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电子版(十篇)

小编: 影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电子版篇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40分。每小题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请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到下面的表格内。)

15.公元纪年的特点是

(2)材料二中提到的“丝绸之路”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被开通出来?(2分)“丝绸之路”的

开通有何历史意义?(3分)

30.材料一 (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引自《魏书》

材料二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读后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你认为魏主是谁?(2分)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魏主的改革在当时的作用和影响?(4分)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l小题7分,第32小题6分,共13分)

3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短短十几载,却影响我国数千年。

(1)你知道秦朝建立的准确时间吗?(2分)

(2)为了巩固这个统一的王朝,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任举三例)(3分)

(3)虽有这些巩固统一的措施,还是扼制不住秦朝的速亡。请说出秦朝速亡的原因。(2分)

32.西汉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不亚于秦,为中华民族的辉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在西汉初期几位皇帝的努力整治下,很快出现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盛世景象,史称什么?(2分)

(2)你知道西汉最鼎盛时期的皇帝是谁吗?(1分)

(3)他在位时,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任举三例)(3分)

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电子版篇二选择题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是在何时完成的( )

a.南宋时期 b.隋唐时期 c.秦汉时期 d.明清时期

我国很早就有人到“南洋”谋生,从哪个朝代的后期开始,到南洋的人就更多了(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下面的史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

a.学习西方、变法通商的思想 b.固守传统、重商抑农的思想
c.夜郎自大,对外交流的思想 d.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的思想

明朝时设立的特务机构不包括( )

a.东厂 b.内务府 c.锦衣卫 d.西厂

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是一项英雄业绩,下列事件属于这一主题的是( )

①戚继光抗倭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

③郑和下西洋 ④雅克萨之战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赵州桥的设计者是 ( )

a.毕升 b.鲁班 c.蒯祥 d.李春

被郭沬若先生赞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皇帝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女皇武则天 d.唐玄宗

京剧是中国经典文化的代表之一,京剧形成于( )

a.18世纪末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期 d.20世纪中期

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 )

a.漳州 b.宁波
c.广州 d.云台山

一首《七子之歌·澳门》唱出了澳门人民渴望回归祖国的强烈心愿。历史上,霸占我国澳门300多年的殖民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葡萄牙 d.荷兰

在“情系玉树,大爱无疆”赈灾募捐晚会上,汉藏两族歌手同台演唱:“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西藏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始于(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假如你是唐朝时期的一名市民,你能看到的社会风貌有( )

①以诗会友,以茶会友

②长安城内分为市和坊

③在商业都市里看到精美的青瓷和漂亮的丝绸衣服

④在田野里看到农民用曲辕梨耕地(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神话小说《西游记》取材于下列哪一历史史实( )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玄奘西游

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情况是: ( )

①推广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以提高粮食产量

②太湖流域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粮仓

③宋代粮食产量的首位是小麦

④长江流域开始种植棉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标志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事件是( )

a.废丞相、设六部 b.在中央设置内阁
c.创立八旗制度 d.设军机处

下列我国朝代与时代特征的的搭配正确的是( )

①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夏商周时期

②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

③经济重心南移——秦汉时期

④统一国家的巩固与社会的危机——明清时期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清朝一个秀才清晨起来读书,忽见风吹书页翻动, 猛然来了诗兴,吟诗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结果后来被官府捉拿斩首。这一事件反映了清朝的( )

a.闭关锁国政策 b.大兴文字狱
c.设军机处 d.建立中央册封制度

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__、**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

a.盛京将军 b.伊犁将军
c.乌里雅苏台将军 d.驻藏大臣

假如你生活在宋朝,你不可能遇到的事是( )

a.饭桌上摆着香喷喷的占城稻米饭 b.听人讲岳飞的故事
c.用纸币“交子”购买货物 d.在家里阅读《红楼梦》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回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我国的四大发明中,在北宋发明的是( )

a.造纸术、印刷术 b.印刷术、指南针
c.指南针、火药 d.火药、造纸术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是对哪一个英雄人物的事迹的称赞( )

a.郑成功 b.郑和
c.戚继光 d.孙中山

假如你生活在唐朝盛世时期,你不可能做到的是( )

a.和朋友一起讨论《资治通鉴》 b.和朋友一起饮茶赋诗
c.去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 d.家中摆设唐三彩

