的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小学、初中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为100%;全省教职工工资足额、按时发放,未出现拖欠现象。

(三)办学条件。全省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5.27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6.82平方米。d级危房全部拆除。小学、初中生均图书分别为12.36、15.79册。小学、初中。

教学。

仪器设备正在积极配备,计划国检前达到省定标准。

(四)教育经费。—年,全省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3.19%、16.72%、21.05%、17.8%,预算内教育拨款分别比上年增长21.55%、36.03%、32.56%、34.49%,分别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8.36、19.31、11.51、16.69个百分点;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2733.17元、3395.54元、4126.95元、5011.76元,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2999.36元、4052.02元、5366.32元、7423.16元;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436.96元、777.46元、1235.14、1850.49元,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554.62元、1001.05元、1630.56元、3447.57元。省本级做到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五)教育质量。—学年,全省小学毕业班学生毕业率为99.98%,初中毕业班学生毕业率为99.96%。

(六)扫盲工作。15至50周岁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7%,近三年脱盲人员巩固率达到97.8%。

省经过实施“两基”攻坚,基础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省的“两基”指标,除仪器设备配备外,其他主要指标均已达到国检的要求,有些指标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省小学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86.4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19个百分点,在西部排名第一;小学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65.2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13个百分点,在西部排名第二。初中阶段中学一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65.5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79个百分点,在西部排名第一。初中阶段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8.48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台,在西部排名第二。普通初中超大班额比例5.1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59个百分点,在西部排名第三。

与此同时,一些反映办学条件和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与其他省区及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如(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5.64%,比全国低3.03个百分点。(2)小学代课教师占岗位教师比例12.23%,比全国高出8.73个百分点。(3)小学寄宿生生均宿舍面积1.6平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7平方米。(4)小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19.42%,比全国低35.2个百分点。(5)初中代课人员占岗位教师比例7.98%,比全国高出6.17个百分点。(6)初中阶段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34.60%,比全国低39.92个百分点。

“两基”工作是在自然条件艰苦、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基础薄弱、“两基”工作难度很大的情况下,在国家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幸勤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全省“两基”工作得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

二、主要经验和亮点。

自年实施“两基”攻坚以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全面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年全省实现了“两基”目标,在工作中创造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两基”工作。省政府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常务副省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两基”攻坚领导小组;各州(地、市)、(市、区)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健全“两基”攻坚组织机构,建立“两基”攻坚目标责任制。省委、省政府把“两基”攻坚作为全省重点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省委书记强卫多次在全省性大会上强调要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教育改革和对外开放,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教育事业,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并通过调研、督查和牵线搭桥,为基层学校解决许多突出问题。省长骆惠宁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多次听取教育工作汇报,调研教育工作,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并亲自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两基”迎国检工作,要求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负责,亲自部署,亲自抓好迎国检工作,确保顺利通过“两基”国检。分管教育的高云龙副省长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两基”迎国检汇报,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务必做好迎国检的各项工作。从1994开始到年,全省从省到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层层签订双线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乡政府,做到了一年一初评,两年一总评,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奖惩,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从年起,省委、省政府将“两基”攻坚列入各州(地、市)党政领导班子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目标,进一步加大了省对州(地、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力度。各级人大、政协监督检查“两基”工作,促进解决“两基”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省“两基”迎国检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本部门工作职能,相互协调,通力合作,全力推进“两基”攻坚,形成了党委政府负责,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全社会齐心协力攻坚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一是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有关政策,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从年起,省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了中央、省、州(地、市)、县(市、区)分项目按比例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不断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达到小学每生每年400元,初中每生每年600元。年以来,省累计投入义务教育保障经费22.07亿元,其中年投入资金6.51亿元,比年净增4.77亿元,增幅达到274%。州自年以来自筹资金3100万元资金设立了州民族教育发展资金。州在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基础上,率先在全省实施十二年免费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投入资金4500万元,用于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使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市从年起实施“学生营养工程”,市、(区)两级政府投资近500万元,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每天早餐提供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年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39.2%、36.49%、36.96%、37.01%,在全省级政府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中名列第一。二是加快校舍建设工程,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实施“两基”工作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省先后实施二期义教、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项目工程,累计投入资金25.06亿元,改扩建学校2096所,累计完成校舍建设面积206.38万平方米。年,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省政府在国家支持省3.28亿元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的基础上,又筹措3.28亿元,用于9个攻坚寄宿制学校建设,确保了9个如期实现了“两基”目标。三是配置所缺的教学仪器。—年省级财政投入教学仪器、图书、体音美器材、电教设备等资金1.71亿元,有力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确保目标任务实现,省政府决定用三年时间筹措76亿元,其中省级补助35亿元,地方筹措41亿元,用于全省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校安工程建设。“xx”以来,市学校布局调整总投资14.8亿元,其中市、区投资达9.4亿元,与“十五”相比提高了64%。州州、两级政府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着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三年内投资5.75亿元,完成建筑面积26.9万平方米。又筹措资金1.4亿元,用于新建学校的供水、供热、供电、操场、浴室、洗衣房等附属设施建设及校园绿化,配置食堂设备、学生用床、课桌凳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全州中小学办学条件。州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计划投入资金11.5亿元,由193所学校调减为39所,到底已筹措资金7.01亿元。州年落实资金15027.8万元,完成了包括州特殊教育学校等6个项目,有力改善了全州的办学条件。

书,逐户排查辍学生,初中阶段入学率由年的86.5%提高到年的99.74%,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内。二是认真落实国家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规定。年,省落实义务教育奖励资金2900万元,重点改善进城务工子女相对集中的市、格尔木市办学条件,接受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农民和外来人口子女就学,其中市解决3.5万人就学,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5%。三是提高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标准。全省落实了国家提高标准的政策,州在全省标准的基础上每生增加到200元,同德在州标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00元,同时免除了全所有中小学生的作业本费。

(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采取多种措施缓解教师数量不足。年省政府为九个攻坚一次性新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900名,缓解了教师紧缺问题。从年起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岗计划,向40个(市)补充特岗教师4671人,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师不足的矛盾。年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实施了师范生顶岗,先后组织3087名省内应届师范生到农牧区中小学校顶岗支教。年实施了教师见习岗计划,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聘了700名见习岗教师。严格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年以来共面向社会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6.54万人,扩大了后备师资来源渠道。近几年来,州通过公开招聘教师、实施特岗计划和重点师范高校免费师范生等多种渠道累计新增教师800余名。二是加强教师培训。实施“两基”攻坚以来,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农牧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年争取国家项目资金800万元,省级下达培训资金1000万,培训经费、培训人数超过前四年总和。三是努力提高教师待遇。省在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的同时,同步调整教师工资,做到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所查州、地、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奖励长期在农村边远学校工作的教师。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一是大力加强德育工作。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编印了《省情教育读本》,人手一册,建成43个级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制定了《关于“法律七进”活动、落实“法律进学校”的指导意见》。二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省财政投入220万元专项资金,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工作,着重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市城西区行知小学办学理念先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弘扬行知精神,形成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良好育人环境。作为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三是积极探索招生与评价制度改革。全省坚持小学、初中按片区免试就近入学,实行中等职业学校免试入学,不断提高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指标配置给初中的比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七)加强扫盲教育,全面推进“两基”工作。一是加强扫盲工作的领导,落实目标责任。二是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扫盲工作顺利进行。年以来,投入扫盲资金来源1140万元,向每位扫盲学员免费发放扫盲教材等学习用品,将农村生产实用技术光盘免费发放到乡镇成人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巩固扫盲成果。坚持把扫文盲与扫科盲、脱盲与脱贫紧密结合起来,有计划、分批组织扫盲对象和脱盲学员参加各种扫盲班和实用技术培训班,加强对农牧民群众牛羊育肥、家庭种养殖业、水果栽培、妇女卫生健康教育等实用技术培训,农牧民群众不仅学到了文化科学知识,而且增长了致富本领。州年至年共开办实用技术培训班300期,培训人数达39727人次。年,全省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以内。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全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扫盲机构的评选中,省扫盲领导小组被授予国际扫盲奖中的“世宗王扫盲奖”,为中国赢得了荣誉。

三、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三个增长”计算不规范。教育费附加是国。

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对我街招商引资工作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促进下一步工作的纵深开展,按照工作安排,近日,就街道招商引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当前招商引资工作应当解决的几个问题。

从调研结果来看,虽然近几年来我街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在引进项目和资金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有效地促进街道经济的发展。但是,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从招商项目来讲。

1、现有招商项目成功率较小。通过这次调查,可以看到,有些已经掌握和接触的项目没有顺利操作成功。

2、项目建设推进力度不够。受各种因素困扰,街道部分引资项目推动力度不够,如信通达公司和xx区百乐迪酒吧。

3、在谈的规模项目较少。在谈项目少,招商线索不多这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综观我街的招商引资企业,历历可数,所引进的项目多为小型项目,同时广大机关干部手头上能够掌握的线索和信息较少。所以,广泛动员,积极调动,网罗招商线索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从招商人员来讲。

1、机关干部重视程度差别大,反映在工作上有三个方面:

三是部分干部将获取的招商信息只掌握在一人之中,不能及时沟通共享,影响了招商工作的有效进展。

2、业务知识普遍较少。

大多数干部还只局限于考核型的工作状态,即只对区里的考核标准和政策较为熟悉,而对招商的有关知识,对企业登记、管理、相关法律等知识较少,还没有开始由考核型到招商型的转变。另外,我们发现,很多干部对现有的国家政策了解不够透彻,对客商信口开河,大包大揽,只要能来我们这里投资,什么条件都答应,这样就使客商半信半疑,真正来了,又很难兑现。丧失一个项目,一批资金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我们的诚信程度,就可能会使更多的客商不敢到我们这里来投资兴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经济更快的发展。

3、对现有企业勾通较少。

调查中我们发现这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不能及时了解新招企业的进展情况;

二是不知道企业在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三是对企业主不熟悉。

4、机关人员没有走向招商一线。

在招商活动中,只有较少干部参与,干部招商引资的主动性较差,难以在招商的过程中有针对性,难以取得实际成果。

(三)从招商方式来看。

1、招商信息来源相对简单。

亲朋或关系客商仍占主导方式,没能很好的发动全民招商。

2、对于新的招商形式宣传及实践力度不够。

我们提出的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网络招商等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更不会有较好的成效。

3、招商活动市场化不够。

对市场的调研和考察较少,外出招商的准备工作较少,针对性差,难以在市场中把握招商信息。

(四)从企业自身看。

1、资金不足也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企业管理秩序混乱。没有一套规范的企业管理方法,“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现象比较突出。

二、几点对策与建议。

以上这些问题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但只有解决好主观的问题,提高了认识,才会从根本上推动工作,所以针对以上问题,提几点认识和想法。

1、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发展的信心。

对外开放工作的落后,说到底是思想观念的落后和认识水平的落后。要实现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必须首先推进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一要找准差距。街道无论在思想解放程度、招商引资力度,还是在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后劲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对此,我们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何进一步将来自招商引资的压力感、危机感和紧迫感传递到位,特别是加强领导干部压力的问题,仍是我们今后开展工作的一个重点。二要正确对待发展。实践证明,能否加快发展,不在条件在自我,不在客观在主观,关键在干部,关键在思路。只要有一批肯动脑、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三要树立信心,解决“怕”的问题。要坚定超常发展的信心,开创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

2、要“强化招商意识”和“树立有意识招商”

街道不但要强化招商意识,采取有力措施,营造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而且要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真正树立起“有意识招商”的观念,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和效益。要围绕街道经济特色来展开,针优化经济结构、培育后续财源、扩大资源或产业优势的目标来实施。

3、要适时摆正“取”与“予”的关系。

追求效益、谋求发展是招商引资合作双方的共同目标。任何一个投资商的投资取向都谋求利益最大化,追求最高的回报率。所以,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守住自己的底线,大胆的予以让利。特别是在当前一个时期,要采取实际行动,少取多予,给企业松绑,“有难同当”,拿出诚意,多到企业走一走,看一看,为企业解决环境、信息、资金等各种实际问题,让企业能够在恶劣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才能保证以后的长远利益。

