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专业14篇)

小编: 曼珠

通过教学计划,教师可以提前预判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下面是一些教学计划的编写经验和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八年级学生对词不算陌生,对于诗词的积累有一定的基础,他们也很喜欢读诗词,但由于年龄及生活积累的局限,又使他们对于词的意境、内涵及如何鉴赏难于把握。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如何读词、鉴赏词,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过程与方法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研讨、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赏妙词、佳句,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3、把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诵读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能力;设置情境,引导想象,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从而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课前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为此,老师想给同学们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就在后面。对啦,今天学校领导和语文组全体教师都来到了我们班,一起见证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美好时光,也为一睹我们185班同学的风采。相信你们能用你们的妙语连珠,用你们的真知灼见,用你们热情似火让在座的老师叹为观止,有没有信心?(有!)会不会喜欢老师后面送的礼物?用掌声来给我答案,也让后面的老师感受一下你们的热情。(掌声热烈)

二、猜谜导入:

打开书191页,板书:水调歌头

三、解题:

1、“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什么?(词牌名)

2、请一名学生说说他了解的苏轼。

师小结:是啊!苏轼一生坎坷,官运不通,可以说是一个政治上非常失意的人。

四、学习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正音、句读。

2、自由朗读——指名吟诗(扮苏轼,表演读,气氛热烈)——齐读。

3、小组学习:质疑——释疑。

4、分析:

(1)齐读词前小序,从小序里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作词时间、当时情形及缘由。)

(2)速读课文,小组交流,这首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请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望月、思圆)

——孤寂、苦闷,与“高处不胜寒”的嫦娥同是天涯沦落人。

(4)整个上阙,作者没有只字片语涉及到孤寂,却时时处处让我们感觉到孤寂。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老师也想让同学们感同身受,发挥你的想象,假设你就是苏轼,面对一圆月、一清影、一孤树、一壶浊酒(老师即兴作简笔画),极写当时之孤寂、郁闷的心情。记得,要感动你我,必须得先感动自己,让感动流泻于我们笔端!

(学生写作几分钟,后请几位同学展示成果,师生评价。)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是啊!月光如水,地上藻荇交横,乃竹柏影也,微风轻拂,树叶婆娑,沙沙作响,似情人的呢喃,如好友的窃窃私语。“我”双眸痴痴凝望孤月,把酒临风邀圆月,无奈何,月光融融影子单,长夜漫漫何由彻。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惟有歌能释怀,细心聆听,共同感受《久别的人》(播放歌曲)

这首歌可以说是作者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他是多么渴望家人重逢、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来排遣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啊!所以呀,才有了下阙的怀人思圆。

(5)齐读下阙,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旷达乐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没有离别的悲伤,哪来相逢的喜悦?更何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即使天各一方,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的是同一轮圆月。

(6)此词之所以为不朽之佳作,是因为它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词中的许多句子已成了我们今天许多人失意苦闷时心灵按摩的良药。自由地朗读诗歌,说说你对词中哪句话感触最深,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生各抒已见。)

师小结:是啊!人生是一道风景,快乐是一种心境。春看桃,夏看柳,秋观菊,冬赏雪,月圆是诗,月缺是画。风柔雨润,花好月圆,能不让我们赏心悦目吗?让我们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一起去聆听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明月几时有》,唱熟了这首歌,词你也就能背了。一举两得哦!

四、唱“月”

(学生表现踊跃,唱到情深时哭了。)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 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 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 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 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情景教学法

3. 讨论点拨法

4. 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习方法:

1. 朗读理解

2. 小组合作

3. 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引词)

二. 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三. 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 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 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 热爱人间 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 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 思弟之情

难全

五. 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 拓展:

2. 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李白《把酒问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 《月下独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六.总结: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七.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八.布置作业:美好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创造。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画一幅简笔画或编一段舞蹈或创造一幅书法作品或制作电脑动画。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一. 引诗——“含月”诗句

二. 诵诗

我欲 又恐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 热爱人间 身世之感

何似

三. 析诗——

无眠 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 思弟之情

难全

四.品诗:想象、口述画面

五.拓展:欣赏、名句互通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大声激情的朗读《水调歌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大声激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苏轼的情感。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话的含义。

