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期末考试卷含答案(通用16篇)

小编: 笔舞

面对临近的期末考试,我们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复习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期末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初中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根据人的体貌特征,世界上的人类主要分为三大人种。形成人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3、耶稣诞生与今天哪个西方节日有关?(   )

a.万圣节  b.感恩节  c.狂欢节  d.圣诞节

4、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所倡导的社会思潮是(   )

a.人文主义 b.复古主义 c.自由主义   d.民族主义

5、推动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日本统一 b.宫廷政变 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6、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其中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是( )

a、荷马 b、但丁 c、达芬奇 d、莎士比亚

7、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会晤

8、小说及电视剧《西游记》 中描述的“如来佛”这一角色,其原型来自于历史人物(   )

a.真主安拉  b.耶稣  c.宙斯神 d.乔达摩悉达多

9、"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这些歌词引自国际歌,下列与它有关的是()

a.宪章运动 b.美国独立 c.巴黎公社 d.法国大革命

10、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官方语言都与近代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有关,南美洲的官方语言拉丁语与下列哪个国家的殖民有关( )

a. 西班牙 b. 法语 c. 英国 d.葡萄牙

初一历史期末考试反思

期末复习是对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再学习的过程,对于学期末的总复习,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复习把以前学过内容的漏洞和缺欠补上,使知识更加完整;通过复习使所学内容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刻,所以对期末考试的反思对同学们的帮助还是很大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期末考试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是自己的事,在短暂而漫长的人生中,必定会留下一个又一个脚印。每一次的考试,都是一个个深深的脚印。

我们都要反思。只有这样,才能进步、成长。反思会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这些缺点。期末考试过了,我也该进行反思了。

这次的考试,班里以及年级的人,都有很多掉了下来。可是,为什么有一些人一直保持着自己优秀的成绩,而不落下来,原因有很多:一是稳,只有稳住心态,办事才不会失败,在考试以前,我们都太浮躁了,老师的言行根本就是耳旁风;二是细,细致观察事物,看清他的思路,不管是易错的还是不易错的都要细致做,细心我们才能成功;三是练,在我们玩的时间,优秀的学生都在学习,不停地练题目,达到了题型一看就知道的那种境界。做到这些,再加上上课认真学习,上课从不走神,那当然就不会落下来。

我这次考试,考得并不好,既没有达到老师的期望,也没有搞定我的目标。我总是抱有侥幸的心理,总是以为考试前复习复习就行了,上课认真听听就行了的这种心理,以至于我考试的失利。段老师说的很对:“考试是为了错题,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如果只是为了考试,获得好成绩,从来不改错,那就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每一次考试都会在那儿丢分。

如果说学习是鱼,那么好的学习方法便是水,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就算现在学习再好,将来也会掉下去。

好的方法才是硬道理。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了,对于学生的成绩,我很不满意。在责怪学生的同时,我也认真地反思了自己。的确,在两个月的教学工作中,我做得不好。现把我的反思归纳如下:

1、对于知识的理解我没有什么困难,专业知识水平足够,但对于学生的了解,我还远远不够。由于年龄的差异很小,我可能有些过分的纵容学生,对于他们的错误,我没有及时的制止,我总是觉得多宽容他们一点,多给他们一个机会。但是我却忘记了,学生这个年龄段还是孩子,还需要更多的约束和必要的惩罚。以后,我会在课堂管理方面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对学生严格要求,不放松、不纵容、不放弃。

2、学生基础较差,基本计算能力训练的不够,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计算能力。对于有潜力的学生要积极督促和鼓励,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辅导以及高难度习题的练习。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也要多加管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让优生更好,并加强后进生的转化。

3、以后要向其他老师学习,多听课,提高专业知识能力,学习课堂管理能力和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把自己的各项业务提高上去。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握好课堂的每一分钟,充分利用前的时间,争取把每一个学生的成绩都提高上去。4、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与学生沟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多关心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在思想上转变,爱学习数学,爱上数学课,爱做数学题。

本学期初中政治考试已经完成,成绩还好,但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学生不够重视很多学生认为学科不重要,只要能够升上职业高中,去学习盲人按摩,任务就算完成,有而没有认真去复习。

二、学生没有良好的记忆方法,记忆效果太差学习政治,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政治的内容抽象,概念较多,学生记起来比较难,加学生比较懒惰,学生不够重视,记忆方面失分比较多。