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不包括( )

a.辽 b.西夏
c.金 d.蒙古

“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展示的学习主题是( )

a.弘扬佛法 b.民族融合 c.中外交往 d.开发南洋

下列史实中,不具有反抗外来侵略性质的是( )

a.文天祥抗元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雅克萨之战

郭靖和杨康是金庸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两个人物,请你分析它们的名字中“靖”“康”与哪一历史事件有直接?( )

a.西夏建立 b.澶渊之盟 c.金灭北宋 d.元朝建立

假如时光倒流,你来到宋代江南某大户人家做客,你不可能遇到( )

a.主人盛上占城稻米饭 b.主人家桌子上摆着瓷器茶水壶
c.主人邀请你去瓦肆游玩 d.主人的儿子们正在谈论郑成功收复台湾

小文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朝的中外交往”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史实中不正确的是( )

a.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 b.日本派遣唐使来华
c.鉴真东渡日本 d.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判断题

辨别改错题(下列文字中有四处错误,请把它找出来,并改正)(共4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科技文化辉煌灿烂。例如:春秋时期孟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唐朝诗歌繁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李白、杜甫、苏轼;北宋毕升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代表作《天工开物》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1)错误: ;改正:

(2)错误: ;改正:

(3)错误: ;改正:

(4)错误: ;改正: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江南为之盛国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请回答:

(1)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

(2)江南经济迅速得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3分)

(3)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3分)

唐朝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王朝,它们采取的对外政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有何影响?(6分)

(2)清朝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有何影响?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对外政策?(5分)

(3)从唐朝和清朝的对外政策的不同影响中,你能得到什么感想?(5分)

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电子版篇三

历史七年级期末测试试卷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历史中国历史七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于1月10日结束,试卷满分80分,考试时间70分钟,试卷共6页,分为闭卷题(60分)开卷题(20分)两部分,试卷批改完毕,现就一年三班为例,进行分析如下:

1、考试目的:

历史期末考试是检测本学期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能力,也是对在教教师的一次考核。在考核中,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诸种问题,以便日后教学予以加强。在考核中,使教师了解到教学中不足之处,以及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及加强的`问题,使日后的任教更加得当,为教师教学指明方向,为今后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2、考试成绩分析:

学生总数48

总分3717

平均分77

最高分94

最低分45

优秀人数10优秀率20.8%

及格人数44及格率100%

低下人数无

3、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闭卷题型:选择(20分);选词填空(10分);朝代接龙(5分);识图释图题(13分);材料解析题(6分);连线题(6分)。开卷题(20分)。

本次考试,试题内容灵活,难度适中,“死”的东西少,“活”的东西多,完全脱离了“死读书,读死书”的状态,熟练的掌握了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才能考出好成绩,二者缺一不可,基础知识掌握了未必能答出题,要想答出题必须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完完全全的考察了学生的能力。

本次试题很有特色。本次考试中(一)选择题,直接考书中的基础知识点,但是个别题在拐点儿弯之后才能答出知识点,这考核了教学目标之一——知识目标,考核基础知识,这对教学来说有益无弊,须知万丈高楼平地起,首要重视的就是基础。但以往“死读书”就能出成绩的日子一去不返复了,更多的考题需要利用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二者结合进行解答。(二)开卷题从当中反映出的问题:学生不会看题,也不会答题,两个问题答案不全,答题不全面,漏题是主要丢分点。这需要以后多加强平时习题的练习。(三)识图题考核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四)过程性评价没有统一的尺度,平时遇见的问题也很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本次试题,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舒展个人才情,突出了学以致用,通过身边的事物,提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今后教学打算:

在期末复习中,按学校规定制定了复习计划,但在考试后,仍然发现问题,这说明教学中仍有不足需改进。考试的方向就是今后教学的方向,我决定以后教学中:

①继续稳扎稳打,抓好基础知识教学;

②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及其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③学生不会答题,以后加强平时多做练习,训练答题思路。

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电子版篇四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山顶洞人比北京人在用火方面进步的地方是

a、使用天然火b、保存火种

c、照明、防寒d、人工取火

2、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于()

a、公元前四五千年b、公元前2070年

c、公元前16d、公元前771年

4、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a、元谋人b、北京人

c、山顶洞人d、蓝田人

5、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

a、黄帝时期 b、尧时期

c、舜时期 d、禹时期

6、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产生的`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7、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是()

a、世袭制b、宗法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8、公元前1046年周国通过( ),最后灭亡商朝,建立周朝。

a、城濮之战b、牧野之战

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

9、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群居生活b、使用工具

c、制造工具d、会使用火

10、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是()

a、群居生活b、氏族

c、公社d、部落

二、列举题(8分)

1、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二项世界性的贡献?(4分)

2、列举商周二件青铜器(4分)

三、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中华开国五千年,神舟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

(1)、材料中“轩辕“是谁?(2分)

(2)、材料中“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与哪个事件有关(2分)

(3)他们结成的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哪个民族?(2分)

(4)后人尊称他为什么?(2分)

(5)海外华人常常自豪地称自己为什么?(2分)

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电子版篇五

一、单项选择题(请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并将答案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我国境内发现的距今170万年的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2.某历史纪录片《半坡原始居民》,介绍了半坡人生活的历史信息。其中介绍错误的是( )

a.使用磨制石器生产 b.住着半地穴式房屋 c.种植粮食作物粟 d.生活在长江流域

3.4月5日上午,国家非遗——甲午()年清明浙江缙云海峡两岸共祭轩辕黄帝典礼在仙都黄帝祠宇举行。下列不属于黄帝所为的是( )

a.发明修盖房屋 b.制造车船 c.尝遍百草 d.驯养家畜

4.由“禅让”办法产生的部落联盟首领是( )

①炎帝 ②黄帝 ③禹 ④舜 ⑤尧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5.“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6.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

a.兵马俑 b.司母戊鼎 c.竹木简 d.青花瓷

7.殷商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

a.金文 b.小篆 c.甲骨文 d.刻画符号

8.《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 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

a.牧野之战 b.春秋争霸 c.楚汉之争 d.战国兼并

9.战国时期,发生在秦赵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是 (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城濮之战

10.商鞅在秦国哪一个国君的支持下变法( )

a.秦孝公 b.秦穆公 c.秦昭王 d.秦王嬴政

11.4月20日上午8点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我们为他们祈福的同时,自然不会忘记“四川成都平原上有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 下列历史人物中,主持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

a.禹 b.李冰 c.商鞅 d.李春

12.下列作品中,阐述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

a.《韩非子》 b.《墨子》 c.《论语》 d.《道德经》

1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

a.夏朝 b.秦朝 c.隋朝 d.清朝

14. 秦朝在地方实行的影响至今的行政管理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15.“楚汉战争”指的是( )

a.陈胜、吴广反秦的战争 b.楚国和汉朝之间的战争

c.项羽、刘邦与秦朝之间的战争 d.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的战争

17.东汉时期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 )

a.灌溉工具 b.冶铁工具 c.播种工具 d.纺织工具

18.可以从《史记》一书中查阅的史实有( )

①商汤灭夏 ②齐桓公称霸 ③商鞅变法 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9.x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昭君出塞 d.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

