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期末考试答案详解(专业17篇)

小编: 文锋

即将迎来新的学期,我们应该总结一下上一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期末考试的经验和技巧,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7、(1)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2)虎门销烟。

(3)危害中国人民的健康;使很多人家破人亡;导致大量白银外流;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导致国家财政困难;加剧了政治的腐败等。

(2)扭转在正当中英贸易的不利局面,打开中国的市场(或为了获取暴利,掠夺财富)。

(4)在拒绝毒品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或积极宣传毒品的危害);自己坚决不接触毒品;发现家人、朋友、同学有接触毒品行为的,要主动帮助他们远离毒品;积极参与打击毒品违法犯罪的活动。

在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方面:要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积极进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崇尚科学;积极服务社会,乐于助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28、(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3)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有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29、答:(1)《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俄《瑷珲条约》。

(2)爱国志士如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邓世昌等。主要受到爱国主义影响,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敢于同封建统治者、外国侵略者作斗争等精神教育的影响。

(3)清政府的本质是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无能,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残酷镇压。

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3小题,每题2分,计46分。)

1.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员。这位皇帝是:

a.秦始皇b.孝文帝c.隋文帝d.隋炀帝

2.与“贞观之治”有关的皇帝是

a.秦始皇b.唐太宗c.汉武帝d.康熙帝

3.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

a.房玄龄b.魏征c.张玄素d.杜如晦

4.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a.隋文帝b.吕后c.慈禧太后d.武则天

5.杜甫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出现在下列哪位皇帝时期: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6.改变自古以来“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被北方各族尊奉为“天可汗”的古代皇帝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明太祖

7.中国古代有句佳话“和同为一家”。“和同为一家”是指:

a.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b.唐与回纥的关系

c.唐与吐蕃的关系 d.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8.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联姻的故事是我国千古佳话。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唐朝皇帝是:

a.唐高祖b.唐太宗c.唐中宗d.唐玄宗

9.神话小说《西游记》取材于下列哪一历史史实:

a.张骞通西域b.鉴真东渡c.郑和下西洋d.玄奘西游

10.历经六次东渡,最终成功到达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的是:

a.张骞b.玄奘c.鉴真d.戚继光

11.一位生活在唐朝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a.购买精美的唐三彩b.在热闹的“瓦子”里摆摊卖货,还能欣赏到艺人们的精彩表演

c.经常听到人们吟诵杜甫的诗句d.听说邻居的儿子在进士科考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12.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是:

a.汉朝时期b.三国时期c.唐朝时期d.北宋时期

13.被誉为“诗圣”的唐朝大诗人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李商隐

14.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的石拱桥是:

a.卢沟桥b.泸定桥c.安平桥d.赵州桥

15.下列世界艺术宝库,大部分属于隋唐时开凿的是:

a.敦煌莫高窟b.龙门石窟c.云冈石窟秦d.始皇兵马俑

16.澶渊之盟是()之间的盟约:

a.北宋与西夏b.北宋与辽c.南宋与金d.南宋与西夏

17.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18.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与南宋对峙的女真族政权是:

a.辽b.金c.西夏d.元

19.下列不能体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述是:

a.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b.日本派使者来到唐朝

c.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d.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古代制瓷业重心

20.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是在:

a.汉朝时期b.隋朝时期c.唐朝时期d.南宋时期

21.早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种纸币是:

a.会子b.关子c.交子d.人民币

22.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早在宋代就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这是当时最受重视的一个节日。这个节日是:

a.圣诞节b.清明节c.元旦d.重阳节

23.下列表述,与北宋和南宋的史实不符的是:

a.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了宋朝b.金军先灭了辽朝,很快又灭亡了北宋

c.秦桧以“谋反”罪杀害了抗金将岳飞d.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上海

初中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根据人的体貌特征,世界上的人类主要分为三大人种。形成人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3、耶稣诞生与今天哪个西方节日有关?(   )

a.万圣节  b.感恩节  c.狂欢节  d.圣诞节

4、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所倡导的社会思潮是(   )

a.人文主义 b.复古主义 c.自由主义   d.民族主义

5、推动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日本统一 b.宫廷政变 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6、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其中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是( )

a、荷马 b、但丁 c、达芬奇 d、莎士比亚

7、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会晤

8、小说及电视剧《西游记》 中描述的“如来佛”这一角色,其原型来自于历史人物(   )

a.真主安拉  b.耶稣  c.宙斯神 d.乔达摩悉达多

9、"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这些歌词引自国际歌,下列与它有关的是()

a.宪章运动 b.美国独立 c.巴黎公社 d.法国大革命

10、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官方语言都与近代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有关,南美洲的官方语言拉丁语与下列哪个国家的殖民有关( )

a. 西班牙 b. 法语 c. 英国 d.葡萄牙

初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精选

27、(1)他是鉴真(1分),去日本(1分),传播佛法和唐朝文化(1分)。

(2)(这是开放性题目,学生的答案只要大体上符合下述内容的意思,即可得分。)。

他有远大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他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2分)。

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要学习鉴真的优秀品质,才能经得起挫折和磨练,才能获得成功。(2分)。

28、(1)毕昇(1分)早四百多年(1分)(2)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1分)(3)造纸术、火药、指南针(3分)作用:为古代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作用)(2分)。

29、(1)隋朝(1分)唐朝(1分)(2)内容:四书五经(1分)形式:八股文(1分)。

(3)借鉴:“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公开张榜。”教训:局限于一张试卷定乾坤等(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即给2分)。

30、(1)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首领松赞干布(2分)(2)元朝:将x藏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对x藏进行有效的管理。(2分)清朝:册封五世__和五世班禅,(2分)设置驻藏大臣同__、班禅共同管理x藏。(2分)(3)x藏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分裂言论和行径都是错误的,都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的。(言之有理即给2分)。

31、(1)史实:1405—1433年(1分)先后七次(1分)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1分)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1分)。

意义: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1分),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1分)。

(2)表现: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2分)。

(3)评价:有阶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1分);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恶果(1分)。

(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必要性: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本。(言之有理即可给2分)。

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cacbbbdccc。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bbddabcbdc。

二、诊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1、错误: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参加了会议。

理由:万隆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已举行的会议,美国没有参加。

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理由: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是“求同存异”的方针。

2、错误: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理由: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从1958年开始掀起的,在1982年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错误: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情况。