4、要认清服务的重要性,要“招得进”与“留得住”两手抓、两手硬。

一个新项目就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一个新财源,只有源源不断地引进新项目,才能保持经济的强劲发展。但是我们往往是在“招得进”上热情高、抓得硬,在“留得住”为外商提供服务方面却欠缺较多,导致有些招商项目不能顺利建设。我们必须做到“招得进”与“留得住”两手抓、两手硬,要着眼于改善招商服务水平,及时了解外商的困难和问题,协助解决办法,使客商能留得住,并能长期发展。

5、要从实际出发,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

街道经济竞争力如何,取决于经济总量的大小、经济结构的优劣、经济发展后劲的强弱。而那些能够牵引和带动街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的引进,往往能更直接、更有效地增强一个地方的经济竞争力,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成为营造招商引资聚集效应的“金字招牌”。因此,千方百计将大项目引进来、留得下、建设好,使之起到“引一项而动全局”的“龙头效应”。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街由于在区位条件、交通设施、经济基础、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对大项目引进缺乏配套能力,存在不少的障碍。因此,在招商引资的项目选择上,应当采取灵活措施,有大引大,善于把项目做大;有小引小,积小成大。所以对街道来讲,要从实际出发,以小项目为突破口,认真对待,立足于小项目的增加和发展,实现由小到大的转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民营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是家族式治理模式较多,导致管理水平低下。我县多数民营企业的典型组织架构是以企业创始人为集权核心的治理结构,家族成员在企业中担任主要管理者角色,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化和“亲缘化”特征,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均由家族内部成员控制,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缺乏来自内外有效的监控、反馈和制约,缺乏“纠偏”机制,导致民营企业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

二是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县民营企业大多实力有限,且不具备自主创新所需要的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物质基础,同时受传统观念和经营环境的影响,大多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自主创新意识较为缺乏。这些因素明显阻碍了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约了我县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发展环境、融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银行部门对民营企业的定位仍然存在着一定偏见,使得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国有企业存在较多的障碍,尚未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例如县内“深电”、“国电”等企业一旦有融资需求,多数银行都是趋之若鹜,但若是有色金属加工冶炼等受市场影响较大的企业在经营困难时向银行发出融资需求时,银行则往往以贷款规模受限、企业信用等级不高的理由难以有力地伸出援助之手。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多渠道加强对民营企业领导层面思想及管理理念的引导,鼓励他们更多地走出去,学习、接受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模式,走出家族式治理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适应市场发展,维持企业活力。

二是加强民营企业核心领导层面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鼓励企业把引进人才、引进资金、引进技术等纳入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建立客观、公正的企业信用等级库,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在进行有关经营活动时,享受与其信用等级相一致的各种待遇,让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民营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美贸易战全面爆发以及我国经济形势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作为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影响力较弱、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小民营企业,破产倒闭的日渐增多。如某省20xx年就有x家中小民营企业退出市场,有x家中小民营企业进入注销程序。因而尽快摆脱困境,走出低谷,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小民营企业的强烈愿望。而从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现实情况来看,通过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无疑是最佳选择。但因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综合实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融资难度较大,通过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非常困难。

一是选择转型升级路径难。虽然中小民营企业对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非常渴望,却因找不到适合的转型升级路径而苦恼迷惘。因为转型升级路径的选择,是企业重大的战略决策,一旦决策失误,企业将产生巨大损失。这对于本就实力较弱、资源有限的中小民营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而因转型升级路径选择失误,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的案例不胜枚举。因此,目前有x%左右的中小民营企业不敢轻易决策与实施。用他们的话来说:转型升级是找死,不转型升级是等死,但至少可以多活两年。

二是引进高端创新人才难。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通过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升级是一种较好方式。而无论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还是营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都离不开高端创新型人才。但作为社会稀缺资源的高端创新型人才,对工资待遇、社会福利、企业环境、工作的软硬件设施等的要求都较高,如年薪一般都在xx万元,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这就使得中小民营企业引进高端创新型人才相当困难,从而加大了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难度。

三是低成本中长期融资难。对于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来说,无论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改造、形成规模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予以支撑。尽管各级政府对中小民营企业予以大力支持,且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和措施,却因中小民营企业综合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信用评级机制不完善、缺乏足够抵押物等,导致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未得到较好解决,特别是企业想要的低成本(年息10%以下)、中长期(3-5年)融资更是难于上青天。这对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形成了很大制约。

为此,特建议:

1.组织专家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开展咨询服务。一是建立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专家库。该专家库成员应由各行各业具有丰富实战经验、深厚理论功底、创新战略思维的企业家、专家、学者等构成;二是根据行业性质、专业领域和个人专长,对专家库的相关成员进行分组,并指定组长,划定服务行业、服务区域和服务对象;三是要求专家组积极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开展咨询服务,为其量身设计最适合的投入最小化的.转型升级路径,且对转型升级过程予以指导;四是建立专家咨询服务激励机制,对专家组的咨询服务绩效进行考核,以调动专家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建立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机制。一是制定《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实施意见》,对促进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而开展协同创新的原则、目的、意义、方式、各自的责权利、利益分配、支付形式、权益保障、风险分担等进行详细规定;二是充分利用专家库储备的人才资源,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集团、中介机构的高端创新型人才和研究试验平台等资源,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开展的相关项目或重大问题进行协同创新与攻关;三是对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开展的协同创新与攻关项目进行全程追踪,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协同创新机制予以优化完善。

3.加大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融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对于有资格、够条件的中小民营企业,应予以重点指导和辅导,使其尽可能的从证券市场、债券市场、场外市场、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渠道获得直接融资。二是强化间接融资力度。如完善中小民营企业信用评级机制;加强中小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低成本(年息10%以下)、中长期(3-5年)的融资产品;进一步完善中小民营企业应急转贷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加大中小民营企业商业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力度等,切实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年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本文目录。

6月份以来,我们相继到维扬经济开发区、西湖镇、邗江区杭集镇政府、高邮市汤庄镇政府,了解地方政府部门关于当地民营企业发展的有关情况,并深入维扬区中显集团、金凯利体育器材公司等民营企业,了解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调研初步结束后,经过认真分析和思考,我们认为民营企业发展,企业家队伍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企业二组着重从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调研和思考。设计并发放了《扬州市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情况调查问卷》,虽然回收率不高,但从回收问卷的信息看,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将有关情况综合汇报如下:

一、我市民营经济企业家队伍的现状。

1、全市民营企业的总体情况。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采取多种鼓励政策,因势利导,推动了我市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据市个私办统计,截至xx年8月底,全市新发展私营企业11027户,平均日增私企46户,新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422.8亿元,新开工投入5000万元以上项目286个,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3.54%、67.65%和143%,各项主要指标全面超序时。我市民营企业家队伍不断壮大。

2、对民营企业家的初步认识。通过与近30位民营企业家的座谈,我们感到他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能吃苦。创业的艰辛是我们很多机关干部无法体会到的。在高邮市汤庄镇,宏达标准件的徐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学文化,最初的厂房仅是自己家的厨房,做到目前业内全国第14位,从家庭小作坊到规模企业,他们付出的艰苦努力使我们深感震撼。二是敢冒险。创业就意味着冒险。这种风险不仅是财产上的损失,也会导致精神上的打击。但只有具备一定冒险精神、抓住稍纵即逝的商机、果断决策,才能抢得先机,获得成功。江苏中显集团是维扬区一家从事冶金水电液压机械、冶金环保设备生产的企业。xx年投入1400万元,新上砷化镓项目,xx年投产,目前产销规模1000多万元。砷化镓被广泛运用于微电子、光电子领域,其生产技术是一项全球性的顶尖技术,中显集团的袁总正是用这种冒险精神,抓住机遇,投入生产,抢占了市场。三是善借力。许多民营企业家逐步认识到仅靠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已无法做大做强企业这个现实。前面提及的江苏中显集团,专门聘请了总经理负责企业的日常管理;高邮市汤庄镇的朝阳集团的陈总,注重与大财团、设计院、高等院校的合作,进行产学研结合,获得资金技术上的支持,为生物质电厂配套服务,生产相关设备。四是有困难。调研中,民营企业家反映的困难主要集中在用工、融资等问题上(在这方面,我们企业一组和三组的同志已经作了专门的分析,并提出建议)。

3、对调查问卷得到的信息分析。经过对调查问卷的汇总,我们得到以下认识:

一是从队伍构成来看,我市民营企业家以有一定专业知识的青壮年为主。问卷调查显示,40—50岁的民营企业家占45.8%,50—60岁的占20.8%。40多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年富力强、阅历丰富,有经验,有理想,有精力。在学历构成中,大专学历的占33.3%,本科学历的占25%,研究生学历的占6.3%。从执业经理人资格看,高级职业资格占16.7%,中级职业资格占12.5%,初级职业资格的占6.3%,无任职资格的64.6%;从性别构成看,男性占79.2%,女性占20.8%。

二是从民营企业家产生途径看,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种途径:原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下海。前几年各级党委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从事民营经济,以及一些干部职工自己主动辞职自己创业成为民营企业家,他们的比例占12.5%。第二种途径:改制企业转换型企业家。在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由原有集体或者乡镇企业的厂长经历或中层领导转换而成。这部分经营者在企业家队伍中约占39.6%。第三种途径:资本积累型企业家。这部分企业家包括农民、个体户和一般职工,他们头脑灵活,胆大心细,抓住机遇成为率先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他们的比例约占47.9%。

三是民营企业家对自身的地位的满意程度比较高。调查显示,民营企业家对自身的经济地位很满意的达66.7%,比较满意的达33.3%,政治地位、社会地位满意度也较高,很满意和较满意的占97.9%。说明经济上的富裕带给他们政治上和社会上的地位,不少民营企业家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有机会参政议政,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四是民营企业家对政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了解不深。56.3%的民营企业家对政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了解深或不了解。说明政府在向企业家宣传经济政策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有16.7%的民营企业家认为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发展重视程度一般或很差。认为我市企业家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占45.8%,政府重视程度不够,达到20.8%,创业氛围不浓占20.8%。

五是民营企业家希望有更多的培训机会。调查显示,有33.3%的民营企业家每年的培训经费在2万元以下,47.9%的在2—5万元之间。获得培训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培训机构,分别占50%和39.6%。希望从上级主管部门、大学和研究机构接受培训的比例分别是39.6%和58.3%。

六是民营企业家希望积极推进企业家队伍职业化建设。调查显示,希望自己的企业交给自己子女的仅有29.2%,27.1%的民营企业家对接班人问题希望按市场经济规律办,33.3%希望由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这说明我市的民营企业家已经逐步抛弃民营企业所有者必然是企业管理者的狭隘观念。

二、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认为,我市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具备一定的专业文化素质,但综合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经过继续教育,民营企业家队伍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仍占35.4%。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民营企业家,既要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又要有融资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但由于民营企业家工作经历、专业背景以及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他们的决策能力、管理水平、文化素养与市场经济发展没有得到同步提升。特别是部分民企老板对税收政策、财务知识、金融政策等知识比较薄弱,这些因素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

2、对企业家、企业、员工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到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民营企业家认为企业就是我的,企业的事我说了算,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偏面强调自己作为雇佣关系的主体,唯我独尊。没有正确处理好老板与企业、与企业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关系,对社会责任认识层次较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不仅是捐助和环保。为员工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提供稳定的工作等方面不关注,对员工人格上的尊重认识不到位,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承诺不兑现等现象不利于最大程度上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员工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强,甚至发生高层管理人员、技术管理团队集体跳槽,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3、经营管理理念与企业规模的匹配性有待增强。在民营企业创业之初,家族式管理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使企业快速发展。但当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企业行为,规范企业主行为。有些民营企业家对此还不能完全适应,用家族式管理方式管理上规模的民营企业,导致产权不清、体制不顺、管理混乱,难以做大做强企业。

4、在宏观经济政策面前不够主动。调研中,不少企业家抱怨金融部门贷款审批环节多、要求高、审批难。而对自身企业在管理上的不规范,不能主动适应金融部门贷款审查要求,在认识上有差距。再如,国家从节能环保角度出发,规定要逐步取消一次性洗漱用品。外地的不少企业变被动为主动,变危机为商机,适时生产出可供个人出差使用的“旅途宝”之类的替代产品,让消费者使用起来更卫生、更经济、更环保,并逐步占领市场,但杭集的不少民营业主仍守着这一“夕阳”产品,丧失发展机遇。

