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调研报告(实用19篇)

小编: 笔尘

调研报告要注重数据的可靠性和分析的科学性,以提供有用的参考和决策依据。在下面的文章中,小编为大家分享了一些调研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并从中借鉴经验。

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特点及监管调研报告

在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和人才兴企行动中,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以强化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县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现有人才状况,为企业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交流盘活现有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有效对接,切实满足全县民营企业对人才需求,最近,我们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到各乡镇和重点企业,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全县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全县民营企业人才现状。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民营经济成为促进全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领域人才队伍迅速壮大,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是人才数量有所增加。截止目前,全县民营业户已达1.5万户,从业人员12万人。调查的102家民营企业中,从业人员达64406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892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948人,中专及以上的人才达5504人,分别占从业人员的6.1%、1.5%和8.4%。

二是人才结构和分布逐渐合理。在专业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具有初级职称的2554人、中级职称的1513人、高级职称的594人,分别占从业人员的3.9%、2.4%、0.9%;学历结构不断优化,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才达5504人,其中大专及以上人员1020人,中专4484人,分别占从业人员的1.6%和7%,比例明显提高;年龄结构逐渐优化,各类人才逐步趋于年轻化。在调查的人才中,46岁以上6144人,36-45岁的13872人,35岁以下的44390人,分别占从业人员的9.6%、21.5%和68.9%;人才在产业中的分布结构日趋合理,各类人才有序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转移,企业愈来愈成为吸纳人才和用好人才的主阵地。

三是企业对人才和智力的引进更加重视。从近几年人才招聘会的情况看,各类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根据自身人才需求,自主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才招聘活动。泉林纸业夏津有限公司分别从山东轻工业学院、齐齐哈尔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引进各类专业人才100余人,为公司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发达面粉集团通过与河南工业大学对接,从该校成功引进高素质粮食加工专业人才6名,并聘请该校专家和工程师作为公司顾问,定期来公司进行生产指导和技术创新。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企业还注重引进高科技智力项目,帮助企业解决研发和技术创新中遇到的难题。阳光新能源有限公司通过与省科学院热能研究中心合作,达成了混合低碳醇合作项目;发达面粉集团通过与河南工业大学、北京糖安康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高等学府加强合作,致力于制粉技术、功能性特殊膳食产品、小麦胚芽全利用关键生产技术及新产品开发等项目的研究,现已成功研制出黄镜面和黄精粉等降糖产品,并通过技术合作,改进了公司现有磨辊喷砂技术,提高了磨粉机的使用性能,大大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看,全县民营企业多数产品以粗加工为主,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很多企业招收的都是农民工,技术人员比较少,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营销人才严重不足,技术熟练工也相对较少。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全县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和“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招工难度加大,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调查发现,目前全县有80%以上的企业招工不足,尤其像棉纺织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问题更为突出,用工难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发展。二是企业人才层次较低、人才结构亟待优化。全县民营企业人才存在“一多三少”的现象。“一多”即初级人才、一线工人相对多。“三少”即有专利、有项目,能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延续产业发展链条的高级人才少;能够促进企业和本行业大发展、快发展的管理人才少;掌握专业技术、具有较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少,人才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三是人才分布不均衡,严重影响中小企业发展。全县的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规模大、实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而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则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四是人才不稳定,流失严重。据调查,民营企业的科技人才大多是聘请的,投入大,稳定性差,流动过度频繁,技术保密程度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在企业工作半年至一年就跳槽辞职,流失率较大。

(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导向作用,合理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全县大部分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量比较大,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用工短缺的深层次原因。目前来看,全县劳动力的供给远远跟不上企业的需要,只有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化为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招工难问题。在转化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好引导作用,从财政、税收、用地、审批等各个环节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控制。同时,抓住国家、省市出台产业振兴规划的机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搞好企业自主创新,推进棉纺织、植物油等传统产业做大做强。

(二)企业应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企业在重视资金、土地、设备等其它生产要素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全县大多数民营企业虽已渡过原始积累阶段,但发展已进入瓶颈阶段。如何突破自身局限性,已成为民营企业所面对的一大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能否转变观念,把人才的开发使用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用人才来改造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增强市场竞争力,是民营企业成功转型、实现二次创业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发展后劲”的人才观念,真正做到求才若渴、爱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用,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把关心人才、尊重人才、激励人才放在重要位置,使企业人才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三)企业应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三个环节,提升人才队伍数量和整体素质。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建立注重实绩、公平竞争、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以及由知识、能力、品德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能力评价和绩效考核为依据,鼓励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二是积极引进人才和智力。要丰富人才引进形式,通过聘用、兼职、咨询、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到民营企业工作。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人才开发观念,坚持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相结合,推行“项目+人才+智力”模式,变高薪引才为项目引才,用事业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三是抓好人才的培养。要引导企业把人才资源当作人才资本来开发经营,把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纳入企业发展计划,在企业内部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生存、创业、成长、发展的人文环境。

(四)加大科技创新人才的投入力度,着力引进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人才创业基地,为各类人才实现创业理想提供舞台;要梳理和补充现有人才文件,不断完善人才政策,制定人才创业资助、人才住房等具体实施办法,发挥政策导向和保障作用。政府在保证增加财政经费对科技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主动增加研发投入。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定期组织大型人才招聘会、小分队外出招聘、网上招聘等活动,努力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

(五)要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积极为企业人才工作提供优质服务。涉企部门要建立科学的“民营企业人才调查机制”,及时掌握全县民营企业的人才基本情况、需求和建议;要加强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夏津人才信息网,建立人才信息库,开通企业人才引进“直通车”,做到企业与人才供求信息及时传递,帮助企业与人才有效对接。适时组织行业性、专业性的民营企业人才交流会、引才引智洽谈会等,组团到经济发达地区选聘优秀人才。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协调、联系,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引进人才、成果带进人才、技术入股拉进人才。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人事代理制度,健全人事代理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人才争议仲裁制度。同时,为企业人才在家属就业、子女入学、户籍转移、代办养老保险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舒心工作。

(六)要加大人才资本投入,加强培训,提高企业人才综合素质。大力开展以企业人才培养工程为重点的人才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继续教育力度。要舍得在人才上花本钱,全力支持人才参加各类培训学习,促进人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要继续做好技工人才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实行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的“订单培养”、“委托培养”,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重点强化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采取定期培训、邀请专家讲课、到院校进修等形式,不断提高全县民营企业人才综合素质。

民营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美贸易战全面爆发以及我国经济形势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作为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影响力较弱、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小民营企业,破产倒闭的日渐增多。如某省20xx年就有x家中小民营企业退出市场,有x家中小民营企业进入注销程序。因而尽快摆脱困境,走出低谷,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小民营企业的强烈愿望。而从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现实情况来看,通过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无疑是最佳选择。但因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综合实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融资难度较大,通过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非常困难。

一是选择转型升级路径难。虽然中小民营企业对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非常渴望,却因找不到适合的转型升级路径而苦恼迷惘。因为转型升级路径的选择,是企业重大的战略决策,一旦决策失误,企业将产生巨大损失。这对于本就实力较弱、资源有限的中小民营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而因转型升级路径选择失误,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的案例不胜枚举。因此,目前有x%左右的中小民营企业不敢轻易决策与实施。用他们的话来说:转型升级是找死,不转型升级是等死,但至少可以多活两年。

二是引进高端创新人才难。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通过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升级是一种较好方式。而无论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还是营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都离不开高端创新型人才。但作为社会稀缺资源的高端创新型人才,对工资待遇、社会福利、企业环境、工作的软硬件设施等的.要求都较高,如年薪一般都在x-x万元,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这就使得中小民营企业引进高端创新型人才相当困难,从而加大了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难度。

三是低成本中长期融资难。对于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来说,无论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改造、形成规模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予以支撑。尽管各级政府对中小民营企业予以大力支持,且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和措施,却因中小民营企业综合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信用评级机制不完善、缺乏足够抵押物等,导致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未得到较好解决,特别是企业想要的低成本(年息10%以下)、中长期(3-5年)融资更是难于上青天。这对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形成了很大制约。

为此,特建议:

1.组织专家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开展咨询服务。一是建立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专家库。该专家库成员应由各行各业具有丰富实战经验、深厚理论功底、创新战略思维的企业家、专家、学者等构成;二是根据行业性质、专业领域和个人专长,对专家库的相关成员进行分组,并指定组长,划定服务行业、服务区域和服务对象;三是要求专家组积极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开展咨询服务,为其量身设计最适合的投入最小化的转型升级路径,且对转型升级过程予以指导;四是建立专家咨询服务激励机制,对专家组的咨询服务绩效进行考核,以调动专家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建立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机制。一是制定《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实施意见》,对促进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而开展协同创新的原则、目的、意义、方式、各自的责权利、利益分配、支付形式、权益保障、风险分担等进行详细规定;二是充分利用专家库储备的人才资源,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集团、中介机构的高端创新型人才和研究试验平台等资源,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开展的相关项目或重大问题进行协同创新与攻关;三是对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开展的协同创新与攻关项目进行全程追踪,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协同创新机制予以优化完善。

3.加大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融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对于有资格、够条件的中小民营企业,应予以重点指导和辅导,使其尽可能的从证券市场、债券市场、场外市场、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渠道获得直接融资。二是强化间接融资力度。如完善中小民营企业信用评级机制;加强中小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低成本(年息10%以下)、中长期(3-5年)的融资产品;进一步完善中小民营企业应急转贷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加大中小民营企业商业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力度等,切实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x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主要困难问题及建议范。

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特点及监管调研报告

近期,按照市委党校的要求,本人对**市私营企业发展情景进行了走马观花式的调研,掌握的基本情景如下:

近年来,由于**市委、市政府进取营造发展私营经济的社会氛围,加大了对私营企业的扶持、引导、和服务力度,私营企业发展较快,已成为该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私营企业已占该市经济主导地位。目前,全市私营企业已发展到5844户,资产总额6.2亿元,从业人员1.84万人。xx年,私营工业总产值13.3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32%;私营企业出口产品交货值4.7亿元;私营企业上缴税金1.4亿元,占全市工商税收的78.7%。

(二)私营企业已初步构成必须的产业规模。该市的私营企业来源于改制、招商和自然构成三个方面。改制为私营企业的,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经营,艰苦运作,一些企业实现了新的跳跃式发展。表现最突出的是**化工有限公司,投产还不到两年,仅xx年上缴财政的税金就1111万元;**啤酒有限公司发展迅猛,xx年上缴税金930万元;**冶金有限公司发展势头强劲,年纳税额由改制前的38万元,增加到xx年的131万元。自然构成和招商引进的私营企业普遍良好,象***制衣有限公司、****管材有限公司、**应用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都显示出了勃勃的发展生机。随着私营企业的发展,产业规模在该市已初步构成。金属冶炼制造业、酿酒业、服装加工业、塑料制造业已成为该市的四大支柱产业。

(三)私营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已有较大提高。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国内与国际两大市场的竞争本事,***、***等企业,纷纷从全国各地引进技术和管理型人才,据初步统计,全市引进各类人才2200多人,这些人才的引进,提高了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了企业档次,增加了企业活力。**、***等企业引用了“目标成本考核制”、“成本包干制”、“千分考核制”以及其他一些先进的管理办法,主动寻求与国际市场接轨,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令人振奋,迄今为止,该市先后有42家私营企业经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这是走上健康发展轨道的重要标志。

**市私营企业发展形势总体上是良好的,异常是有些企业呈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可是问题依然不少,并且有的.已成为私营企业发展的桎梏。

(一)流动资金短缺,融资贷款难。在企业的诸多困难与问题中,贷款难、流动资金短缺是首要的困难、关键性的问题。19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原企业欠贷问题解决得不够妥善。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互补性。该市工业重工业与工业的比重为1:1.1。从表面看分配比例近乎合理,实则不然。首先,重工业与轻工产品不配套,没有构成产业链。重工产品以轴承、汽车轮毂、冶金机件、钼铁为主,轻工产品以针织服装、塑料制品、酿造业、制药业为主。其次产业内部也不能相互衔接,相互依存。例如泳装业很多面料全部从广州等地购进;针织厂织出棉布、化纤布等大部分以原料形式销往西柳市场或转口国外。

(三)规模经济发展不足,运行质量不高。表此刻企业过于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产值合计仅7.7亿元。全市总产值42.3亿元,仅相当于外地大型私营企业一家的产值。大部分企业处于略亏损或微利状态,企业的盈利本事,偿债本事普遍偏低。使企业的信誉度下降,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缓慢,市场竞争本事较弱。

(四)出品产品少、档次低。该市工业出口产品主要有针织品、泳装、轴承、汽车轮毂、钼铁、皮装五类。其中泳装、皮装、针织品主要出口俄罗斯,轴承、钼铁出口美国,年出口交货值4.7亿元,仅占总产值的11.1%,其中自营出口3.2亿元,占出口总额的68%,占总产值的7.5%,其余大都转口。有出口自营权的企业仅为30户,占企业总数的0.5%。出口产品档次偏低,在国外进入的也只是中低档市场。

