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勺子的哈哈镜教案(精选9篇)

小编: 字海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勺子的哈哈镜教案篇一

这学期教科学课,是我第一次接触科学课。虽然在教科学课之前,我学习了课程标准,阅读了相关资料,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上好科学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首先,在理念上的转变。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得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其次,我发现:

1、科学课的主要内容,不仅综合了自然课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学内容。这样做更利于有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2、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3、由于文本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很强,在备课时,要充分想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所以,在备课时,我不仅要考虑到文本的内容,还要考虑到文本延伸到的内容,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以防上课时出现过多的学生质疑,而自己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

4、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铁的生锈。当然,虽然探究的过程在课外,老师不能看到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的指导更要及时、准确,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探究,得出结论。

5、及时帮助学生写出探究记录。在写探究记录时,指导学生把探究的过程写条理、清楚,把结论写明白,并提出自己还没有弄清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叫xxx,特别地好动,一次能够坚持坐一分钟就很不错了,不仅他自己没学什么东西还影响了别人,有时候真让人头痛。有一次我进教室上课,刚巧碰到音乐老师也在,她有些生气地说:“邵旭阳,你真的是经不起表扬!”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没多问就开始上课了。上课没多久,邵旭阳“老毛病”又犯了,我也气愤地说:“,邵旭阳难怪刚才音乐老师也说你经不起表扬!”谁知,他却大声地说:“你又没有表扬我!”我一震,这一句突如其来的无忌童言让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课后,邵旭阳的话一直在我耳边萦绕。想起来,平时我总觉得他调皮,的确很少表扬他。从今天这件小事看来他还是挺在乎老师的表扬和肯定的。是xxx啊,调皮的学生也是学生,和大家一样都希望得到赏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他比其他小朋友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吧——因为调皮,平时挨的批评肯定不少。我以前忽视了这一点,于是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调整方式。

从那以后,在课堂上,只要看到他认真听讲或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就马上进行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点小小的进步。但毕竟小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较差,要想在很短时间内把坏习惯全部改掉是不现实的。所以遇到他上课又很不认真,小动作不断,对要掌握的知识模模糊糊的情况,我并不灰心,因为我知道这种学生是需要时间磨的,也需要很大的耐心。我坚信,只要坚持把赏识教育的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一定能取得成功。哲人曾经说过,“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训斥只会压抑心灵,只有欣赏,激励才能开发人的潜能。希望通过我的不断努力,以及与家长,其他老师的配合,来慢慢地改造这个孩子,让他得到很好的发展。虽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我会坚持。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教学重点是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克服依赖思想。教学难点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我用图片导入,出示一张鸟妈妈喂小鸟的图片,提出一个小问题“小鸟能不能一直依靠妈妈”,小鸟要学飞,自己去找食物,从而揭示课题。课件再出示一张图片,小朋友穿衣穿袜穿鞋,使他们对哪些自己的事情有一些明确,通过介绍一个小朋友,一天中做了很多事,进一步明确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我们自己的事情,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所以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紧接着让小朋友讨论为什么不会的事情要学着做。为了说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我准备了一个童话故事《懒惰的毛迪》,使学生知道如果自己的事自己不会做,又不学,总依赖别人,一旦离开别人就没法生活。不仅自己要吃苦头,别人也不喜欢你。自己的事一定要自己做,不会就学,从小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小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再请两个同学上来表演小品《明明的早晨》,对懒惰的明明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实践活动,一项是整理书包,全班参与,一项是穿衣服比赛,每组选一个,其他学生做裁判。比赛结束后我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张劳动卡,让学生对自己平时的行为进行评估。最后在《劳动最光荣》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整节课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展开活动,多种教学方式实现课堂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自主发展。教学设计中通过观察、讨论、谈话、听故事、比赛等多角度地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感悟。学生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中实际体会了良好生活习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愉悦。

勺子的哈哈镜教案篇二

我执教的这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前面已经提及,重点是让学生经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运动对呼吸和心跳的影响,难点是如何采集比较准确的数据。本节课由于实验难度大,资料多,所以我在设计时只上了前一个部分的资料“测量呼吸和心跳”,把“呼吸为什么会加快”放在下一课去上。

导课时,我提出问题:“运动时,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说出了很多身体的变化,其中,有的学生谈到呼吸和心跳的变化。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紧之后问:“人在运动时,呼吸和心跳比平静时快多少怎样明白让学生自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要准确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之后就提出怎样测量呼吸和心跳测量时应当注意什么呢教师先让学生说自我的想法,然后再给予补充。