三、加强我市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据统计,xx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2.6%,上交税收2499.53亿元,占税务部门直接征收总额的49.3%。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数1776.52万人,同比增长8.9%。民营经济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越来越重要,而企业家是民营企业的灵魂。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需要政府支持、社会关注和民营企业家的自身努力。建议:

1、市政府要对创业有成的民营企业家给予奖励。xx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优秀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文件,每年评选100名优秀企业家,但评价的标准是当年企业产销规模在全市工业企业中列前100位,或近两年投资规模在10亿以上的企业。这个标准可以说我市的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是不包括在内的。市政府应出台专门的关于加强优秀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方面的文件,不能单一地以规模、投资论英雄,可从吸纳就业能力、员工收入增幅、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等多个角度,选取典型,给予奖励。

2、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民营企业家当中的创业典型。大力宣传民营企业家创业的事迹和对社会的贡献,营造全民创业、以创业为荣、以创造社会财富为荣的社会风尚。市级各新闻媒体,要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带头宣传创业典型。盐城市xx年在盐阜大众报推出“每周一星”,xx年又在盐城电视台、盐阜大众报开设“创业者之路”专栏,对各类创业典型作深度报道,这一做法既鼓励了创业者,又对有创业意向的人员起到了良好的触动和榜样示范作用,值得我市学习。

3、政府职能部门重视民营企业家的培训工作。要将民营企业家培训纳入全市人才工作规划。市政府应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出发,把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人才和社会发展规划。要发挥工商联、个私协会等组织的主渠道作用,建立民营企业家人才档案,并根据全市民营企业家具体情况及产业特点,建立有针对性的分层分类培训教育体系。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应侧重抓好三个层次经营者的培训:小型民营企业应以提高企业运行的规范化运营程度,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为主要内容;中等的民营企业经营者应以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特别是如何扩大企业经营的市场份额为主要内容;集团化的民营企业经营者,应以国际经贸理论、资本运作案例及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要宣传推广邗江区组织部门专题培训民营企业新生代企业家的做法,将新生代民营企业家的培训纳入本地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要以省内知名高校及扬州大学等本地高等院校为依托,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教育培基地。倡导和鼓励企业经营管理者参加在职学习,提高学历层次。有针对性地邀请国内外知名经济学家和成功的企业家,通过授课、交流、讲座,使我市的民营企业家接受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成功经验,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努力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要求的现代企业家。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家培训的投入。不少兄弟城市对民营企业家培训事项“政府买单”——国内培训政府补助,国外培训企业出资,很好地调动了企业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据了解,全市中小企业发展扶持资金大约在2600万元(其中向省争取xx万元左右,市财政安排600万元)。建议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从中划出适当比例,专项用于民营企业家的培训。

4、要切实加强民营企业的党建工作。民营企业的规模和覆盖范围在不断扩大,其员工之中,有许多优秀的中共党员发挥着重要的管理支撑和技术支持作用。市、县两级党委组织部门要按照省委组织部《关于有效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意见》(苏组通〔xx〕5号)、《关于推动规模以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有效覆盖有效管理的意见》(苏组通〔xx〕81号)、《关于推动社会组织党组织有效覆盖有效管理的意见》(苏组通〔xx〕82号),切实加强民营企业的党建工作,使在民营企业工作的党员队伍成为民营企业家重要的朋友和伙伴,成为民营企业规范发展、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注意在优秀民营企业家,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其后备人才,高学历、高职称、高技术的员工,以及生产和工作一线骨干中发展党员,不断壮大民营企业党员队伍。

5、要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很多民营企业都遇到了新老交替的现实问题,如何顺利实现新老交替,企业要重视、政府要关心。在民营企业发达的浙江、苏南地区,开始打破“家族式”管理,聘请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走上民营企业的重要管理岗位。预计将来会有不少民营企业交由职业经理人管理。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为民企老板提供选择、聘请代理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6、打造民营企业家交流信息的平台。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家们也经过了改革开放的各种历练。正是有了不同的磨练,造就了企业家们不同的超凡才能、不同的原始积累、不同的信息和资金来源渠道以及不同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目前,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民营企业家占有一定的比例。市、县(市、区)两级人大和政协机关要为民营企业家们充当好服务者和联系人的作用,为其加强联系、相互学习提供平台。建议在每年的“两会”期间,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民营企业家,组成专门的代表小组,审议讨论“一府两院”

工作报告。

在“两会”闭会期间,专门组织他们开展活动,使企业家们在知识才能、生产技术、信息资源、经营管理、资金融通等方面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

返回目录。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作为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的民营企业已有了迅猛的发展。xx年,全市民营企业共实现总产值4905.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2%。毫无疑问,民营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在这些民营企业中,一部分民营企业已不满足于本地及国内市场,而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通过出口和对外投资等各种形式开展跨国经营,成绩斐然。截止目前,全市累计批准各类境外投资企业324户,其中181个境外项目投资主体是民营企业,占境外投资的56%。

**市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于促进**市经济发展及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为**市扩大出口贸易起到了疏通渠道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增加外汇收入,拓宽了利用外资的渠道,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吸收和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的具有最新技术的企业合作或合资.就有利于打破国际封锁,直接学习和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了解和掌握国际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与趋势,建立和发展**市自己的尖端部门和拳头产品。

一、**市民营企业“走出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海外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已有了初步的发展,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及地区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经营总体上仍带有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整个发展还处于学步阶段。具体表现在:

1、企业海外投资技术水平和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走出国门后,企业由过去仅承担生产经营风险转变为承担复杂的国际竞争风险。这些风险包括东道国的政策法规改变风险、与企业母国的外交关系经贸关系变化风险、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动风险及汇率和融资风险等。对这些风险我国一些企业往往认识不足,对东道国的经营管理总体环境背景了解不够。此外,“走出去”的企业还因为常常碰到一些由于与合作伙伴经营理念和文化差异而妨碍公司正常运营和发展的情况,甚至导致最终无法生存。一些企业由于国际化经营的水平较低,无法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和市场,进入海外市场的经营领域集中在以产品输出为主的贸易领域,并且许多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在程度上还由中间商控制,使企业的赢利空间大幅缩水。

2、政府及企业在管理和服务体系上尚未健全。在管理层面上,政府的相关立法还比较滞后,支持和保障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措施还不完善,便利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出口信贷保险与涉外融资体系以及信息服务体系尚未建全。如在融资方面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他融资渠道对民营经济的开放度很低。许多融资方式并没有对民营经济开放,更不用说通过海外资本市场渠道进行融资了。此外,从企业自身来讲,决策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国际竞争力不强,“走出去”的运营渠道及融资方式还不够灵活,缺乏相应资金和人才。上述这些极大地制约了“走出去”的进一步发展。

3、缺乏具有国际化经营运作并有丰富经验的高素质人才。这是目前**市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最主要障碍。发展跨国经营不仅需要金融人才、法律人才、财务人才、技术人才、广告人才,更需要有战略头脑,懂现代企业管理、懂国际营销的一批跨国经理阶层。而我市企业中的多数管理人员不具备跨国经营应具有的素质,缺乏国际经贸知识,不懂国际贸易惯例与法律法规,使得企业在“走出去”中常常不能迅速准确地了解国际市场,不能去根据市场变化作出相应的决策.因而在经营中往往处在被动地位。

4、跨国并购实施难度较大。对企业而言,主要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外部制约和挑战:一是国内缺少并购的法律保障和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国内市场也缺乏相应的咨询、担保等中介机构和融资手段。而西方国家已基本形成了相对健全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对外国企业并购本国企业可能引发的垄断等问题也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具备高效运行的资本市场、成熟健全的中介组织。二是并购后的整合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难点。由于中外双方在文化理念、市场体制、法律体系尤其是劳工法上存在很多差异,这将对并购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欧美、韩国和拉美等地的工会势力很强,对解雇限制较严,国内企业往往低估了这方面的力量。因为国外企业怀疑中国企业兼并后的整合管理能力,往往在招投标或拍卖过程中对中国企业更为苛刻,而偏向于邻近文化历史等较相近的国家。如张家港澳洋集团和江苏格玛斯有限公司拟联合出资325万欧元收购德国格玛斯、捷克sametex两家生产经营企业。该收购计划如果成功,澳洋集团和江苏格玛斯有限公司的产品可通过德国百年老店的品牌和全球的销售网络进入欧美市场,可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和产量,同时可以引进国际先进生产技术,提高研发能力。但是最后反而被意大利公司以320万欧元竞拍成功。三是舆论环境不利于中国企业发展。一直以来,低价格、低效率,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上的形象,导致有些被并购企业所在国的工会组织、媒体、投资者等对中国企业持怀疑态度和偏见,一些国家的舆论界也经常做出过激的言论或反应。四是一些政治因素掺杂其中。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使境外同行产生了较强的戒心和抵触情绪,甚至在政治上招致了更多的猜忌。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资源和高端技术类并购尤其敏感,由此导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受阻或失败的例子并不鲜见。如沙钢集团只能通过在香港设立合资公司,才能间接收购澳大利亚abm项目。

二、**市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建议。

企业是“走出去”的微观主体,政府是“走出去”战略的倡导者、推动力和服务者,企业“走出去”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为此,我们建议:

1、制定鼓励企业海外投资发展的倾斜政策。为促进**市的跨国经营,除了加强经济体制、市场体系和经营机制方面的建设外,急需解决的是企业海外投资发展的政策问题。因为政府的政策是鼓励还是限制,对海外投资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政府的倾斜政策应包括资金扶持政策、税收减免政策、信息服务政策、咨询服务政策、人员培训等。其中最主要的资金扶持政策。应当完善对外投资方面的宏观金融政策,在外汇资金的融通上进行统一筹划以保证对外投资必不可少的外汇额度。政府应对海外投资企业提供长期优惠贷款,对海外企业从外国银行借款提供必要的担保,并为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给予一定的帮助。

2、大力加强信息与咨询服务,逐步形成一套健全的企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市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不仅需要政府的指导,更需要政府提供各种服务,特别是信息与咨询服务。税务部门等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为企业提供准确、全面和及时的信息与咨询服务,并应该逐步形成一套健全的企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帮助企业进行海外项目评估、可行性研究等,形成政府与企业的网上交流平台。同时,应该建立全球信息资料中心.系统收集国际市场行情和世界各地的投资环境信息,供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活动提供信息参考。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国际化人才队伍。

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足够的高素质人才的支撑。这里所说的高素质人才,主要是指国际化人才,其基本标准是:具有全球眼光和全球经营意识;通晓专业领域中的国际“游戏规则”;熟练掌握一门或数门外语;能与不同文化背景者沟通融合;有较强的开发国际市场的能力。

建设国际化人才队伍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从国外或海外引进;二是选送人员(主要是高层人员)去国外、海外学习;三是吸收初步具备国际化人才标准,有在跨国公司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加盟;四是组织高、中层骨干参加在国内的相关教育。从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采用后两种方式可能更现实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在建设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要通过建设国际化人才队伍和这支队伍的传带,激活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升所有员工的业务素质,使员工不仅能胜任眼前的工作,而且具有满足企业长远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4、适应市场竞争,努力创造品牌优势。当今时代,市场竞争已经分化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产品的竞争,表现于成千上万的产品挤在有限的市场空间你争我夺,这是一种残酷惨烈的低层次的竞争;另一个层面是品牌的竞争,它有一定的游戏规则,是一种良性健康的高层次的竞争。因此,真正持久的竞争优势往往来自于强势品牌,民营企业只有掌握了品牌,才能真正“走出去”,并在市场竞争中成为赢家。民营企业可以与国际上一些大的名牌企业合作,利用它们的品牌优势及营销网络优势等,使自己更快更顺利地“走出去”,降低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同时提升自己企业的品位及档次。其元集团、沙钢集团、“波司登”集团等一批成功“走出去”企业的经验表明,企业要成功实施跨国经营,必须具有全球战略眼光,一切按国际惯例和规范办事。这样才能为产品走向世界、占领国际市场扫除障碍。