(五)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在企业改制时转为私营企业的大都组建了有限公司,但实际上绝大部分并未真正组建公司的法人治理机构,组建了法人治理机构的也未真正运行,自然成长起来或后引进的私营企业更是如此。这种管理,增加了主观臆断,制约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另外,一些企业不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贮备,出现了人才断层,异常是实用技术型人才十分缺乏。这就构成了一方面是很多的大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却有很多的岗位找不到适用的人才的局面,造成了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六)发展环境不宽松,影响投资者信心。一些执法执纪部门仍然存在着吃、拿、卡要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作风,存在着厚此薄彼、以罚代管、乱收费、乱罚款等执法不严、不公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域外的上级主管部门,直接到企业检查和处罚的现象有增无减,造成了本级与上级重复检查,干扰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耗费了企业领导很多宝贵时间,破坏了**的发展环境。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私营企业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培植税源、安置就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兴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私营企业,私营企业的发展也需要政府的扶持。我们应以更多的精力、更高的认识、更新的观念、更大的热情为私营企业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中国入世为私营企业供给了新的发展机遇。由于该市的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为主,所以入世后的形势是利大于弊。在四大支柱产业调整上要趋利避害。第一,金属冶炼制造业,更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增加高科技产品比重。开发产品以高精度轴承和精锻粉末冶金连杆为主。第二,酒水加工业,要扩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占有率,白酒有以营养型白酒开发为主,啤酒要壮大企业规模,降低生产成本,饮料要利用当地水果资源做深加工文章。第三,塑料制造业,要大历程开发生产国家推广的大口径塑料波纹管材。第四,针织服装业要上规模,上档次,争占国际、国内市场。要努力打造兴城泳装品牌;要抓好针织、印染加工区建设,构成纺织、印染、加工一条龙生产,增加产品附加值,要鼓励、扶持一批重点私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二)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私营企业也要在世贸组织游戏规划下参与公正的国际市场竞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所谓的优惠政策将不复存在,政府的扶持也是十分有限的。而企业的好与坏,关键还在于自身,没有好的企业素质将难于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要炼好内功,努力打造自我的品牌,努力塑造诚信的企业形象。

(三)加强技术创新。把技术开发作为企业提高与发展的切入点。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加速科技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产、学、研联合。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加快技术提高,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大管理创新力度。要加大以科学管理和管理方式现代化为重点的企业管理经验的推广力度,加强企业的成本、资本、质量、生产和营销管理,推进以建立基本秩序、基本管理制度和基本信誉为重点的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从企业的内部到外部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体制特点的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机构。在销售收入超500万元以上企业中推广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条件的企业要开发自我的管理软件。争取到三年内所有企业全部经过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工作。

(五)营造一个更加宽松的私营企业发展环境。能否使广大私营业主心境舒畅、信心十足的创业,发展环境至关重要。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企业服务的力度。要完善政策,为企业发展供给政策支持。在私营企业发展上,该市制定了一些政策,但与部门之间、企业之间还不配套,影响了政策的落实,对此,还需进一步完善。第一,应建立企业贷款担保中心,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有必要从财政拿出500—1000万元资金作为资本金,成立贷款担保中心,为企业供给贷款担保,解决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引导银行增加对企业的贷款额,逐渐构成一个顺畅的融资渠道。第二,应建立企业咨询中心和服务中心,增加为企业服务的方式、方法。咨询中心应以外聘为主,针对问题,请有关专家、专业公司为企业供给经营策略。市场营销、投资决策、技术开发、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中心主要经过互联网为企业供给信息服务。尽快推进各种新兴服务机构的发展,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三应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确保依法行政。有必要加强执法情景检查,发展问题严肃处理。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中饱私囊现象。为企业供给一个宽松而又公平的发展环境。

疫情期间民营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疫情无情人有情,相信在全体山西人民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下,定能战胜此波疫情。阳光总在风雨后,为守护山西太原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是我们青年的责任,是担当亦是荣幸,让我们全力以赴,共克时艰,不负韶华,砥砺青春。

此次的志愿者活动只是开端,我将随时继续响应组织的号召,“若有战,召必回”,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贡献力量。

最后,愿疫情早日褪去,春暖花开,一切皆安。

作为一名大学生,有义务为社会服务,所以我义不容辞地参与了我校志愿活动,加⼊到这场防疫防控宣传志愿服务中。胳膊上的袖标轻达几克,但我们肩上的责任却重达万金。作为新时代的力量,我也将贡献我的力量来强大自身,强大祖国,为疫情防控奉献出“青春力量”。我认为,自告奋勇与义无反顾,应该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发扬的品质,我们应积极进取,勇往直前。

作为学生党员,我参与了学院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负责楼栋学生通知、引导和咨询工作。

在核酸检测的过程中,学院领导和老师认真尽职,全程在做好管理和应急工作,也时刻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志愿者们分工明确、负责认真,通知、扫楼、疏通等工作都做地十分到位。同学们有序排队,非常配合志愿者们的工作,扫登记码、出示登记码、走消防通道等流程井然有序,体现了学生群体的高素质。

一轮一轮的核酸检测,也万分感谢多日坚守在一线的医务人员,南昌英雄城的“小感冒”好得这么快,是他们做出了巨大贡献!

民营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为了解我市企业在经济企稳上升后所遇到的用工问题,进一步促进就业、开展经济。我们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关于企业用工情景的调研,分别从8个县区中各选取2个对本县区有代表性的企业走访调查,此次调查共涉及16家企业,其中国有企业6家、私营10家。被调研企业覆盖到的行业有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给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等企业用工主要行业,就企业用工现状、是否存在招工难问题和成因等几方面资料开展调研。

金融危机给我市不一样企业带来不一样影响,在经济企稳上升的情景下,预计20xx年春季会增加52个技术性工作岗位,同比增长4.5%。

我市以电厂、自来水公司为主的国有企业,在用工上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用工情景稳定,在受访的国有企业中,末与末单位从业人员根本无变化。在是否存在招工难方面,由于我市国有企业大多属于垄断行业,待遇好、福利高,对普通工人很有吸引力,企业在招工用工上有很大的挑选余地。

而私营企业在经济企稳上升的情景下,企业用工波动较大,且依据行业的不一样而表达出不一样程度的招工难问题。被调查的10家私营企业,末单位从业人员为2111人,较末单位从业人员增加13.43%,预计20xx年春季会新增250个新增岗位,同比增长11.84%。新增岗位主要集中在建筑领域和技术性岗位上,而目前我市劳务市场以普工和年纪偏大的下岗职工为主,因为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的错位而出现劳务输出地的招工难现象。

采矿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目前企业用工人数较上年有所减少,在经济企稳上升后有望增加。以亨通矿业为例,三季度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5234万元,单位从业人员为98人,受金融危机影响锌价的持续走低,市场的不景气和新?劳动法?的实施使企业用工本钱增加,农民工工资浮动较大;生产时间相应减少、销售下降,在企业生产不饱和的情景下,用工的数量迅速萎缩,底单位从业人员减少为56人,在随着国家储藏政策、贴息政策的相继出台和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企业从二季度起逐渐出现回暖迹象,企业从业人员根本稳定在85人。

制造业技术人员紧缺。调查的天成丝业、昊华公司、旬阳烟厂、开源建材等企业,虽然也受经济形势的影响,有的企业处于减产、半停产状态,可是与采矿业相比受国际价格因素影响较小,由于生产原料属当地农副产品,产品销售市场也是周边地区,加之企业采取多种措施,使职工队伍相对稳定,可是由于这些企业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高,要求职工具备必须的职业素质,造成企业对技术性岗位相对紧缺。

住宿餐饮业和建筑业出现用工短缺。受我市经济开展和高速路建设的影响,我市住宿餐饮业和建筑业开展迅速,不一样程度出现用工短缺,尤其缺乏年轻的务工者。

预计,私营企业随经济形势的好转20xx年春季用工有望增加,可是招工难问题尚待解决。

经过对企业的调查走访,能够看出,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开展,人力资源的供需矛盾凸显,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问题同时显现,主要表现:

一是招用的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目前我市劳务市场上求职的工人多数年龄在35岁以上。而用工最为短缺的建筑业、住宿餐饮业由于行业特点,期望招聘18-30岁之间的青年务工者。这样造成供需方年龄结构的错位。

二是工资待遇同求职者愿望有差距。一方面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利润空间有限,愿意支付的用工本钱相对较低,而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费用的上涨,求职者的预期薪金增加,两者的矛盾导致就业意向难以告竣。

三是工作强度大的企业招工难。工作强度大的企业与被聘人员之间的双向选择,一般年青人倾向于到兴旺地区做能够获得高收入的'工作,而不愿到经济落后地区薪水不高而工作强度大的企业里谋职。就拿兴科房建公司来说,聘用小工每一天工资由过去的30、40元涨到60元,技工工资到达每一天100元水平,但仍然会出现招工紧张的现象。

四是法律意识冷淡,给用工单位带来隐患。新?劳动法?的公布,更加表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健全、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也依法约束了用人单位。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又曝露出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比方,企业招用的一些简单劳力,月工资几百元,但与企业签订合同后,企业就要依照?劳动法?给工人购置养老、医疗、工伤、大病等险种,除企业按规定予缴纳外,个人缴纳局部要按照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比例缴纳,而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又远远高于其根本工资,也就是说工人要从本来就很低的薪水中拿出不少钱来购置保险,这样就会导致很多工人不愿意企业给买保险,也会使用人单位不知如何是好。

五是当地求职者整体上文化、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据了解,在我市农村充裕劳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高中、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是少局部;有初级以上技能的更是少之又少;下岗失业人员中普工占了绝大部份。

六是人才的培养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培训与中小企业的用工需要缺乏必要的衔接,学校培育的普通人才企业用不上,企业需要的专业人员学校未培养,造成中小企业招工难,特别是招技术工人难。

招工难、就业难的问题看似一种悖论,可是却又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可用之人,另一方面剩余劳动力闲置造成失业,对经济开展、社会稳定有着极大地危害。要解决这个开展中的难题,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从就业环境、优惠政策、加强培训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改善就业环境。

一是建立劳动力市场大系统,使信息能在企业、培训学校、求职者三方自由流通,提高培训教学针对性、减少企业招聘本钱、缩短劳动者待工时间。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改善就业观念。经过宣传典型的方式,鼓舞求职者爱岗敬业。工会、共青团、妇联、劳动社会保障局等有关部门应积极宣扬在我市境内私企、外企中老实劳动、爱岗敬业的职工群体,彰显他们的先进事迹。在评选各类劳动模范、优秀青年、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时,有意向私企、外企的第一线劳动职工倾斜,引导劳动力受聘于民营企业,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效劳。

2、继续供给优惠政策。

一是政府对企业实施相关优惠政策,如减少困难企业保险上缴比例,增加轮岗补贴、特殊技术岗位补贴等方式,减少企业用工本钱,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高技术人才、在保障劳动者权益同时减轻劳动者保险费用负担。二是政府对务工人员供给便利效劳政策,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廉租房问题、医疗卫生等涉及生产生活的问题。

3、加大职业教育培训。

一是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培训人才。学生在校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根底学习后,可安排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根据学员工作绩效发给必须劳动酬劳。经过实践,使学生在中专职高毕业前就成为熟练工人。毕业后招工入厂就能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又可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二是开展灵活办学,将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结合起来,将日间学习和夜校、节假日学习结合起来。不仅仅要有长期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更要有短期的实用技术的培训;培训时间不仅仅局限于白天的日常教学,还能够有针性的开展夜校和周末学习班,提高教学的灵活性。三是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企业需要具有高技术有制造力的人才来促进企业的开展,应在教学中注重启发教育、经过创新比赛等方式鼓舞学员动手动脑,积极思考,为技术创新培养人才。四是将就业宣传工作前移。提早发动鼓舞一批初中毕业生,报考职业学校,学一技之长,为将来走出社会打下良好的就业根底。

4、增强法律意识。

企业和务工者都应增加法律意识,企业应认真执行劳动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参照地区行业平均劳开工资标准确定工资额,适当提高员工工资福利待遇,节假日、平时加班等超时劳动应按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支付相关的劳动酬劳,依法为全部员工缴纳养老、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障费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本身也应提高法律意识,意识到各种保险的缴纳是为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应主动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而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拒绝企业给打点相关保险。

民营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是家族式治理模式较多,导致管理水平低下。我县多数民营企业的典型组织架构是以企业创始人为集权核心的治理结构,家族成员在企业中担任主要管理者角色,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化和“亲缘化”特征,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均由家族内部成员控制,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缺乏来自内外有效的监控、反馈和制约,缺乏“纠偏”机制,导致民营企业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

二是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县民营企业大多实力有限,且不具备自主创新所需要的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物质基础,同时受传统观念和经营环境的影响,大多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自主创新意识较为缺乏。这些因素明显阻碍了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约了我县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发展环境、融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银行部门对民营企业的定位仍然存在着一定偏见,使得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国有企业存在较多的障碍,尚未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例如县内“深电”、“国电”等企业一旦有融资需求,多数银行都是趋之若鹜,但若是有色金属加工冶炼等受市场影响较大的企业在经营困难时向银行发出融资需求时,银行则往往以贷款规模受限、企业信用等级不高的理由难以有力地伸出援助之手。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多渠道加强对民营企业领导层面思想及管理理念的引导,鼓励他们更多地走出去,学习、接受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模式,走出家族式治理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适应市场发展,维持企业活力。

二是加强民营企业核心领导层面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鼓励企业把引进人才、引进资金、引进技术等纳入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建立客观、公正的企业信用等级库,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在进行有关经营活动时,享受与其信用等级相一致的各种待遇,让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民营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国有经济而言,创造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却占有了较少的土地、矿产等物质资源,也难以在国有经济占主导的行业获得公平进入的机会。