理由:社会主义改造胜利是在1956年底,因此1982年不可能看到群众在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情景。

3、错误:福建和广东。

理由:最早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是四川和安徽两省。

错误:土地私有制。

理由: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进行包产到户。

4、(1)错误:与苏联谈判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理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中国与印度代表谈判中首次提出的。

(2)错误:第25届联大。

理由:第26届联大。

(3)错误:中日。

理由:中美。

5、错误:意大利。

理由:希腊。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有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1)中国人民志愿军(2分)保和平,卫祖国,保家乡。(2分)。

(2)美国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2分)。

(3)黄继光、邱少云(2分)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分)。

2、(1)、香港澳门(4分)。

(2)、英国、葡萄牙(2分)。

(3)、“一国两制”(2分)(2分)。

四、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1)、邓小平经济特区(4分)。

(2)深圳(1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可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4分)。

2、(1)东罗马帝国(2分)。

(2)拜占廷帝国地处欧、亚、非三洲的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能成功抵御外族的入侵。(3分)。

(4)拜占廷帝国统治者封闭保守的心态,导致了他们无视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思改革进取。(2分)。

感想: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言之有理可给分,3分)。

初一历史复习资料及期末考试试卷有答案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本单元讲述的是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起于581年,止于960年。

1.隋唐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国家强盛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

2.教科书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中外交往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3.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社会盛况。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形成,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科举制:

a.科举制的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诞生。

b.科举制的完善: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舍,增加学员。进士科第一名称状元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c.科举考试内容:进士和明经。

d.科举制的废除: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被废除。

e.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经济上,精耕细作的衣耕继续发展,出现耕作工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推动农业经济不断进步。

手工业方面,丝织业技术高超,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出现新的陶器品种唐三彩。

长安、洛阳、扬州、成都考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5.文化上,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与进步。

6.民族交往上,唐朝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友好往来友好往来,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7.外交上,开放的外交政策和社会风气,使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国家。

8.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社会动荡不安。

第二大块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本单元讲述的是辽宋夏金元的历史,起于960年止于1368年。

这是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政权有汉族建立的北宋和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随后出现了元朝大一统。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同时周边民族相起,与重文轻武的北宋并立。

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利有弊。

女真族建立金朝,先后灭辽和北宋后,与南宋形成对峙。最后,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完成全国统一。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我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表格中对应的题号下面)。

1.继秦汉之后,结束政权分立局面,开创长期统一的朝代是()。

a东晋b北魏c隋朝d唐朝。

2.隋朝大运河连接淮河、长江的一段是()。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3.唐朝的建立者及都城分别是()。

a李世民洛阳b李世民长安c李渊太原d李渊长安。

4.被后人称为“政起开元,宏治贞观”的是()。

a唐高祖b唐玄宗c唐太宗d武则天。

5.唐朝全盛时期是指()。

a文景之治b开皇之治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6.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的不同点是()。

a使唐朝进入全盛b政治比较安定c经济繁荣发展d国力强盛。

7.结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是在()。

a秦朝b唐朝c汉朝d隋朝。

8.唐朝科举考试中最受人们推崇的科目是()。

a明经科b明算科c进士科d诗赋科。

9.松赞干布遣使向唐朝求婚的原因是()。

10.回纥是今天哪一民族的祖先()。

a藏族b白族c彝族d维吾尔族。

11.中国人被称为“唐人”的原因()。

a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b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d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大量移民海外。

12.研究唐朝时期印度、中亚的历史,最好参考的书籍是()。

a史记》b《资治通鉴》c《西游记》d《大唐西域记》。

13.“世间苍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称颂的是()。

a屈原b王维c杜甫d白居易。

14.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

a欧阳询b阎立本c颜真卿d柳公权。

15.“飞天”的形象来源于()。

a龙门石窟b云冈石窟c敦煌莫高窟d吴道子的代表作。

16.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里的宋祖指的是()。

a嬴政b刘彻c李世民d赵匡胤。

17.南宋的都城临安在今天的()。

a开封b杭州c北京d南京。

18.“苏湖熟,天下足。”这种现象出现在()。

a唐代b五代c宋代d隋代。

19.南宋时一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广州,他抵达后需要去办理手续的地方是()。

a蕃市b勾栏c市舶司d瓦子。

20.穿越时光隧道,假如你到北宋时期的东京游玩,不可能办到的是()。

二、列举(22分)。

1.将唐朝经济繁荣的相关表现写在横线上(8分)。

(1)唐朝农耕技术有很大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用技术。

(2)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3)长安城内分为市和坊,是居民住宅区是商业区。

2.列举隋唐在建筑、印刷方面领先世界的成就。(8分)。

(1)建筑、、。

(2)印刷。

3.列举宋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6分)。

(1)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在江南推广的是。

(2)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是在(朝代)。

(3)宋代我国造船业集中于和广州等地。

三、材料解析(26分)。

(一)(8分)。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1、这两首诗的作者对大运河作了完全不同的评价,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2分)。

2、隋的大运河对历史和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2分)。

3、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2分)。

4大运河以哪个城市为中心?它位于隋朝国都的什么方向?(2分)。

(二)(8分)。

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请回答:

(1)这是谁说的话?他的年号是什么(2分)。

(2)材料一中,他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材料二中,他说“以人为镜”的人指的是谁?你能说出他统治时期的名相吗?(2分)。

(4)你能举出他之前历史上“水能覆舟”的两个例子吗?(2分)。

(三)(6分)。

材料一:唐太宗有一次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诗人孟郊中进士后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请问:

(1)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办法选拔政府官员的是什么制度?(1分)。

(2)我国这种制度正式诞生于谁统治时期?(1分)。

(3)我国公务员考试一般采取笔试、面试相结合的办法,历史上首次采用此办法的是谁?(1分)。

(4)这种制度创立之初有哪些积极作用?(3分)。

(四)(4分)。

(1)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你能说出唐诗如此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吗?(3分)。

(2)你知道唐朝被称为“诗仙”的诗人是谁吗?(1分)。

四读图解图(12分)。

这尊塑像是一件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6分)。

1、图中的人物是谁?(1分)。

2、他为什么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2分)。

3、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分)。

4、唐朝时,日本多次派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中国,说明大和民族有怎样优秀的特点?(1分)。