总之,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必须在管理、技术、品牌、人才等多方面打好基础,制定符合自身经营能力、资源条件和市场定位的实施步骤。同时,在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还必须从实际出发,对既定目标和步骤进行动态跟踪,及时作出调整,以保证“走出去”的顺利进行。

返回目录。

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近年来,民营企业灵活、高效的用工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市场经济的物质利益准则,使得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既有共同的利益和合作基础,又有利益的差别和冲突,因此,在劳动关系的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因劳动权利和义务的认定与实现所发生的纠纷也不可避免。如何处理和解决好这种劳动争议问题,是摆在企业、政府及法院面前的现实难题。为此,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成立专题调研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大数据剖析等多种途径,调查、了解近3年来本市部分民营企业劳动争议纠纷的总体状况、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自xx年12月21日至xx年12月20日,我院共受理涉及民营企业的劳动争议案件1036件,审结涉及民营企业的劳动争议案件1008件(见图一)。

劳动合同。

法等新法律的颁布或修改施行形成的叠加效应等。据统计,xx年涉及追索劳动报酬、经济补偿金、非法辞退、调岗调薪等纠纷的案件为314件,占当年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73.7%。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修改后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通知》,劳动争议纠纷的案由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福利待遇、人事争议等4大类15小类,其中最为常见的案由主要有确认劳动关系纠纷、追索劳动报酬纠纷、经济补偿金纠纷、工伤保险待遇纠纷、福利待遇纠纷等,这些关键案由占据了劳动争议纠纷的绝大部分。按照具体案由划分,xx年12月21日至xx年12月20日,我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分布如图(见图二)。

通过分析各种原因所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占总体案件数量的比例,我院发现,履行劳动合同所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占总案件数量的比例均远远高于其他原因,这说明履行劳动合同成为各种类型企业产生劳动争议最集中的方面,而在履行劳动合同争议中,劳动报酬类问题又是最核心的问题。除此之外,确认劳动关系纠纷、福利纠纷、劳务合同纠纷也是民营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主要原因是:劳动争议诉求日益多元化、复杂化。据统计,近年来我院审理的涉民营企业劳动争议纠纷中,诉讼请求基本上都不是单一的,往往都涉及劳动合同解除、劳动报酬追索、经济补偿金及赔偿金等主张,有的案件当事人的诉讼请求项目多达10项以上,诉讼金额计算精细至分厘。诉求的复杂化、多元化,导致案件审判难度加大、审判周期延长,给案件的正确、及时审结带来一定难度。

从近3年的劳动争议二审发改情况来看,xx年劳动争议案件的发改率为11.2%;xx年的发改率为11.9%;xx年的发改率为12.2%。可以看出,在我院近3年涉民营企业劳动争议二审案件中,基本上每10件就有1件被发改,发改率相对较高。在发改原因方面,既有一审法院对案件事实审核不认真、程序不当、适用法律错误、计算错误等“微观”原因,也有某些案件就案办案,没有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没有完全理解“稳增长、惠民生、保稳定”工作大局等宏观因素。

这主要是由劳动争议案件本身特点决定的。劳动争议案件大多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时发生,在进入诉讼阶段前一般已经经过了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及工会调解、地方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仲裁乃至一审调解等程序,矛盾较为尖锐,因此在审理中再行调解具有一定难度。

另外,据调研,我院审理的劳动争议群体性诉讼有增长趋势。经分析,到法院来起诉的劳动者往往并非单独个体,其常常是某一群体利益的代表(如同事、同行等),这种源于群体性纠纷的利益相关性和利益诉求上的共同性,使得劳动者更愿意提起群体性诉讼,以期引起社会注意或对法院施加一定压力。对这些案件的处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激化矛盾,导致信访、上访或群体性事件发生。据统计,近3年来,我院受理的劳动争议群体诉讼案件分别为18件、27件、55件。

经过分析,我院在审理涉民营企业劳动争议案件的过程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涉案民营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绝大部分从事加工生产、建筑劳务、一般流通与社会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企业(尤其是近年来蓬勃兴起的小微企业)一般不设专职人事管理,由财务、会计等人员兼任,契约意识较差,用工比较随意,考勤制度、工资制度混乱,管理人员对相关劳动法律、法规了解较少。这类企业承受市场经营风险的能力不强,一旦经营状况不佳,容易发生欠缴社会保险,拖欠、克扣工资等违法行为。

另外,涉案民营企业中,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等组织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不少工会存在行政化倾向,工会有名无实,工作形式化较突出,实际作用发挥不够;而对于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于法律并没有强制规定必须设立,所以实际设立该机构的企业并不多。劳动争议处理的组织程度不高,导致劳动者维权缺乏有效指导,加大了劳动者个人的诉讼成本,不利于劳动者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虽然近年我国劳动者队伍的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但总体来看,智能素质仍普遍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开放水平不断地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外地务工人员日益增多。这部分劳动者的一般特点为:年龄较轻,知识水平较低,法律意识不强。这往往导致其合法劳动权益受到损害,进而产生各种劳动纠纷。据统计,在高等教育较为普及的今天,我院审理的涉民营企业劳动争议案件中,仍有部分年轻劳动者的学历水平仅为初中、高中。

劳动者在民营企业中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工作稳定性差,人员流动性较大。目前,我院审理的涉民营企业劳动争议案件中:相当部分劳动者在企业中普遍工作年限不长,“跳槽”频繁,工作年限一般不超过1至2年,最多达3至5年。究其原因,既与劳动者自主择业意识增强有关,也与企业的劳动强度、工资收入、福利保障等因素有关。

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应主动吸收先进管理理念,结合企业的实际,规范企业内部制度,普遍建立起劳动合同、用工制度、财务制度、考勤奖惩制度等,使企业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政府则要做好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指导和帮助民营企业建立完善相应的内部制度。

企业内部的自我协调机制在稳定劳资关系、缓解劳资纠纷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协调机制的建立依赖于企业调解委员会、工会作用的发挥。要在民营企业中建立健全企业调解委员会、工会组织,加强工会与企业的经常性协商工作,发挥工会在集体谈判和问题处理中的作用。在一些劳动者比较集中的行业,可以推动建立行业类工会组织,以维护同行业职工的共同利益。

所谓“四方联动机制”,是指xx年天津市法院系统会同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市司法局四部门组成“天津市劳动争议四方联动调解机制领导小组”,形成以纠纷预防预警、联合调解、依法仲裁和审判有机结合的“调、裁、审”机制。实践证明,经过企业内部工会组织、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和法院层层过滤化解,绝大多数劳动争议纠纷均得以妥善解决。因此,应进一步推广、强化“四方联动”机制所形成的“预防功能强、调解层级多、社会效果好、法律权威性明显”的劳动争议大调解工作格局。既加大对民营企业劳动争议的协商解决和监管力度,促进其构建合法的用工制度,也能积极为民营企业搭建劳资纠纷协商解决平台和机制,促使其在初发阶段通过协商机制促使纠纷得以妥善解决,降低民营企业劳动争议纠纷的诉讼率,提高法院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调撤率。

随着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劳动争议案件司法解释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完善,我国劳动领域立法得到了极大发展和完善,法律适用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但审判实践中还存在劳动争议法律事实认定标准不统一、法官事实认定“自由裁量权”过大等问题。这都容易导致劳动争议案件出现“同案不同判”甚至自相矛盾现象,严重影响法院的司法权威及司法公信力。

为此,我院根据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总结审判经验,出台劳动争议案件审理工作规范等内部规范性文件,细化规范,统一裁判,以正确认定事实,合理约束自由裁量权,依法保护劳动者、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返回目录。

近年来,我省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在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我省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与其他发达城市和地区相比,甘肃民营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根据全国工商联20xx年度上规模民营企业500强地区分布统计,东部地区企业数量共408家,中部地区63家,西部地区29家,甘肃仅占两家(甘肃建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兰州天奇物资集团有限公司)。从所占经济总量比例看,甘肃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接近36%,而浙江为90%,江苏为83%。从对民营科技企业xx年工商注册数量进行分析看,中小企业多,但是总收入却较少。另外,从对甘肃省专利申请量比例看,20xx年全省专利申请量2176件,非职务发明占45%,科研院所占55%,其中企业申请量寥寥无几,反映出我省民营企业在企业规模,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上的欠缺。

1、创新动力不足。

虽然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脱颖而出,走在了自主创新的前列,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创新动力依然不足。国家知识产权局资料表明:截至xx年底,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民营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大部分民营企业创新意识差,靠机会、靠公关、靠利用低廉的劳动力获得较高利润的认识还普遍存在;二是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够完善,与自主创新相比,模仿的成本低、效益好。

2、创新实力有限。

第一,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属于靠灵活经营机制生存的中小企业,实力较弱、资金困难,而创新需要大量投入,产出回报期长,会影响企业的即期利润。问卷调查显示,有56.4%的企业没有设立研发基金。第二,技术创新会面临较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而民营企业的防风险能力弱,一旦创新失败,后果较为严重。因而有人认为:“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第三,由于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具有极高的不稳定性,且规模小、工作环境较差、劳动保障不够完善,因此社会对民营企业还存在一定的偏见,致使其严重缺乏创新人才,即使有了人才也会面临再度流失。

3、融资难影响创新。

虽然政府财政的科技投入已经慢慢向企业倾斜,然而资金缺口却依然是影响创新的主要障碍。大部分刚起步的科技型企业没有厂房、土地等可以直接从银行贷款的抵押品,只有专利、著作等知识产权,从银行获取贷款相当困难。目前,我省拥有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很大,其中科技型企业创业中因资金不足而影响发展的问题十分突出。

4、新产品开拓市场困难。

目前,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主要是在新产品的研发初期,通过科技三项费及创新基金等方式进行补助。然而,新产品研制成功,投入批量生产后,市场开拓又成为了企业的一大难题,大多数企业推出的新产品在当年中的销售额微乎其微。

1、建立市场环境、激发创新动力。

用尽可能小的成本获取尽可能大的利润,是企业的本质特征。没有市场力量的驱动,即使是政府号召、舆论推动,企业也不会甘冒失败的风险,主动投资去创新。因此,企业持续创新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市场,创新的价值也只能通过市场得到实现。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国产高科技产品在质量、性能上与进口产品存在差距,培育市场更显得尤为重要。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1997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实施“百万屋顶太阳能计划”,提出太阳能光电系统电价逐年下降的目标。由于此项计划的实施,美国的太阳能光电系统电价从1997年的每度22美分,下降到xx年的每度10.6美分,已接近天然气和热力发电的价格;同时,根据美国的《能源税收法》,购买太阳能和其他再生能源设备的房屋主人,其购买费用可以从当年需交纳的所得税中予以抵扣。这些政策在相当程度上刺激了消费,使美国的再生能源科技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

2、建立面向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一方面,大力培育面向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诊断、咨询、培训、项目评估、科技人才、项目投资、技术转让、知识产权、无形资产评估等技术中介组织,为民营企业提供“一条龙”的技术创新服务。由于有相当数量的技术中介组织是为民营企业提供公益性、扶植性的技术创新服务,具有一定“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在设立之初可考虑政府出资加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然后政府逐步退出,最终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化运作。另一方面,搭建院企自主创新平台,充分整合有利于民营企业及科研院所各方面资源优势,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改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单打独斗”或“全线出击”的局面,降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和难度。

3、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与应用研究联动的政策支持体系。

因为民营企业主要从事的是应用研究,所以在考虑促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问题时,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来开展自主创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如果离开科研部门的指导与合作,周期长、难度大的高科技项目的创新就会因为失去高新理论和尖端技术的支撑而难以完成;另一方面,科研部门如果离开企业的支持,就会形成少数科研人员的孤军奋战,使研究工作失去有力的经济支持和市场检验,难以转化为生产力,达不到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因此,根据目前的情况,最科学、最切实有效的办法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组成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环环相扣,层层展开。例如,美国政府通过国家先进技术计划,实现对科研机构的资助,同时对采用科研机构技术的中小企业创新项目提供资助,从而实现科研机构与企业应用研究的联动。这种方式既提高了政策支持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也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和费用,促进了技术的溢出,推动成果转化、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