经过1982,1988,1999三次修改宪法,民营经济逐渐有了合法地位,“非公三十六条”更是使我国在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上又迈出历史性的步伐,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结构完善和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国有经济、外资经济与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政策差异,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向外资开放的'领域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但是,由于缺乏一份向民间资本开放市场的“时间表”,也没有可操作的程序规定,一些部门、行业垄断和歧视性的准入政策仍然存在,如银行、保险、证券、通信、石化、电力等行业,民间资本一直难以进入,与国有经济相比,民营经济在投资、生产和经营诸方面,面临更多的前置审批,手续杂、关卡多、效率低,在参与竞争的资格、条件和机会上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民营企业的发展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扰,融资困难是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民营企业在取得商业银行贷款方面以及在公司股票上市和发行债券筹款方面的不平等待遇依然存在。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它融资渠道对民营经济的开放度很低。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信用担保、风险投资等方面的政策,但具体操作难,在基层落实难。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的机会少、规模小、期限短、比重低、品种少、担保难、成本高。长期以来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身积累和借贷,甚至有不少来自地下钱庄。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惜贷”现象比较突出。

除少数大企业集团外,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据国家金融统计报表反映,我国对小规模民营企业贷款的比重还不足贷款总数的1%。与银行信贷相比,证券市场对民营公司的开放度更低,即使是十分成功的民营企业,要想利用上市或发行债券、商业票据等融资手段也极为困难。虽然近年来,管理层摒弃了限制民营企业到主板上市的做法,但入市门槛较高,只有少数扩张较快的民营企业集团才直接或间接地挤进“主板市场”,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几乎不可能通过这种渠道直接融资。二板市场容量相对较小,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融资要求。民企债权融资也排在国企之后,政府提供的银行技改贴息贷款、国家科技发展基金、加速折旧减免税收等财政金融优惠政策也往往与绝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无关。民营经济间接、直接融资的渠道都比较狭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相对于国有企业60多年的发展历史,民营企业只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资本积累,制度完善,管理机制建设,人才培养和使用,品牌培育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巨大差距。整体上民营企业规模分散,企业普遍规模偏小,产业结构趋同、技术水平较低;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管理水平较低,缺乏高水平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足。部分民营企业的还存在道德风险问题,降低了社会信用评价,给自身发展带来巨大障碍。

民营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xx县政务服务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要求,按照“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水平、方便企业办事”的工作思路,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的痛点和难点,推行“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等政务服务,为优化营商环境创造管用可行的举措。全县民营经济发展步伐逐渐加快,社会贡献日益加大,但从当前实际和长远发展来看,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结合日常工作开展情况和20xx年优化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报告,对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优化存在的困难问题做如下分析:

(一)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在完善执行上存在不足。从中央到地方,都相应出台了很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办法,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执行上的偏差。当然,还有些政策在制定过程中缺乏调研,没有征询企业的意见建议,导致过于理想化和程序化,缺乏操作性和可行性,导致民营企业对于简政放权、减免税费、降低成本和鼓励民间投资等优惠政策的获得感不强。

(二)“放管服”工作落实不到位。国家和省级取消、下放的各类行政审批事项,部门承接不及时,授权至大厅办理不彻底;部门未厘清本级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监管事项清单等一系列职权,导致行政审批工作得不到优化。

(三)平台创新建设滞后。与先进地区相比,我省创新平台起步晚、数量多、人才缺。20xx年正式运行的政务服务网,子系统较多,操作复杂,盲目以注册数据要求基层,导致不少企业对平台在推行使用上产生反感。“一部手机办事通”app广泛宣传,但上线事项较少且审批部门后台操作使用不熟悉,导致推广效果事倍功半,企业体验感较差。

(四)县级政务服务中心硬件环境不够优化。xx县政务服务中心20xx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整座建筑尚属于较新状态,但大厅使用面积等硬件指标仍未达到省级要求。受财政制约影响,配套功能仍称不上完善,存在规划起点低、承载能力弱等缺点。

(一)创造性制定执行相关文件政策。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创新性地贯彻落实好上级文件精神,细化措施办法,使好政策落地、落实、落细。对民营企业在政策扶持上要更加予以倾斜,在去杠杆、去产能等问题上要一视同仁、同样标准。加大对企业产权保护、市场公平竞争审查、弘扬企业家精神等利好方案的推动落实,多渠道宣传好文件政策使民营企业增强获得感,树立发展的信心。

(二)优质服务,打造高效推进环境。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放管服”改革精神,摸清本部门行政职权,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消除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政策性障碍,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全面向民间开放,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到位,继续巩固“极简”审批、“极速”效率、“极优”服务,推动“非禁即入”落实,加快收费清单“一张网”建设,全面推广运用“一网通办”“只进一扇门”“一颗印章管审批”“一个窗口综合办”等政务服务模式,不断提高配套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做优平台服务。结合各方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平台使用,不再单纯以数据为平台考核标准,从省级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平台对接开始,依次铺开至市级、县级,加强部门之间的纵向连通和信息共享,避免政务服务管理部门“一头热”的开展平台使用推广工作。

(四)加强对基层政务体系的资金和人才支持。在现有建设标准之下,帮助各级政务服务中心提升硬件环境,引进培育人才,通过精准培育专业人才、技术人才,更科学更活力的为群众和企业提供服务,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的承载力和创新力。

民营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美贸易战全面爆发以及我国经济形势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作为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影响力较弱、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小民营企业,破产倒闭的日渐增多。如某省20xx年就有x家中小民营企业退出市场,有x家中小民营企业进入注销程序。因而尽快摆脱困境,走出低谷,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小民营企业的强烈愿望。而从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现实情况来看,通过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无疑是最佳选择。但因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综合实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融资难度较大,通过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非常困难。

一是选择转型升级路径难。虽然中小民营企业对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非常渴望,却因找不到适合的转型升级路径而苦恼迷惘。因为转型升级路径的选择,是企业重大的战略决策,一旦决策失误,企业将产生巨大损失。这对于本就实力较弱、资源有限的中小民营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而因转型升级路径选择失误,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的案例不胜枚举。因此,目前有x%左右的中小民营企业不敢轻易决策与实施。用他们的话来说:转型升级是找死,不转型升级是等死,但至少可以多活两年。

二是引进高端创新人才难。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通过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升级是一种较好方式。而无论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还是营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都离不开高端创新型人才。但作为社会稀缺资源的高端创新型人才,对工资待遇、社会福利、企业环境、工作的软硬件设施等的要求都较高,如年薪一般都在xx万元,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这就使得中小民营企业引进高端创新型人才相当困难,从而加大了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难度。

三是低成本中长期融资难。对于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来说,无论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改造、形成规模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予以支撑。尽管各级政府对中小民营企业予以大力支持,且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和措施,却因中小民营企业综合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信用评级机制不完善、缺乏足够抵押物等,导致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未得到较好解决,特别是企业想要的低成本(年息10%以下)、中长期(3-5年)融资更是难于上青天。这对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形成了很大制约。

为此,特建议:

1.组织专家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开展咨询服务。一是建立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专家库。该专家库成员应由各行各业具有丰富实战经验、深厚理论功底、创新战略思维的企业家、专家、学者等构成;二是根据行业性质、专业领域和个人专长,对专家库的相关成员进行分组,并指定组长,划定服务行业、服务区域和服务对象;三是要求专家组积极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开展咨询服务,为其量身设计最适合的投入最小化的.转型升级路径,且对转型升级过程予以指导;四是建立专家咨询服务激励机制,对专家组的咨询服务绩效进行考核,以调动专家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建立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机制。一是制定《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实施意见》,对促进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而开展协同创新的原则、目的、意义、方式、各自的责权利、利益分配、支付形式、权益保障、风险分担等进行详细规定;二是充分利用专家库储备的人才资源,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集团、中介机构的高端创新型人才和研究试验平台等资源,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开展的相关项目或重大问题进行协同创新与攻关;三是对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开展的协同创新与攻关项目进行全程追踪,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协同创新机制予以优化完善。

3.加大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融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对于有资格、够条件的中小民营企业,应予以重点指导和辅导,使其尽可能的从证券市场、债券市场、场外市场、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渠道获得直接融资。二是强化间接融资力度。如完善中小民营企业信用评级机制;加强中小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低成本(年息10%以下)、中长期(3-5年)的融资产品;进一步完善中小民营企业应急转贷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加大中小民营企业商业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力度等,切实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特点及监管调研报告

为贯彻县党政联席会关于手套行业发展问题的有关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我镇及时组织经贸委人员对全镇手套生产企业进行调查摸底,摸清了手套生产企业的个数、经营情景、市场情景及发展趋势。现报告如下:

一、手套生产企业现状。

全镇手套生产企业能够说仅有...x工贸有限公司一家,其余均为作坊式加工,不能称之为企业,为此,只能以这家公司为例进行分析。

x工贸有限公司位于疃里镇前贾村327国道南侧。公司成立于20xx年5月,6月正式投产。公司占地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平方米,现有职工150人,主要生产防滑手套等产品。设备齐全、配套,固定资产475万元。经过调查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

1、思想不够解放。在全县上下“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下,异常是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给全县经济注入了活力,激发了企业内部潜力。作为三园公贸内部,还存在着发展定位不高、怕担市场风险的错误认识,没能把握住机遇,导致企业发展不快。

2、产品科技含量底。三园公贸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需要的是技术熟练的年轻工人。但随着近几年青岛、胶东等地的快速发展,工人报酬高,大部分工人都远赴外地打工,导致我们当地劳动力市场人员不足,使现有的设备不能全部正常运转,影响了企业的高速度发展。

3、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此刻的私营企业的管理大多还是家族式的粗放管理,企业内高素质、经营理念先进的管理人才较少,加上企业疏于对人才的培训,导致企业不能构成一支高效的管理人才队伍,使企业负责人大事小事一肩挑,抽不出较多的时间研究市场、充电学习,管理水平得不到快速提高。

二、下步工作的打算。

1、发展思路:

用足用好县委、县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促进生产机制的高效运转,提高产品数量,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利用自主出口权的优势,使产品迅速打入国际市场。全力推进外贸出口,扩大出口创汇额,使三园工贸成为疃里镇的知名龙头企业,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

工作目标是:按照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预计年产品数量到达15万打,产值突破500万元,实现利税80万元,出口创汇突破20万美元。

2、具体工作措施:

(1)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抢机遇、大发展的意识。县委、县政府对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对企业制定的政策越来越优惠。各级领导对企业发展越来越关心,为企业出谋划策,增强了我们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给我们企业的发展、招商引资供给了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的大发展,增强压力感和紧迫感,坚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2)加大企业投入,增加企业效益,带动经济发展。充分利用我县全力推动招商引资的优势,与韩国客商进取洽谈、合作,投资150万元新上一条牛仔裤服装生产线,把企业发展成集手套加工,服装生产多个品种共存,互助互补的企业集团。

(3)进取推进外贸出口。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业实现了外贸出口10万美元,但其余的多为代理出口。明年,将充分利用已有的自主出口权进取向国外市场进军,打出产品品牌,使代理出口变为自主出口,增加企业效益。

(4)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向发达地区、县内的先进企业学习,努力探索先进的管理经验,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培训提高现有人才,引进科技人才,向管理要质量,向先进机制要产量,向科技、人才要效益。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员工的进取性,挖掘他们的潜力,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活力。

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特点及监管调研报告

自xx年12月21日至xx年12月20日,我院共受理涉及民营企业的劳动争议案件1036件,审结涉及民营企业的劳动争议案件1008件(见图一)。

从图一可见,近年来,我院收结的涉民营企业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在xx年与xx年稳定在300件左右,而xx年则大幅上升。案件大幅上升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为:受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国内部分行业、企业业务量下降,成交萎缩,企业发展受到较大冲击,而与此同时,天津市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工资水平不断提高,造成企业人力成本节节上升,为降低成本,部分民营企业被迫采取了降薪、裁员、拖欠工资等措施,由此引发了较多的劳动争议纠纷。主观原因则主要是新法施行带来的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等因素,如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等新法律的颁布或修改施行构成的叠加效应等。据统计,xx年涉及追索劳动报酬、经济补偿金、非法辞退、调岗调薪等纠纷的案件为314件,占当年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73.7%。

二、案件基本特点。

1.案由众多,劳动报酬类问题系核心纠纷。

根据《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修改后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通知》,劳动争议纠纷的案由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福利待遇、人事争议等4大类15小类,其中最为常见的案由主要有确认劳动关系纠纷、追索劳动报酬纠纷、经济补偿金纠纷、工伤保险待遇纠纷、福利待遇纠纷等,这些关键案由占据了劳动争议纠纷的绝大部分。按照具体案由划分,xx年12月21日至xx年12月20日,我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分布如图(见图二)。

经过分析各种原因所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占总体案件数量的比例,我院发现,履行劳动合同所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占总案件数量的比例均远远高于其他原因,这说明履行劳动合同成为各种类型企业产生劳动争议最集中的方面,而在履行劳动合同争议中,劳动报酬类问题又是最核心的问题。除此之外,确认劳动关系纠纷、福利纠纷、劳务合同纠纷也是民营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2.审理难度不断增加,二审发改率较高。

主要原因是:劳动争议诉求日益多元化、复杂化。据统计,近年来我院审理的涉民营企业劳动争议纠纷中,诉讼请求基本上都不是单一的,往往都涉及劳动合同解除、劳动报酬追索、经济补偿金及赔偿金等主张,有的案件当事人的诉讼请求项目多达10项以上,诉讼金额计算精细至分厘。诉求的复杂化、多元化,导致案件审判难度加大、审判周期延长,给案件的正确、及时审结带来必须难度。

