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小编: 曹czj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课堂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课堂培训心得体会篇一

大兴安岭实验中学(西校区)

王玉杰

二〇一三年八月二十五日

“高效课堂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大兴安岭实验中学(西校区) 王玉杰

20xx年8月23日至24日,在我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安排下,我参加了“高效课堂专题”培训,听取了几位资深教师对于打造高效课堂的理论与经验介绍,我的内心深有触动,深有启发。

一、教师以人为本,充分相信学生

学生只有在课堂上真正拥有了时间和空间,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是自主学习。我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尽管并不完全是老师“满堂灌”,但是学生并没有完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只是被动地听。这样就大大地助长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和懒惰心理。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大胆地讲,大胆地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二、让鼓励教育推动课堂的有效高效发展

课堂上鼓励每一位学生都要参与讨论,尽量给更多的孩子以表现的机会,大家可以主动争取发言,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的学习有了兴趣,就有了热情,有了热情学习成绩自然也就上来了。

我觉得今后我们的课堂要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亲切、和谐的氛围,给课堂创造一种群体的感情氛围,使师生产生共鸣。今后在课堂上,注意到用自己真诚的心,亲切的教态来组织课堂,来感染每一位同学。

听了王敏勤教授的“打造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怎样进行三级建模”专题讲座,使我感受颇深。

1.立体导入 知识梳理 2.复习测试 发现问题

3.疑难点拨 考点攻略 4.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听了王敏勤教授的“怎样听课与评课”专题讲座,使我受益匪浅。

本是平面的,课堂是立体的;书本是静止的,课堂是灵动的。一堂课要听的方面很多,但主要是关注三方面的事情:关注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方法是否合理适当,关注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引导是否准确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否扎实有效。这三个方面也对应了讲课人在备课时的三备:备教法、备教材、备学生。评课前要考虑三个问题:你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你对所听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是否熟悉和了解;你是否认真记录了讲课者的每个教学环节并作出评价。王教授指出了我们日常教学管理中听课与评课应注意的环节,方法具体,使我们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一、不能做到完全放手学生,总存在这样那样的担心,担心学生不能充分挖掘各知识点,担心学生不能将学习方法概括总结到一定的高度,担心学生讲解展示时浪费时间,讲不到点儿上,担心学生自学时知识脉络归纳不全„„高校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和发展学生,并结合课堂实际不断加以改变和完善。

二、没能充分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在班级中,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兴趣不高,针对这一点,我采纳王敏勤教授的建议,将趣味元素带进课堂,并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不断激励学生,从而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

三、学生在课堂上要积极参与。在高效课堂的教学中,必须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全身心的全程参与,即参与自学,参与研讨,参与展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当中要互教互学,学生不仅在学,而且在教,整个过程是互动的。

四、学生要做到认真倾听。课堂上,部分学生缺乏倾听的品质和习惯。而合作学习的前提就是要学会倾听。因而我要在自己的语言上多下功夫,多给学生留悬念,让他们产生兴趣,并及时鼓励、评价。

总之,参加了培训,就不能只停留在心动的层次上,而要立即投入到行动中。在此次高效课堂改革中,我的教学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离高效课堂距离越来越近。让学生们的潜能在课堂上超常的释放出来,让学生们的思维在课堂上动起来,学生的灵感生发出来,课堂精彩起来!

教师课堂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课堂培训心得体会篇二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提升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为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纷纷组织教师课堂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最近,我参加了一次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课堂培训,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这次培训心得体会的总结。

首先,这次培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在培训中,专家详细讲解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听讲师的介绍和交流讨论,我明白了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新课程改革也强调跨学科的教学和综合素养的培养,这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其次,培训中展示的典型课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培训中,教师代表们轮番上台展示了自己精心设计的课程。我看到其中一位老师以生动诙谐的语言进行教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课堂上气氛活跃;还有一位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出了富有创意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些课例给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好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参与,还要注重教师的创新和实践,让课堂既有知识的传递又有学生的体验。

再次,培训中的教师互动交流让我受益匪浅。在培训中,我们分组进行了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了不同学校不同地区教师面临的教学问题和挑战,也听到了其他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解决方法。这使我受益良多,不仅增加了我对教学的认识,还让我有机会借鉴他人的经验,提高了我的教学能力。

此外,培训中的专家讲座让我收获颇丰。在专家的讲座中,我学习到了许多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专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施要点,既解释了其中的理论逻辑,又给出了一些实际操作的建议。这些专家的分享不仅帮助我加深了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也让我了解到了前沿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最后,这次培训使我深刻认识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在教育改革和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将继续参加各类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在这次教师课堂培训中,我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和启发。培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实施要求,展示的典型课例激发了我的教学创新意识,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专家的讲座让我拓宽了教学视野和知识面。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我能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师课堂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课堂培训心得体会篇三

本次培训共参观了五所学校,每所学校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这些校园环境幽雅、文化气息浓厚。从校园各个区域的设计到走廊的布置都显得那么地精雕细琢。无不透出学校的构思巧妙、匠心独具。参观这些富有人文文化布置的精品校园,令人驻足,也令人留恋。相信学生在这样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中学习成长 ,定会受的迁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先后参观学习了xx二中的“271”教学模式和其他学校的“345”教学模式,这两个教学模式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自主、探究和高效。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并不一定要遵循某种模式,只要是适合我们的学生、适合我们的课堂,只要是高效的就是最好的教学模式。