4、建立健全市场法制环境。

市场竞争的压力是民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但其先决条件是必须有公平有序的市场法制环境。建议加强市场经济立法,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规则,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制止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励民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强知识产权的执法和保护工作教育,鼓励扶持民营企业开发自主的专利产品,在专利申请上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关注发明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健康发展。

5、建议制定鼓励科技人员流向民营企业和帮助民营培养人才的政策。

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根本保证,为帮助民营中小企业排除技术创新的人才障碍,应制定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工作或兼职民营企业技术工作,政府可从再就业专项资金中为其提供一定的工资补助。对于有能力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的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可以鼓励他们到民营中小企业兼职,并以智力、专利、技术入股与参与收益分配。

6、建立创新金融模式、解决融资问题。

建议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将金融资源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解决知识产权质押问题,以此作为解决科技型企业创业融资问题的渠道之一。鼓励银行改变传统的贷款模式,创新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这方面,北京已经有部分银行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创新了一种由银行、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评估机构、担保公司共同介入的贷款模式,共同分担银行风险。律师事务所和专业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做前期借款人资质评价和专利价值评估;银行做借款人信用和财务状况的贷前审查;放款后,继续落实贷后跟踪,对企业使用信贷资金进行协议监督管理。此模式在贷前审核和贷后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轻了银行的决策风险和管理风险,同时也避免担保公司的放大效应造成的潜在危机,达到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目的。

现状调研报告

社区是社会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社区服务需求越来越多,社区服务受到空前关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的一些社会组织、治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社区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城市社区是一种非简单地等同于行政区划的概念,它超脱了行政辖区的范围。

在如今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用到社区这个概念,也越来越涉及到了城市社区民主治理的问题,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社区的状况及社区的治理模式。通过对城市社区管理的调查,有助于了解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城市社区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活动简介。

(一)调查时间:20xx年2月24日。

(二)调查地点:洛阳市涧西区一些小区。

(三)调查对象:小区里的群众。

(四)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网络文献调研。

(五)调查内容:当前居委会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是自己亲自到涧西区部分社区并对社区居委会的成员进行调查,发送问卷和询问其基层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发现我市社区在不断发展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调查城市社区现状和主要问题如下:

1、社区工作职能错位,社会管理精力不足。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政府职能转变密切相关。随着政府工作重心下移,政府各职能部门都在社区设立机构,将原本由部门承担的工作转嫁给社区。“社区是个筐,啥都往里装”是目前社区承载量的真实写照。社区成为地方政府及其只能部门工作的承受层,操作面和落实层,疲于应付、不堪重负,影响了管理社区、服务居民、开发就业等重要职能的发挥。而地方政府和部门没有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大量的义务劳动挤占了社区工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社区经济上的负担。

2、社区服务功能缺位,社会管理工作不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依赖度越来越高。就我区的情况看,相当数量的社区服务规模、内容、档次不能适应社区居民的需求。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对社区服务认识上存在误区,把社区服务完全“市场化”,将社区服务看做发展街道福利的财源经济;另一方面,形同小“政府”的社区存在着“衣食住行无力管,升级达标使劲抓”的缺位、越位现象。

3、社区队伍素质偏低,社会管理能力不强。社区工作者队伍虽然已得到不断充实和加强,但从调查的所有社区干部看,初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9%。素质结构不够合理,居委“老大妈”式的人员占相当比例;有的社区工作者缺乏社区社会工作知识和自治能力;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仍然偏低,难以吸引专业人才加盟。这些因素的存在,影响着社区工作者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调查结果分析。

产生问题原因的分析:

1、客观原因。随着城市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企业的离退职工、下岗职工越来越多,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流动人口增加。政府把更多的职能回归社区,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下沉到社会基层部门,考验着社区居委会的承接能力。

2、对社区居委会认识模糊。由于实际工作中,政府职能部门各级干部对社区居委会的性质、职能、作用认识模糊,而对居民来说,居委会承担着大量的政府和行政性事务,很容易让他们混淆居委会的角色地位,因此,许多居民都不了解居委会的工作。

3、社区居委会和政府部门关系理论与现实的错位。现实中在政府与居委会之间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但是居委会的行政性倾向特别明显,政府对居委会工作事务的干预包括了从人员配备等重要事务到居委会日常琐碎的宽广范围。

4、工作超标超限,浮于表面。各级政府部门的检查接连不断,一些社区居委会天天忙于迎来送往,介绍经验。而各政府部门有时把工作进社区当作工作创新、上台阶的突破口,对社区居委会自身的承受能力估计过高,使社区居委会超标准超负荷工作。

5、工作方法不够科学。现在社区居委会简单重复的工作多、手工操作多、社区居委会人员大部分时间忙于填写报表、资料汇总等简单事务性工作,工作量虽然大效率却很低。有的居委会配备了多台电脑,但是会操作使用的只有2-3人,造成了办公资源的浪费,致使居委会的工作经常处于两难的窘境。

6、社区居委会业务经费不足。目前的社区居委会经费由街道办事处统筹安排,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居委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居委会受到资金不足的限制和制约,因此必须采取多渠道保证居委会业务经费。

四、建议和意见。

(一)社区治理社会化。

社区治理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具有自治性的社会治理活动,它体现了社区成员的意识,反映他们的需要,照顾他们的利益,并最终依靠他们的力量。多渠道解决社区居委会业务经费。一是社区居委会建立单独帐户并全面安排;二是要动员发动辖区单位资源共享、共建共驻;三是社区居委会采取多种形式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建立自身的便民利民社区服务组织;四是政府要加大社区业务经费的投入力度;五是努力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待遇。

(二)社区治理专业化。

社区治理作为一种综合性治理,包括各种社会服务工作,具有较广的行业覆盖面。许多的业务操作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专业化治理将是社区治理的一大趋势。目前,许多街道正在探索社区治理专业化。如社区的“便民服务队”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碰到一些服务项目解决不了,社区干部的计算机操作达不到专业化,给办公自动化设置了障碍。针对这些情况,他们相应采取了一些政策,组织20多名社区干部参加大学学习,提高其文化程度,对社区干部进行了计算机培训,招聘专业技术人员等等。这些措施和方法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三)社区治理法制化。

社区治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治理者与被治理者存在着一系列的法律关系,要搞好社区治理,必须依法律为准绳,明确各方面的责、权、利,严格依法治理,才能体现社区治理的权威性,保持社区工作的协调性,这是社区治理的最基本手段。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坚持以社区内部入手,制定完善了一系列的治理制度,为社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就目前而言,社区干部的职责,社区与物业,物业与业主,社区与居民的一些制度规范不完善,社区治理的法制化治理缺乏法律依据,造成一些工作的扯皮、推诿,这些都是今后社区需要解决的。

(四)加强协调性。

社区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满足居民日益增加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载体,必须具备“利民”“便民”“乐民”等多项功能和与此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功能”体系,保证社区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功能的协调发展。这也是社区组织治理的基本原则。通过调查学习,使我对社区也有了更深刻的熟悉,同时也熟悉到社区在社区稳定、环境改造、为民服务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五、本次调查得出的结论。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加快社区建设是提升城市化水平的必然选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的地位和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管理、服务和自治的任务日益繁重,现有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深化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已成为构建和谐社区的迫切需要。城市社区自治程度的提高,社区工作对各行业、各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社区自治管理和社区实际工作需要,社区的人才结构应该向着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的方向发展,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管理组织能力,只有这样的队伍才能为群众提高更满意、更优质的服务。

社区建设的目标之一,是要建设一个基于中国优秀传统之上的守望相助、尊老护幼、知理立德的现代文明社会,成为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从目前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分析,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加强对社区的管理,而且还要确定社区管理的目标定位并使之成为现实,使社区变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型社区。因此,应在实行自我管理的前提下,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宗旨,不断强化社区的组织、协调、凝聚职能,将社区建设成居民自治、管理工作有序、服务功能配套、治安状况良好、社区环境优美、居民和谐相处的新型社区。

公园现状调研报告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转变,居民对城市中开放空间的需求也呈现出了新的问题。城市公园和开放空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和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提供一个愉快的和自然的环境,但同时改善城市地区的生活质量,并承诺基本的环境功能。经济效益也提供了可能增加吸引力的地方做生意,生活和工作。然而,尽管城市公园和开放空间在城市发展,居民生活中担任着重要角色,但是通过我们对天嘉公园以及同等级公园林园做出的调查、研究与分析中可以看出,居民的行为与城市开放空间存在的一些相互联系的现状问题,根据发放的问卷和与居民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位居民对城市的开放空间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和不同的意见。

一、调查的社会意义和目的。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大规模的盲目开发,建筑的密集化,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景观的日趋恶化,城市的可利用土地与空间作为一种有限的资源相对越来越少。如何合理保护与再生城市开放空间,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关系到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调查以长春市天嘉公园为例重点研究居民的行为与城市开放空间的关系。

二、调查对象及现状。

2.1调查对象。

天嘉公园属于社区型公园,主要为附近天嘉水晶城以及附近居民所使用。

天嘉公园南起西安大路,北到新竹路,东起青浦路,西至青溪路,占地21.3万平方米,面积在长春各公园中名列第6位。

2.2调查现状在设计上,长春市天嘉公园设计独树一帜,利用现有的地貌,重新规划土地,把公园设计成地势起伏、高低错落的丘陵型公园。另外,公园建设的同时还配合串湖改造,公园内污水净化站投入使用后每日可处理2万吨生活污水。

天嘉公园不设栅栏,不收门票,是个开放式的公园。公园在东、南、北三个方向各设一个大门,在西北和西南各设一个小门。公园内不设大型游乐设施,全部以景观建设为主,用料全部取自天然的木料、石料,贴近大自然。栽种杏树、云杉等十几种树木,还设置了木制休闲椅、凉亭等,并建设有一处健身场所。形成了以自然山水植物景观为主,集生态、游赏、休闲、娱乐、运动、健身、垂钓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性公园。是情侣约会的好去处。

天嘉公园污水处理厂。

天嘉公园景观。

三、调查分析。

3.1问卷调查分析(1)性别与年龄构成调查分析。

本次调研共调查了25个在公园活动的游人,饼状图中显示0-19岁的游人占总人数的8%,20-29岁游人占12%,30-39岁游人占12%,40-49岁游人占24%,50-59岁占4%,60-69岁游人占16%70岁以上游人占24%。

根据调查表可以看出0-19岁的游人相对较少,20-29岁的年轻人还是占一定比重的,比我们原来想象的要多,30-49岁的中年人几乎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50岁以上退休人口居多,50岁以上的游人占总调查人数的几乎一半,其中70岁以上的人数最多。

可见中老年人去公园比较多,因为中老年人退休人员很多,时间也相对比较充裕,所以我们应该在公园里多加一下中老年人活动的设施,为更多的中老年游人服务,另外也有一部分年轻人群体,所以在公园设计时也要考虑到年轻人的活动类型,适当打造一些适宜年轻人娱乐的项目。

从调查表可以看出男女人数差不多相等。见图(3.1-。

1、3.1-2)所示。

(图3.1-1)(图3.1-2)。

(2)每周去公园的频率分析根据性别与年龄构成分析我们得知来公园的人年龄在40岁以上的比重最多,这些年龄段的人多数是企事业单位人员或是退休的人,他们空闲时间较多,所以很多人每天都坚持去公园,每周2-3次的约占总人数的30%,每周3-5次的约占总人数的25%。每周去一次公园的人最少。见图(3.1-3)。

(图3.1-3)。

(3)季节与时间段分析。

从我们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每天16:30-20:00这个时间段游人最多,所以傍晚这个时间段是天嘉公园游人高峰期,其次是4:00-8:00早上这段时间人比较多,主要是晨练人群,8:00-16:30这个区间还是有一少部分人在公园里活动,到16:30-20:00到达高峰期,在20:00以后游人又逐渐少了下了。

从季节上看,由于长春气候的影响,春夏在公园活动的人数比秋冬要多近一半,在4:00-8:00和16:30-20:00这两个时间段上人数差异最明显,16:30-20:00这个时间仍是高峰期,二秋冬季节20:00以后几乎没有游人在此。见图(3.1-4)。