20. 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 b.鲜卑 c.蒙古 d.回纥

21.“草木皆兵”这一典故来源于( )

a.城濮之战 b.淝水之战 c.巨鹿之战 d.赤壁之战

22.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合称“五胡”的是( )

a.匈奴、鲜卑、羯、氐、蒙古 b. 匈奴、鲜卑、羯、氐、吐蕃

c. 匈奴、鲜卑、羯、氐、羌 d. 吐蕃、回纥、党项、鲜卑、蒙古

23.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和雕塑综合特点且与佛教盛行有关的是( )

a.王羲之的字 b.顾恺之的画 c.青铜器 d.石窟艺术

24.“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是《水经注》中对三峡的描述,它的作者是( )

a.郦道元 b.张衡 c.张仲景 d.贾思勰

2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

c.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 d.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二、非选择题(共4个题,共5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

材料二: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秦皇汉武”各指的是哪一历史人物?(2分)

(2)秦皇、汉武在思想统治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是什么?(4分)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目的是什么?(2分)

(3)材料二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 (2分)汉武帝采取了哪一措施解决这一问题?(2分)

27、(10分)初一某班二组学生 通过集体讨论,对七年级上册思想、科技、文化做出相应的总结,以便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对照学习,整理如下表格,请你将画线内容补充完整。

春秋 儒家

孔子 1、生平:春秋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思想方面:提出(1)__________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

2、教育方面:①因材施教(方法)②教育学生谦虚好学,温故知新(态度)

战国百家争鸣 墨家 ] 墨子 主张(2)_________________

道家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3)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类别 时期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成就或评价

文学 战国 屈原 著作 :《离骚》 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端午节的由来)

史学 西汉 司马迁 著作:《史记》 中国第一部(4)__________ 被称为“史家之绝唱”

书法 东晋 王羲之 著作:( 5)____________ “天下第一行书”

医学 东汉 张仲景 著作:《伤寒杂病论》

华佗 1、张仲景东汉末年最著名的医学家,后世尊称他为(6)__________。

2、华佗精于外科手术,发明(7) 。

造纸术 东汉

西汉时期用麻做纸,在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东汉(8)_________改进了造纸术。

地动仪 东汉

(9)__________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 能测定 地震方向。

雕塑 秦朝 秦汉时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位于陕西临潼,被誉为(10)__________________。

28、(13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ren 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三:据《北史》记载:“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

当降爵黜官……”

材料四: (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3分)

(3)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2分)

(4)材料三中魏主是谁?(2分)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魏主为促进民族融合推行了什么改革措施?(4分)

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电子版篇六

一、选择题

1.a 2.b 3.b 4.b 5.a 6.b 7.d 8.d 9.c 10.c

二、填空题

1.长城 灵渠 2.禹 商汤 周武王

3.周平王 东周 春秋 4.475 221

5.汉武 明帝 王景 6.220 魏 221 成都 蜀 222 建业

三、材料分析题

1.(1)“焚书坑儒”。

(2)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经》、《书经》以及诸子百家书,只有医药、卜筮和种植的书不烧。

(3)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问题:(1)①大量北方人口的南下,不仅补充了劳动力

②南迁人口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③带来了麦、菽等耐寒、耐旱作物④总之,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4分,每点1分)

(2)①材料三说明了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或我国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相互融合的情形)(2分);

②这位统治者是北魏孝文帝(1分)

(3)如:汉族人吃x疆羊肉串;汉族人吃涮羊肉;汉族人跳少数民族舞蹈;少数民族也说汉话;少数民族穿汉族服装;少数民族过春节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2分)

四、问答题

1.主要内容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

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电子版篇七

一、选择题

1.a 2.d 3.c 4.c 5.c 6.b 7.c 8.b 9.b 10.a

3、b 12.d 13.b 14.c 15.d 16.a 17.b 18.c 19.d 20.a

21.b 22.c 23.d 24.a 25.c

二、非选择题

26题.(1)秦皇:秦始皇(嬴政) 汉武:汉武帝(刘彻)