三、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运用知识去解题的能力不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原理的掌握不好,缺乏认真审题的意识和方法,审题不到位。

四、对今后政治教学改进的方向:

1、重视“双基”教学。

2、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加强教学难重点的突破的方法。

4、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5、教学要加强师生要互动。

初一历史复习资料及期末考试试卷有答案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本单元讲述的是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起于581年,止于960年。

1.隋唐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国家强盛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

2.教科书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中外交往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3.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社会盛况。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形成,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科举制:

a.科举制的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诞生。

b.科举制的完善: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舍,增加学员。进士科第一名称状元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c.科举考试内容:进士和明经。

d.科举制的废除: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被废除。

e.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经济上,精耕细作的衣耕继续发展,出现耕作工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推动农业经济不断进步。

手工业方面,丝织业技术高超,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出现新的陶器品种唐三彩。

长安、洛阳、扬州、成都考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5.文化上,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与进步。

6.民族交往上,唐朝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友好往来友好往来,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7.外交上,开放的外交政策和社会风气,使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国家。

8.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社会动荡不安。

第二大块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本单元讲述的是辽宋夏金元的历史,起于960年止于1368年。

这是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政权有汉族建立的北宋和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随后出现了元朝大一统。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同时周边民族相起,与重文轻武的北宋并立。

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利有弊。

女真族建立金朝,先后灭辽和北宋后,与南宋形成对峙。最后,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完成全国统一。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我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表格中对应的题号下面)。

1.继秦汉之后,结束政权分立局面,开创长期统一的朝代是()。

a东晋b北魏c隋朝d唐朝。

2.隋朝大运河连接淮河、长江的一段是()。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3.唐朝的建立者及都城分别是()。

a李世民洛阳b李世民长安c李渊太原d李渊长安。

4.被后人称为“政起开元,宏治贞观”的是()。

a唐高祖b唐玄宗c唐太宗d武则天。

5.唐朝全盛时期是指()。

a文景之治b开皇之治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6.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的不同点是()。

a使唐朝进入全盛b政治比较安定c经济繁荣发展d国力强盛。

7.结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是在()。

a秦朝b唐朝c汉朝d隋朝。

8.唐朝科举考试中最受人们推崇的科目是()。

a明经科b明算科c进士科d诗赋科。

9.松赞干布遣使向唐朝求婚的原因是()。

10.回纥是今天哪一民族的祖先()。

a藏族b白族c彝族d维吾尔族。

11.中国人被称为“唐人”的原因()。

a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b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d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大量移民海外。

12.研究唐朝时期印度、中亚的历史,最好参考的书籍是()。

a史记》b《资治通鉴》c《西游记》d《大唐西域记》。

13.“世间苍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称颂的是()。

a屈原b王维c杜甫d白居易。

14.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

a欧阳询b阎立本c颜真卿d柳公权。

15.“飞天”的形象来源于()。

a龙门石窟b云冈石窟c敦煌莫高窟d吴道子的代表作。

16.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里的宋祖指的是()。

a嬴政b刘彻c李世民d赵匡胤。

17.南宋的都城临安在今天的()。

a开封b杭州c北京d南京。

18.“苏湖熟,天下足。”这种现象出现在()。

a唐代b五代c宋代d隋代。

19.南宋时一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广州,他抵达后需要去办理手续的地方是()。

a蕃市b勾栏c市舶司d瓦子。

20.穿越时光隧道,假如你到北宋时期的东京游玩,不可能办到的是()。

二、列举(22分)。

1.将唐朝经济繁荣的相关表现写在横线上(8分)。

(1)唐朝农耕技术有很大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用技术。

(2)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3)长安城内分为市和坊,是居民住宅区是商业区。

2.列举隋唐在建筑、印刷方面领先世界的成就。(8分)。

(1)建筑、、。

(2)印刷。

3.列举宋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6分)。

(1)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在江南推广的是。

(2)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是在(朝代)。

(3)宋代我国造船业集中于和广州等地。

三、材料解析(26分)。

(一)(8分)。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1、这两首诗的作者对大运河作了完全不同的评价,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2分)。

2、隋的大运河对历史和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2分)。

3、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2分)。

4大运河以哪个城市为中心?它位于隋朝国都的什么方向?(2分)。

(二)(8分)。

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请回答:

(1)这是谁说的话?他的年号是什么(2分)。

(2)材料一中,他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材料二中,他说“以人为镜”的人指的是谁?你能说出他统治时期的名相吗?(2分)。

(4)你能举出他之前历史上“水能覆舟”的两个例子吗?(2分)。

(三)(6分)。

材料一:唐太宗有一次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诗人孟郊中进士后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请问:

(1)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办法选拔政府官员的是什么制度?(1分)。

(2)我国这种制度正式诞生于谁统治时期?(1分)。

(3)我国公务员考试一般采取笔试、面试相结合的办法,历史上首次采用此办法的是谁?(1分)。

(4)这种制度创立之初有哪些积极作用?(3分)。

(四)(4分)。

(1)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你能说出唐诗如此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吗?(3分)。

(2)你知道唐朝被称为“诗仙”的诗人是谁吗?(1分)。

四读图解图(12分)。

这尊塑像是一件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6分)。

1、图中的人物是谁?(1分)。

2、他为什么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2分)。

3、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分)。

4、唐朝时,日本多次派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中国,说明大和民族有怎样优秀的特点?(1分)。

这是大昭寺的图片,其建筑风格糅合了中外建筑艺术。(6分)。

(1)该建筑是唐朝和什么民族友好关系的见证?它位于今天的哪个城市(2分)。

(2)此民族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1分)。

(3)唐朝统治者采取和亲、册封、设立管理机构等方式处理民族关系。请问:唐朝是采取什么方式处理和该民族的关系的?(1分)。

(4)唐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2分)。

历史答案。

一、1c2c3d4d5d6a7d8c9d10d。

二、1(1)育秧移植栽培(2)茶经(3)坊市。

2(1)赵州桥、长安城、大明宫(2)金刚经。

3(1)占城稻(2)南宋(3)泉州。

三(一)。

1皮日休的,因为他指出了大运河在南北交通中的作用,也指出了隋炀帝巡游的腐败,看问题比较全面。

2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今天仍然发挥着南北交通动脉的交通作用。

3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4洛阳东。

(二)。

1唐太宗贞观。

2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要让统治维持下去,必须让老百姓生存下去。

3魏征房玄龄或杜如晦。

4牧野之战,奴隶阵前倒戈,商朝灭亡;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的统治等。

(三)。

1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

2隋炀帝。

3武则天。

4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四)。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实行比较开放的文化政策;科举考试中以诗歌为重要内容。

2李白。

1(1)鉴真。

(2)在日本传播佛教,把唐朝的医药、建筑、绘画等介绍到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3)不辞劳苦,不畏艰险,百折不挠。(4)善于向先进民族学习。

2(1)吐蕃拉萨(2)藏族(3)和亲。

(4)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才能维护和发展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

初一历史下学期期末参考试卷

25.(1)明太祖罢中书省后,设四辅官,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但他们于国家大事不能发挥作用;明成祖让殿阁大学士参预机务,还提升了他们的职位,但国家大事往往由皇帝自己裁决,阁臣只是顾问而已;仁宗以后,阁臣地位迅速提高,随着票拟权的取得,阁臣变成不居丞相之名的丞相,他们的作为直接关系国家兴衰治乱;内阁制度日益健全,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并逐渐制度化。(16分。每点4分。)。

(2)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一旦阁臣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内阁对君权、部权都很尊重;一切都听命于皇帝。(9分,任意3点即可)。

26.评分参考。

分值要求。

能够引用1-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7-9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4-6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较明确。

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

0-3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

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27.(1)“异”主要体现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不同。(3分)。

“同”主要体现在他们在近代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的共同遭遇,都面临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3分)。

背景:帝国主义对会议进行干扰和破坏;与会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会议面临歧途的严峻情况。(4分)。

(2)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这是中国外交战线的一个重大胜利。(5分)。

初一历史期末考试反思

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试又结束了,在本次考试中我所任教的6个班级的成绩很不理想,原因很多,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为此就期末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4.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5.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八年级是中学生两极分化最严重的时期,好学生可以考90分左右,而差生只能考20分左右,差距太大。

1.课时和内容所限,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3.历史故事虽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应适度调整。