所谓激情就是在读书时大声、清晰的去朗读课本,并在激情朗读之后能够写出一点自己的感悟。在早读的时候我们的活动也是缤纷多样的。对于还没有学过的课文我们会选择拿起书本集体大声的朗读,这时的要求是最大声、最清晰。对于学过的我们会选择小组pk的方法,大家更会想要征服对方,所以是更加的大声的读出我们特有的激情。

一、小组《水调歌头》pk。

最大声、最激情、最清晰的朗读出本词。能够读准每一个字音。

二、小组自由朗读《水调歌头》。

小组的语文课代表组织各组的组员自由朗读,一定要注意本次的节奏、停顿。在读准节奏和停顿后加入情感区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后加入小组的展示将本课的情感升华到最高潮。为后面的读后感打好基础。

三、简单的写出读后感。

在有感情的激情朗读之后写下一点点感受为课堂做好铺垫。

《水调歌头》朗读赏析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来说是较为成功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学生精神饱满,朗读激情。

2、 在小组自由朗读时每组的课代表都能够积极的组织组员朗读课文。

3、 在小组展示时,各小组都能包涵情感的朗诵。并能将情感升华,写出简单的感受。

当然这节课也略有遗憾比如:

1、学生略显紧张,没能表现出平时展示时的最高水平。

2、时间还是有些略显仓促。

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做到扬长避短的。让孩子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感受语文真正的魅力。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全面,教师可提示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联系自己在课外所查询的资料。)

4、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

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

苏轼,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写此诗时年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弟分别达七年之久,无缘相见,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2、学情分析

本班初三的学生,而且从初一开始我就侧重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朗读积累的训练,学生对古诗已有一定的积累,朗读技巧也有掌握。学生已获得一些读词的体验,对词中常见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1、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共同鉴赏。

3、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重点: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难点: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1、由学生过中秋的活动,引出中秋佳节的习俗、然后引到描写月亮的诗歌,引入到本课中秋诗词教学内容。

2。让音乐绘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3。朗读。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

4。学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勤于思考,自主鉴赏。

教学方案

一、中秋话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中秋佳节,脸上还洋溢着中秋与亲人团聚的喜悦,那么我们中秋节都参与了哪些活动呢?(学生随意回答)中秋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是我们的传统习俗,中秋节是个月圆人圆的日子。大家能说出我们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平时对诗歌的积累很好,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中秋的诗词《水调歌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千古绝唱”,来领略苏轼笔下的中秋的味道。

二、掌握作者了解背景

了解本文的学习目标,本文的作者:学生自由说然后统一屏幕出示写作背景

三、听读课文,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屏幕出示课文

听读后,学生明确诵读诗词的要求。屏幕出示明确朗读要求

学生自由诵读学生泛读小组朗读

四、初步感知明确结构

本词词共分几部分?正文前的小字是小序,交代了写作的原因背景

正文部分有两部分,词的特点:上阕、下阕(上片、下片)文中有个字和这个字很相似阙

下面我们五个小组合作朗读这首词。1组小序,2、3组上阕,4、5组下阕

五、抓住语句感受画面

朗读这首词,你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从哪里发现的?找出相应的句子

师: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生2:我从“把酒问青天”读出了诗人端着酒杯喝酒问天的画面

师: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是端着酒杯?

生2:从“把酒”上,把是“端起”的意思

师:不错除此外,你还可以读出怎样一幅画面?

生:从““起舞弄清影””可以读出,词人在月下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的影子。

六、还原背景,感受人物

师: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个画面在这么一个有月的晚上,词中的人又在干什么呢?你可以找出相关的动词。

找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读思考,找动词

生:“欲乘”“归去”“恐”“起舞”“弄”

师:词人“欲乘风归去”,想要到归到哪里去?

生:琼楼玉宇

生:“恐”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师:“胜”是什么意思呢?

生:承受、经受

师、不能承担沉重的负担此时词人能做的是什么?

生:“起舞弄清影”

师: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师:那是一种自我欣赏,一种自怜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的心理呢?