这是大昭寺的图片,其建筑风格糅合了中外建筑艺术。(6分)。

(1)该建筑是唐朝和什么民族友好关系的见证?它位于今天的哪个城市(2分)。

(2)此民族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1分)。

(3)唐朝统治者采取和亲、册封、设立管理机构等方式处理民族关系。请问:唐朝是采取什么方式处理和该民族的关系的?(1分)。

(4)唐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2分)。

历史答案。

一、1c2c3d4d5d6a7d8c9d10d。

二、1(1)育秧移植栽培(2)茶经(3)坊市。

2(1)赵州桥、长安城、大明宫(2)金刚经。

3(1)占城稻(2)南宋(3)泉州。

三(一)。

1皮日休的,因为他指出了大运河在南北交通中的作用,也指出了隋炀帝巡游的腐败,看问题比较全面。

2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今天仍然发挥着南北交通动脉的交通作用。

3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4洛阳东。

(二)。

1唐太宗贞观。

2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要让统治维持下去,必须让老百姓生存下去。

3魏征房玄龄或杜如晦。

4牧野之战,奴隶阵前倒戈,商朝灭亡;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的统治等。

(三)。

1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

2隋炀帝。

3武则天。

4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四)。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实行比较开放的文化政策;科举考试中以诗歌为重要内容。

2李白。

1(1)鉴真。

(2)在日本传播佛教,把唐朝的医药、建筑、绘画等介绍到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3)不辞劳苦,不畏艰险,百折不挠。(4)善于向先进民族学习。

2(1)吐蕃拉萨(2)藏族(3)和亲。

(4)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才能维护和发展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

初一历史期末考试反思

期末考试即将来临,初一有些学生学习方法不是很会,但课堂气氛很活跃,如果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应该会有较好的复习效果。于是我在这两个星期的复习中,首先说明考试的重要性,教给学生复习方法,我采用了领着学生复习,每一节课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内容,然后小组抽背,课代表抽背,之后教师串联知识体系,使学生有个完整的历史概念。

有喜亦有忧。喜的是,初一学生已经进入了初中阶段的学习状态,开始愿意学了。忧的是,班级里总有这么一小部分,不是很会学,虽然他们上课也很遵守纪律,但不知道是否真正学进去了。

在本次复习中,我将复习过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单章节的复习。这个过程主要以课本为主,这部分的复习目的是唤醒对已学过知识体系的认知;第二部分是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复习,并结合练习题,这个过程主要以老师归纳总结的试卷为主,这部分复习目的是提高并进一步加深对已有知识的认识;第三部分是巩固所有的基础知识及习题,达到“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进入考前状态。在以上的三个部分中,第二个部分是关键,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在这个阶段中下工夫。人类的认知是从感性到理性再上升到实践的过程。这次期末复习,我也是在不断的探索,希望通过这次考试查漏补缺,取得好成绩。

期末考试又结束了,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下面就这次期末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一、教师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任务重,为了加快总复习的速度,在11月份中旬学完九年级上册的内容,我没给学生复习历史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复习。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3.历史故事虽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应适度调整。

二、学生方面:

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4.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5.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

三、今后的措施:

1、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采取及时反馈抽查。考试后,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采取边复习边抽查。经过验证,每讲一个知识点,我进行重复后,然后,让学生记忆,再抽查;这样做,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课堂气氛紧张,学生生怕漏听了而使自己起来丢脸,因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效果非常好。

2、加强课后的巩固记忆程度,采取做练习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避免照抄照办的现象再次发生。

四、我的看法:

历史,有人把它看作文科的代表性科目是不为过的,它对你的记忆力、分析力、理解力,及对社会的感知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学历史要扎实、牢固、脉络清晰。上下五千年都由一根时间的红线串起,切勿东一个人物西一个事件地无规律记忆。因为那样,虽然把所学的事件都记住了,但这些事件如一盘散沙,缺少战斗力。今天的历史考试已不是单纯考察你对孤立事件的记忆,它要求你在记忆单个事件的基础上,经常重复一项工作——串线。这样的线索可大可小,可横可纵,十分灵活。越是灵活串线,证明你的知识掌握得越牢靠。在此我简单提及一些:最常见的是以时间为线索。这是一条自始至终的大线。也可以人物、民族等为线索。“线不在多,有之则灵。”另外,要勤思考,千万不要以为历史就是前人的故事,我的任务只是记忆,实际上记忆只是一部分,只是手段,真正考察的是记忆基础上的分析、归纳、比较能力。这也是能暴露弱点的部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探索,大胆尝试,与课改同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试又结束了,在本次考试中我所任教的6个班级的成绩很不理想,原因很多,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为此就期末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4.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5.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八年级是中学生两极分化最严重的时期,好学生可以考90分左右,而差生只能考20分左右,差距太大。

二、教的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3.历史故事虽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应适度调整。

4.教师挖掘教材不到位,导致考试时有个别题型学生没有接触过,结果学生无从回答。

三、其他方面:

1.本次考试试题出的偏难,题量大涉及范围较广。

2.期末考试前时间紧,内容多,期中复习时间少,这也是考试成绩不好的一个原因。

针对上述原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努力做到:

1.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对社会知识的讲解要透彻,观点要明确,点评要到位。不能出现是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情况。

2.单元测试和课堂练习要围绕教材,难易得当,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

3.学生的课堂讨论或合作学习,课前要作深入调研,要充分把握好这个“度”。

4.根据教学进度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尽可能多安排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

5.对学生课堂听课、讨论、回答问题等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不可盲目表扬和一味的说好。

另外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也很重要:

1.采用了领着学生复习,每一节课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内容,然后小组抽背,课代表抽背,之后教师串联知识体系,使学生有个完整的历史概念。

2.老师统一思想,强化基础训练;多接触了解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让一些在历史学科成绩有突飞猛进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让学生明白历史成绩的提高并不是高不可攀。

3.教给学生读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习题讲评不只是知识的再现,更关键的是技巧的提升;合理安排课堂,体现主体知识,重视结构体系;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

4.多搜集材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课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对本科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5.课下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接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通过本次考试,我认识到在教学工作中自己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给我们老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的实际体验是全新的,而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还相当有限,还有待于我们全体老师长期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从而在教改中求发展。