(图3.1-4)(4)职业调查分析。

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去公园的人群中,退休人员以及其他职业人员最多,其次是企事业人员和个体经营人员,学生较少,而且通常在晚上到公园活动,而教师最少。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退休人员以及其他自由职业者的时间较为充裕,去公园的几率比较大。见(图3.1-5)。

(图3.1-5)(5)对于什么样的公园更吸引游人的分析。

在我们方发放问卷、与游人交流得知,绝大部分有人都喜欢到景观好的公园去,其次人们对公园的人气和卫生也有一定的要求。公园是提供大众享受、休养、游憩之用,为保持都市居民之健康,增进身心之调节,提高国民教养,并自由自在的享受园中设施;兼有防火、避难及防止灾害之绿化地。根据游人为我们填写的调查问卷,我们得出的柱状图可以直观的看出上述分析。见图(3.1-6)。

图(3.1-6)。

(6)游人对于公园设施种类需求调查。

在我们调查与访问的人群中,游人们对公园绿化地面的要求最高,要求增加较大广场的人占总人数的12%,要去增加小型广场的人占15%,要去增加小亭子大的人占15%。要去增加座椅的人占15%这说明在公园的设计和改造中应该更多的设置绿化,在满足绿化率的基础上再增加广场小亭子等设施,而座椅和路灯属于公园的必要设施,据游人反映公园南面的路灯较少,座椅还是太少,需要增加。见图(3.1-7)。

图(3.1-7)。

3.2同级别公园对比分析(林园)。

林园位于长春市绿园区基隆南街,长春市天嘉公园540米,同属于社区型公园,主要为周围的居民服务。

在我们的调查与观察可以看出,现在的林园正处于修建的工程中,许多的设施比如:公共厕所,座椅、路灯等设施都很不完善,根据我们调查的常在林园锻炼的游人介绍,林园的公共厕所常处于关闭的状态,给游人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林园由于施工的原因,路灯也很少,为了验证游人所说,我们将林园的调查安排在晚上,根据自己切身的调查我们发现了这一问题,见图(3.2-1),在19:00左右,太阳下山之后林园几乎没有行人,而在同一时间距离较为近的天嘉公园正是人流聚集的时间。通过调查访问我们得知,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林园中路灯的缺少而造成的,很多游人担心安全问题,所以很多游人选择了距离相差不多,但是人流量相对较多,设施更为齐全的天嘉公园作为晚间锻炼的场所。

季节与时间段分析(林园)季节与时间段分析(天嘉)。

图(3.2-1)。

林园与天嘉公园虽然同属于社区型公园,但是却属于完全不同风格的公园。园林注重原生态是典型中国最古老的公园,整个公园绿树成荫,采用最原始的土路,很少有人工铺设的路面,打造出一种原生态的公园形式,更多吸引了5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到此处练剑,打太极,做一些舒缓身心的运动。而天嘉公园是典型的现代开放式公园,现代的铺装,大大小小的广场,尤其到了夜晚,在广场上有很多跳舞爱好者们自发形成了不同的群体。沿着公园的最外围有专供快步走人群设置的流线,宽敞的马路,足够多人并行。对于两个公园我们都做了关于什么样的公园更吸引游人这样一个调查,调查数据由图(3.2-2)可知,无论在哪个公园,更多的人更倾向于景观较好的空间作为他们放松,休憩的地点。

图(3.2-2)。

四、调查结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1-1调查结果。

针对天嘉公园的调研与林园的对比,我们初步了解了社区性质的公园对于居民行为具有哪些影响。

首先,对于此类公园,由于它的服务半径较小,一般吸引来的多数人群都是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多数的游人都是按照就近的原则,到最为方便的公园休息娱乐。只有很少一部分距离此类公园较远的游人选择到此处游玩。

其次,对于同等级不同公园的不同人群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对于社区性质的公园,更多的人都希望它的景观能做的很好,他们更希望能拥有舒适且安静的休憩环境。

最后,通过对游人调查发现,对于城市中的开放空间—公园,存在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4.1-2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首先是对公园卫生的要求,游人对此意见也最多,天嘉公园的水质问题需要有关部门来治理,我们拍摄到了向河中排放污水的照片,对于一个公园,首先需要的就是一个水清景美的美好环境,还有游人反映公园垃圾多清理工作不完善,这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其次对公园硬件设施提出的要求,有游人反映广场上的亭子不挡光,白天没有地方遮阴,树太少,草地秃,绿化不完善,广场小,活动空间不够,尤其是在游人高峰期时间。公共设施不完善。座椅少,公园南面路灯少,娱乐设施少,运动设施不完善。这些都应该适当增加和完善。

最后是公园的管理不够完善除卫生需要定时清理外,公园的设施也需要定时维护,保证游人的游玩需要。有游人反映有取水车到湖边取水,且时间不固定,对游人的活动造成了一定干扰,并且不能保证游人安全,建议每天在同一时间取水,尽量选择游人最少的时间段,把对有人活动的干扰降到最小。

民营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为了解我市企业在经济企稳上升后所遇到的用工问题,进一步促进就业、开展经济。我们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关于企业用工情景的调研,分别从8个县区中各选取2个对本县区有代表性的企业走访调查,此次调查共涉及16家企业,其中国有企业6家、私营10家。被调研企业覆盖到的行业有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给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等企业用工主要行业,就企业用工现状、是否存在招工难问题和成因等几方面资料开展调研。

金融危机给我市不一样企业带来不一样影响,在经济企稳上升的情景下,预计20xx年春季会增加52个技术性工作岗位,同比增长4.5%。

我市以电厂、自来水公司为主的国有企业,在用工上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用工情景稳定,在受访的国有企业中,末与末单位从业人员根本无变化。在是否存在招工难方面,由于我市国有企业大多属于垄断行业,待遇好、福利高,对普通工人很有吸引力,企业在招工用工上有很大的挑选余地。

而私营企业在经济企稳上升的情景下,企业用工波动较大,且依据行业的不一样而表达出不一样程度的招工难问题。被调查的10家私营企业,末单位从业人员为2111人,较末单位从业人员增加13.43%,预计20xx年春季会新增250个新增岗位,同比增长11.84%。新增岗位主要集中在建筑领域和技术性岗位上,而目前我市劳务市场以普工和年纪偏大的下岗职工为主,因为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的错位而出现劳务输出地的招工难现象。

采矿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目前企业用工人数较上年有所减少,在经济企稳上升后有望增加。以亨通矿业为例,三季度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5234万元,单位从业人员为98人,受金融危机影响锌价的持续走低,市场的不景气和新?劳动法?的实施使企业用工本钱增加,农民工工资浮动较大;生产时间相应减少、销售下降,在企业生产不饱和的情景下,用工的数量迅速萎缩,底单位从业人员减少为56人,在随着国家储藏政策、贴息政策的相继出台和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企业从二季度起逐渐出现回暖迹象,企业从业人员根本稳定在85人。

制造业技术人员紧缺。调查的天成丝业、昊华公司、旬阳烟厂、开源建材等企业,虽然也受经济形势的影响,有的企业处于减产、半停产状态,可是与采矿业相比受国际价格因素影响较小,由于生产原料属当地农副产品,产品销售市场也是周边地区,加之企业采取多种措施,使职工队伍相对稳定,可是由于这些企业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高,要求职工具备必须的职业素质,造成企业对技术性岗位相对紧缺。

住宿餐饮业和建筑业出现用工短缺。受我市经济开展和高速路建设的影响,我市住宿餐饮业和建筑业开展迅速,不一样程度出现用工短缺,尤其缺乏年轻的务工者。

预计,私营企业随经济形势的好转20xx年春季用工有望增加,可是招工难问题尚待解决。

经过对企业的调查走访,能够看出,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开展,人力资源的供需矛盾凸显,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问题同时显现,主要表现:

一是招用的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目前我市劳务市场上求职的工人多数年龄在35岁以上。而用工最为短缺的建筑业、住宿餐饮业由于行业特点,期望招聘18-30岁之间的青年务工者。这样造成供需方年龄结构的错位。

二是工资待遇同求职者愿望有差距。一方面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利润空间有限,愿意支付的用工本钱相对较低,而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费用的上涨,求职者的预期薪金增加,两者的矛盾导致就业意向难以告竣。

三是工作强度大的企业招工难。工作强度大的企业与被聘人员之间的双向选择,一般年青人倾向于到兴旺地区做能够获得高收入的'工作,而不愿到经济落后地区薪水不高而工作强度大的企业里谋职。就拿兴科房建公司来说,聘用小工每一天工资由过去的30、40元涨到60元,技工工资到达每一天100元水平,但仍然会出现招工紧张的现象。

四是法律意识冷淡,给用工单位带来隐患。新?劳动法?的公布,更加表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健全、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也依法约束了用人单位。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又曝露出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比方,企业招用的一些简单劳力,月工资几百元,但与企业签订合同后,企业就要依照?劳动法?给工人购置养老、医疗、工伤、大病等险种,除企业按规定予缴纳外,个人缴纳局部要按照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比例缴纳,而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又远远高于其根本工资,也就是说工人要从本来就很低的薪水中拿出不少钱来购置保险,这样就会导致很多工人不愿意企业给买保险,也会使用人单位不知如何是好。

五是当地求职者整体上文化、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据了解,在我市农村充裕劳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高中、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是少局部;有初级以上技能的更是少之又少;下岗失业人员中普工占了绝大部份。

六是人才的培养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培训与中小企业的用工需要缺乏必要的衔接,学校培育的普通人才企业用不上,企业需要的专业人员学校未培养,造成中小企业招工难,特别是招技术工人难。

招工难、就业难的问题看似一种悖论,可是却又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可用之人,另一方面剩余劳动力闲置造成失业,对经济开展、社会稳定有着极大地危害。要解决这个开展中的难题,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从就业环境、优惠政策、加强培训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改善就业环境。

一是建立劳动力市场大系统,使信息能在企业、培训学校、求职者三方自由流通,提高培训教学针对性、减少企业招聘本钱、缩短劳动者待工时间。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改善就业观念。经过宣传典型的方式,鼓舞求职者爱岗敬业。工会、共青团、妇联、劳动社会保障局等有关部门应积极宣扬在我市境内私企、外企中老实劳动、爱岗敬业的职工群体,彰显他们的先进事迹。在评选各类劳动模范、优秀青年、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时,有意向私企、外企的第一线劳动职工倾斜,引导劳动力受聘于民营企业,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效劳。

2、继续供给优惠政策。

一是政府对企业实施相关优惠政策,如减少困难企业保险上缴比例,增加轮岗补贴、特殊技术岗位补贴等方式,减少企业用工本钱,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高技术人才、在保障劳动者权益同时减轻劳动者保险费用负担。二是政府对务工人员供给便利效劳政策,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廉租房问题、医疗卫生等涉及生产生活的问题。

3、加大职业教育培训。

一是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培训人才。学生在校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根底学习后,可安排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根据学员工作绩效发给必须劳动酬劳。经过实践,使学生在中专职高毕业前就成为熟练工人。毕业后招工入厂就能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又可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二是开展灵活办学,将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结合起来,将日间学习和夜校、节假日学习结合起来。不仅仅要有长期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更要有短期的实用技术的培训;培训时间不仅仅局限于白天的日常教学,还能够有针性的开展夜校和周末学习班,提高教学的灵活性。三是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企业需要具有高技术有制造力的人才来促进企业的开展,应在教学中注重启发教育、经过创新比赛等方式鼓舞学员动手动脑,积极思考,为技术创新培养人才。四是将就业宣传工作前移。提早发动鼓舞一批初中毕业生,报考职业学校,学一技之长,为将来走出社会打下良好的就业根底。

4、增强法律意识。

企业和务工者都应增加法律意识,企业应认真执行劳动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参照地区行业平均劳开工资标准确定工资额,适当提高员工工资福利待遇,节假日、平时加班等超时劳动应按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支付相关的劳动酬劳,依法为全部员工缴纳养老、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障费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本身也应提高法律意识,意识到各种保险的缴纳是为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应主动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而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拒绝企业给打点相关保险。