从近3年的劳动争议二审发改情景来看,xx年劳动争议案件的发改率为11.2%;xx年的发改率为11.9%;xx年的发改率为12.2%。能够看出,在我院近3年涉民营企业劳动争议二审案件中,基本上每10件就有1件被发改,发改率相对较高。在发改原因方面,既有一审法院对案件事实审核不认真、程序不当、适用法律错误、计算错误等“微观”原因,也有某些案件就案办案,没有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没有完全理解“稳增长、惠民生、保稳定”工作大局等宏观因素。

3.调撤难度大,群体性诉讼有增长趋势。

这主要是由劳动争议案件本身特点决定的。劳动争议案件大多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时发生,在进入诉讼阶段前一般已经经过了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及工会调解、地方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仲裁乃至一审调解等程序,矛盾较为尖锐,所以在审理中再行调解具有必须难度。

另外,据调研,我院审理的劳动争议群体性诉讼有增长趋势。经分析,到法院来起诉的劳动者往往并非单独个体,其常常是某一群体利益的代表(如同事、同行等),这种源于群体性纠纷的利益相关性和利益诉求上的共同性,使得劳动者更愿意提起群体性诉讼,以期引起社会注意或对法院施加必须压力。对这些案件的处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激化矛盾,导致信访、上访或群体性事件发生。据统计,近3年来,我院受理的劳动争议群体诉讼案件分别为18件、27件、55件。

三、问题分析。

经过分析,我院在审理涉民营企业劳动争议案件的过程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内部制度不甚健全,劳动争议组织程度较低。

涉案民营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绝大部分从事加工生产、建筑劳务、一般流通与社会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企业(尤其是近年来蓬勃兴起的小微企业)一般不设专职人事管理,由财务、会计等人员兼任,契约意识较差,用工比较随意,考勤制度、工资制度混乱,管理人员对相关劳动法律、法规了解较少。这类企业承受市场经营风险的本事不强,一旦经营状况不佳,容易发生欠缴社会保险,拖欠、克扣工资等违法行为。

另外,涉案民营企业中,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等组织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不少工会存在行政化倾向,工会有名无实,工作形式化较突出,实际作用发挥不够;而对于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于法律并没有强制规定必须设立,所以实际设立该机构的企业并不多。劳动争议处理的组织程度不高,导致劳动者维权缺乏有效指导,加大了劳动者个人的诉讼成本,不利于劳动者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2.进城务工、外地务工人员日益增多,劳动者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虽然近年我国劳动者队伍的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但总体来看,智能素质仍普遍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开放水平不断地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外地务工人员日益增多。这部分劳动者的一般特点为:年龄较轻,知识水平较低,法律意识不强。这往往导致其合法劳动权益受到损害,进而产生各种劳动纠纷。据统计,在高等教育较为普及的今日,我院审理的涉民营企业劳动争议案件中,仍有部分年轻劳动者的学历水平仅为初中、高中。

3.劳动者工作稳定性差,“跳槽”频繁。

劳动者在民营企业中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工作稳定性差,人员流动性较大。目前,我院审理的涉民营企业劳动争议案件中:相当部分劳动者在企业中普遍工作年限不长,“跳槽”频繁,工作年限一般不超过1至2年,最多达3至5年。究其原因,既与劳动者自主择业意识增强有关,也与企业的劳动强度、工资收入、福利保障等因素有关。

四、对策提议。

1.注重预防:指导奖励广泛完备的企业内部制度,规范民营企业用工行为。

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应主动吸收先进管理理念,结合企业的实际,规范企业内部制度,普遍建立起劳动合同、用工制度、财务制度、考勤奖惩制度等,使企业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政府则要做好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指导和帮忙民营企业建立完善相应的内部制度。

2.内部协调:强化企业调解委员会、工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协调机制作用。

企业内部的自我协调机制在稳定劳资关系、缓解劳资纠纷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协调机制的建立依靠于企业调解委员会、工会作用的发挥。要在民营企业中建立健全企业调解委员会、工会组织,加强工会与企业的经常性协商工作,发挥工会在团体谈判和问题处理中的作用。在一些劳动者比较集中的行业,能够推动建立行业类工会组织,以维护同行业职工的共同利益。

3.强化调解:推广和强化“四方联动机制”,降低诉讼率,提高调撤率。

所谓“四方联动机制”,是指xx年天津市法院系统会同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市司法局四部门组成“天津市劳动争议四方联动调解机制领导小组”,构成以纠纷预防预警、联合调解、依法仲裁和审判有机结合的“调、裁、审”机制。实践证明,经过企业内部工会组织、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和法院层层过滤化解,绝大多数劳动争议纠纷均得以妥善解决。所以,应进一步推广、强化“四方联动”机制所构成的“预防功能强、调解层级多、社会效果好、法律性明显”的劳动争议大调解工作格局。既加大对民营企业劳动争议的协商解决和监管力度,促进其构建合法的用工制度,也能进取为民营企业搭建劳资纠纷协商解决平台和机制,促使其在初发阶段经过协商机制促使纠纷得以妥善解决,降低民营企业劳动争议纠纷的诉讼率,提高法院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调撤率。

4.细化规范:出台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规范,统一裁判。

随着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及人民法院有关劳动争议案件司法解释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完善,我国劳动领域立法得到了极大发展和完善,法律适用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但审判实践中还存在劳动争议法律事实认定标准不统一、法官事实认定“自由裁量权”过大等问题。这都容易导致劳动争议案件出现“同案不一样判”甚至自相矛盾现象,严重影响法院的司法及司法公信力。

为此,我院根据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总结审判经验,出台劳动争议案件审理工作规范等内部规范性文件,细化规范,统一裁判,以正确认定事实,合理约束自由裁量权,依法保护劳动者、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省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在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我省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与其他发达城市和地区相比,甘肃民营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根据全国工商联20xx年度上规模民营企业500强地区分布统计,东部地区企业数量共408家,中部地区63家,西部地区29家,甘肃仅占两家(甘肃建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兰州天奇物资集团有限公司)。从所占经济总量比例看,甘肃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接近36%,而浙江为90%,江苏为83%。从对民营科技企业xx年工商注册数量进行分析看,中小企业多,但是总收入却较少。另外,从对甘肃省专利申请量比例看,20xx年全省专利申请量2176件,非职务发明占45%,科研院所占55%,其中企业申请量寥寥无几,反映出我省民营企业在企业规模,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上的欠缺。

1、创新动力不足。

虽然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脱颖而出,走在了自主创新的前列,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创新动力依然不足。国家知识产权局资料表明:截至xx年底,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民营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大部分民营企业创新意识差,靠机会、靠公关、靠利用低廉的劳动力获得较高利润的认识还普遍存在;二是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够完善,与自主创新相比,模仿的成本低、效益好。

2、创新实力有限。

第一,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属于靠灵活经营机制生存的中小企业,实力较弱、资金困难,而创新需要大量投入,产出回报期长,会影响企业的即期利润。问卷调查显示,有56.4%的企业没有设立研发基金。第二,技术创新会面临较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而民营企业的防风险能力弱,一旦创新失败,后果较为严重。因而有人认为:“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第三,由于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具有极高的不稳定性,且规模小、工作环境较差、劳动保障不够完善,因此社会对民营企业还存在一定的偏见,致使其严重缺乏创新人才,即使有了人才也会面临再度流失。

3、融资难影响创新。

虽然政府财政的科技投入已经慢慢向企业倾斜,然而资金缺口却依然是影响创新的主要障碍。大部分刚起步的科技型企业没有厂房、土地等可以直接从银行贷款的抵押品,只有专利、著作等知识产权,从银行获取贷款相当困难。目前,我省拥有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很大,其中科技型企业创业中因资金不足而影响发展的问题十分突出。

4、新产品开拓市场困难。

目前,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主要是在新产品的研发初期,通过科技三项费及创新基金等方式进行补助。然而,新产品研制成功,投入批量生产后,市场开拓又成为了企业的一大难题,大多数企业推出的新产品在当年中的销售额微乎其微。

二、关于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1、建立市场环境、激发创新动力。

用尽可能小的成本获取尽可能大的利润,是企业的本质特征。没有市场力量的驱动,即使是政府号召、舆论推动,企业也不会甘冒失败的风险,主动投资去创新。因此,企业持续创新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市场,创新的价值也只能通过市场得到实现。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国产高科技产品在质量、性能上与进口产品存在差距,培育市场更显得尤为重要。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1997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实施“百万屋顶太阳能计划”,提出太阳能光电系统电价逐年下降的目标。由于此项计划的实施,美国的太阳能光电系统电价从1997年的每度22美分,下降到xx年的每度10.6美分,已接近天然气和热力发电的价格;同时,根据美国的《能源税收法》,购买太阳能和其他再生能源设备的房屋主人,其购买费用可以从当年需交纳的所得税中予以抵扣。这些政策在相当程度上刺激了消费,使美国的再生能源科技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

一方面,大力培育面向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诊断、咨询、培训、项目评估、科技人才、项目投资、技术转让、知识产权、无形资产评估等技术中介组织,为民营企业提供“一条龙”的技术创新服务。由于有相当数量的技术中介组织是为民营企业提供公益性、扶植性的技术创新服务,具有一定“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在设立之初可考虑政府出资加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然后政府逐步退出,最终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化运作。另一方面,搭建院企自主创新平台,充分整合有利于民营企业及科研院所各方面资源优势,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改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单打独斗”或“全线出击”的局面,降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和难度。

3、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与应用研究联动的政策支持体系。

因为民营企业主要从事的是应用研究,所以在考虑促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问题时,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来开展自主创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如果离开科研部门的指导与合作,周期长、难度大的高科技项目的创新就会因为失去高新理论和尖端技术的支撑而难以完成;另一方面,科研部门如果离开企业的支持,就会形成少数科研人员的孤军奋战,使研究工作失去有力的经济支持和市场检验,难以转化为生产力,达不到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因此,根据目前的情况,最科学、最切实有效的办法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组成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环环相扣,层层展开。例如,美国政府通过国家先进技术计划,实现对科研机构的资助,同时对采用科研机构技术的中小企业创新项目提供资助,从而实现科研机构与企业应用研究的联动。这种方式既提高了政策支持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也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和费用,促进了技术的溢出,推动成果转化、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

4、建立健全市场法制环境。

市场竞争的压力是民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但其先决条件是必须有公平有序的市场法制环境。建议加强市场经济立法,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规则,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制止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励民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强知识产权的执法和保护工作教育,鼓励扶持民营企业开发自主的专利产品,在专利申请上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关注发明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健康发展。

5、建议制定鼓励科技人员流向民营企业和帮助民营培养人才的政策。

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根本保证,为帮助民营中小企业排除技术创新的人才障碍,应制定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工作或兼职民营企业技术工作,政府可从再就业专项资金中为其提供一定的工资补助。对于有能力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的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可以鼓励他们到民营中小企业兼职,并以智力、专利、技术入股与参与收益分配。

6、建立创新金融模式、解决融资问题。

建议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将金融资源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解决知识产权质押问题,以此作为解决科技型企业创业融资问题的渠道之一。鼓励银行改变传统的贷款模式,创新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这方面,北京已经有部分银行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创新了一种由银行、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评估机构、担保公司共同介入的贷款模式,共同分担银行风险。律师事务所和专业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做前期借款人资质评价和专利价值评估;银行做借款人信用和财务状况的贷前审查;放款后,继续落实贷后跟踪,对企业使用信贷资金进行协议监督管理。此模式在贷前审核和贷后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轻了银行的决策风险和管理风险,同时也避免担保公司的放大效应造成的潜在危机,达到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目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企业"招工难",这是当前国内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近几年来,我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工业园区企业发展迅猛,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增加,劳动用工量剧增,用工供求矛盾同样困扰着企业的发展。今年广东省出台"双转移"政策,犹如一记重磅炸弹给全南这个紧毗珠三角的人口小县更是重重一击。若不认真分析"招工难"产生的根本原因,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招工难"将对我县的招商引资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工业园区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这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警示。

1、劳动力严重外流。沿海发达地区的极化效应,对我县的劳动力产生较强的吸附作用。我县毗邻珠三角发达地区,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成本较低,流动方便,而一些用工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工资待遇较发达地区相差较大,单件产品工价普遍比沿海同类企业低20%—40%,且生产不够稳定。所以大部分本地人都不愿在本地做工,有条件外出打工的都已外出。加之我县青年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像过去那样眷恋乡土,使得劳动力跨区流动日益普遍,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我县在广东务工的劳力有近4万人之多,占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农村的青壮年富余劳动力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在我县广大农村,大多是一些"3860"人员,即:带着孩子的中年妇年和年过六旬的老年人。

2、企业用工环境偏差。

其一,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低的现象比较普遍。园区有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价位平均每月900元左右,每天的工作时间普遍在11小时以上,如按每月26天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计算,月工资也就650元左右。

其二,生产生活环境较差,缺少人文关怀。一些企业住宿较简陋、伙食差、文化生活单调。有的企业工价确定和计薪方法不够合理、透明度不高,拖欠工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企业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很少和员工交流,难以在员工中树立"爱岗敬业,以厂为家"的观念。

其三,职工合法权益难以保障。一些企业对法律规定的条文,比如各种福利、社会保险等落实不到位。有的企业不依法与员工签订用工合同,员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其四,性别需求失衡。女工需求过大,男女比例有的高达2:8,与男女人口出生比例极不相称。