出示背景:(教师出示并解读苏轼的坎坷人生:既不惟荆(荆国公王安石)是师,也不惟温(温国公司马光)是随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多处;哲宗时:废新法,信旧党,轼被召回,但与司马光意见不合,不同意尽废新法,而再次被贬以后新党再得势,他被远谪惠州,琼州;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终年65岁写这首词时,苏轼政治失意,被贬在密州任太守)

师:大家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说说词中涉及的“高处”“琼楼玉宇”暗指什么?

生:皇宫、朝廷

我们邀请一个学生,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朗读上阕

七、诵读品味,触摸情感

邀请一同学朗读下阕,我们边听读边思考从下阕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词语。

生:此时诗人心情很难受,我从“照无眠”中读出词人现在“也不成眠”

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別时圆?”诗人继续把酒问天:“(月儿)你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速快而轻松)

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调缓而慢,最后用降调并带拖音)

师:请问这里的“此事”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师:句中的“全”应该如何理解呢?

生:成全

师:不错,也可以理解为“周全”,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诗人的感慨

生: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啊

积极乐观、豁达、旷达的胸襟(学生回答)

词到这里词人的情感达到最高潮了吗?

生:没有,最后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看出词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师:你理解这句子的内涵吗?

生:只希望人长长久久,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只希望”。

生:“但愿”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呢?

生:共婵娟;“婵娟”这里指“月亮”

师:大家再能说几个类似的月亮的别名吗?

生1:玉兔

生2:玉盘

生3::嫦娥……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多美的意境啊!请大家深情朗读最后两句,将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

(学生朗诵)

八、回看板书教师总结

文章上阙望月写景,表达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情,下阙怀人抒情,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两部分采用了借景抒情,想象联想的写作手法,短短的词中流露出情感起伏变化,苦闷—向往、矛盾—自嘲—忧愤—豁达———祝愿。情感起伏变化。全诗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作者旷达的胸襟。

再读此诗歌,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九、组内互读达到背诵

十、作业巩固积累诗词

十一、板书设计

小序:时间缘由

上阕:望月欲归–恐舞弄

下阕:责月怀人悟理

乐观、旷达的胸襟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词不算陌生,对于诗词的积累有一定的基础,他们也很喜欢读诗词,但由于年龄及生活积累的局限,又使他们对于词的意境、内涵及如何鉴赏难于把握。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如何读词、鉴赏词,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过程与方法。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研讨、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赏妙词、佳句,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3、把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活动5【活动】五、再读感知,疏理文意。

学生放声朗读诗歌,借助页下注释扫清文字障碍,读懂词的字面意思。有疑问的词句请求同学和老师帮助。

明确: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月光转过朱红色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偏偏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互相祝福。

2、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上下两阕的内容。

上阕:月下饮酒(写景)。

下阕:望月怀人(抒情)。

活动6【活动】六、讨论理解。

1、“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部分是小序,有什么作用呢?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领起全篇。

2、在上片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为什么?

“我欲乘风归去”因为在人间,作者受到政治上的失意与亲人别离的折磨,显得孤独、寂寞。

3、上片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词人的内心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无眠人是谁?为何无眠?

是作者苏轼。夜已深了,失意和离愁,涌上心头,使词人难以成眠。

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感情?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活动7【活动】七、品析句子.

请用“这个句子写了---,表达了--”的句式说说以下句子好在哪里?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由月亮的圆、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表达了自己的美好祝愿。

活动8【练习】八、朗读课文,当堂成诵。

1、先齐读一遍,要求:

(1)、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2)、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

(3)、有感情。

2、根据提示,背诵。

丙辰,欢饮,大醉,作此篇,。

转——,低——,照——。不应——何事————?人有————,月有————,此事————。但愿————,千里————。

活动9【测试】九、巩固练习。

1.翻译:。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词前小序说的“子由”是词人____的______,他和苏轼、________共称文坛“三苏”。“婵娟”在诗中指_____。

3.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词人的豁达胸襟也处处可见,是人有,。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10【作业】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十、回顾目标,小结课堂。

十一、作业布置。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苏轼,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写此诗时年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弟分别达七年之久,无缘相见,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2、学情分析

本班初三的学生,而且从初一开始我就侧重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朗读积累的训练,学生对古诗已有一定的积累,朗读技巧也有掌握。学生已获得一些读词的体验,对词中常见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1、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共同鉴赏

3、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重点:

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难点:

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 让音乐绘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中秋佳节,脸上还洋溢着中秋与亲人团聚的喜悦,那么我们中秋节都参与了哪些活动呢?(学生随意回答)中秋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是我们的传统习俗,中秋节是个月圆人圆的日子。大家能说出我们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平时对诗歌的积累很好,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中秋的诗词《水调歌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千古绝唱”,来领略苏轼笔下的中秋的味道。

二、掌握作者?