(2) ①秦:焚书坑儒,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给中国古代的文化造成严重的破坏。②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③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3)①诸侯势力强大 ②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权。

27题.(1)仁 (2)兼爱非攻 (3)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4)纪传体通史 (5) 《兰亭序》 (6) 医圣 (7) 麻沸散 (8) 蔡伦 (9) 张衡 (10) 世界第八大奇迹

28题.(1)、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或“从人烟稀少,不富裕 到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能结合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2)、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发展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人民的勤劳;政府的重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3)、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引进人才;引进先进技术;政府大力扶持等等。(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4)、北魏孝文帝。讲汉语、改汉姓。

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电子版篇八

一、选择题(10分)

1.我国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位于( )

a.云南 b.北京 c.陕西 d.河南

2.以下作物属于我国最早种植的有( )

a.水稻和小麦 b.水稻、粟 c.粟、小麦 d.黍和稻

3.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为司母戊鼎是何朝的?(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黄帝时

4.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是( )

a.巨鹿之战 b.楚汉之争 c.长平之战 d.马陵之战

5.汉武帝时,出使西域的是( )

a.张骞 b.卫青 c.霍去病 d.班超

6.最早主张实行“仁政”的是( )

a.孟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7.24个节气测定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8.以下战役不是以少胜多的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长平之战

9.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

a.《春秋》 b.《尚书》 c.《史记》 d.《汉书》

10.《兰亭序》的字体是( )

a.隶书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二、填空题(每空0.5分)

1.泰朝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而修筑了__________。同时开通了沟通湘水和离水的__________。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2.夏、商、西周三朝的建立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元前770年__________东迁洛邑,史称__________。东周分为__________和战国两个时期。

4.战国时期是从公元前_______年至公元前_______年。

5.两汉时期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建设,__________帝和东汉__________时,两汉大规模治理黄河,东汉时水利专家__________负责治理黄河。

6._______年,曹丕忘掉汉献帝,定国号__________,定都洛阳。_______年,刘备在_______称帝,国号汉,史称__________。_______年,孙权称帝,后定都__________。三国鼎立形成。

三、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7分)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秦官员,备皇帝顾问)七十人前为寿(祝酒)……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平民),……无辅拂(bì同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记载秦国历史的书)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掌握),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处死刑)。以古非今者族(灭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xíng脸上刺字)为城旦(罚作劳役)。所不去者(不焚烧的)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皇帝下令)曰:“可”。

——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后做了何事?(2分)

(2)要烧的书是哪些书?(2分)

(3)“焚书”起了什么作用?(3分)

2.材料一:“三国和西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第三次南迁浪潮。”

材料二:“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水稻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兼种……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材料三:“北魏时期,出现了“胡人汉食”和“汉人胡服”的现象”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一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第三次南迁浪潮。”与材料二中“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二者有什么关系?(3分)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历史上有一位北魏统治者为了顺应这种趋势,进行了改革。这位统治者是谁呢?(1分)

(3)这次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界限逐步缩小。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2分)

四、回答题

1.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4分)

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电子版篇九

一、选择理由:

七年级学生是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学习的头一年,他们在小学时没有接触过历史课,所以历史课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事物,因而对于他们来说培养学科兴趣就尤显重要,而且七年级又是初中三年的基础一年,因此选择七年级做试卷分析就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典型性。

二、试卷说明:

1、命题意图:历史学业考试试题本着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的原则,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考试不仅能够喜欢历史课程,而且可以通过考试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改进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方式,增强其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其学习质量和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命题范围:七年级历史下册1――11课内容。

3、命题依据:版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国历史》教科书

4、试题预期难度:0.70―0.80左右。

5、考试方式:闭卷

6、试卷结构: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7、试卷的价值取向: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每套试题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本套试题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四点:

①以大运河、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例如第2、12、26题。

②列举“贞观之治”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以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例如第3、8、9、24题。