3、企业招工主体意识模糊。一是在招工过程中,一些企业管理者习惯于等政府"说媒",想着"媳妇"找上门,而不是自己走出去"比武招亲"。二是用工年龄限制严,导致年龄性民工荒。园区许多企业在招工时,将年龄限制在18—25周岁的青年,45岁以上的民工基本不招,使求职者"望岗兴叹",人为地减少了用工数量。

4、求职者眼高手低。尤其是一些"80"后青年本身缺乏劳动技能,却又好高骛远,怕苦怕累,不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工作锻炼学习,跳槽频繁。加之在本县流动成本低,导致企业员工稳定性差,流失率大。

5、民工问题没有引起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企业和社会各界都十分注重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而很少注意到占80%人数的普通劳动力,政府和单位都有人才引进的各项管理规定,但很难见到民工引进的有关规定。

破解园区企业"招工难"问题,是我县应对广东"双转移",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企业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根据笔者的平时调查了解,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强化招工重要性的认识。从宏观上看,"招工难"是好事不是坏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的喜人态势。但从微观上看,"招工难"又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新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将直接损害园区的投资形象,影响招商引资工作,制约我县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招工难"问题决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政府更是责无旁贷。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县电视台等媒体要免费为招工企业宣传、发布招工信息。要在群众中大力宣传"热爱全南,接受培训,提高技能,就业全南"的思想,教育员工要增强劳动技能,不要盲目外出,要看到家乡发展的亮点和就业希望。

2、不断完善和创新招工举措。

一要充分发挥企业的招工主体作用。在为企业招工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是"搭台者"、"服务者",即搞好有关组织、协调、服务工作,真正"唱戏者"是用工企业自已。政企双方的职责定位一定要明确,企业的招工主体意识增强了,招工工作就会好做一些。

二要坚持走内外并举、政企协同招工的路子。要走出去,招进来,树立"大劳务"观念,眼睛既要向内又要向外。建议以政府名义与湖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外劳动力资源丰富县市建立劳务输出合作关系,帮助企业搭建招工平台。政府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分派若干个单位配合企业招工,同时明确单位和企业的职责和费用。一面立足本县走村串户招工,一面跨区出省开展长期劳务协作,从欠发达地区输入员工,扩大企业员工来源。政府可制定民工引进管理规定,从户籍、住房到上学、就业培训等各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三要以工招工,实行招工奖励政策。鼓励在我县的县外务工人员返乡为我县企业做宣传,进行招工。对带人到我县务工的企业员工其往返路费由政府买单并对其进行奖励。

四要建立招工信息网站。将企业的用工信息全部放在网站广泛宣传,要与各省市劳动力信息网站互联互通,大力推介我县和企业形象,让更多的人了解全南经济发展和招工企业的有关情况,吸引其务工就业。

五要适当降低招工门槛。针对我县劳动力结构失衡、专业技能工人存量少的实际,企业招工不能只盯在青壮年上,对应聘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技能等要求不是很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条件应适当放宽一些,让那些岁数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但身心健康、手脚灵活的求职者也能到园区务工。

六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两个主要阵地的作用,有针对性地举办用工招聘会、人才交流会。

3、努力改善员工待遇和用工环境。

首先,要提高劳动者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对大多数劳动力而言,劳动报酬的高低仍是其选择在哪里就业的首要因素,只要本地和外地的收入相差不是太大,他们肯定会考虑在本地就业。

其次,要努力改善工作的'生产生活环境,完善企业文化,实行人性化管理,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让员工亲切感受到在厂如在家。在这个问题上,重视与不重视,结果大不一样。遭遇"招工难"的企业绝大多数是食宿行、人文环境欠佳的企业。

第三,要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作为企业,对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都要按照《劳动法》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该遵守的要遵守,该到位的要到位。同时,相关部门要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社会责任,规范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执法,保障民工合法权益。

4、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一是企业自主培训。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主体功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科学制订好用工和培训计划,通过生产带培训、老手带新手的办法,自我培养一批熟悉企业生产运作的熟练工。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新手培训车间,新手在培训期间由企业发给保底工资或最低保障工资,务工三个月后再由政府再对其进行一定的就业培训补贴。

二是校企联合培训。一方面依托职业技校的师资和教学设备,为企业开设员工夜间培训班,提高员工的劳动技能、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另一方面依托企业的生产场所,建立职业技校学生实践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企业用工提供高素质的后备劳动力。要根据我县的工业主导产业调整职业技校的专业设置,把全县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全部纳入招生范围,每年至少可为企业培养800—1000名产业技术工人。同时要完善对职业技校的考评考核机制,把毕业生在县内工业园的就业率和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列入考核内容。

三是用工"订单"培训。与一些劳动力资源储备丰富的地区进行用工培训合作,由企业"买单",委托当地培训机构搞"定单式"培训,也可联合办班培训,多途径、多渠道搞好就业技能培训。

5、切实转变招商引资方式。随着我县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园区的不断发展壮大,劳动力的供给远远跟不上企业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转变招商引资方式,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引进技术密集型或非劳动密集型企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招工难"问题。在转化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对进园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要给予引导和适当控制,对于单纯靠廉价劳动力来进行生产的企业,要指导其限期改正;对技术密集型企业要从政策上给予倾斜。

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今年—月,全市新批三资企业家,总投资万元,同比增长,合同外资额万美元,同比增长,外资到位万美元,同比增长。今年月,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家,同比增长合同外资万美元,同比增长,实际使用外资万美元,同比增长。今年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家,比去年同期增长;合同外资亿美元,同比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金亿美元,同比增长。

1、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应注重实效。目前,我们的招商引资务虚的成份还是比较多的,具体表现在形势多于内容。如湘洽会、深洽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形式和内容不相一致。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招商引资方式,应该在务实上狠下功夫,要从客户、项目、前期洽谈等基础工作做起,宁缺勿滥,切忌贪大求多,贪外求洋的浮躁的投机心理,摒弃假、大、空的东西。实实在在地交一个朋友,谈一个项目,签一个协议。

2、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应追求效率。现在我市的招商引资每年投入的人力和财力巨大,但成果不能令人满意,投入产出率不高。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要克服目前这种被动的局面。一是要营造成良好的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环境,强化环境也是资源的观念与工作措施。二是扎扎实实抓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基础工作,突出抓项目的开发,抓客户资源,抓资源的优化,开发出一批好项目,联络一批大客户,集中民营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组织有的放矢的小分队招商,提高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3、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要常抓不懈。民营企业招商引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仅仅是搞几次招商活动就万事大吉了。民营企业招商引资“有三怕”:一怕外出招商搞形式,走过场。二怕花钱招不到商,劳民伤财。三怕合作兼并丢了自己的老本,家人那里交不得票。所以还不如守着老业更稳妥,致使民营企业招商引资没有主动性,没有积极性。要彻底消除“三怕”的心理,促使民营企业主动思考招商,主动出击招商,开创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新局面。

4、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要注重交流。民营企业要善于广交朋友,联络客商。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是招商引资的前提。有名气,才会吸引人气,有人气就有财气,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吸引海内外客商,是招商引资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一是要走出xx看世界,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加大我们与美欧、台港澳的联系,吸引、邀请客商来常考察、洽谈项目。二是加强企业网站建设。互联网已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和手段,每个民营企业要建设成自己特色的网站,丰富网站的内容和形式,发挥网站的多功能作用。

1、突出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资格。招商的主体资格应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目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要突出他们作为招商主体的地位和角色,市要围绕民营企业来展开招商引资活动,全社会形成民营企业招商的氛围。

2、引导,宣传发动,鼓励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强化其主体资格的地位。每季度召开的招商引资调度会民营企业必须参加,要让他们身在其中,了解招商引资的具体内容。包括项目、客户、资源、信息、组织机构。同时,经常召开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座谈会,宣传招商引资的政策和优惠政策,消除“内外有别、重外轻本”的陈旧观念。

3、市要敢于拿出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给民营企业来开发。要解放思想,消除把民营企业看成个体户的错误想法,要知道外商就是外国的个体户,本质没有区别。充分调动我市民营企业及民营资本的优势,集中开发一批大项目,要大胆让民营企业发财,以加快我市经济的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民营企业老板的素质。招商部门要经常举办民营企业招商培训班,提高民营企业家对项目包装、客户联络、优惠政策、技术合作与洽谈等招商引资多方面的技能和水平。同时,采取走出去参观学习,请进来的讲授经验的方式,不断提高民营企业老板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1、集中优势资源,倾全力在开发区形成招商合力。要突出德山开发区、柳叶湖开发区在全市招商引资的主体地位。要把“实施千亿工程,打造工业xx”作为招商引资的战略目标,一、二、三产业招商并重,突出抓工业项目的招商。进一步严格执行市本级工业招商目标管理责任制,重奖工业项目的引资人,举全市之力打造开发区。

2、围绕优势产业抓招商。尽快建立优势产业招商的办公室,全面开展招商活动。延长优势产业的加工增值的链条,建立系列配套的加工企业,形成规模经济。如我市目前的制药、纺织、食品加工等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

3、注重抓项目开发,促进招商引资。项目是招商引资的基础,只有项目在手,才有客户上门。计委、经委、外经局、建设局等单位要组织专门的队伍开发项目,五个百万亩工程和十一大优势产业项目要编制中英文商业计划书;每个项目都要明确一个责任领导、一个联络人,具体负责该项目的一系列的工作,真正做到人有项目,项目有人。

4、注重交流,扩大xx知名度。利用友好城市的建立和湖南同乡会及xx海外学子等关系,加大我市世界的联系,吸引、邀请客商来常考察、洽谈项目。同时,充分发挥xx网站作用,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和手段,加大网站建设的投入,实现中英文对照,把xx网站的建设成为服务经济发展的数字平台。

1、出台鼓励、支持、扶持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具体措施。定期举行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得新闻发布会,发布项目和政策。对参与改制国企、增加就业的民资可以给予优惠政策;对于开发我市五个百万亩工程和十一大优势产业开发的是可承诺相当优惠的条件。如奖励、规费、资金投入等。

2、围绕十一大优势产业搞规模。要形成产业生态环境,延长产业链,从而化解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风险。刺激、提高民营企业投资热情,特别是在德山开发区等园区要形成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板块,只有真正形成规模才能产生规模经济的效益。

3、鼓励、支持民营企业、民营资本走联合的路子。民营企业可以采取嫁接、兼并、合作的手段,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弱小联合,走联合发展之路,扩大投资,加快发展,尽快形成独具我市特色的民营经济群体。

4、为民营企业招商引资保驾护航。借用外地的经验,尽快成立担保公司,为中小民营企业投资提供担保,开拓融资渠道,化解投资风险。

1、改职能部门、机关办公为机关办事与上门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各职能部门都要定期上门到企业服务,并由企业填写服务反馈意见表,上交经济环境办公室,并以此作为年底评比的依据之一。

2、建立三资企业联系单位制度,每引进一个项目,由明确一家责任单位,负责联络协调该企业的相关工作,并指派专人负责。建议将原来分散到各个单位的招商引资经费适当下拨到联络单位,这样既减轻了部门招商引资的压力,又能够实实在在地改善投资环境,为企业来常投资提供方便。

3、定期召开三资企业、民营企业老板与职能部门负责人座谈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加强交流与沟通,达到相互理解与支持的目的。

4、表彰一批营造环境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主要由企业投票产生,同时,将服务差的单位和个人上网公布,以起到警示作用。

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特点及监管调研报告

大力弘扬以“创业创新创优”为核心的新湖北精神,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是省委从新世纪、新阶段全省发展大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各行各业加快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档案事业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门,肩负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面对百舸争流、不进则退的形势和档案部门的现状,弘扬“三创”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因此,我们一定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着眼,充分认清自己肩负的重大使命,以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基础,以树立和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为动力,通过铸造档案部门的“精”、“气”、“神”来促进档案事业的跨越发展。从xx档案工作的情况看,当前应着力在“三个进一步增强”上下功夫。

(一)档案局馆工作。

襄城县的档案工作在历史上有过辉煌的一页,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尤其是档案馆工作是河南省乃至全国县级档案馆的一面旗帜。襄城县档案馆是全国最早建立的一个县级综合档案馆。截止目前,襄城县的档案馆工作仍然走在全省的前列,成为全省第一家晋升的河南省新标一级档案馆,原国家档案局局长毛福民于20题词勉励:“全国第一个县档案馆要在全国争第一”。县档案馆晋升为国家二级档案馆。县档案局与县档案馆是两个牌子,一配套人马,合署办公体制,局设办公室和业务指导股、保管利用股三个股室。局馆现有工作人员17人,其中取得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的4人、初级职称3人;文化程度:研究生1人、大学本科3人、大专6人、中专及高中生7人;政治面貌:党员16人;年龄结构:50岁以上1人、35―50岁14人、35岁以下2人。县档案馆截止底,馆藏档案184个全宗,77170卷。其中文书档案33149卷,专业档案29662卷,科技档案1034卷,声像档案1475幅。馆藏四大门类档案齐全,其中馆藏专业档案24种,馆藏资料35717册,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1192件,馆藏档案资料总储量达11万余卷(册),上架排列长度560米。档案馆的现代化管理设备有:电脑12台,空调8台,档案密集柜架34列136组,铁皮柜174套,除湿机2台,调卷车2台,数码摄像机1部,数码照相机1部,彩电1台,dvd1台,电子防盗报警器1套,吸尘器1台,干湿温度计1台……,档案管理实现了规范化、现代化、自动化。