学生自由说 然后统一屏幕出示写作背景

三、听读课文、朗读课文

生3:从““起舞弄清影””可以读出,词人在月下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的影子。

生:“欲乘”“归去”“恐”“起舞”“弄”

师:词人“欲乘风归去”,想要到归到哪里去?

生:琼楼玉宇

生:“恐”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师:“胜”是什么意思呢?

生:承受、经受 师、不能承担沉重的负担此时词人能做的是什么?

生:“起舞弄清影” 师:什么意思呢?

出示背景:(教师出示并解读苏轼的坎坷人生: 既不惟荆(荆国公王安石)是师,也不惟温(温国公司马光)是随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多处;哲宗时:废新法,信旧党,轼被召回,但与司马光意见不合,不同意尽废新法,而再次被贬以后新党再得势,他被远谪惠州,琼州;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终年65岁写这首词时,苏轼政治失意,被贬在密州任太守)

师:大家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说说词中涉及的“高处”“琼楼玉宇”暗指什么?

生:皇宫、朝廷

师:这是一个带着愁思的词人,这是一个怀着矛盾心理的被贬臣子;此时词人“起舞弄清影”,心情又如何呢?请从文本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语句 邀请一同学朗读下阕,我们边听读边思考从下阕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词语。 ? 生:此时诗人心情很难受,我从“照无眠”中读出词人现在“也不成眠”

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別时圆?”诗人继续把酒问天:“(月儿)你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速快而轻松)

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调缓而慢,最后用降调并带拖音)

师:请问这里的“此事”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师:句中的“全”应该如何理解呢?

生:成全

师:不错,也可以理解为“周全”,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诗人的感慨

生: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啊

生:没有,最后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看出词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师:你理解这句子的内涵吗?

生:只希望人长长久久,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只希望”

生:“但愿”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呢?

生:共婵娟;“婵娟”这里指“月亮”

师:大家再能说几个类似的月亮的别名吗?

生1:玉兔

生2:玉盘

生3::嫦娥……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多美的意境啊!请大家深情朗读最后两句,将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 (学生朗诵)

文章上阙望月写景,表达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情,下阙怀人抒情,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两部分采用了借景抒情,想象联想的写作手法,短短的词中流露出情感起伏变化,苦闷-向往、矛盾-自嘲-忧愤-豁达---祝愿。情感起伏变化。全诗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作者旷达的胸襟。 再读此诗歌,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小序:时间 缘由

上阕:望月 欲归 –恐 舞 弄

下阕:责月 怀人 悟理 乐观、旷达的胸襟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情景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习方法:

1.朗读理解。

2.小组合作。

3.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词)。

二.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三.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热爱人间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难全。

五.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

2.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七.总结:

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一课时。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全面,教师可提示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联系自己在课外所查询的资料。)。

4、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

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一:读懂、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全班齐读。

3、疏通全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能力训练。

(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

(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学生总结。

(1)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习方法:

1.朗读理解。

2.小组合作。

3.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词)。

二.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三.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热爱人间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难全。

五.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

2.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六.总结: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七.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八.布置作业:美好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创造。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画一幅简笔画或编一段舞蹈或创造一幅书法作品或制作电脑动画。

一.引诗——“含月”诗句。

二.诵诗。

我欲又恐。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热爱人间身世之感。

何似。

三.析诗——。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难全。

四.品诗:想象、口述画面。

五.拓展:欣赏、名句互通。

水调歌头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

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

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

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情景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习方法:

1、朗读理解。

2、小组合作。

3、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词)。

二、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三、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热爱人间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难全。

五、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总结:

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七、齐诵本词。

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八、布置作业:

美好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创造。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画一幅简笔画或编一段舞蹈或创造一幅书法作品或制作电脑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