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否发现呼吸和心的变化规律,取决于对数据的分析,而如何科学、准确地采集数据,又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据的分析,所以,准确地采集数据成为摆在师生面前的一道难题,而难题当中还有一个难点,即学生要采集的数据必须是同一时间段的,也就是说,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必须是相同一分钟里的,否则,测量一分钟的呼吸次数,再测量一分钟心跳的次数,这两个数据显然是不科学的。可是,让学生一个人既要测呼吸,又要测心跳,是无法完成的,于是,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部分学生测量呼吸,一部分学生测量心跳,教师则帮忙学生计时。测量时要求学生都把眼睛闭上,这样,能够减少学生分散注意力。从测量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采集的数据接近实际情景。仅有一组同学的数据不够科学。

由于学生采集的数据比较科学、准确,所以,在接下来对三组数据的分析中,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呼吸和心跳变化的规律,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应当说,本节课基本突破了难点,所以学生在对数据的分析上就显得十分简便,很好地突出了重点,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但在分析哪个运动后呼吸和心跳恢复得快这个问题时,教师反复强调了一个个数据,显得太罗嗦了。

上完课之后,我回忆了一下,觉得在对难点的突破时,教师还是说的过多,教师的语言不是十分的精练。另外,在学生测量记录后就立刻把记录表贴到黑板上了,在这个环节时本来应当让学生先在各自的小组里对照测量到的数据先进行一个分析比较,这样在之后的全班交流时效果会更好一些。

勺子的哈哈镜教案篇三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科学课中演示实验的教学反思

重点还应该突出,每一个实验必须要完整。怎样提问题。引导观察,怎样突出重点,在演示过程中要层次分明。才能突出重点。突出重点应明确现象间的关系。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

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三个原则

科学课是少年儿童了解自然现象、探索自然科学规律的启蒙学科。怎样能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呢?我校在积极的教学探索研究中认为:一、要注重“实效性”原则。首先,教师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揭示的自然现象复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他们心中的一个个谜团需要教师去解决。教师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才能踏踏实实地教育学生,才不至于想当然主观臆断地去解释自然现象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才能将自己的教学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基础,才能传授给学生真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性,教师还应该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获取、掌握最新的科学信息,给学生一个圆满的说法。例如:学生知道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但珠穆朗玛峰每年仍在以1厘米左右的速度上升,若干年后,这个高度肯定会发生变化。而且,这个数据是相对于现在的测量技术而言的,以后随着测量技术的提高,也肯定会有更精确的数据。

其次,科学课堂教学要“实际”。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向学生展示实物,出示直观教具。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由于农村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有限,视野较狭窄,对许多自然界生物和一些科学现象不曾见到,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向学生展示或再现实物、如学习“岩石’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岩石标本,加深第一感官印象。

再次,科学教学演示实验要“落实”.教师要认真做好实验操作。一方面,要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维、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认识自然规律。同时,也通过实验操作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奋点,把注入式的教学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把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变为主动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促使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一致,不仅使学生的技能得到训练.强化了新知识的掌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理解、记忆、创造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又为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在教学水的浮力时,让学生通过在水中压木块和用橡皮筋吊石块,认识到水有浮力,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在水中无论是上浮的还是下沉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浮力。

二、要贯穿“灵活性”原则。

小学科学教学由于它涉及的知识面广,涉及的事物也繁杂多样,不仅有事物表面的认识,更有对事物本质的探讨。因此,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要想小学科学课教学富有成效,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要“活”。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出发,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加以引导。如可以用玩游戏的方法去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气氛,感染学生。

其次,教学的手段要“活”。小学生的思维是通过声音色彩图像等具体形象来感知的。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片、挂图、实物、投影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去进行直观教学和辅助教学。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也容易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

再次.科学课堂教学形式要“活”。科学课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书面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自然科学实践活动,如动员学生参加种植、养殖劳动,进行植物标本的手工制作,走出校门进行自然水域的污染调查等等。如在教学两栖动物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真实的青蛙和蟾蜍的外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再通过幻灯了解它们在繁殖和生长发育方面的共同特征,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在引导学生搞校外调查活动时,学生还根据当地的生活特点提出:鸭粪对自然水域的污染等调查报告。