现状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规范林权流转行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中央《决定》)及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央《决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河南省《实施意见》),探索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新的模式和途径,促进我省林业可持续发展,资源林政管理处组织开展了我省林权流转情况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省林权流转的基本情况。

林权流转既是开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主要途径,我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中央《决定》和河南省《实施意见》发布以后,围绕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林权流转势头迅猛,取得的成效明显。通过林权的合理流转,使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源增量、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三增”局面。

(一)林权流转的主要内容。

《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加速“四荒”开发的决定》和《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的实施细则》。市政府相继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发治理“四荒”,拍卖、承包其使用权的意见或决定,*县、*县、*县等许多县(区)也出台了相关决定或具体的实施办法。

(二)林权流转的发展过程。

我省的林权流转行为,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是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由农户承包自主经营,平原地区的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的树木,实行树随地走,作价转让给农户经营,林木所有权发生了流转;山区大面积的集体林、果园由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接手承包,林木连同林地使用权一起发生流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四荒”的开发治理,农民投资经营林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从开始承包几米的路段、河段,发展到承包经营一条路、渠或一条河段;从承包经营几亩、几十亩林地发展为买断几百亩、几千亩的荒山经营权;从小片荒山荒坡开发利用发展到以林为主的多种经营。随着林业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方式的不断更新,林地使用权流转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涉及面不断拓宽。《森林法》的修订、《森林法实施条例》的实施、中央《决定》的出台,使林权流转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局面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三)林权流转的主要形式。

1、拍卖。

拍卖是指依照有关规定对林地进行资产评估,确定底价后,举行拍卖会,由买方竞价,报价者中标,与卖方签订合同(协议),出资买断一定时期的林地使用权或林木所有权,并在林业部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自主经营管理,收益全部归中标人的流转形式。在拍卖过程中,允许各类投资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竞标购买,同等条件下本地人员优先。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比较受群众的欢迎。且这种形式转让,一般成交价都要高于底价,有利于限度地实现国家或集体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

2、承包经营。

承包经营是指按照有关规定,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林地承包合同,由承包人按合同约定向发包人支付承包费用,取得林地使用权,自主进行植树造林、经营管理,收益完全归承包人所有的流转方式。承包经营中,承包方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农户、法人单位或合伙组织。承包经营是起步最早的一种林权流转方式,也是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方式之一。

3、联合(合作)经营。

联合(合作)经营,是指由多个投资主体以土地使用权、林木经营权、资金、劳动力、技术等作为合作条件,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收益按比例分成的经营方式。联合(合作)经营主要是通过民主协商,以联办合作的形式进行经营管理。如鲁山县赵村乡国贝石村布朗李园艺场,经营面积1000亩,*市房产局职工王保宪以30万元资金入股,国贝石村以土地、劳动力入股,林业技术员以技术入股,建立董事会,联合经营管理。

4、林木认领托管。

所谓“林木认领托管制”是指:托管公司首先通过承包等方式取得国有或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然后面向社会吸引自然人(主要是城市市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自愿认领一定面积的林木,获得其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再由认领者将其所认领的林木委托给托管公司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管理至采伐的一种林权流转形式。委托方按照协议约定的价格和付款方式向托管公司交纳托管费用,托管方按照专业化水平对所托管的林木进行集约化管理,并确保林木生长量达到约定的蓄积,此种林权流转形式20*年起在我省新兴。

二、林权合理流转产生的积极效应。

(一)拓宽了林业投资渠道,增加了林业投资主体。

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林权流转的加速,全社会投身林业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亦随之高涨,非公有制林业形成并迅速发展,林业建设资金的来源打破了过去长期依靠政府的局面,林业建设主体实现了由过去单一行业建设项社会多元化参与的转变。以桐柏县为例,1999年以来,全县非公有制林面积达18。5万亩,占全县五年来造林总面积的67%,参与经营的企业、单位、个人2452家,累计吸引投资3800余万元,占同期全县林业总投资的70%。

(二)盘活了林业资产,优化了资源配置。

在林权流转前,宜林荒地、四旁隙地等长期闲置不用,或分配给无力经营者,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土地作为生产力要素,其使用价值难以实现,形成死滞资产。同时,社会上一些闲散资金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因无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林业上一些技术人员和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没有施展的空间。通过林权流转,实现了林地资源、资金、劳力、技术等各种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活了资产,富了群众,稳定了社会,发展了林业。

(三)扩大了有林地面积,增加了森林资源的总量。

投入的增加、资源的优化组合必然地带来了资源量的增加。仅就桐柏县而言,1999年的有林地面积为118万亩,目前,已增加146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从116万立方米增加到13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37.8%提高到42.1%。

(四)提高了造林质量,有效保护了资源。

显减少,资源得到了较好保护。

林权的合理流转,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紧密结合。经营者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与林业科研单位建立协作依托关系,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促进了林业科技进步,加快了林业科技建设步伐。如桐柏县,近五年来,共引进优良树种15个,良种接穗(芽)100万节,推广优良品种58个,应用新技术、新成果36项,造林成活率、良种率均在9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以上。

(六)增加了农民收入,培育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非公有制林业,使经营者将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围绕市场盔行生产和经营,根据市场供求信息调整产业结构和树种结构。在实现了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对桐柏县的调查,全县依靠发展非公有林业经济脱贫致富的农户达2019余户,占全县脱贫农户总数的30%。

(七)开辟了一条就业途径,减轻了政府压力。

亩,发展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并在林间套种中药材及牧草,每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依靠林果业摆脱了困境;义马市煤业集团下岗工人王小锋,承包荒山1000亩栽植经济林,实现再就业,被评为非公有制林业的好典型。

(八)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次金了区域经济进步。

通过林权流转,森林资源的增加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木材加工、林产品加工、花卉经营等,陆续形成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灵宝市农民罗眼科,从1993年起承包荒山4万亩,自筹资金1000万元,建成了目前全省的连片杜仲基地。他依托西北农大等院校,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实行综合开发。罗眼科的兄长罗来科承包荒山6000亩,投资150万余元,嫁接梨枣、雪枣等15万株,成立了来科枣业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种植、贮藏、销售一体化,现每年产干鲜枣10万余斤,产值达50多万元。

三、林权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关法规政策相对滞后。

这里所说的相关法规政策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以建立具体完善的林权流转制度,规范、引导林权流转行为为内容的法规政策,二是以森林资源合理保护利用管理为内容的法规制度。

第一个方面,1985年,国家体改委、林业部颁发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中提出要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规定“遵照林木所有权与林地使用权一致的原则,进行林木所有权及林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提出了林权流转的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要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实行家庭或联户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使用权等多种方式治理开发“四荒”,规定了对宜林“四荒”使用权的有偿流转。

1998年4月29日修改后的森林法,增加了第十五条,规定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及其林地使用权、采伐迹地使用权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同时指出“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除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外,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权不得转让”。以法律的形式,对林权流转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20*年,中央《决定》中也提出:“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国家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各种社会主体都可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应该说林权流转已是于法有据了。但相关的配套法规政策滞后,缺乏规范具体操作的行政法规,致使林权流转中还存在着操作普遍不规范等问题。

第二个方面,由于在林权流转中,大多数投资者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我国的森林分类经营工作刚刚起步,现行的资源保护管理法律法规还不是建立在分类经营的基础之上的,各项管理制度如采伐制度等还停留在旧有的框架内,造成林木经营者经营上的约束性,客观上对林权流转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不健全。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执行统一的评估标准、方法,二是没有法定的评估机构,同时,国家关于评估机构、人员资质的现行规定也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在已经开展的林权流转中实施的资产评估,多为有各方代表参加的合议性的评估,虽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和合理性,但缺乏法定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还有相当一部分流转没有进行资产评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流失。如某国有林场,通过不很公开的协商,将本林场3500余亩林地全部承包出去,承包期20年。协议中将现有林木资源无偿交给承包方经营,待承包期满,承包方也无偿将林木资源交给林场。字面上好似等资源交接,但实际操作起来远非如此,林场现有林木资源,多为中、近熟林,其价甚巨。若采伐后转租别人耕作、木材收入和地租收入两得,快到期满时再造林,还场以幼林,则国有资产流失的结局不可挽回。

(三)操作不规范,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在林权流转过程中,有的没有依法实行公开;有的发包时没有依法召开群众大会或代表大会;有的合同条款不完备甚至是没有书面合同。不规范不仅表现在程序上,有些在实体内容上,也有不妥当甚至是违法的情况,如超出法律规定的流转范围实行流转、超出法律规定的权限约定双方的权利等。除了部分流转合同依法进行了公证以外,林权流转普遍缺乏监督机制。如在我省新兴的“林木认领托管”公司,在经营和宣传中,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不实之词和误导之嫌,他们假借有关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的名义,夸大宣传其经济效益,错误宣传《林权证》的性质和效力而分散委托人对托管协议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签定的合同中,有关条款不严谨、不完善,投资人一次性投资后,对公司执行合同情况缺乏约束与监督,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应对该公司可能出现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将可能酿成经济纠纷甚至社会事件。

(四)政府干预多,服务不到位。

目前,全省的林权流转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推动。有的地方对流转方式实行“一刀切”,强令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所有宜林荒地的拍卖,重数量不重质量;有的地方甚至对经营者种什么树种、林种作出规定、强行实施,侵犯林农经营自主权;有的地方随意撕毁原来的承包合同,强行将已经承包的林地收回,再进行“拍卖”。竞标者主要是本地农民。虽然也有跨区域投资者,但在流转规则、成交价格等方面,以县域为单位,各地存在较大差异,全省尚未建立信息丰富的交易平台从而培育流转价格具有参考意义的市场。

据了解,目前仅“河南省炯术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年9月1日成立)的经营范围中有代理林权交易的内容,尽管自行制定了《河南省炯术产权交易所林权交易实施细则(暂行)》和《河南省炯术产权交易所活立木托管暂行办法》、《河南省炯术产权交易所林权证明托管办法(暂行)》、《河南省炯术产权交易所林权交易信息披露规则(试行)》,但仍处于萌芽的状态。从长远来看,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进一步推进林权流转工作的需要。

四、促进林权合理流转的途径。

(一)在较高层次上完善相关立法。

如前所述,法律法规的滞后已成为林权流转中的主要问题,对投资者来讲,需要一个具备较强操作性的具体规定,进一步规范流转的原则、范围、方式、程序、监督、管理,进一步地明确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政府职能部门来讲,需要明确其法定职责,确定其管理和服务的方式和内容。而这些内容,从我国现行的有关立法规定和行政管理要求来看,不是哪个部门或地方政府文件所能够规定的,有些内容甚至是地方性法规也不能作出规定的,如前所述的流转范围问题、资源评估机构及人员资质问题、采伐管理问题等,必须通过修改《森林法》或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才可得以实现。

(二)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

各种形式的流转,都应当建立在科学规范的评估基础上,合理确定底价,才能保证流转依法有序进行,实现盘活森林资源资产、促进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一是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科学合理的参数表和各主要临终的评估细则,规范和完善评估技术、评估方法;二是要根据《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科学、可行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资质认证办法,解决目前有关资质规定与实际工作要求相脱节问题;三是要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队伍建设,满足工作需要。

(三)搭建林权流转平台,培育和完善森林资源交易市场。

要真正将林权流转推向深入,就应该在保证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发展的前提下,限度地引入市场机制。要按照市场经济运营的要求,结合森林资源资产的固有特点,培育和完善森林资源市场,一是要有大量能够在价格上进行量化的待转林权;二是要有畅通的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三是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林权流转中介机构的建设等;四是要有完善的市场距督保障机制。

奎年来,我县以“国土增绿,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林业重点工程实施与兴林富民相结合,成果巩固与产业培育同步,林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发展现状。

1、第一产业发展迅速。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100.65万亩,其中有林地68.43万亩、疏林地3.6万亩、灌木林地1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0.02万亩、宜林地17.6万亩。按森林类别分商品林43.43万亩,公益林57.22万亩。全县活立木总蓄积为105.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8.49%。干杂果产业基地建设顺利,现有干杂果总面积17.5万亩,其中柿子13万亩,核桃2.6万亩,红枣1.9万亩;干杂果总产量7万吨,产值7000万元。