4.教师挖掘教材不到位,导致考试时有个别题型学生没有接触过,结果学生无从回答。

1.本次考试试题出的偏难,题量大涉及范围较广。

2.期末考试前时间紧,内容多,期中复习时间少,这也是考试成绩不好的一个原因。

针对上述原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努力做到:

1.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对社会知识的讲解要透彻,观点要明确,点评要到位。不能出现是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情况。

2.单元测试和课堂练习要围绕教材,难易得当,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

3.学生的课堂讨论或合作学习,课前要作深入调研,要充分把握好这个“度”。

4.根据教学进度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尽可能多安排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

5.对学生课堂听课、讨论、回答问题等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不可盲目表扬和一味的说好。

另外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也很重要:

1.采用了领着学生复习,每一节课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内容,然后小组抽背,课代表抽背,之后教师串联知识体系,使学生有个完整的历史概念。

2.老师统一思想,强化基础训练;多接触了解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让一些在历史学科成绩有突飞猛进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让学生明白历史成绩的提高并不是高不可攀。

3.教给学生读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习题讲评不只是知识的再现,更关键的是技巧的提升;合理安排课堂,体现主体知识,重视结构体系;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

4.多搜集材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课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对本科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5.课下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接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通过本次考试,我认识到在教学工作中自己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给我们老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的实际体验是全新的,而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还相当有限,还有待于我们全体老师长期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从而在教改中求发展。

本次考试虽已结束,但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我将加倍努力争取下次考试再创佳绩。

期末考试又结束了,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下面就这次期末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1.课时和内容所限,任务重,为了加快总复习的速度,在11月份中旬学完九年级上册的内容,我没给学生复习历史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复习。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3.历史故事虽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应适度调整。

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4.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5.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

1、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采取及时反馈抽查。考试后,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采取边复习边抽查。经过验证,每讲一个知识点,我进行重复后,然后,让学生记忆,再抽查;这样做,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课堂气氛紧张,学生生怕漏听了而使自己起来丢脸,因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效果非常好。

2、加强课后的巩固记忆程度,采取做练习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避免照抄照办的现象再次发生。

历史,有人把它看。

作文。

科的代表性科目是不为过的,它对你的记忆力、分析力、理解力,及对社会的感知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学历史要扎实、牢固、脉络清晰。上下五千年都由一根时间的红线串起,切勿东一个人物西一个事件地无规律记忆。因为那样,虽然把所学的事件都记住了,但这些事件如一盘散沙,缺少战斗力。今天的历史考试已不是单纯考察你对孤立事件的记忆,它要求你在记忆单个事件的基础上,经常重复一项工作——串线。这样的线索可大可小,可横可纵,十分灵活。越是灵活串线,证明你的知识掌握得越牢靠。在此我简单提及一些:最常见的是以时间为线索。这是一条自始至终的大线。也可以人物、民族等为线索。“线不在多,有之则灵。”另外,要勤思考,千万不要以为历史就是前人的故事,我的任务只是记忆,实际上记忆只是一部分,只是手段,真正考察的是记忆基础上的分析、归纳、比较能力。这也是能暴露弱点的部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探索,大胆尝试,与课改同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初一历史期末考试反思

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试又结束了,在本次考试中我所任教的6个班级的成绩很不理想,原因很多,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为此就期末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4.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5.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八年级是中学生两极分化最严重的时期,好学生可以考90分左右,而差生只能考20分左右,差距太大。

二、教的方面:1.课时和内容所限,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3.历史故事虽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应适度调整。

4.教师挖掘教材不到位,导致考试时有个别题型学生没有接触过,结果学生无从回答。

三、其他方面:

1.本次考试试题出的偏难,题量大涉及范围较广。

2.期末考试前时间紧,内容多,期中复习时间少,这也是考试成绩不好的一个原因。

针对上述原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努力做到:

1.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对社会知识的讲解要透彻,观点要明确,点评要到位。不能出现是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情况。

2.单元测试和课堂练习要围绕教材,难易得当,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

3.学生的课堂讨论或合作学习,课前要作深入调研,要充分把握好这个“度”。

4.根据教学进度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尽可能多安排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

5.对学生课堂听课、讨论、回答问题等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不可盲目表扬和一味的说好。另外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也很重要:

1.采用了领着学生复习,每一节课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内容,然后小组抽背,课代表抽背,之后教师串联知识体系,使学生有个完整的历史概念。

2.老师统一思想,强化基础训练;多接触了解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让一些在历史学科成绩有突飞猛进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让学生明白历史成绩的提高并不是高不可攀。3.教给学生读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习题讲评不只是知识的再现,更关键的是技巧的提升;合理安排课堂,体现主体知识,重视结构体系;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

4.多搜集材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课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对本科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5.课下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接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通过本次考试,我认识到在教学工作中自己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给我们老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的实际体验是全新的,而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还相当有限,还有待于我们全体老师长期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从而在教改中求发展。

本次考试虽已结束,但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我将加倍努力争取下次考试再创佳绩。

初一历史下学期期末参考试卷

本卷共3小题,共52分。其中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叉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诸辅之中尤以首揆(宰相)为重。夫治道得失,人才用舍,理乱兴衰,睪宰臣是系。其贤邪忠佞,清正贪鄙,判若白黑,百世不可掩也。

——清张廷玉《明史》卷一o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

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谦称,即秦牧)六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明神宗实录》卷五o一万历四十年(1609)十一月乙未条。

(1)据材料一,概述明代内阁制度的变迁过程。(16分)。

(2)据材料二,归纳叶向高评论内阁的观点。(9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法律乃自然中应有的最高理性,它只许做应该做的事情,禁止相反的行为。当这种理性确立于人的心智并得到实现,便是法律。”也就是说,存在着两个法律概念的差别:永恒的法和人民的法。前者是“最高的法律,适用于所有时代,产生于任何成文法之前,或者更确切地说,产生于任何国家形成之前。”“它”不是由人的才能想出来的,也不是什么人民的决议,而是某种凭借允许禁止之智慧管理整个世界的永恒之物。“这种”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规则,与自然相吻合,适用于所有的人。”

——据西塞罗《论法律》。

综合材料与所学的世界历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自然法与罗马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协议。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材料二回顾《联合国宪章》的原则,考虑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

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2758号决议内容的节选。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亚非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异”和“同”分别是什么?周恩来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10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2758号决议对中国意味着什么?(5分)。

初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精选

27、(1)他是鉴真(1分),去日本(1分),传播佛法和唐朝文化(1分)。

(2)(这是开放性题目,学生的答案只要大体上符合下述内容的意思,即可得分。)。

他有远大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他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2分)。

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要学习鉴真的优秀品质,才能经得起挫折和磨练,才能获得成功。(2分)。

28、(1)毕昇(1分)早四百多年(1分)(2)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1分)(3)造纸术、火药、指南针(3分)作用:为古代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作用)(2分)。

29、(1)隋朝(1分)唐朝(1分)(2)内容:四书五经(1分)形式:八股文(1分)。

(3)借鉴:“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公开张榜。”教训:局限于一张试卷定乾坤等(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即给2分)。

30、(1)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首领松赞干布(2分)(2)元朝:将x藏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对x藏进行有效的管理。(2分)清朝:册封五世__和五世班禅,(2分)设置驻藏大臣同__、班禅共同管理x藏。(2分)(3)x藏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分裂言论和行径都是错误的,都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的。(言之有理即给2分)。

31、(1)史实:1405—1433年(1分)先后七次(1分)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1分)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1分)。

意义: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1分),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1分)。

(2)表现: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2分)。

(3)评价:有阶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1分);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恶果(1分)。

(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必要性: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本。(言之有理即可给2分)。

初一上期数学期末考试卷

1、15千米的是千米,比60千米多是()千米。

2、()s25=0.4=()÷5=()%=。

3、把0.62、6.8%、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4、一个圆的直径为6厘米,它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5、一辆自行车轮的半径是35厘米,车轮滚动一周自行车前进(?)厘米。

6、一个数的45%是36,这个数的80%是()。

7、把s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8、幼儿园买来120张彩色纸,买来的白纸比彩色纸多,两种纸一共有()张。