(二)机关档案工作和农村档案工作。

1、机关档案工作。随着机关档案上等级工作的开展,全县的基层档案工作走上了法制化、正规化的发展轨道。1988年10月成立了“襄城县机关档案工作评审委员会”,负责对全县各机关档案室上等级工作的定级、升级、考核、评定工作。机关档案室的管理有了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全县一级机构机关档案室共有95个,其中综合档案室85个,截止20底,升级单位已达68个,其中省颁一级先进档案室42个、二级26个,省级先进企业档案室3个。

2、农村档案工作:襄城县是个农业大县,农村档案是全县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16个乡镇已全部升级,实现了乡镇档案室升级一片红的夙愿。全县435个行政村已全部完成了村级建档。村级档案工作搞的轰轰烈烈,扎扎实实,成为全省农村档案工作的先进典范。平顶山市、许昌市曾先后在襄城县麦岭镇召开了现场会,推广襄城经验。全县农村档案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不仅为乡镇积累了大量颇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同时,也为全县农村的现实工作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有效的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襄城县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档案建设出现滑坡。

襄城县的农村档案工作虽然起步早,走的快,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乡镇机关档案室上等级后,档案工作出现滑坡。有的乡镇机关档案室上了等级后,对档案工作放松管理,进入档案室后,很多灰尘;有的档案材料无人整理,随便堆放;还有个别的挤占档案库房,把库房当做办公室。这严重影响着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村级档案同样也存在着这种现象,由于农村档案大部分由秘书兼管,没有专职人员,所以,农忙时无人管理,农闲时无人指导,基本上没有正规的模式,有的把会计帐目,文件材料,各种报表,堆放在档案柜内,有的干脆把所有的档案材料、帐表、报纸、图书一起放在桌子上,以图用着方便,完全不考虑档案的安全与完整。这种现象很难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要引起我们档案部门的警惕和重视。

有的企业甚至把县档案部门的业务指导工作视为“乱检查”不予配合。因此,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成了档案管理部门的难点和薄弱环节,我们档案工作者应当引起重视,在企业档案管理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依靠传统的行政手段去强力推行,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而应该根据企业档案工作面临的现状,采取多种形式,去合理地引导,耐心地宣传,让他们真正地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档案资料的宝贵性,从而形成自觉重视档案工作的良性循环的.发展环境。

(三)档案资金短缺。

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是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同步进行的,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现代化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在我们调查的一些单位中,很多部门领导的档案意识较为淡薄,认为档案部门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投资档案是有投入无产出的赔本买卖,所以不愿过多地投资档案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发展。例如:有的单位领导办公室,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而档案室却非常简陋,档案管理人员频繁更换,没有专职固定人员管理,造成档案工作被动、落后的局面。县档案馆去年晋升一级馆后,管理设备有了较大改观,但尚有十多万元的资金缺口无法到位。县档案馆档案楼建成近三十年,目前,库存档案已趋饱和,已不能满足进馆档案日渐增多的需求。再加上库房周围紧靠居民楼,各种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档案的安全保管,档案库房墙体已经老化,裂缝。这与全国第一馆的名称是极不相称的,县档案局(馆)已多次报告,请求县里投资兴建新一代档案馆,但因资金问题,迟迟未能解决。可以说,资金问题仍然是目前困扰档案工作现代化进程中的拦路虎,这种情况,应当引起我们档案工作者,尤其是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

三、做好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的大局展开工作,促进经济建设不断前进。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工作,坚持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是我们每一个档案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工作方式。面对新形势,我们档案部门要解放思想,紧跟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发展,及时准确地确定档案工作服务大局的重点和切入点,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全面履行档案工作两种职能的新思想、对策和方法,把服务职能转到为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把管理职能转到社会终结服务、强化竞争意识,打破以往“看摊守摊”的传统观念,紧紧围绕档案的调档服务、上门服务、信息服务、编研服务、展示服务、指导服务等工作,投入主要力量和资源,将服务向社会基层延伸,向经济建设的各个专业领域延伸,把为改革开放稳定大局服务的共性原则要求融入到具体的档案行业理念中去。树立强化服务意识,有针对性选择服务对象,在市场经济中寻求服务机遇,把我服务变为我要服务,把被服务变为主动服务,只要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与档案工作者有关,我们都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尽可能提供档案资料、档案技术、档案人才等多方面的服务,让档案信息资源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只有这样,档案工作才能与社会主义各个行业同步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步前进。

(二)强力开发农村档案资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服务。

襄城县是个农业大县,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档案工作者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档案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要搞好新形势下新农村的档案工作,我们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要加强宣传力度,引起领导重视,强化和提高人们的档案意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一大批农村自办企业、私营企业、高新技术园区应运而生。这些企业的管理者以及农村两委的领导有相当一部分对档案工作很生疏,毕竟,农村固有的传统封闭意识与档案宣传工作存有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些我们要认清形势,找准工作切入点,把档案工作做到田间地头,做到农村第一线,不仅要在宣传上下功夫,更要在指导上下功夫,引导他们认识档案,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要手把手地帮助他们建立起具有农村特色的档案工作体系,让档案工作为新农村的建设发挥出独特的作用,确立档案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地位。这项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因为它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所以我们新时期的档案工作者,要发扬襄城档案前辈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敢于打硬仗的精神,重竖襄城县新农村档案工作的旗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三)创建有襄城特色的档案文化事业,为新时期建设河南文化大省贡献力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对文化生活需要正逐步增加。档案机构是党和国家的文化事业机构,档案资源是党和国家的文化历史财富。我们档案部门应把档案工作纳入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中去,使之成为文化建设的一支主力军,襄城县的档案文化,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现代资源,可供我们去开发、研究。襄城县是一个有着三千年历史古老的县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了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文物古迹、古代遗址,遍布全县。我们要利用这些优势资源,邀请全国各地档案界同行前来交流参观,提高襄城档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襄城档案文化形成独具襄城特色的文化亮点,成为河南文化大省建设中的一支主力军。

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特点及监管调研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业化是基础。加快*工业强市和大城市建设步伐,有赖于一批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强力支撑。陕西东岭工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东岭集团”)在改革开放的大潮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解放思想,顽强拼搏,从一个黑白铁皮加工小作坊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省内外知名的民营企业,走出了一条跨越发展、做大做强的新路子,创造了惊人的“东岭奇迹”。认真研究和总结东岭集团做大做强的经验,对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实现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壮大优势产业,构成一批带动力强、支撑作用明显的企业集团,进而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东岭集团做大做强带动东岭村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

东岭集团原是我市金台区陈仓镇东岭村创办的一家乡镇企业。80年代末异常是近几年来,东岭集团在村党委书记、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李黑记的带领下,抢抓机遇、艰苦创业,整合资源、成功扩张,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在全省乃至西部地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民营企业集团。目前,东岭集团集黑色金属贸易加工、有色金属冶炼、焦炭生产等多项产业为一体,拥有固定资产16亿元、员工3500多名,跻身国家大二类企业、“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成长型企业100强”、“全国金属制品行业最大规模乡镇企业”、“陕西省民营星火科技企业20强”之列,20*年实现销售收入26.16亿元,利税1.5亿元。在企业高速发展的强力带动下,东岭村也由昔日以种菜为主的“穷村”一跃成为“陕西第一村”,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其社会经济形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经济总量迅速扩张。1、经济总收入迈上了新台阶。*年不足100万元,20*年到达26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2、固定资产大幅度增加。*年不足10万元,20*年到达16亿元,是*年的近2万倍,年均增加1亿元。3、经济效益持续提高,社会贡献越来越大。*年利税总额不到2万元,20*年到达1.5亿元,是*年的7千多倍,年均增长27%。4、村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提高。*年仅有六、七百元,20*年到达2万元,是*年的30多倍,年均增加1300多元。

(二)工业和商贸居绝对主导地位,传统农业逐步淡出。充分发挥城市近郊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全村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为89:2:9;20*年为2.2:93.8:4,工业和商贸居绝对主导地位,农业正在逐步淡出。随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20*年,全村共有劳动力406人,其中从事第二产业的381人,从事第三产业的16人,从事农业生产的9人。

(三)实现了近郊农村向城市社区、农民向市民的两个根本转变。农村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东岭村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城市化进程。按照城市总体规划,东岭村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硬化道路2万多平方米,建成绿地8000多平方米,基础设施和环境正在逐步与城市接轨,昔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实现了村容村貌的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按照“资产股份化、居住社区化、住宅高层化、保障社会化”的总体思路,进取推进团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了村民住宅小区,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六栋欧式结构的住宅楼,地辐采暖,天然气、宽带网通到家家户户,还统一安装了空调、整体厨房,190户村民已经实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中青年各安其业”,整体提前进入了富裕充足的现代礼貌新生活,令城市人羡慕不已。

(四)东岭集团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东岭集团抓住机遇适时进行低成本扩张,跨所有制兼并、收购中小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参股办厂,开辟了我市乡镇企业与省外国企实行资产重组的先河。先后兼并、重组和租赁了8家国有或团体企业,安置下岗职工1500人,新增产值8亿元,新增利润5000多万元。仅凤县锌冶炼工程一年就为凤县增加税收1500多万元,有效地拉动了县域经济发展。

二、东岭集团做大做强的主要做法。

东岭集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历经了小加工起步、大流通发展、工业化扩张三个阶段。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品厂,并新建了西北第一、全国第六的5万吨火法冶锌工程,实现了又一次新的飞跃。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这更坚定了东岭人大发展、大跨越的信心和决心,他们又接管了*焦化厂,短短三个月时间即炼出了该厂破天荒的国家二级冶金焦,使集团成为年产锌锭6万吨,焦炭20万吨,加工销售钢材150多万吨的国家大二类企业。

分析,最终作出进入锌冶炼领域这一在东岭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决策。三是创新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在企业内部管理上,东岭人更是妙招迭出。实行“一长制”垂直领导(即所有分公司、部门只设一名行政负责人,直理解总经理调遣),决策高效,指挥通畅,因而绝不会出现因权责不清导致推诿扯皮、贻误工作的事情;以政绩论英雄,不因人设岗,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报酬能高能低,杜绝了“大锅饭”、平均主义和磨洋工、混日子现象;在经营上,实行统购分销和集中调度、财务统管,有效避免了质量管理、资金运行等方面可能出现的漏洞和问题。

东岭3000多名员工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就有*多人其中近几年来大中专毕业生达500多人。为了让外来的人才心甘情愿地为企业服务东岭人建立完善了收入、股权、期权、福利四大激励机制实行按劳取酬对完成目标和任务者实行重奖企业最高年薪70万元仅20*年就奖出4辆豪华小轿车。东岭人开发了六栋欧式住宅楼以低廉价格供给给企业员工同时还专门预留30多套面积130-150平方米的欧式住宅单元房作为奖励分给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外来骨干人才使他们在此安家落户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岭人”。

(四)诚信经营,铸就兴企之魂。东岭集团迅速崛起,屡创奇迹,许多人都试图探寻“东岭现象”、“东岭模式”的奥秘,对此李黑记一语中的,“我们一向老老实实做生意,要说有‘绝招’,那就是对所有的客户都诚实守信,绝不坑人、骗人”。早在创业之初的1991年,东岭人在钢材销售价格猛跌的情景下,信守合同,并帮酒钢销售了其他同行拒不接货的数千吨钢材,从而巩固了与这一西北最大钢材厂家的“患难之交”,成为其为数不多的“计划内客户”;年,用钢大户长庆油田基建过程中,由于钢材价格骤涨,其他公司都不按合同供货,唯有东岭执行了合同,虽然亏了一次本,却赢得了长庆油田连续几年十余万吨的大笔订单。企业“三角债”是一个流行性“顽疾“,但东岭集团却坚定承诺“我们不欠任何一个客户的货款”。去年初,为了避免春节期间汇款延期,按时付款给包钢,东岭人专门派出两名司机轮流开车,昼夜兼程,硬是赶大年三十把1000多万元承兑汇票送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包钢财务人员手中。类似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正是凭借“诚信”这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使东岭集团不仅仅结交了众多的合作伙伴,并且为东岭人赢得了广阔的市场,不尽的商机和滚滚的财源。

三、东岭集团做大做强的经验和启示。

东岭集团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有其特殊性,但东岭人创造的经验、铸就的精神却有其普遍性。尤其是在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东岭经验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给我们从多方面以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必须善抓机遇,抢占先机。江泽民同志以往指出,“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成败的大问题。”抢抓机遇,善抓机遇,是一个企业加快发展,赢得主动和优势的重要前提。东岭集团实现跨越发展的成功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一条就是他们思想解放,不但能够用足用活政策机遇,并且能够敏锐捕捉市场机遇;正是由于他们抓住了一次又一次机遇,企业才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腾飞。他们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只要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好机遇,西部欠发达地区同样能够创造出“深圳速度”般的奇迹,成就一番不俗的业绩,并实现之后居上。