2、第二产业基础薄弱。

在干杂果深加工方面,建成年产柿饼500吨的加工企业1户、小型加工厂3户,建成柿子醋生产线一条,加上农户采用简易手工自发加工部分,据统计,全县每年共加工鲜柿13000吨,市场销售鲜柿45000吨,还滞销12019吨;随着柿树产量逐年增加,柿子滞销现象将越来越明显。木材加工业底子单薄,全县木材加工业仅有49户,主要有带锯解板15户,寿木加工25户,原木经营4户,农具配料加工5户;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精加工产品主要是梨枣木工艺制品,如擀面杖、捣蒜窝、拐杖、碗、酒杯、麻食板、茶叶筒、调料盒等生活用品和神仙葫芦、木猴等旅游工艺品,但设备简陋,技术和工艺落后,各类产品档次低,不具备规模生产,年经济效益不足500万元。原木材年销售200余万元。全县第二产业年产值700余万元。

3、第三产业发展起步良好。

近年来我县以“发展大旅游、建设大产业、开发大市场”为理念,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激活市场、强化两翼”的发展思路,以历史文化、休闲养生、自然观光、乡村旅游为重点,积极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使森林旅游产业开发焕发出勃勃生机。五年来,我县相继投资5.53亿元,实施了大佛寺景区改扩建和周边环境治理、紫薇山公园、泾河防洪景观带、公刘教稼苑景区、泾河龟蛇山大峡谷漂流、程家川古民居、侍郎湖生态休闲景区、拜家河观光农业长廊等十项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景区已成为我县林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目前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步伐虽然较快,但经济效益依然偏低,仅为8000余万元,人均272.1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

二、存在问题。

1、森林改善环境能力低下。

目前我县森林林木多为近十年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保存的中幼林,虽然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变,地表径流量逐年减少,但森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能力还不能充分发挥,水土流失治理进度仍然缓慢,人居饮水严重不足。

不齐,未能将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制约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3、林业资源开发层次较低。

森林旅游业开发水平较低,正处在起步阶段,综合服务设施还不健全,难以吸纳外地游客来彬观光旅游。木制旅游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现有的均是一些小型加工企业,没有先进、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产品粗糙单一,难以满足广大旅游者的需求。

三、几点建议。

1、狠抓森林抚育工作。

对于目前建成的中幼林积极开展抚育工作,应通过对森林合理抚育,优化森林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抗逆能力,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进一步提高森林生产效能和生态服务功能,控固水土流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2、狠抓依法治林工作。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责任制度,明确森林资源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树立执法,提升执法效果。全面监督重点区域的森林资源管理,加强对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的核查,准确把握森林资源信息动态变化和工程进展情况,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有效遏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

引导、扶持产业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一是成立专门的柿子产业机构,采取招聘考试、竞争上岗的办法吸收一批有专业知识、有工作能力的大学生或抽调现有技术人员,组成彬县柿子办。选派专业人员出外学习有关柿子深加工的先进经验,为柿子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针对我县柿子园的经营现状,积极实行流转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将地处山沟里的原属一家一户所有的柿子树及集体所有的柿子园承包给善于经营、有能力作务者,走集约化的路子,实现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建立专业合作组织。

在群众生产方便、热情较高的村,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果民,进行户间联合,组建专门经济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组成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规模生产,进一步培育优势产品,寻找和开发市场,以经济组织形式应对复杂、多变、激烈竞争的市场。

一、全县非公有制林业基本情况和基本经验。

***县属于黄河冲积平原,是个平原农业县,辖13个乡。

镇,耕地面积84.2万亩。土层肥沃深厚,气候温暖湿润,境内河流众多,适宜多种林木生长,林地构成主要是果桑园、林场、苗圃地和农田防护林,没有自然林和原始林。近年来,经过县委、县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努力,我县的林业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近两年随着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非公有制林业得到迅猛发展,个体造林人数不断增加,资金投入不断增大,造林规模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好。截止底,全县非公有制造林总面积达到8.89万亩,其中用材林2.11万亩,经济林2.7万亩,公益林面积3.6万亩,其他0.46万亩;全县造林大户100亩以下的12个,面积0.25万亩,其中用材林0.03万亩,经济林0.13万亩,公益林面积0.09万亩。非公有制林业占全县林业的98%,在我县林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投入方式主要是个体经营者自筹资金,共投资2717万元,就业人数32人。总结所取得的成绩,我县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基本经验是:

(一)全面落实林权制度改革,提高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非公有制林业不仅在我县林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解决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大户承包方式有所增加,但主要还是各家各户平均到户的责任制形式,很难形成规模效益。为促进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形成全民都来发展林业的大好局面,我县按照“明晰所有权、搞活使用权、放开经营权”的思路,对全县宜林沟、路、渠、堤滩采取拍卖承包等形式落实产权,实行“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经营、谁投入、谁受益”的政策,逐步建立起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又符合林业特点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开发经营林业,实现林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对承包后的林地颁发林权证,明确权属,同时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在简化转让承包手续、扶持信贷资金、减免部分税费等方面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并保持林业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把利益限度地让给承包者。目前,卜集乡、胡集镇、肖云镇、司马镇等乡镇100以上承包大户12个,共承包河堤、林地2500亩,收回承包费200多万元。林权改革的落实,充分调动了群众投资投劳、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二)加强组织领导,促进了非公有制快速发展。

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常委会、县长办公会,对我县的林业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确定了发展思路和目标,明确了工作措施,制订下发了《-林业发展规划》、《林业生产意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意见》以及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实行了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部门包重点项目,乡镇领导包村队,乡镇干部、村级干部包路段、地块。层层落实责任,各级领导干部都在自己的责任工程里挂牌立标,示范带动。各乡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结合本乡镇实际,制定出本乡镇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和计划、工作措施,为全县林业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动员活动。一是各级领导带头宣传,切实转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观念。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乡镇领导逢会必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体宣传林业,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新时期林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是大势所趋,是加速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由林业部门组织每个乡镇扎制宣传彩车,组成宣传车队统一在全县进行巡回宣传。同时,利用过路横幅、墙体标语、印发宣传材料和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发展林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各乡镇采取召开动员会、乡村干部会、群众代表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植树造林是调优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对植树造林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

伐,大力发展民营林业,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外资,在唐王村对外承包700亩农田发展速生丰产林,走出了一条以民营经济发展林业的新路子。大力发展林业第二、三产业,以鸡黍镇的张寨、刘楼等村为重点,发展锯材加工46家,家具制造厂50家,竹材及制品销售点12个,年产1.35万立方米的纤维板生产厂2个,年产0.27万立方米的胶合板生产厂1个。注册资金达到了700余万元,解决就业人数达500余人,年上交利税13.2万元,对非公有制林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非公有制林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对林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林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有些群众只看到眼前利益,对林业具有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认识不足,缺乏发展林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规模小,投入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我县非公有制林业大多是个体分户经营的小生产和分散化的经营方式,一般规模较小,投入少,加上当前贷款难,贷款期短,从而使一些造林户还未得到林业开发的回报时,就疲于还贷,生产持续投入难以为继,使林业得不到有效的发展,难以形成集约化经营,与现代林业规模经营不相适应。

3、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

有些经营者采取自然放任的粗放经营方式,“靠天长树,自然成材”的作法较为普遍,树木生产缓慢,低产林比重大,有的形成了残次林,降低了林地的直接经济效益。

4、技术网络不健全,先进科技成果应用率低。

林业主管部门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健全技术网络,技术指导和服务滞后,一些林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得不到及时全面的推广和应用,使造林成效受到一定影响。

5、缺少龙头企业,加工能力低。

境内缺少大型的木材加工、果品加工企业,缺乏林业发展的拉动力。

三、林业部门需要做的工作。

在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过程中,林业主管部门在引导、规划、服务等方面还需要做大量工作:一是搞好规划设计。在林地落实产权过程中,林业主管部门要组织专门人员加强技术指导,对承包的宜林地进行逐一丈量、确权发证,并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提高规模效益。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搞好树种引进工作。要根据社会对良种的需求,进行名、特、优、稀经济林树种和用材绿化树种的引进、繁育、示范和推广,做好金太阳杏、油桃、日本甜柿、丰水梨、雪枣、杨树107、108、、三倍体毛白杨等优良品种的引进工作,增加我县优质树木品种,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科技服务。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实行果树保护地栽培,进行高密度定植优质早期丰产技术研究,逐步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林牧、林菜、林菌等多种形式间作,以短养长,提高经济效益。利用电视讲座、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指导,提高果农的管理水平。

四、今后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为使非公有制林业部能够得以稳步健康发展,必须遵循。

1、突出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地位,营造发展氛围。

要广泛宣传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意义及其在整个林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非公有制林业在造林绿化、发展经济、促进改革、保持稳定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使全社会形成共识,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2、落实林业政策,为非公有制林业拓展空间。

制定优惠政策是非公有制林业巩固和发展的根本保证,认真落实林业政策是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推动林业产业化的动力源泉。要进一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坚持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利用竞标拍卖、承包、租赁、返租倒包等形式,公开转让林地使用权,并制定保护林农权益的相关优惠政策,使林地使用权和活立木可依法流转、继承,确保经营者的利益不受侵害。

效益,不断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民营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x县政务服务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要求,按照“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水平、方便企业办事”的工作思路,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的痛点和难点,推行“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等政务服务,为优化营商环境创造管用可行的举措。全县民营经济发展步伐逐渐加快,社会贡献日益加大,但从当前实际和长远发展来看,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结合日常工作开展情况和20xx年优化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报告,对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优化存在的困难问题做如下分析:

(一)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在完善执行上存在不足。从中央到地方,都相应出台了很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办法,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执行上的偏差。当然,还有些政策在制定过程中缺乏调研,没有征询企业的意见建议,导致过于理想化和程序化,缺乏操作性和可行性,导致民营企业对于简政放权、减免税费、降低成本和鼓励民间投资等优惠政策的获得感不强。

(二)“放管服”工作落实不到位。国家和省级取消、下放的各类行政审批事项,部门承接不及时,授权至大厅办理不彻底;部门未厘清本级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监管事项清单等一系列职权,导致行政审批工作得不到优化。

(三)平台创新建设滞后。与先进地区相比,我省创新平台起步晚、数量多、人才缺。20xx年正式运行的x政务服务网,子系统较多,操作复杂,盲目以注册数据要求基层,导致不少企业对平台在推行使用上产生反感。“一部手机办事通”app广泛宣传,但上线事项较少且审批部门后台操作使用不熟悉,导致推广效果事倍功半,企业体验感较差。

(四)县级政务服务中心硬件环境不够优化。x县政务服务中心20xx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整座建筑尚属于较新状态,但大厅使用面积等硬件指标仍未达到省级要求。受财政制约影响,配套功能仍称不上完善,存在规划起点低、承载能力弱等缺点。

(一)创造性制定执行相关文件政策。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创新性地贯彻落实好上级文件精神,细化措施办法,使好政策落地、落实、落细。对民营企业在政策扶持上要更加予以倾斜,在去杠杆、去产能等问题上要一视同仁、同样标准。加大对企业产权保护、市场公平竞争审查、弘扬企业家精神等利好方案的推动落实,多渠道宣传好文件政策使民营企业增强获得感,树立发展的信心。

(二)优质服务,打造高效推进环境。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放管服”改革精神,摸清本部门行政职权,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消除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政策性障碍,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全面向民间开放,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到位,继续巩固“极简”审批、“极速”效率、“极优”服务,推动“非禁即入”落实,加快收费清单“一张网”建设,全面推广运用“一网通办”“只进一扇门”“一颗印章管审批”“一个窗口综合办”等政务服务模式,不断提高配套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做优平台服务。结合各方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平台使用,不再单纯以数据为平台考核标准,从省级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平台对接开始,依次铺开至市级、县级,加强部门之间的纵向连通和信息共享,避免政务服务管理部门“一头热”的开展平台使用推广工作。

(四)加强对基层政务体系的资金和人才支持。在现有建设标准之下,帮助各级政务服务中心提升硬件环境,引进培育人才,通过精准培育专业人才、技术人才,更科学更活力的为群众和企业提供服务,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的承载力和创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