9、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为5s4,那么女生比男生人数多()%。

10、小红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第二天读了余下的,两天共读32。

页,这本书共有()页。

初二物理期末考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我国东汉时期就有摩擦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的记载,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悬挂的泡沫小球经毛皮摩擦后靠近时会相互吸引。

b.玻璃棒与丝绸摩擦时玻璃棒带正电。

c.摩擦过程可以创造电荷。

d.原子对外不显电性说明原子内部没有电荷。

2.在晴朗的冬日,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越梳越蓬松,主要原因是()。

a.梳头时,空气进入头发。

b.头发和梳子摩擦后,头发因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

c.梳子对头发有吸引作用。

d.头发和梳子摩擦后,头发因带异种电荷而相互吸引。

3.电路中的电流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它的许多特点和水流、车流类似,人们在研究电流特点时,多用水流来相比,这种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叫做()。

a.控制变量法b.模型法c.类比法d.归纳法。

4.下列四组物体中,都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

a.碳棒、人体、大地b.水银、铜丝、铁块。

c.陶瓷、干木、塑料d.大地、人体、陶瓷。

5.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开灯”、“关灯”。其物理含义是()。

a.开灯是指断开开关,关灯是指闭合开关。

b.开灯是指闭合开关,关灯是指断开开关。

c.开灯和关灯都是指闭合开关。

d.开灯和关灯都是指断开开关。

6.日常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家中的电灯、插座、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等电器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是()。

a.一定是并联b.可以是串联,也可以是并联。

c.一定是串联d.电灯与插座应该串联,彩色电视机与电冰箱应该并联。

7.一种声光报警器的电路如图所示,当感应开关s1和s2都闭合时,会出现的现象是()。

a.灯泡不亮,电铃不响。

b.灯泡不亮,电铃响。

c.灯泡亮,电铃不响。

d.灯泡亮,电铃响。

8.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实验中,某同学用电流表分别测出图中a、b、c三处的电流大小,为了进一步探究a、b、c三处的电流大小有什么关系,他下一步的操作应该是()。

a.将电源两极对调,再次测量a、b、c三处的电流。

b.改变开关s的位置,再次测量a、b、c三处的电流。

c.将图中两只灯泡位置对调,再次测量a、b、c三处的电流。

d.换用不同规格的灯泡,再次测量a、b、c三处的电流。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9.打扫房间时,小红用干绸布擦穿衣镜,发现擦过的镜面很容易粘上细小绒毛,这是因为擦过的镜面因_________而带了电,带电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所以绒毛被吸在镜面上。

10.电荷的多少叫做_________它的单位是______。实验室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做_________,它是利用同种电荷互相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11.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四个带电小球,

甲吸引乙,甲排斥丙,丙吸引丁。如果丙。

带正电,则甲带___电,乙带___电。

丁带___电。

12.电风扇中有一个自动断电的安全装置,如图所示。

当电风扇倾倒时,它______电路;直立时,它。

______电路。(选填“断开”或“接通”)。

13.如图所示,这两只灯泡的连接方式是_______。我们。

看到,在此电路中,电流路径有______条,其中一只灯的。

灯丝断开了或接触不良,则另一只灯________(选填“会”

或“不会”)发光。

14.如图所示电路,当s1,s2都闭合时,能发光的灯泡是_____,它们是_____联,当s1,s2都断开时,能发光的灯泡是_____,它们是_____联.

15.实验室里通常用________来测量电路中的电流。测量时,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____联在电路里。

三、作图题(共8分)。

16.(3分)根据图所示的实际电路,在右面的虚线框内画出电路图.

17.(5分)根据图中的电路图,把电路元件连接起来.

四、实验探究题(共18分)。

18.(4分)如图所示的是实验室常用的一种仪表的示意图。

请写出你从图中得到的两条信息: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4分)右图是一个简化的电冰箱电路图,学习了串联和并联电路知识,你一定能看懂这个电路图,其中m是压缩机用的电动机,l是电冰箱内的照明灯泡。电路图中的灯泡l与电动机m是串联的还是并联的`?________。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判断它们是串联的还是并联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4分)小明在“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的实验中,根据左边电路图测量并记录了如下表的数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6分)小阳同学用如图所示的电路研究串联电路的特点。闭合开关s后,发现灯泡l1较亮,灯泡l2较暗。他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经过灯泡l1、l2逐渐变小,所以l1较亮,l2较暗。小强同学认为小阳的解释是错误的,他只利用与小强完全相同的器材设计了一个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说明了小阳的解释是错误的。请完成下列问题:

(1)在虚线框内,画出小强同学设计的电路图。

(2)小强是如何通过实验现象说明小阳的解释是错误的?