启示之二,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必须永不满足,敢于超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如今在东岭有了新的“版本”——“扩张发展有功,停步不前有罪。”从东岭人的身上我们全然看不到一丝小富即安、中富即满的情绪,他们始终自我加压,负重前进,不停地追寻“永远的奶酪”。目前,东岭村人均收入已高达2万元,户均资产数十万元,但他们仍不满足,而是朝着总收入100亿元、利税10亿元和户均资产100万元的新目标迈进,并思谋着如何加快发展,赶超国内同行业著名大企业,成为西北、全国乃至亚洲最大锌冶炼企业和国家重要的焦炭生产基地。由此可见,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挺立潮头,就必须敢于想大事,敢于创大业,敢于争第一,以奋发有为的进取态度、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和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启示之三,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必须志向远大,事业至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献身事业,是...人应有的政治品格和精神境界。就企业而言,领导班子的好坏尤其是领导人素质的优劣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东岭集团的发展壮大,关键在于有一个一心一意干事业的好带头人,能够说,没有李黑记,就没有东岭集团和所谓的“东岭奇迹”。为了企业和村上的发展,李黑记可谓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但他却始终坚持着创业时期那种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品格;应对辉煌的成就和无数的荣誉,他没有一丝陶醉,加快发展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反而更强了。他常说,“比东南沿海,比山西海鑫,我们的发展不是快了,而是太慢了”,“我心里急啊,恨不得一天当作两天用”。正因为他有这种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忘我拼搏的精神和居安思危、不骄不躁、永攀高峰的远大志向,东岭村才得以成为享誉四方的“陕西第一村”,东岭集团才得以连续坚持40%的发展速度,龙行虎步般崛起,成为省内外著名的企业集团。东岭人的奋斗历程昭示我们:只要既树立了远大梦想和崇高目标,又脚踏实地去埋头苦干,就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业绩,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启示之四,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广纳贤才。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有活力、最具创造性的因素,人才是最可宝贵的第一资源。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知识和人才的重要作用,是关系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纵观东岭集团的成长史,坚持人才兴企是一以贯之的一条红线,源源不断的人才流入是其超常规发展的不竭动力。李黑记是一个原本仅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但他从来没有我们所司空见惯的“武大郎开店”式的狭隘思想,他坚持“用天下人,干天下事”,“用人就用一个棱角”的人才理念,重才、爱才、用才,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引进并破格重用能人,为每一位加盟东岭的人才施展才华创造条件,供给舞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重视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正是东岭集团长盛不衰的力量源泉。

启示之五,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必须理念超前,诚实守信。科学的经营理念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东岭集团在10多年的实践中模索出了一整套诸如“市场低潮之时,正是入市之日、“做熟不做生、做专不做散、做大不做小、做强不做弱”等经营理念。正是这一独到超常的经营理念,使东岭集团在机遇到来时能抓住机遇,在面临挑战时克难制胜,干一行成一行,创一业兴一业,业务遍布大半个中国和10多个领域。在必须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东岭人“先做人后做事”的信条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据有利位置,也成为企业一个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东岭人的实践充分说明,企业信用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也是一种生产力和现实的竞争力。无论是一个地区、单位还是个人,不讲诚信实际上就是“饮鸠止渴”,自寻死路。在当前信用缺失的情景下,重视和加强全社会异常是企业诚信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启示之六,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必须创新机制,锐意改革。革除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认真剖析“东岭现象”,解读东岭人所创造的一个个壮伟的奇迹,不难看出,坚持改革,不断创新企业外部管理体制和内部经营管理机制,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东岭人学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海尔、学华西,也学比尔·盖茨的管理学说,但他们不是囫囵吞枣,也不是简单地生搬硬套,而是汲取其营养和精华,大胆为我所用,不断创新和改革。东岭跨越发展的事实雄辩地证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谋求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规定和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善于用改革的思路和方法解决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和运行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善于把中央和上级的精神要求和各自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工作思路和有效做法,在改革中求得发展,在创新中实现跨越。

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特点及监管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协及区委要求,区政协在近期对我区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企业存在的困难、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做好服务的方面为主要资料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紧紧围绕“工业立市”、“全民创业”和“三大推进”战略,区政协领导对此项活动十分重视,及时召开了主席会议,研究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政协主席郝敬勉、副主席肖竹森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专题调研小组,制定了调研计划。为了使调研更具针对性,政协领导在调研前组织调研组成员认真学习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xx市《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加快xx区工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有关领导讲话,分析了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区位优势。调研组先后对安徽圣大集团、东方商城、金钟纸业、瑶海钢构、长源液压件等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开展座谈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活动,先后走访了市工商联和兄弟城区,学习其民营经济发展经验,组织召开了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和胜华电缆、银舜房地产、润安运输公司等知名企业代表参加的调研座谈会,对我区民营企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探讨,现将我区民营企业发展的基本情景、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关提议和对策报告如下:

一、现状及特点:

(一)、数量迅速增加。“十五”以来,我区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到目前为止全区民营企业户数2392户,个体工商户12219户。民营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46%,入库税金占工商税收52%,就业人员占全区就业总数63%。从以上数字看,我区民营企业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基本上构成了“全民创业”的良好局面。

(二)、规模日益扩大。xx区一批民营企业摒弃“小打小闹”的传统思维,坚持市场导向,实施规模经营,开始走上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道路,到目前为止全区民营企业实有资产上亿元的有6家,其中实有资产在2个亿以上的3家。金钟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实行民营化改制后,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不但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并且企业数量明显增加,20xx年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上缴各种税金900多万元,利税合计1550万元,预计20xx年完成销售收入2亿元,利税突破...6万元。金钟目前生产本事为100吨,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发展成为年产30万吨的造纸生产基地。金钟未来的发展思路是经过做大做强,使金钟纸业发展成为资产总额10亿元,年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以造纸业为龙头的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金钟现象目前在xx区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经过改制,企业自主创业进取性大提高,有力地带动了我区其它民营企业的发展,在我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管理逐步升级。xx区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逐步意识到企业内部实行依法管理和科学管理的重要性,不少企业在注重经营者和员工素质培养与提高的同时,已经初步实现了由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向现代“公司制”管理的转变。不少公司进取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严格按“公司法”建立和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会之间的有效制衡机制,聘用高级管理人才,实行内部管理电子化和通讯程序化,大大提高了生产经营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

(四)、领域不断拓展。xx区民营经济发展之初仅限于“作坊式”小本经营,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不少业主已不满足“店铺式”的经营,而是面向市场,求机发展,把目光转向工业生产,经过兴办实业进一步扩张实力,向股份制、集团化方向发展。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区54家规模民营企业中,股份有限公司7家,有限职责公司36家,股份合作制企业3家,其它形式8家,发展领域已涉及到钢铁、机械、电器、化工、轻工、纺织、服装、建材、造纸、食品加工等领域。

(五)、创新日渐增强。xx区民营企业在实现资本扩张的同时,开始注重产品创新和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些企业不仅仅有产销对路的好产品,并且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有的产品已到达国内领先水平,深受国内外客户青睐。长源液压件有限职责公司是中国机械工业协会定点制造液压元件的重点企业、安徽高新技术企业,由于产品科技含量高、质量好,已成为国内外的抢手货。近年来,我区民营企业的科技提高意识更加浓厚,在科技资源配置上市场机制作用更加突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构成良好态势,科技企业发展日益成熟,对社会贡献令人瞩目,为响应“工业立市”战略立下汗马功劳。

二、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区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本地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从民营企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效益来看,与本市其他几个区相比仍有必须差距,其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环境不优。“经济发展环境也是生产力”,已成为党和政府及广大干群的普遍共识。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对优化我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不遗余力,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要求全区人民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发展大局”观念,努力打造“开明、开放、宽松、宽容,奋力崛起、勇当先锋”的良好氛围,但在经济发展中“四乱”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对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使投资及经营者的进取性受到挫伤,同时也败坏了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其次,省、市、区制定的发展民营经济的有关政策要落实到实处,往往难度较大,一些部门、街道在执行政策时“亲商”不够,全局意识淡薄,部门、官僚意识浓厚,帮忙、关怀、理解的少,索取的多,导致一些政策一执行起来就走样。

(二)、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对民营经济发展构成瓶颈制约。一是现行金融体制滞后,银行体系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和大工程大项目,部分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抵押和担保条件要求比较苛刻,对民营企业的“惜贷”现象明显;二是金融机构缺乏,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不足;三是一些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管理不够规范,财务不甚透明,难以搭建良好的银企互信关系,影响了融资。

(三)、人员素质不高。人才缺乏、职工素质不高也是影响企业发展十分重要的因素。有的企业规模上去了,但面临着一方面人才引不进来,专业人才不愿意到民营企业甚至大学生不愿来;另一方面现有人才留不住(易被其他企业挖走)的局面仍然存在,致使企业工作效率提高不上去,工作质量差,竞争力低。

(四)、电力设备不足。电力设施满足不了企业发展需求,如东方商城、圣大集团等业主反映企业因出现电力严重不足和供电难的原因,导致企业生产受到影响甚至无法经营。

(五)、政策“重外轻内”。政策上的“重外轻内”现象导致相当部分有实力的内资企业流出外地。在调研中不少业主反映,目前政府对外地投资企业出台了很多的优惠政策,而内地的投资企业得不到相应待遇,因而不得不将资金投向外地,在外省市谋求发展。

(六)、发展用地受限。发展用地紧张,使企业发展受限,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即使有好的项目由于土地手续办不下来,构成无地可供的尴尬局面,不得不放弃,招商引资难以落户。

几点提议:

1、利用盘活闲置资产或政府适当补贴租赁经营解决企业用地问题,在目前形式下,想靠征用土地项目,上规模难度较大,而经过盘活闲置土地,厂房或租赁土地(除耕地)则是解决用地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要适量减少办公场所,提高土地利用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2、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支持民营企业经济设立商业性或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建立中心企业信用担保资金和区域性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的行业准入,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建立健全担保业自律性组织。

3、支持开展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培训,根据民营企业的不一样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培训方式,构成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和企业自主相结合的培训机制,依托大专院校,各类培训机构企业,开展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经营管理、职业技能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培训,政府给予适当补助,企业要定期对职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安全知识培训。另外可制定一些对人才优惠政策,用优厚的待遇或良好的工作环境留住一批适用人才。

4、进一步整治发展环境。一是进一步整治“三乱”增加收费项目的透明度,教育各级干部做“亲商富商稳商”的表率;二是进一步规范政府审批程序;三是进一步改善政策发展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对改制企业、合资合作企业、新办企业进行引导和保护;四是用足用活税收政策,对税收标准就低不就高,该减免的减免,改返还的返还,做到放水养鱼,增强企业反展后劲;四是督促协调配合供电部门建立健全供电设施和对线路逐步改造,确保企业供电。

5、认真解决民营企业生产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一是及时为企业传递政策信息,让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及时为企业供给市场营销信息,使政策成为企业的耳目和助手;二是建立民营企业沟通机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注重与民营企业进行联系与交流,认真听取他们反映和呼声,可聘请民营企业中的优秀代表作为政府经济顾问,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定期组织企民营企业进行广泛的横向交流,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并引导企业主加强同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支持帮忙企业建立科学的、进取向上的企业文化;三是出台与省、市相配套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使区内高新企业能享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的同等待遇。

6、政府在看重外资投资企业的同时,不能轻视内资企业。出台使内资企业能享受与外资企业的同等优惠的政策,创造“外资引进来,内资不外出”的良好局面。

7、注重培育特色构成品牌。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绝不是简单的量的扩张,应当把产品上档次作为自我不懈的追求目标,要在重视创新和质量、服务和信誉的市场观念引导下,力推名牌,力创精品,自始至终注意培育特色产品,构成特色产业、构筑特色群体。区划调整后,xx区域广阔,区位优势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廉,具有做大做强民营企业的许多优越条件。一是要巩固和发展现有的民营企业,帮忙他们努力培育特色,尽快构成品牌,进取扶持市场;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和引进新的民营骨干企业。二是大力发展以磨店乡东北部综合旅游开发为支撑的特色民营企业,紧紧抓住李鸿章、王亚樵的名人效应,以文化旅游为主线,打好旅游品牌。

发展对策:

民营经济在我区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越来越大,进取响应市委、市政府“工业立市”、“全民创业”号召,为加快我区民营企业的发展,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对策,扶持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努力扩大民营企业发展空间,为企业上规模经营供给条件。

二是经过政府引导,在全区逐步构成创业光荣和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是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为企业发展供给优质的服务。

四是提高民营企业的发展地位。一手抓发展中小民营企业,一手抓优势企业,上规模重点企业。

五是为民营企业做好创业服务,政府为企业进取营造创业条件优、创业成本低的环境,用优惠政策、优质的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民营企业。

六是制定相关激励机制,提高企业主创业进取性,市、区可搞“工业立市”贡献奖和“全民创业”排头兵等荣誉称号,并给予相关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七是政府加强对民营企业的领导,经过专门机构或工商联组织与企业多联系、多沟通、多引导,让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得到进一步优化,农民所从事的生产经营项目,已不再局限于粮食种植、养殖等狭小范围,其触角已延伸到农副产品粗(深)加工、运输、销售,以及农业生产服务等更为广阔的农村市场经济领域,农业生产经营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民营企业迅速崛起,投资规模和总体档次的不断攀升,资金需求总量愈来愈大,金融服务需求也进一步高涨,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应实施“大三农”发展战略,将信贷投向作适度调整,把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作为当前信贷投向的主要服务对象和利润增长点,如何把握民营企业快速崛起给信用社带来的发展机遇?笔者对此谈点个人的肤浅认识。

经过近1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显露出它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维护供需平衡、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县域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

从民营企业的形成来看,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一是从个体户起家,逐渐积累发展起来,或直接由家庭成员投资兴办的家族式企业;二是朋友、同事参股合资开办的合伙企业;三是国营或集体企业通过买断转型的企业等。因此,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虽然有其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灵活、社会负担轻等优势,但民营企业在发展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1、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人们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情况,如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一些部门在履行其职能时,还存在着不能一视同仁的情况,使得一些民营企业的行为短期化,投资愿望弱化。