三、要把握“拓展性”原则。

小学科学涵盖了中学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它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现象及规律的启蒙学科。教学中,不能只是就本教本,而是要加以引申,适时地去发散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表现为:

首先,要拓展思维。教师不仅是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努力地去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问,勤于思考。要对大自然的万事万物进行大胆设问,赞赏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次,要拓展知识面。知识是在认知中产生的,更是人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表现。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高有低,知识掌握也有差异,教师可以将课内的探讨延续到课外,在自然活动中拓宽视野,拓展知识面,以解决学生课堂上“吃不饱”的问题。如由于条件的限制,学校有关天文、野生动物等方面的器材或实物短缺,要上好这些课,除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外,还要组织孩子们去参观天文台、科技馆、野生动物园等。教师还要积极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为教学服务,实在不够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也要让孩子们多观看些录象或图片。

再次,要拓展课堂。教学中我们当然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但自然课教学内容多,知识面广,知识点多,甚至有的实验准备时间长,因而仅仅靠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去拓展课堂。

拓展科学课堂教学:(一)要认真上好科学活动课。科学活动课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指南针的制作和应用、组织种植、养殖劳动等活动课都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二)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积极开展课外兴趣活动,这也有助于同学们掌握和运用自然知识去探索自然规律,培养学生从小就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本领,长大后以适应先进生产力的需要。例如,在教学宇宙知识时,有学生问“太阳系究竟有几大行星”?我给学生的解释是:“目前我们能确定的是九大行星。有些科学家在冥王星以外又找到一些大行星,这些星星是其它行星的卫星,还是太阳的大行星呢?科学家们还在积极地证实,希望同学们也积极地去寻找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回顾科学走过的历程,就如同经历一次次惊险刺激的探险。不亲自参与,你永远无法体会其中的乐趣。”

勺子的哈哈镜教案篇四

古人曾说:;如果你贫穷,你会改变,如果你改变,你会灵活,如果你通过,你会持续很长时间,“我们怎样才能改变它?改变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于反思。如何反思?作为一名从事科学教学的教师,他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还要善于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第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如何反思小学科学教学。

教学反思能否真正发挥反思的作用,取决于能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助于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科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要求教师拥有更广泛的知识储备,因为科学涉及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和宇宙等许多领域,需要更充分的课前准备,因为科学学习需要结构化的探究材料和小组合作。在科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生已经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新旧教学观念必然发生冲突。作为教师,他们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快速改变;反思”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从而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构成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而是学生不断理解和内化的一个漫长过程。更重要的是,早期科学教育在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构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了形成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生的科学启蒙阶段即小学阶段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尤为重要。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的魅力,而且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构成影响学生生活的能力。

从上述观点来看;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捷径。因此,教师必须总结我的成长公式:成长=体验反思,并理解教学反思对教师的重要性。

虽然目前的科学课没有语文课和数学课那样受到社会的重视,但教师的反思也是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师不能进入以下误区:

(1)过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这是许多学习方法之一。显然,这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科学课堂的有效学习需要整合不同的学习方法,并将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科学实验课应侧重于探究活动,科学调查课应侧重于观察,科学阅读讨论课应侧重于阅读和讨论。

(2)过度追求学生自主探究产生的知识。

新课程强调知识的构成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知识都应该由学生去探索,这是完全不现实的,因为有些知识受到学生经验、设备、条件、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探索。

(3)过于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科学概念的构成。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科学概念的构成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概念的构成依赖于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科学材料。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能脱离科学材料进行。

根据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规律和评价体系,教学反思一般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教材的有序性、教学结构的完整性、,教学方法的准确性、学生参与的进取性、反馈和纠正的及时性等。为了使教学反思深入有效,我认为没有必要涵盖所有方面。根据理科课程的特点,我们应主要进行以下几点思考。

(1)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否掌握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备课时,教师应仔细分析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所在。课后反思时,要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恰当,知识在教材中的位置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是否在教学预设中成功突破。

(2)活动设计是否严谨、科学。科学课的概念构成必须依靠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和探索的技能,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格性和科学性必须成为教师课后认真反思的重点。

(3)材料的准备和呈现时间是否合适。科学课的学习需要一系列探究性材料的帮助。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否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准备的,所提供的材料之间是否有具体的联系,它们在相互作用后是否能反映事物的相关科学概念和规律是指所提供的材料是否具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性材料的呈现时间也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材料的关注往往会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恰当地呈现材料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探索热情。