本次考试虽已结束,但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我将加倍努力争取下次考试再创佳绩。

初一数学下学期期末考试题答案

1、小明和小红都集邮票。小明给了小红6枚后,两人的邮票同样多,原来小明的邮票比小红的多(12)枚。

2、王老师和张老师带着14个小朋友到公园去玩,他们一共要买(16)张票。

3、小军跟爸爸到外地旅游,爸爸买一张火车票是5元,小军买半票,他们来回一共要付(15)元。

4、植树节在四边形花坛边上植树,要使每边有3棵树,那么最少需要(8)树。

8、去年,爸爸比小强大25岁,今年小强有10岁,今年爸爸(35)岁。

10、小强他们班有48人,数学测试时,小强考了第15名,你知道如果倒数小强这次考试成绩应排第(34)。

初一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小编整理

1.优秀率(85分-100分),人数68,百分比5.12%。

2.及格率(60分-100分),人数598,百分比45.03%。

3.不及格(0-59分),人数730,百分比54.97%。

4.过差学生(30分以下),人数46,百分比3.46%。

5.最高分97分,最低分9分。

1.题型分析。

之一蒸腾作用的部位、结构及过程。分析说明5空,每空2分,考察实验技能——玻片标本的制作和观察。

2.难易比例。

70%基础题,20%综合题,10%难题,难易比例分配合理。但就内容排布上来看,作为期末考试的综合性考查,考点过于偏向一二单元,且重点有点偏离大纲,本册的重中之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对一些细枝末节的了解性知识又大张旗鼓的详细考查。

三、学生应试情况评价。

选择题失分较高,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审题潦草,态度浮躁,自以为是,知识把握似是而非。

判断较为简单,大部分学生能拿到及格分数,不过个别有灵活变化的题仍正确率低,说明学生知识学习十分被动机械。

填空做题两级分化严重,因考查全为基础概念,稍微用功复习就能拿到及格分数,而不背则一无所知。

看图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及自动调节能力的表现、食物链的书写、植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植物三大生理活动之一蒸腾作用的部位、结构及过程,得分情况不是十分理想,一小部分学生在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的书写上存在严重的错误,而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很重要的内容,但大部分学生仍对花的结构、植物的生理功能识记不清;尤其最后一题蒸腾作用本是重点强调过的植物三大生理活动之一,但学生对叶片结构没有做过直观观察,所以对气孔的想象和理解似是而非。

分析说明题是实验技能考察,拨片标本的制作和观察,但是鉴于学生态度敷衍,对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刻,答题一塌糊涂,是本次考试普遍失分最高的题目。

四、今后的改进措施及建议。

基于学生在考试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浮躁敷衍,学习方法粗糙机械,基础知识掌握粗糙,稍有灵活运用性考查或变动考查角度则答题能力一塌糊涂,考试时粗心大意,细节处丢分,对教学有以下几点计划:。

1.上课过程中,基础概念部分由学生自学完成,教师以课堂提问,小组成员互相督背等方法检查掌握情况,并加大督促力度,对部分不自觉但有进步空间的学生勤做检查。

2.教师活动时间在重难点上多做侧重,结合实例反复强调,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时尽量精而简,让学生在全面练习各类题型以便加强知识理解及运用,同时也减少重复性作业。练习册典型题目,以学生练习为主线,教师讲解为主导,基础加强训练,难题集中突破,讲练结合,巩固提高。

4.加强实验能力的训练,尽量排除困难,多开展实验课。

初一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计划

进入高三以来教学活动的最终的目标是高考的需要,这符合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要求。我们教学活动的基本立足点是学生的现实情况,所以,我们的中心工作就是把学生的现实情况转化为高考的目标要求,而实现两者有机结合最核心的问题是提高教学效果。

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整理历史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角度构建综合性学科体系;突出历史发展的大的阶段性特征,帮助学生形成与历史时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详分为十三个小专题,用六周时间。

(一)、中国古代史专题部分(计划用时一周,2月1521日)。

1、中华文明的勃兴与初步形成先秦、秦汉时期。

2、中华古代文明的繁荣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3、近代文明的前夜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二)中国近代现代史专题部分(计划用时两周,2月223月6日)。

4、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变革和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及战后中国。

5、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

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7、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改革开放前的探索。

8、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3月711日迎接质检二考试。

(三)、世界史专题部分(计划用时两周,3月113月26日)。

11、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1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随堂巩固训练。

每一专题复习完后,精选习题,及时安排专题巩固性小训练。重点突出训练的及时性和巩固性。

2、学科综合训练。

每周按照年级统一部署,利用学科周测的时间,安排好历史学科综合测验,体现滚动复习和知识点全覆盖的策略,试题形式和难度模拟高考要求。

3、积极谋划好文综训练。

初一历史期末考试反思

期末考试又结束了,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下面就这次期末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一、教师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任务重,为了加快总复习的速度,在11月份中旬学完九年级上册的内容,我没给学生复习历史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复习。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3.历史故事虽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应适度调整。

二、学生方面:

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4.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5.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

三、今后的措施:

1、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采取及时反馈抽查。考试后,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采取边复习边抽查。经过验证,每讲一个知识点,我进行重复后,然后,让学生记忆,再抽查;这样做,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课堂气氛紧张,学生生怕漏听了而使自己起来丢脸,因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效果非常好。

2、加强课后的巩固记忆程度,采取做练习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避免照抄照办的现象再次发生。

四、我的看法:

历史,有人把它看作文科的代表性科目是不为过的,它对你的记忆力、分析力、理解力,及对社会的感知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学历史要扎实、牢固、脉络清晰。上下五千年都由一根时间的红线串起,切勿东一个人物西一个事件地无规律记忆。因为那样,虽然把所学的事件都记住了,但这些事件如一盘散沙,缺少战斗力。今天的历史考试已不是单纯考察你对孤立事件的记忆,它要求你在记忆单个事件的基础上,经常重复一项工作——串线。这样的线索可大可小,可横可纵,十分灵活。越是灵活串线,证明你的知识掌握得越牢靠。在此我简单提及一些:最常见的是以时间为线索。这是一条自始至终的大线。也可以人物、民族等为线索。“线不在多,有之则灵。”另外,要勤思考,千万不要以为历史就是前人的故事,我的任务只是记忆,实际上记忆只是一部分,只是手段,真正考察的是记忆基础上的分析、归纳、比较能力。这也是能暴露弱点的部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探索,大胆尝试,与课改同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初一历史期末考试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历史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如何让刚刚升入初中、心智并不成熟的初一学生快速入门并且正确掌握历史的学习方法,兴趣的培养成为关键性要素。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教然后而知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常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激发教师终身学习。以下是本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故事及点滴反思与体会。