五、综合应用题(共8分)。

22.小琳同学按照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进行实验,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读出了电流表a1和a3的示数,但小玲忘了图乙、图丙哪个是电流表a3的示数。请你结合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帮助小琳计算一下电流表a2的示数是多少?并将分析过程写出来。

四年级下语文期末考试卷答案

答案:

一.震撼屏障瞬间飞翔清澈国徽聋哑毁坏违背蜿蜒

二.锐利分辨捎信剂量孤独

喜悦辩论口哨经济弧线(答案不唯一)

三.壮志释卷己彼无为果然程里所无强息

四.1.面对这个失去亲人的孩子,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2.漓江的水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答案不唯一)

3.爸爸的遗体上覆盖着一面红旗。

五.即使…..也……无论…..都…..不是…….而是……

只要……就……

六.(意思表述正确即可)如:1.与德国人周旋到太阳神那里拿取火种

2.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著追求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

3.雷达优良性能的飞机例:鲸鱼优良性能的轮船

4.对生命的热爱春天的美好。

七.41532

八1.春来江水绿如蓝。

2.春江水暖鸭先知。

3.遥望洞庭山水翠

4.精诚所加5.水滴石穿6.后来居上

7.晒谷不用翻8.与朋友交

九.甲天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大自然

十.哦,对不起,这儿没我想要的,谢谢阿姨的推荐!(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十一.1.紧张着急冷淡赶紧

2.若无其事鱼贯而出

3.令人震动而惊异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出现在夕阳照耀下的海滩上,在引来了成千上万的食肉鸟,顷刻间,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4.赶紧迅速

5.自然规律相反

十二1.顽强的小草

2.划去生命软弱挺立坚强

3.选第四个

4.绿油油红彤彤生机勃勃 小心翼翼

奄奄一息 碌碌无为歪歪斜斜高高兴兴 (答案不唯一)

5.我体会到小草的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意思正确即可)

6.(2)正确

7.解放军一样有小草的精神,他们不畏严寒酷暑、坚强不屈地保护着自己的祖国,我爱你们。(意思正确即可)

十三.提示:把事情经过写清楚,故事连贯,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为什么后悔,最后怎么解决的,都写清楚。

2.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让读者能看明白

3.必须把事件发生的环境写清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感情,使文章更生动。

初一历史期末考试反思

期末考试又结束了,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下面就这次期末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一、教师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任务重,为了加快总复习的速度,在11月份中旬学完九年级上册的内容,我没给学生复习历史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复习。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3.历史故事虽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应适度调整。

二、学生方面:

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4.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5.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

三、今后的措施:

1、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采取及时反馈抽查。考试后,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采取边复习边抽查。经过验证,每讲一个知识点,我进行重复后,然后,让学生记忆,再抽查;这样做,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课堂气氛紧张,学生生怕漏听了而使自己起来丢脸,因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效果非常好。

2、加强课后的巩固记忆程度,采取做练习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避免照抄照办的现象再次发生。

四、我的看法:

历史,有人把它看作文科的代表性科目是不为过的,它对你的记忆力、分析力、理解力,及对社会的感知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学历史要扎实、牢固、脉络清晰。上下五千年都由一根时间的红线串起,切勿东一个人物西一个事件地无规律记忆。因为那样,虽然把所学的事件都记住了,但这些事件如一盘散沙,缺少战斗力。今天的历史考试已不是单纯考察你对孤立事件的记忆,它要求你在记忆单个事件的基础上,经常重复一项工作——串线。这样的线索可大可小,可横可纵,十分灵活。越是灵活串线,证明你的知识掌握得越牢靠。在此我简单提及一些:最常见的是以时间为线索。这是一条自始至终的大线。也可以人物、民族等为线索。“线不在多,有之则灵。”另外,要勤思考,千万不要以为历史就是前人的故事,我的任务只是记忆,实际上记忆只是一部分,只是手段,真正考察的是记忆基础上的分析、归纳、比较能力。这也是能暴露弱点的部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探索,大胆尝试,与课改同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五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25分)。

1.20前面的第8个数是(12)。

2.比9多4的数是(13),1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18)。

3.14里面有1个(十)和4个(一)。

4.写数九十一二十十八。

(9)(11)(20)(18)。

5.看图填空。

(1)从左边数,第(2)、(6)和(8)个是,

是第(4)个。

(2)有(2)个,有(3)个,有(3)个.