(4)探讨团队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学课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小组合作,但大多数小组活动表面上看起来很活跃,但很肤浅,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注重活动的形式,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群体内部分工不明确。因此,小组活动的设计,在明确分工和确定目标的基础上,首先研究学生思维的深度,然后研究活动的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不能搞形式主义,失去本质内涵。

总之,作为一名农村科学教师,只要理解反思的重要性,不陷入反思的误区,认真、正确地反思,就能够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改变、沟通、持久,使科学教育教学工作迈上新台阶。

勺子的哈哈镜教案篇五

“摩擦起电”是教师在“做中学”的思想指导下预设的一个科学活动。通过“观察——探究原因——猜想——验证——新的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达”,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讨论与实践并在探究中获得快乐与成长。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识别一对经摩擦能产生静电的材料、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能够想出各种办法记录下实验结果,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注意贯彻“做中学”的思想,引导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且互相交流,取得的效果还不错:

一、小游戏——“小纸片被吸起来了”(用绸布快速地摩擦塑料小棒,小棒吸起了小纸片):首先通过这个游戏,激起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小纸片怎么被吸起来的呢?孩子们被游戏吸引住了,纷纷做出了不同的猜测:有的说塑料小棒上有胶水;有的猜绸布是湿的……但经过验证,这些“原因”都不成立。小来说:“爸爸对我说过,因为布上带电所以能吸小纸片。”虽然他说得不准确但已经有些接近原理了。当我总结小棒在布上来回摩擦就会产生静电、小棒就能把小纸片吸上来时,孩子们已经对这个游戏“跃跃欲试”了。

二、猜一猜——“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吸起小纸片”:经过对游戏的尝试,孩子们对“摩擦起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我提出新的问题帮助孩子们进一步探索“除了塑料小棒,什么东西用绸布摩擦之后也可以吸起小纸片呢?”孩子们做出了大胆的猜想:铅笔、尺子、橡皮、彩纸、积木、磁铁、玻璃、吸管等等。我鼓励孩子们将猜想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到科学区验证自己的想法,孩子们高兴地去尝试了。

三、试一试——“看看我的想法对不对”:经过猜想验证,孩子们在老师提前准备好的记录表上“记录”实验结果。在他们的记录中,有的方法很有创意。像阳阳在记录塑料尺子和绸布摩擦后能吸小纸片时,首先在记录纸上画个长方形并标上1234等数字代表尺子,后面画个笑脸代表自己的猜想是对的,多有意思啊!

四、新发现——“我穿衣服时找到了静电”:活动并不是一天两天就结束而是持续地进行着,孩子们的猜想越来越多并基本了解了“摩擦起电”这一现象。有的家长也很感兴趣,参与到活动中来。含含的爸爸周一早上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说,晚上脱毛衣会听到“嘶啦”的声音,早上穿毛衣头发竖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资料的搜集与讨论,大家知道原来是毛衣和头发摩擦产生了静电。孩子们的发现越来越多,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新的问题,记录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有趣。围绕记录,我们又展开了交流与讨论,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怎样记录新发现——“我可以画出来”:孩子们探索的范围越来越大、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记录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但记录的目的不变,就是让自己也让大家看明白实验的结果。我鼓励孩子们用各种方法记录,很多孩子选择了绘画的方式。粼粼在记录纸左侧画了一件毛衣、中间画了一个头发竖着的小孩、右侧画了两个钩并解释说:“因为我和牛牛都试过了、都成功了,所以画上两个钩。”从孩子的记录与表达中不难看出,孩子已经有了建立科学记录的意识,验证的活动可以深入地开展下去。

六、交流与讨论——“我们的发现”:最后,将孩子们的猜想和实验验证的记录都展示到了主题墙上,孩子们可以查看自己或同伴的记录,重温实验经历或找寻不一样的实验方法,形成了互相学习的好氛围。

不过,活动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于在以后的活动中注意改进:

1、没有及时为孩子们创设交流讨论的条件。“做中学”科学活动强调科学教育和语言教育的关系,要求儿童在科学活动中用尽可能多的词语、尽可能准确的语句来表达真实的探究过程,包括描述、假说、推理、证明、总结和归纳。虽然活动持续进行的时间比较长,但交流与讨论活动本应该重视起来并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因为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但又不可能集中到一个环节完成。其实,从最初的猜想就应该为孩子们创设主题墙鼓励孩子互相交流、讨论。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也应一直重视交流与讨论。因为,交流表达不仅能培养孩子倾听和尊重别人意见的习惯以及合作的精神,而且有利于深入认识所探究的问题;讨论则为同伴质疑提供了机会,使孩子们能得出结论或发现新问题。