片段(一)。

一节历史公开课,教学内容是七年级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道题: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同时提醒学生可以看教材,看课外书籍,查字典。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很多学生踊跃欲试。

学生甲:我看过《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书中记载:春秋时期,刚做国君的楚庄王胸无大志,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让他猜个谜,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批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学生掌声一片。

学生乙:春秋时期,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在晋国内乱逃亡在外时,曾受到赵王的殷勤接待。重耳当时许诺若能回到晋国为君,一旦晋赵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以示报答。

……。

我很满意学生的表现,同时也注意到一向不爱作声的学生乙犯了一个小错误:应该是重耳受到楚王的殷勤接待,而不是赵王。但我不忍心泼冷水,也就鼓励性地说了声“你真不错”,并未纠正他的错误。

反思:

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我总想着那样处理不对劲儿。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特别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充满着“你真不错”、“你能行”、“你真棒”等表扬的话语。虽然这些表扬话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鼓励,但过度的、甚至不切实际的表扬给孩子带来的就完全是好处吗?我的上述处理方式,让学生接受了错误的知识。作为教师,这是一个不小的错!

其实,学生听多了赞赏的话,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所以当学生做得不对的时候,一定要立即指出他的不足。只有发现了不足,改正了不足,才能不断进步,也才能坦然地面对别人善意的批评、提醒,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所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请大胆地说“你错了。”

片段(二)。

我在教九年级历史第1课《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一课时,为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设计了一道题:由于金字塔的工程巨大而困难,有人认为它们是由“天外来客”所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立即饶有兴趣地讨论。过了一会儿,有位同学大胆地说:“我认为它们不是天外来客所建,而是埃及人民建造的。因为书中写到,建金字塔用了20年,由几十万人来完成,而且我不相信有外星人。”刚说完,很多同学都点头表示赞同。但我发现一个同学却摇了摇头。我立即请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很得意、也很理直气壮的说:“我认为金字塔是由外星人建造的。因为书中的记载只是根据传闻,并没有得到证实;其次,金字塔的工程巨大而困难,在当时没有任何机械的情况下,埃及人民是无法完成的;第三,很早就有关于外星人的传说,到底有没有,至今未得到证实。”顿时,全班同学鸦雀无声地望着我。

反思:

学生鸦雀无声地望着我,就说明他们的思维在接受碰撞。尤其当这种挑战来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小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我细心观察并发现了摇头的同学,使得这一环节更有意义,激活了学生思维。

反思一下,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不自觉地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总是考虑能否按课前准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需要、情感没有真正地被重视。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多观察、多思考,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更多地把关注点真正地放到学生身上。

我相信,对学生多一份关注,他会还你一个惊喜。

片段(三)。

在县研训中心组织的“历史新教材培训”活动中,我上了一节研讨课。教学内容是八年级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其间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为了降低难度,我放了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但是学生仍启而不发,教室里静悄悄的。我想:坏了,冷场了。

反思:

下课后,我冷静反思,学生启而不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题目难度大,空洞,让学生不知所措,束手无策。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候学生成绩不理想,有时候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有时候学生与你抬杠……此时,老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理,是否真正地了解学生,而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作为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平等待生,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时做到:多怪自己少怪生。

片段(四)。

一节历史课,我给同学们介绍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讲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时,突然有学生插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很恼火他打断了我的话题,于是没好气地问:“你怎么知道的?”他高兴地指着墙壁说:“在那儿贴着呢,还有孔子的画像。”我一时语塞,多好的教学资源,我怎么就没注意呢。

反思:

我应该感谢“插嘴”的同学,是他让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是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资源无处不在。

学生插嘴是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它带给我们的或许是担心,或许是困惑,但更多的应该是欣喜与思考。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插嘴”是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的。它不是“乱”,而是“活”,是新课程改革中一朵绚丽的浪花。当学生的“插嘴”具有挑战性时,教师应如何应对,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如何让学生的“插嘴”变成一种学习资源,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为其喝彩!

反思后则奋进。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断改进,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初一的历史课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再加上初一学生算是真正意义上接触历史,所以相比较而言学生还是更容易对历史课产生兴趣。但是怎样才可以让历史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历史,怎样才可以让历史课堂变成学生喜欢的课堂,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值得不断尝试的事情。

在讲述中国古代史的时候,我才发现初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少得可怜,而且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十分狭小,比如我在讲述尧、舜、禹的时候,80%的学生是不知道这几个人的,连这些字都不认识,更别说他们的故事;只有极少部分阅读面比较广的学生听说过他们的传说故事。所以在上历史课的时候,想要学生进行故事的讲述和比赛,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情。

除了讲故事之外,其实历史课堂的形式还有多种形式的:表演、话剧、知识竞赛等。尽管这些形式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但历史课堂中还是可以尝试的,尤其是对于初一的孩子,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讲述到“远古人类的一天生活”时,有几个班的小组尝试了表演,在短短的时间里,学生能准备出一些简单的台词和相关的动作,确实是很出乎我的意料,而且在表演的时候,他们能很认真、很投入的表演,着实让我欣慰。

历史课定期准备一些知识小竞赛,也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尤其是在杜郎口模式下小组学习的形式,小组竞赛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在前三课上完之后,我准备了一次小的知识竞赛,时间就是20分钟左右。在第一个班进行知识竞赛时,我准备了必答题和抢答题,由于抢答题不能确定谁先抢到问题,所以课堂的控制有很大难度,所以其后的几个班,我就取消了抢答的环节,虽然这样竞赛的气氛稍微弱了一些,但是课堂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不管是历史表演还是知识竞赛,再或者故事讲述,其实都只有一个目的: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增强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至于让学生讨厌历史、厌烦历史,也许这就是历史老师最大的心愿。