(3)比多(2)个。

6.看钟面填空。

(8)时(9)时大约(3)时。

7.20和15中间的数是(16171819)(2分)。

8.按要求排顺序。(3分)。

(1)13,18,20,19,15,3。

(3)(13)(15)(18)(19)(20)。

(2)10,17,12,5,8,18。

(18)(17)(12)(10)(8)(5)。

二、在里填数。(12分)。

5+(6)=11(5)+9=14(12)-2=10。

8+(8)=167+(8)=159-(9)=0。

9+(5)=1410-8=(2)4+8=9+(3)。

(9)+9=184+9=(13)(5)+5=17-7。

五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

1、1.1521.8。

2、千1010。

3、2.503.49。

4、34.8(.)64(.)34.865。

5、=。

6、3a+b。

7、5。

8、62002.75230036。

9、4.8。

10、3蓝球十分之五。

11、991292。

二、判断。

1、×2、×3、×4、×5、×6、×7、√8、√。

三、选择。

1、b2、a3、a4、c5、c6、a。

四、计算。

1、7201.50.70.72。

994.83902.7961。

2、13.771201.2165.05。

3、14.40.62.5。

4、(1)(3.6-0.8)*(1.8+2.05)=10.78。

(2)42.6÷(7-1)=7.1。

五、解决问题。

2、4.8*150÷(4.8-0.3)=160(支)。

3、1700÷(4+1)=13.6(棵)。

13.6*4=54.4(棵)。

4、(46-6)*6÷2=120(平方米)。

5、(32+48)*60÷2*25=60000(千克)。

6、(285÷5)-30=27(千米)。

初一上期数学期末考试卷

一、填空题。

1、3.27×4.6的积有()位小数,3.84÷0.06的商的最高位是()位。

2、3.24吨=()千克。

4小时18分=()小时。

23公顷=()平方米。

60078平方米=()平方千米。

1.87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50000平方米=()公顷。

42.56平方分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甲数是56.2比乙数多4.8,甲乙两数的和是()。

4、在0.0.310.0.这四个数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5、在0.1250.250.3750.5……这一列数中第八个数是()。

6、一段路长a米,小明每分钟走米,走了4分钟,还剩()米。

7、写有数字1―7的7张卡片,任意抽出一张,抽到6的可能性是(),抽到单数的可能性是(),抽到双数的可能性是()。

8、两个因数的积是5.24,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而另一个因数缩小100倍,那么积应为()。

9、一组数:31、40、38、45、50,它们的平均数是(),中位数是()。

10、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72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底是18厘米,则三角形的面积是()。

二、判断题。

1、真分数一定小于1,假分数一定大于1。()。

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一个分数分子、分母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4、1千克西红柿用去和用去千克,剩下的一样多。()。

5、8.9×0.99=8.9-8.9×0.01()。

6、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7、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8、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9、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是等底等高的。()。

10、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56平方厘米,底是8厘米,那么高是7厘米。()。

三、选择题。

1、一组积木摆成一个图形,从正面看是,从侧面看是,这组积木有()。

a、4个b、6个c、最少4个d、最多6个。

2、把一个木条钉成平行四边形并且拉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

a、不变b、变大c、变小d、无法确定。

3、45.62÷3.8的商是12,余数是()。

a、2b、0.2c、0.02。

4、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是最小的奇数,十位上的数是最小合数,个位上的数是最小的自然数,这个数是()。

a.120b.431c.140。

四、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

2、用简便方法计算。

3、解方程。

五、应用题。

1、某工厂3天共节约煤8.4吨,照这样计算,再工作5天,共可节约煤多少吨?

五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卷答案

7.助手说自己“明白”了导师苏格拉底的意思。你认为他真的明白了吗?为什么?(2分)。

8.从哲学家的故事中,你收获了什么?(2分)。

9、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字数不能超过100字。(3分)。

十、妙笔生花。(30分)。

在本学期的学习或生活实践中,你一定经历过不少感受深的事情,它带给你什么启发呢?请你写自己印象深的一件事,题目自己定。相信你能把做这件事的过程写具体,用上我们学过的一些人物描写方法,也能把做事的感受写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