2、活动的尾声阶段,老师看到孩子们的记录,没有及时组织小组间进行分享活动并设计一张集体记录表。如果每个孩子拿着自己的记录表把自己所用的材料以及实验结果与其他幼儿分享后将其记录在集体记录表中,就同时为延续实验和验证活动打下了基础。

3、活动开展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有的家长已经对活动表示出有兴趣,如含含的爸爸提出穿脱毛衣有静电产生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这时,应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不仅能带动孩子们,而且家长会更积极地帮孩子提供更加丰富的实验材料并和孩子一起探索下去、共同体验科学探索的快乐。同时,也有利于家长更理解老师预设这个活动的目的、理解孩子们积极探索的原因,有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

勺子的哈哈镜教案篇六

时间转辗来到腊月,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静下心来“磨刀”,为明年的教学开展梳通阻碍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正是出于这种想法,教学的工作总结、反思更为重要。我总结以下几点:

现在的新课程,很多老师都感觉到处理教材有一定的难度。内容形式多样,活动性、操作性的内容占教材绝大部分比例。面对这种情况,我一是通过个人自学和集体讨论学习相结合形式学习新课程理论,充实头脑,深刻把握课标精神内涵;二是通过网络收看新课程解读、新课程讲座等专题影片,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做到融会贯通;三是提高网络研修、个人自省的方式,在网络上与教材交流群中的教师商讨每课中的疑问和教学设计,利用读科学课杂志的机会,了解同行们对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策略,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学各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本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不去钻研教材,了解学情,解决教法、学法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课一定是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浓厚了。为了保持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一方面我努力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另一方面,力求以最优的.教学设计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了寻求最好的教学设计,我一是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差异,在课堂提问、布置练习时留有不同层次的问题,再次就是把握每课的重难点,力求人人掌握重点知识,绝大部分能突破难点,让学生能较轻松地掌握知识。为了能让学生更全面深刻认识科学知识,认识科学事物变化中的规律,在开学初就开始发动学生找备用实验器材、材料,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掌握知识效果也较好。

勺子的哈哈镜教案篇七

日前参加区科学学科组活动,观摩了大班科学《蜗牛》这一活动。活动积极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以观察、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能够在自主的空间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经历一次“小小科学家”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认真地观察、探究、交流,获得并丰富了有关蜗牛的相关知识经验,整个活动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活动的一开始,教师便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在哪些地方能找到蜗牛?”、“蜗牛生活在哪里?”以此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热情。然后用“你们还想知道蜗牛的一些什么?”这个问题导入学习,从而让幼儿产生了动手实验探究的欲望。

科学活动要以幼儿的主动探究为核心。本活动中,教师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样的`理念。在探究蜗牛秘密的活动中,教师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探究自主性。从时间上来说,保证了幼儿探索的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孩子,使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落实在了课堂上。从幼儿的反映来看,他们对蜗牛的认识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个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的都各不相同,他们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并在同伴互学中拓展了经验。

在幼儿探究过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了蜗牛的身体构造、爬行、饮食及繁殖的影像,以此助推幼儿的探究热情。使孩子们对蜗牛的身体各部分的构造、蜗牛到底是怎样生活和运动的等各方面,有了一个直观感性和全面的认识。这也让孩子们对蜗牛的了解不只是局限于在课堂上观察到的,并让他们对蜗牛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讨论的气氛热烈,探究热情也在延续着。

纵观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课前让幼儿亲自寻找、收集蜗牛,感受其乐趣,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把经历学习的过程还给幼儿,让他们在个体和集体的探究、交流等过程中,主动观察与发现,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3、教师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参与者。活动中,教师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始终把幼儿推在前面,鼓励幼儿进行自主的观察、交流和分享,从而获取了相关经验。

值得商讨的地方:1、课堂环节的预设如何与课堂中的生成进行有效的整合。2、教师在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如何高效、合理。