历史课堂形式的多样性本身就是历史知识的一个延伸和拓展,也是历史知识的一个活用,不至于让历史真正成为历史。当然,课堂形式的多样性还是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好好准备的,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形式不仅仅再是形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自己在教学理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作为历史老师我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怎样教给他们?这学期的教学工作告诉我,要让孩子们学好你所教的学科,就得让他们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而在育才这块教学沃土上,语、数、外几乎站领了孩子大部分时间,他们会对历史感兴趣吗?我该怎么做?一边教学、一边尝试、一边反思,使我逐渐领悟到,只有爱学生,并懂得怎样去爱,当他们愿意与你交流,喜欢听你讲课时,说明他们已经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了。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可以产生高度的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一、我觉得我们应该以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以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具体形象地展示出各种事物的现象、情景、过程,它对提高学生兴趣起到促进作用。如七年级历史《伐无道,诛暴秦》主要介绍秦始皇的过失,引起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以及建立西汉,我考虑到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讲较久远,通过分析课文,能知道,但记忆困难,为了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准备了北京长城的图片,伴着优美的音乐,学生对世界名胜古迹有了兴趣。接下来放映《孟江女哭长城》学生们看到劳动人民,用小推车、肩膀扛、绳子拉,一步一步向上拉。有的累昏、有的死。再接下来放映陈胜、吴广起义。这样学生进行对比,然后分组总结秦始皇的功、过,学生的兴趣从不知不觉中调动起来。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部分学生乘机扰乱课堂,哗众取宠的现象。也有部分学生不能达到言之有物,这是我在以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对学生的能力的重视:把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一起讨论,做练习册,并教给小组长一些方法,引导他们尽可能的发挥每一个小组成员的作用,让成员学会如何给别人分析、讲解问题。小组出现不会的问题,向教师提出,再由教师给小组讲解。自习课上也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先给同学们一定的时间背题,然后小组长同时抽三个组员,这样即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从而提高记忆的质量。同时在课堂和自习上,我也在尝试给学生一种没有压力的学习氛围,只规定背题的范围,不规定必须背下来,或是抽背、默写,人为给学生造成一种压力和紧张,如果学生经常在这种压力和紧张的状态下学习,不但不会提高学习效率,相反还会降低学习效率。而是想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其真正地参与学习,自觉自愿地去完成课堂任务。我觉得这个方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

除此之外我认为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还应该注意。

2、多学习、多钻研。取他人之长,多听课,包括其它学科的,学习他们的长处,好的教学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教案。

3、在自己平时读书过程中,有意识的收集资料,积累命题素材。

4、积极接受学生意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例如有学生提出多总结,多讲解题的思路。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教学方法。

5、更加注重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初一历史期末考试反思

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试又结束了,在本次考试中我所任教的6个班级的成绩很不理想,原因很多,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为此就期末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4.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5.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八年级是中学生两极分化最严重的时期,好学生可以考90分左右,而差生只能考20分左右,差距太大。

1.课时和内容所限,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3.历史故事虽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应适度调整。

4.教师挖掘教材不到位,导致考试时有个别题型学生没有接触过,结果学生无从回答。

1.本次考试试题出的偏难,题量大涉及范围较广。

2.期末考试前时间紧,内容多,期中复习时间少,这也是考试成绩不好的一个原因。

针对上述原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努力做到:

1.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对社会知识的讲解要透彻,观点要明确,点评要到位。不能出现是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情况。

2.单元测试和课堂练习要围绕教材,难易得当,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

3.学生的课堂讨论或合作学习,课前要作深入调研,要充分把握好这个“度”。

4.根据教学进度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尽可能多安排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

5.对学生课堂听课、讨论、回答问题等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不可盲目表扬和一味的说好。

另外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也很重要:

1.采用了领着学生复习,每一节课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内容,然后小组抽背,课代表抽背,之后教师串联知识体系,使学生有个完整的历史概念。

2.老师统一思想,强化基础训练;多接触了解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让一些在历史学科成绩有突飞猛进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让学生明白历史成绩的提高并不是高不可攀。

3.教给学生读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习题讲评不只是知识的再现,更关键的是技巧的提升;合理安排课堂,体现主体知识,重视结构体系;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

4.多搜集材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课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对本科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5.课下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接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通过本次考试,我认识到在教学工作中自己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给我们老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的实际体验是全新的,而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还相当有限,还有待于我们全体老师长期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从而在教改中求发展。

本次考试虽已结束,但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我将加倍努力争取下次考试再创佳绩。

期末考试又结束了,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下面就这次期末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1.课时和内容所限,任务重,为了加快总复习的速度,在11月份中旬学完九年级上册的内容,我没给学生复习历史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复习。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3.历史故事虽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应适度调整。

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4.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5.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

1、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采取及时反馈抽查。考试后,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采取边复习边抽查。经过验证,每讲一个知识点,我进行重复后,然后,让学生记忆,再抽查;这样做,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课堂气氛紧张,学生生怕漏听了而使自己起来丢脸,因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效果非常好。

2、加强课后的巩固记忆程度,采取做练习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避免照抄照办的现象再次发生。

历史,有人把它看。

作文。

科的代表性科目是不为过的,它对你的记忆力、分析力、理解力,及对社会的感知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学历史要扎实、牢固、脉络清晰。上下五千年都由一根时间的红线串起,切勿东一个人物西一个事件地无规律记忆。因为那样,虽然把所学的事件都记住了,但这些事件如一盘散沙,缺少战斗力。今天的历史考试已不是单纯考察你对孤立事件的记忆,它要求你在记忆单个事件的基础上,经常重复一项工作——串线。这样的线索可大可小,可横可纵,十分灵活。越是灵活串线,证明你的知识掌握得越牢靠。在此我简单提及一些:最常见的是以时间为线索。这是一条自始至终的大线。也可以人物、民族等为线索。“线不在多,有之则灵。”另外,要勤思考,千万不要以为历史就是前人的故事,我的任务只是记忆,实际上记忆只是一部分,只是手段,真正考察的是记忆基础上的分析、归纳、比较能力。这也是能暴露弱点的部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探索,大胆尝试,与课改同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初一历史期末考试反思

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试又结束了,在本次考试中我所任教的6个班级的成绩很不理想,原因很多,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为此就期末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4.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5.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八年级是中学生两极分化最严重的时期,好学生可以考90分左右,而差生只能考20分左右,差距太大。

二、教的方面:1.课时和内容所限,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3.历史故事虽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应适度调整。

4.教师挖掘教材不到位,导致考试时有个别题型学生没有接触过,结果学生无从回答。

三、其他方面:

1.本次考试试题出的偏难,题量大涉及范围较广。

2.期末考试前时间紧,内容多,期中复习时间少,这也是考试成绩不好的一个原因。

针对上述原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努力做到:

1.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对社会知识的讲解要透彻,观点要明确,点评要到位。不能出现是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情况。

2.单元测试和课堂练习要围绕教材,难易得当,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

3.学生的课堂讨论或合作学习,课前要作深入调研,要充分把握好这个“度”。

4.根据教学进度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尽可能多安排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

5.对学生课堂听课、讨论、回答问题等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不可盲目表扬和一味的说好。另外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也很重要:

1.采用了领着学生复习,每一节课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内容,然后小组抽背,课代表抽背,之后教师串联知识体系,使学生有个完整的历史概念。

2.老师统一思想,强化基础训练;多接触了解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让一些在历史学科成绩有突飞猛进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让学生明白历史成绩的提高并不是高不可攀。3.教给学生读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习题讲评不只是知识的再现,更关键的是技巧的提升;合理安排课堂,体现主体知识,重视结构体系;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

4.多搜集材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课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对本科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5.课下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接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通过本次考试,我认识到在教学工作中自己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给我们老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的实际体验是全新的,而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还相当有限,还有待于我们全体老师长期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从而在教改中求发展。

本次考试虽已结束,但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我将加倍努力争取下次考试再创佳绩。

人教版初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基本情况分析。

1、试卷结构。

本套历史试卷考试包括四种题型,其中选择题20道,20分,判断题6道,6分,填空题6道,6分,材料与问答题3道,18分,总分50分。

2、试卷特点。

就试卷内容来看,本套试题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试卷的设计与题型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来考查学生;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的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考生的作答心理,试卷紧扣大纲,依据课本,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导向明确。

通过对本套试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1)本套试题包括四种题型,即: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其中选择题占40%,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点的掌握,其它三道题占60%,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套试题涉及的知识面广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下册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层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

/2。

二、学生试卷存在的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不能充分理解题意,盲目答题。

3、部分学生对于图片的识读能力不强,概念模糊不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材中图片的分析,点明相关重要知识点。

4、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学生历史考试答题的一个弱项,表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应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加强审题的训练。解题思路要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强化学生组织答案的条理性和规范性。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引导学生重视教材,避免材料解析题出现口语化过于严重的现象。

3、加强学法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初一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小编整理

本次语文试卷是常州市统一卷,我们备课组分工流水阅卷,满分为100分,我们年级组的平均分是75,4、5两班均为76多一点。90分上的共1人,没有不及格,比期中考试略微进步一点。

一、本次试卷的基本特点和命题思想:

1、全面合理的衡量学生初一学的语文学习质量。

2、关注整本教材,默写中出现期中考试的内容。

3、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只要平时认真学习,能“认认真真读书,工工整整写字,清清楚楚说话,合理规范答题”的学生,不但能够及格,还能取得较好成绩。

4、紧紧围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命题,以平平实实的方式考察基础知识,以延伸拓展方式考察基本技能,并且让学生在答卷中更多地体现思维分析的过程。

5、开阔语文视野,重视语言积累。比如试卷的填写题就重在考核这一点。

6、贴近学生生活,发挥育人功能,体现人文关怀。比如试卷精心设计的卷首语、仿写题、阅读文章的选择以及试题的设计、作文题目都在充分体现这一点。

二、学生答卷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但相当多的学生卷面涂抹,字迹潦草,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读题不认真,思考不深入,丢题落题;答题找不准切入点,没有掌握答题技巧等等。

2、文言文掌握普遍不好。主要原因在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习,还没有掌握文言文的正确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感。

3、学生综合阅读分析能力较差。学生缺乏对文本准确理解,准确表达的能力。绝大多数学生在阅读上丢分较多。

4、作文的审题、选材、立意、行文上都存在问题。此次作文选材比较宽松,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应该感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但部分作文思路不清,所选内容低幼化倾向严重,无新颖感。作文缺少对场面、氛围、心理的具体描写。事件、人物往往是平面的而不是立体的。整个年级34分以上的优秀作文屈指可数,寥寥无几。

三、整改措施和打算:

1、引导学生立足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夯实语文基础,包括汉字书。

写、字词积累运用、文体知识、古诗文积累、名著阅读等方面内容。

2、引导学生加强语言表达(口头语、书面语)基本功的训练,使他们能准确、顺畅、有创意地表情达意。

3、阅读和写作本来就是语文教学难以突破的瓶颈和顽石。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进而向课外阅读延伸,尽量训练到位。教学中要夯实基础与培养能力并重,强调学习过程与方法,重视对话过程(既和文本对话又和学生对话),少灌输多点拨,少讲解多训练,少责备多激励。

4、要强化作文基本功训练。作文要有指导,有多种形式的练笔,要及时批改及时讲评反馈。

5、以课堂为主阵地,抓好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

6、要加强集体备课,实现优势资源互补。我们4、5两班的语文平均分比3班低了2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只要不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定会将语文教学不断推向前进。

语文学科是长线学科,语文学习明显见成效需要较长的周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习得的过程。但语文是我们的国学之根,民族之魂!我们的语文成绩表面看起来并不太高,但或许它的含金量比别的学科更高!语文学科和别的学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多一些人文的情怀,它更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它更着眼于人的发展。学生要学好语文需要的不仅仅是智商和情商,还需要生活的智慧。

初一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计划

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文、关注生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严格遵循开卷考试和开放思维的规律,紧扣教材,精心安排复习计划,科学组织复习。整合知识点,收集焦点和热点,迁移训练。大容量快节奏,全面完成任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说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思维水平,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全力迎接中考。

1、我校这届毕业班的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复习的最大特点就是普遍不够重视,或者说重视程度偏低,明显表现为上课情绪激情不足,平时主动复习的欲望淡薄,有些学生甚至出现练习马虎应付的现象。

2、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牢,能力欠缺,一是平时积累少,或者根本没有积累;二是平时练习时间少;三是平时练习的一些比较有创新的题目依赖性较大,表现为等待老师的答案,或者干脆置之不理。

3、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特别是在辨析这个环节上,学生语言的组织非常混乱,答题结构不完整,导致失分的现象严重。

5、学生对练习的巩固情况令人担忧,大部分对练习没能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整理和概括,思想上仍是单纯地认为练习过的习题就是不需要再进行巩固了;甚至个别的学生眼高手低,对多次出现的习题不搭理。