2、管理不规范。民营企业受其经营者自身素质、经济环境和资金条件的限制,大多处于创业起步阶段,自身实力较弱,有效资金不多,加之受文化素质影响,大多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民营企业家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

3、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单一档次低,很难适应市场竞争机制,潜在一定周期性的隐性风险。现有民营企业中多数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工艺水平、技术含量及装备落后,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弱,难以吸引农村信用社的资金。还有部分民营企业长期是作坊式生产,粗放式经营,家族式管理,致使其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上缓慢,从而造成企业产品质量低下,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不强。

4、部分民营企业信用观念较差,法纪意识淡薄。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信用很大程度是建立在经营者个人素质的基础上,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者金融、法律知识匮乏,个人素质较低,尤其是少数民营企业想尽千方百计,恶意逃废债务,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使信用社在对民营企业信贷营销上丧失了信心。

5、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真实。目前民营企业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着信息虚假现象,难以获取真实的财务信息,甚至少数民营企业没有建帐,更没有财务报表,这种状况使农村信用社很难掌握其真实的生产经营和资金流向及运用情况,从而无法对其开展信贷业务,直接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决策。

1、认识上的偏差,存在惜贷心理。由于过去部分民营企业信用缺失现象严重,出现逃废债务行为,从而导致农村信用社对民营企业在认识上形成了一种偏见,在选择贷款发放对象上对其有种恐惧心理。

2、信贷激励机制不灵活。目前大部分农村信用社都相继实施了贷款责任追究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贷款营销。由于贷款责任大,又缺乏配套的激励机制,新放贷款一旦出现不良,对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和考核的力度很大。因此,部分信贷人员因怕承担责任,对新发放贷款要求十分严格,宁肯少放,也不愿承担巨大的风险责任。

3、着力看重第二还款来源。信用社在民企贷款营销上,严格控制信用贷款,要求其贷款必须有足额有效的抵押物,但由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无法提供有效的担保抵押,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信用社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

4、民企评估授信还不完善。从现行经营管理看,农村信用社对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可行性、管理性、程序性仍在探索中,还没有针对民营企业经营和发展特点制定评定信用等级,核定授信额度和创新合适的信贷品种等措施和办法,使得一些民营企业客户被拒之门外。

5、结算不畅,信贷资金监督不到位。由于农村信用社资金结算渠道不畅,部分民营企业产品外销不得不在其他商业银行开立结算帐户,导致信用社对其资金运营情况了解甚少,无法监督信贷资金流向,直接影响了信用社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阻碍了民企贷款营销的积极性。

1、增强改革和创新意识,寻求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加强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和借鉴先进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搭建营销平台,增强网络辐射功能,拓展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2、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制度和其他规章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规范经营行为,提高生产经营的诚信度和透明度,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及时、真实、准确地向信用社提供详实的财务报表和有关信息资料,提高企业自身的信用等级和可信度。

3、打造企业信用文化,树立“诚信是金,合作共赢”的企业发展理念。民营企业要真正认识到建立和维护企业信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信用意识,提高自觉还款意识和行为,使企业存款、贷款、结算及经营活动都置于信用社的监督、管理和了解之下,让信用社真正了解民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状况,以增强信用社对民营企业的信任和支持。

(二)信用社方面。

1、解决和纠正认识上的偏离度。农村信用社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关心民营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尤其是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民营企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列入农村信用社的重点支持对象。要充分认识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拓宽经营理念,摆正市场定位,抢占市场份额,健全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蛋糕,以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社企“双赢”。

2、积极培育信贷文化,切实改进农村金融服务,降低民营企业贷款准入“门槛”,创新金融产品,以探索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信贷管理办法。

(1)建立企业信息档案,推行贷款授信制度。县联社专门设立公司业务拓展部,专门对民营企业独立实地调查,建立民营企业信息档案,积极推行企业贷款授信制度。

(2)因企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信用评级授信办法,建立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评级标准,坚持“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操作流程。如:根据企业的经营规模,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趋势,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对企业班子执行能力,法人代表的经营管理能力,信用记录,个人履历、道德品行等,建立专门的征信系统和纳入大户档案记录,实行动态管理。按规定评定信用等级,确定授信额度,按照“综合授信、分级授权、流程透明、规范高效”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3)创新贷款品种,为民营企业“量身订做”金融产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办理民营企业间联保贷款,对经营实力强的企业可以办理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对上规模、上档次,科技含量高、管理规范、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可以发放中长期贷款,着力解决企业贷款难的实际问题。如四川省信用联社推出的“跨越通”信贷业务系列产品。

3、健全信贷激励和约束机制,推行客户经理制。一是大力推行客户经理制,将那些责任心强、信贷业务精、授权等级高的贷款营销人员充实到公司业务部;二是建立激励机制,既考核贷款的发放,又要核定收回贷款本息奖惩比例,与责任人的经济利益挂钩,把贷款营销、收贷收息及贷款质量与管理者奖惩挂钩,并对考察失误与客观变化所形成的风险贷款的责任追究应区别对待,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培训的长效机制,定期组织信贷从业人员培训,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信贷队伍,以增强对企业和项目效益的分析判断能力,提高信贷营销与决策的水平和效率。

4、尝试企业股东、法人代表和财务负责人贷款连带责任办法。即:在要求贷款民营企业办理合法、有效担保外,对额度较大或风险较大的贷款项目。增加企业股东、法人代表和财务负责人承担贷款清偿的连带责任,在企业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时,由企业的股东、法人代表和财务负责人承担无限责任,以防止“道德风险”的产生,从而有效规避信贷风险,减少信贷资金损失。

5、进一步加快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建设。信用社要变网点优势为网络优势,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建立起高效准确的电子转账、支付和清算系统,不仅可以增强服务功能,增加信用社低成本资金,解决资金供求不足的矛盾,而且还可疏通结算渠道,降低经营和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社会形象,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信用社各项业务能够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xx经济的蓬勃发展,作为xx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的民营企业已有了迅猛的发展。20xx年,全市民营企业共实现总产值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毫无疑问,民营企业已成为xx经济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在这些民营企业中,一部分民营企业已不满足于本地及国内市场,而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通过出口和对外投资等各种形式开展跨国经营,成绩斐然。截止目前,全市累计批准各类境外投资企业324户,其中181个境外项目投资主体是民营企业,占境外投资的56%。

xx市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于促进xx市经济发展及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为xx市扩大出口贸易起到了疏通渠道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增加外汇收入,拓宽了利用外资的渠道,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吸收和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的具有最新技术的企业合作或合资.就有利于打破国际封锁,直接学习和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了解和掌握国际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与趋势,建立和发展xx市自己的尖端部门和拳头产品。

尽管xx海外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已有了初步的发展,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及地区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经营总体上仍带有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整个发展还处于学步阶段。具体表现在:

1、企业海外投资技术水平和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

走出国门后,企业由过去仅承担生产经营风险转变为承担复杂的国际竞争风险。这些风险包括东道国的政策法规改变风险、与企业母国的外交关系经贸关系变化风险、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动风险及汇率和融资风险等。对这些风险我国一些企业往往认识不足,对东道国的经营管理总体环境背景了解不够。此外,“走出去”的企业还因为常常碰到一些由于与合作伙伴经营理念和文化差异而妨碍公司正常运营和发展的情况,甚至导致最终无法生存。一些企业由于国际化经营的水平较低,无法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和市场,进入海外市场的经营领域集中在以产品输出为主的贸易领域,并且许多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在程度上还由中间商控制,使企业的赢利空间大幅缩水。

2、政府及企业在管理和服务体系上尚未健全。

在管理层面上,政府的相关立法还比较滞后,支持和保障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措施还不完善,便利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出口信贷保险与涉外融资体系以及信息服务体系尚未建全。如在融资方面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他融资渠道对民营经济的开放度很低。许多融资方式并没有对民营经济开放,更不用说通过海外资本市场渠道进行融资了。此外,从企业自身来讲,决策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国际竞争力不强,“走出去”的运营渠道及融资方式还不够灵活,缺乏相应资金和人才。上述这些极大地制约了“走出去”的进一步发展。

3、缺乏具有国际化经营运作并有丰富经验的高素质人才。

这是目前xx市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最主要障碍。发展跨国经营不仅需要金融人才、法律人才、财务人才、技术人才、广告人才,更需要有战略头脑,懂现代企业管理、懂国际营销的一批跨国经理阶层。而我市企业中的多数管理人员不具备跨国经营应具有的素质,缺乏国际经贸知识,不懂国际贸易惯例与法律法规,使得企业在“走出去”中常常不能迅速准确地了解国际市场,不能去根据市场变化作出相应的决策.因而在经营中往往处在被动地位。

4、跨国并购实施难度较大。

对企业而言,主要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外部制约和挑战:一是国内缺少并购的法律保障和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国内市场也缺乏相应的咨询、担保等中介机构和融资手段。而西方国家已基本形成了相对健全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对外国企业并购本国企业可能引发的垄断等问题也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具备高效运行的资本市场、成熟健全的中介组织。二是并购后的整合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难点。

由于中外双方在文化理念、市场体制、法律体系尤其是劳工法上存在很多差异,这将对并购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欧美、韩国和拉美等地的工会势力很强,对解雇限制较严,国内企业往往低估了这方面的力量。因为国外企业怀疑中国企业兼并后的整合管理能力,往往在招投标或拍卖过程中对中国企业更为苛刻,而偏向于邻近文化历史等较相近的国家。如张家港澳洋集团和江苏格玛斯有限公司拟联合出资325万欧元收购德国格玛斯、捷克sametex两家生产经营企业。该收购计划如果成功,澳洋集团和江苏格玛斯有限公司的产品可通过德国百年老店的品牌和全球的销售网络进入欧美市场,可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和产量,同时可以引进国际先进生产技术,提高研发能力。但是最后反而被意大利公司以320万欧元竞拍成功。三是舆论环境不利于中国企业发展。一直以来,低价格、低效率,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上的形象,导致有些被并购企业所在国的工会组织、媒体、投资者等对中国企业持怀疑态度和偏见,一些国家的舆论界也经常做出过激的言论或反应。四是一些政治因素掺杂其中。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使境外同行产生了较强的戒心和抵触情绪,甚至在政治上招致了更多的猜忌。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资源和高端技术类并购尤其敏感,由此导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受阻或失败的例子并不鲜见。如沙钢集团只能通过在香港设立合资公司,才能间接收购澳大利亚abm项目。

企业是“走出去”的微观主体,政府是“走出去”战略的倡导者、推动力和服务者,企业“走出去”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为此,我们建议:

1、制定鼓励企业海外投资发展的倾斜政策。

为促进xx市的跨国经营,除了加强经济体制、市场体系和经营机制方面的建设外,急需解决的是企业海外投资发展的政策问题。因为政府的政策是鼓励还是限制,对海外投资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政府的倾斜政策应包括资金扶持政策、税收减免政策、信息服务政策、咨询服务政策、人员培训等。其中最主要的资金扶持政策。应当完善对外投资方面的宏观金融政策,在外汇资金的融通上进行统一筹划以保证对外投资必不可少的外汇额度。政府应对海外投资企业提供长期优惠贷款,对海外企业从外国银行借款提供必要的担保,并为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给予一定的帮助。

2、大力加强信息与咨询服务,逐步形成一套健全的企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xx市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不仅需要政府的指导,更需要政府提供各种服务,特别是信息与咨询服务。税务部门等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为企业提供准确、全面和及时的信息与咨询服务,并应该逐步形成一套健全的企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帮助企业进行海外项目评估、可行性研究等,形成政府与企业的网上交流平台。同时,应该建立全球信息资料中心.系统收集国际市场行情和世界各地的投资环境信息,供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活动提供信息参考。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国际化人才队伍。

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足够的高素质人才的支撑。这里所说的高素质人才,主要是指国际化人才,其基本标准是:具有全球眼光和全球经营意识;通晓专业领域中的国际“游戏规则”;熟练掌握一门或数门外语;能与不同文化背景者沟通融合;有较强的开发国际市场的能力。

建设国际化人才队伍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从国外或海外引进;二是选送人员(主要是高层人员)去国外、海外学习;三是吸收初步具备国际化人才标准,有在跨国公司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加盟;四是组织高、中层骨干参加在国内的相关教育。从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采用后两种方式可能更现实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在建设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要通过建设国际化人才队伍和这支队伍的传带,激活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升所有员工的业务素质,使员工不仅能胜任眼前的工作,而且具有满足企业长远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4、适应市场竞争,努力创造品牌优势。

当今时代,市场竞争已经分化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产品的竞争,表现于成千上万的产品挤在有限的市场空间你争我夺,这是一种残酷惨烈的低层次的竞争;另一个层面是品牌的竞争,它有一定的游戏规则,是一种良性健康的高层次的竞争。因此,真正持久的竞争优势往往来自于强势品牌,民营企业只有掌握了品牌,才能真正“走出去”,并在市场竞争中成为赢家。xx民营企业可以与国际上一些大的名牌企业合作,利用它们的品牌优势及营销网络优势等,使自己更快更顺利地“走出去”,降低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同时提升自己企业的品位及档次。其元集团、沙钢集团、“波司登”集团等一批成功“走出去”企业的经验表明,企业要成功实施跨国经营,必须具有全球战略眼光,一切按国际惯例和规范办事。这样才能为产品走向世界、占领国际市场扫除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