③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例如第18、25题。

④了解宋代的节庆活动,从而让学生从中汲取传统节庆活动优秀的精华部分,丰富我们当代的社会生活。例如第23题。

三、试题结构:

1、试题数量及结构:

2、试题类型及分布:

从上表可以看出:

①预期难度与实际考试难度基本吻合。说明本次试题的信度和效度是合适的。

②川原和西山大部分学校平均分都能及格,有利于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历史学科地位的稳固。

③千渭初中的优秀率达到了将近45%,说明该校对历史学科教学重视,且该校教师基本上以区级以上教学能手或新秀为主,教师素质高也是重要原因。

2、试题优点

就7年级试题来说,优点是:

①出题人能紧扣课本,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能有效把握和指导平时的教学和学习;

②重难点突出,考查全面,准确,提问准确,并能联系现实,且题型多样;

③注重培养情感,试卷中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④试卷呈现方式出现新变化,出现了辨析题。就整体而言这套试卷,有助于对学生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提供指导,有利于增进7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展。

3、存在问题

当然本套试题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①试题存在互相提示现象;

②专业味道太浓;

③地方史知识渗透不够;

④识图题图印得不够清楚等。这将在以后命题中加以改进。

五、学生答题分析及今后教学方向:

1、学生基本功较差。书写不工整、不规范,错别字较多。应加大对学生文字基本功的训练。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张冠李戴现象较普遍。应利用图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熟记各种知识点,避免混淆。

3、时间类知识点的掌握不到位。应利用编歌谣等多种记忆方法,强化对这些重要时间知识点的记忆训练。

4、缺乏答题技巧,不能学以致用。这个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慢慢养成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

5、答题缺乏条理,知识点不明确。要引导学生培养条理清楚的答题习惯。

6、审题不明,归纳总结能力差,分析问题能力欠缺,导致答题不理想。还需在日常教学中,依照课程标准,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电子版篇十

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为了更好地安排下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在此特对期中历史试卷的考试情况进行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共三道题,分别为单选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共计100分。就试卷难易程度来说,这张卷子难易度适中。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题为选择题,主要考核的就是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基础知识点包括这些:课本上的图文如4题,考核唐朝都城长安的城市平面图;文本中每一课的具有总结性的小标题如3题,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是虚心纳谏、知人善任;还考查了相关的历史典故: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与哪个有关?总的来说,选择题的难度并不大。尽管试卷难度不大,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学生根本不重视这么课程,作为这么课程的任课教师,我认为学生出现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本人认为,任课老师再兢兢业业,学生手头没有配套的练习,这都很难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这们课程。因此借这个机会我想跟领导说说我的心声:给七年级的政、史、地、生都配上相应的资料吧。其次就是任课教师教学任务没有落到实处即没有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二答题共两个小题:

第1题,考查的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知识。知识点学生并不陌生,但材料是以图表的形式展现的,由于学生还没有具备一定的分析图表的能力,加之学生根本没有识记这个知识点,因而这道题的答题情况非常的糟糕。

第2小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知识。试题给出大运河的图片,结合图片来答题。这题考查的也是课本的基础知识,最后一个问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自由的发挥。因而这张卷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优越性即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就学生答题的情况分析,这道题的得分率不是很高,能够难道一半分数的同学不到一半的学生。基于这样的现实,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得调整自己的方法。

第三题为问答题即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唐朝经济繁荣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就题目来看,难度并不大,聪明的孩子能够从试卷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值得高兴的是,这道题大部分学生都动手写了,不再给老师留空白卷子。这道题12分,我认为这么大的分值,就单单一个问题,这不利于七年级的学生得分,希望以后七年级的最后一题能够分成几个小题来分析。

关于这次测验,学生的成绩分布主要有以下情况:

七年级三个班的历史科目及格率均不到百分之五十,每班的优秀率均不足百分之二十。面对这样的成绩,作为任课老师,我将采取一定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