这些问题还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深入探讨。

勺子的哈哈镜教案篇八

细节一:孩子们,我们都有一双眼睛,那谁来告诉我,我们的眼睛能干什么?(能看见很多东西,能看见爸爸妈妈;能看见漂亮的花;能看动画片)。如果在晚上、在黑暗的地方,我们还能看见东西吗?(能看见烟花)如果是全黑的地方呢?(能看到外面有灯的房子,很漂亮的)那如果都没有灯还能看到吗?(能看到汽车在灯在亮)那如果什么灯都没有,全部是黑色的,你能看到东西吗?(能看见星星和月亮)

细节二:有种动物的眼睛在越黑的'情况下,就越能看见东西,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人)我说的是动物哦,谁再来猜一猜(小猫)对了,那谁来说说为什么小猫的眼睛在黑暗的地方能看得很清楚呢?(因为小猫要捉老鼠)那老鼠都是什么时候出来偷东西吃的(晚上)那谁再来完整的说一说为什么小猫的眼睛地黑暗的地方能看得清楚呢?(因为它晚上要出来去捉老鼠)。那像猫这样的小动物还有谁呢?(猫头鹰)对呀,猫头鹰也要在晚上出来捕食物吃。

在细节一中我们在“如果在晚上、在黑暗的地方我们还看见东西吗?”这个问题上停留了很长一顿时间,其实我想请幼儿说出到了晚上黑暗的地方我们都看不见东西,这时再提出小猫的厉害。但是发现我们班的孩子由于在灯光的影响下,一直都说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即使我强调,在没有灯的情况下还能不能看见,他们还是能说出能看到星星和月亮。如果我换种问法“在晚上、黑暗的地方我们还能不能看见很小很小的东西”,或许这样孩子们的回答就不会这样了。

本次科学活动《动物的眼睛》是想让孩子们了解动物眼睛的有趣和奇特,并初步感知动物眼睛的特点与其生存能力之间有关系。本次活动我们从孩子们最熟悉的小猫开始,慢慢过渡蜻蜓、老鹰等其他的动物,并让幼儿知道动物的眼睛和我们的不一样,有长很多眼睛的动物、有看得很远的小动物、还有转方向的小动物等等。

勺子的哈哈镜教案篇九

科学活动《我的关节会表演》这个教学活动是《从头到脚》这个主题中的一个教学内容,在这次的双高课的教学中,我选择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听了一个省级送教下乡活动中的一节公开课后得到的启发,这位执教的老师能把这样一个比较枯燥的教学活动上的如此的精彩,使我受益匪浅,所以这次的双高课正好也是这个主题中的教学内容,于是,我就决定把这个内容搬过来,试着也来尝试一下,感觉一下自己在执教后的效果。

在设计教案时,我首先对这个老师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回忆,然后找到听课笔记进行回忆和笔记的对比,看看整个的教学过程是否相似,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教学设想和班上孩子的水平进行教案的设计。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用一个电视节目中的一个大型游戏《墙来了》引出课题,让孩子们做做游戏,感觉一下身体和手臂的灵活性,再提供给孩子每人两个纸盒,把纸盒套在手臂上再做同样的动作,体验一下套上纸盒和没套上纸盒在做动作时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从而得出结论:没套上纸盒手臂做动作是非常灵活的,套上了纸盒手臂做动作就不灵活了。在此基础上向幼儿提问:我们身体为什么这么灵活的秘密在哪里?从而得出因为我们身体有关节,关节的主要特征是能伸直、能弯曲、能转动,因为有了关节,所以我们的身体才会这样的灵活。再进行生活经验的回忆,我们在生活中关节帮助我们做了哪些事情,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最后这个环节我还是回到开头的游戏《墙来了》,不同的是我采用了课件,在视频和音响的共同作用下,孩子们在游戏时的兴趣比刚开始时游戏的兴趣要高。整个教学活动,孩子们的兴趣是比较浓的。

现在上完了课静下心来,仔细回顾整个的教学活动,感觉到一个枯燥乏味的科学活动能够让在孩子们充满兴趣和欢乐的情景中开展活动,这完全得益于游戏,孩子们在游戏的情景中获得知识、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充分符合《纲要》中指出的: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要依赖游戏,何况是枯燥的科学知识呢?幼儿在科学游戏中获得相关科学知识,如果询问幼儿喜欢科学游戏吗?每个人都会回答“喜欢”,原因就是科学游戏可以动手玩,“玩”是游戏的主旋律。在“玩”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双手和大脑的并用。就如陶行知先生的《手脑相长歌》所说:“人有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玩不仅仅要玩的热闹,还要玩的有效,有效地激发幼儿思维的火花,从而获取经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