6、许多学生的书写仍是比较潦草不清,答案不讲格式,学习习惯比较差;。

7、学生对于复习大部分是“西瓜芝麻一起抓”,以致于经常顾此失彼,首尾不得相顾,复习的质量就是大打折扣。

历史中考已从应试型考试向能力型考试方向发展。在历史中考复习中,离开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去谈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历史中考复习时必须做到知识和能力并重。

1、紧扣课程标准、深研中考说明:进入九年级阶段,学习内容和要求、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所要达到的能力,都与以往有所不同。历史事件的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历史教材的编撰也是有其经纬逻辑的。要紧扣课程标准,把握历史复习导向;深研中考说明。要分析教材框架、理清历史事件脉络,通过对书本中一个又一个历史事件的学习和分析,看清教材中每一章每一节编撰的用意。

2、重视标题,按章逐节。历史学科讲究系统性和连贯性,要学会把课本中的知识纵向排列、横向比较、甚至逆向推导。这样能够比较容易地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找准该历史事件的位置作用、影响大小,从而有利于我们记忆和理解。

3、认真阅读,留心细节。课文中的遣词造句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我们要尊重历史,用与书本中相同尺度的语言来讲述历史事实,切忌随意发挥,画蛇添足。要想取得好成绩,还要注意课本中页脚注释、补充段落和照片下面的小字所述内容。要做到这一点,细是基础,懂是关键,活是技能,从而达到用的目的。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习惯。把课本中的文字转变成一目了然的表格,使历史知识条理化、简单化、小专题化,可以很好地增强我们读题、解题、做题、答题的能力。

5、课堂以读议练为主.。课堂上教师讲课的内容,都是经过认真思考和准备的,重点、要点、难点分明,学生以听记为主。复习中,思考自查,学生则要以思考为要,找出自身的弱点、虚点和肓点。要从追求有趣的故事情节,提高为得出有用的历史经验。

6、既要掌握历史知识,也要学会考试技巧。一道结构完整的历史试题,通常由4个部分组成,即提示语、主干语、限定语、项目语,答题时要有意识地按照这4个方面去认真分解试题。答题书写要做到“四化”,即构思目标化、层次条理化、答案要点化、书写序号化。

第一轮:复习时间为三月下旬至五月下旬。复习内容为:依据课标,引导学生过好教材关。复习任务:课堂复习和练习尽量于考试说明保持一致性。学生在读好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完成课时练习,真正做到查漏补缺;教会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整体构建;教会学生读题审题,学会选择答题方向;重视书写和格式,提高应考能力。

利用1——3周复习中国近现代史,因为这部分内容中考所占比重最大,头绪多,知识点多,学生遗忘的也多,先从这里下手,就切入了重点和难点。

利用2周左右复习中国古代史,并穿插山西历史。

利用2课时复习世界古代史。

利用3周左右复习世界近现代史。

坚持以教材为中心,以单元模块为线索,以学生识记、创新思维为主导,精心设计复习训练题,快节奏大容量,落实课堂效率。具体复习模式:

第一步:依据知识网络,学生熟读教材,初步建立知识体系。

第二步:整合知识点,突破重难点,形成知识平台。

第三步:课堂训练,说写结合,提高应考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第四步:注重知识的迁移,建立知识间的纵横向联系。

第五步:课堂练习,量少质高,达到巩固和提高。

总之,历史科目的复习,没有定式,只有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捷径,来不得虚假,只有付出了汗水,才能进入它那充满无穷乐趣的殿堂。

为了莘莘学子实现九年以来的伟大理想与报复,为了父母谆谆教导与期望,为了xx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蒸蒸日上,我作为九年级的一名历史教师制定了如下的总复习计划,希望在其他老师与我的勤恳、勤奋、敬业与智慧之下,能为20xx年xx市xx学校中考再创佳绩。

(一)时间安排:

第1周: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单元~第4单元。

第2周: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单元~第3单元及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单元。

第3周: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单元~第5单元。

第4周: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单元~第5单元。

第5周:九年级世界历史上、下册。

(二)复习的具体步骤:

课上时间应该做到:

(1)按单元梳理知识脉络,夯实中考基础知识。

(2)分析每课中考热点、重点。

(3)学生记忆10分钟左右,夯实基础知识。

(4)课上测试以选择题和材料题为主。

(5)讲评试卷,查缺补漏。

(6)每单元集中测试,总结单元内容,弥补知识漏洞。

(1)早自习再现课上复习的基础知识。

(2)课间抓时间知识点测试。

(3)周周测试以基础知识为主。

(4)抓时间补习弱科生,促其全面发展。

(5)精选试题,面批面改。

(一)时间安排:第6周至第7周:

专题(一)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

专题(二)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专题(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专题(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专题(六)经济和社会生活科技与思想文化。

第8周至第9周:

专题(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专题(八)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专题(九)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十)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的建设与外交成就。

专题(十一)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0周至第11周:

专题(十二)欧美主要国家的巨变和第一次工业革命。

专题(十三)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无产阶级的斗争。

专题(十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

专题(十五)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

专题(十六)第二次世界大战。

专题(十七)二战后世界的发展变化和世界格局的演变。

专题(十八)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二)复习的具体步骤。

(1)按线索讲解历史知识将历史知识系统化、线索化,清晰明了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2)教师精选本专题知识性试题将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线索化。

(3)对筛选的试题做到面批面改。

(4)对本学科后进生的试题应更加关注、耐心辅导指明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

(5)专题训练时穿插时事政治热点、重点与难点训练与测试。

(一)时间安排:第12周至第15周:

综合复习与模拟练习、讲练结合重点解剖、重视答题技巧与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熟悉中考题型,掌握审题解题的方法与规律进一步查缺补漏。

(二)复习的具体步骤。

(1)分析试做三年中考题,进一步的揣摩中考考题走向。

(2)教师精选模拟试题做好模拟演练。

(3)及时辅导查缺补漏,使学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向中考挑战。

(4)认真研究“中考说明”和收集整理中考信息。

(5)面向全体学生,培尖扩优,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时间安排:第16周:自由复习、备战中考。

(1)重视基础知识的回顾、回归课本、熟悉教材防止知识的忘与陌生。

(2)穿插模拟训练。

(3)对学生进行考前辅导与心理调节,使学生有信心、有精力冲刺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