纵观所观摩的课堂都用到了导学案和小组合作这两辆马车。如何使用好这两辆马车是课堂高效的关键。首先,导学案的编写要实用可行,要围绕目标,要体现自主探究和高效。其次,小组的建立要体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要注重小组成员特别是小组长的培训,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xx中学的xx校长谈到让课程适应学生这一观点我非常赞同。只有发现了学生的需求、发现了学生的困惑、发现了学生的未来,才会培养出具有大家风范、具有人文底蕴、具有科学精神,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

大量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加之综合分析阅读必需在课内,因此语文主题学习将是最好的方式,通过让学生读透类文章把握类方法写会类文体。

总之,本次xx之行时间虽然短暂却使我获益匪浅,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将学到的新理念运用到教学中。

教师课堂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课堂培训心得体会篇四

课堂思政教师培训是为了提高思政教育质量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身为一名教师,我参与了这次培训,并深受启发和感受。在这场培训中,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这些知识不仅将对我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还为我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在此,我想分享我的培训心得体会,以期能够对更多教师有所帮助。

第二段:详述体会

在培训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思政的本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教育要在树立正确观念、提高自我意识、增强情感共鸣等方面着手。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们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如果我们能够认真贯彻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增强学生自我修养,我们的教育事业将会得到长足发展。

在培训中,我还学习了如何在教学中注重全面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教学质量评估的结果,我们得知大部分教师注重的是课堂上的教学效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忽视,导致教学内容难以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在这个时代,学生的自身思想有很多的宣泄方式,例如短视频平台、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再是单向度的,而需更多地进行互动沟通。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我们要以学生成长为出发点,来倾听学生的内心呼声,让教学形式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第三段:进一步探讨

在思政教育中,对教师的思想修养具有很高的要求。教师需具备一定社会责任感,具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能力。首先,教师需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和和谐的心态,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发挥平衡作用。同时教师也需要秉着平等的原则与学生沟通,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想法,在学生异常发展中亦要尽力为其牵线搭桥,提升其发展能力和自信心。而教师需承认自己在身体、信仰、文化、经济等方面存在不同,这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识别错误人生观的能力。如此种因素的影响更要引起教师对其本身的思考和反思,自我学习、自我修养才能在思政教育中做到行走合理、自信尊袓。

第四段:结合实际案例

在培训中,我们还学习了一些优秀的案例,这些案例深刻地阐述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例如,某校在开展专题教育课程的过程中,选用了《思辨与批判性思维》的教程,该课程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专题教育课程之前,学校征求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需求和心理状态。在学生的学习中,校方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学习平台和材料,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通过这一思政教育的案例,我们不仅能够体会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从中领悟到开展思政教育的正确方法和策略。

第五段:总结

课堂思政教师培训是锤炼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这次培训中,我受益匪浅,潜心领悟,并启示我以后的教育道路。作为一名教育者,除了注重学生的学业,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学业以外的一些能力,例如自我管理、社交能力、人生规划等。我们应该始终牢记着这点,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人才。

教师课堂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课堂培训心得体会篇五

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一个长16米、宽12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给出你的设计。 ”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字母表示数”中的第一课“a能表示什么”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代数式”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又如“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的切口图形是什么?”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3、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我曾经布置这样的作业,“用一张正方形纸片,你能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的盒子吗?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 ”在学生交的作业中,我发现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做盒子时非常认真,也很漂亮,尽管在所编的问题中有些错误。可成绩好的一些学生虽然解题正确,可是做出的盒子却是敷衍了事。为此,我及时表扬了制作认真的学生,同时也暗示制作不认真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4、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5、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我听过一些新课程的数学课,在有的数学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课堂气氛也很好,甚至还有表演,我觉得这些对于学生来讲,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但是我们必需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活泼”,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数学课不能忽略数学的特点,“双基”的教学是中国的特色和传统。新课程数学教学中要不要“双基”?我认为不是不要“双基”,但是新课程下的“知识与技能”与传统教学的“双基”要有所不同。

1、传统教学的“双基”特点

传统教学的“双基”是以知识为本的。老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近十几年来,尽管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双基”并未改变。过分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且脱离生活,就像搞专门研究似的。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双基”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2、新课程下的“双基”特点

新课程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需要的是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里,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前面有个定语“适应终身学习”,这就和传统教学的“双基”区别开来了。实施新课程,要用是否“适应终身学习”来衡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原则地说,凡是终身学习需要的,我们就要让学生学好、练好,否则就可以忽略,甚至可以暂时不学,等以后在适当的时间去学习。我们看到,新的数学课程不再有脱离生活的繁琐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题,因为它们不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这正是终身学习所必需的。

“学习”这个词的本义不仅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使我们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回归“学习”的本义,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这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委员会提出的终身学习的内涵: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新课程理念下“双基”学习本身决不是单纯的学知识和练技能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总会有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总伴随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学习策略。因此,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双基”学习是不存在的。过去,我们也强调思想教育,但是往往把思想教育游离于双基的学习之外,一说到学习情感就会把它狭窄地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处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总是从怎么“渗透”来考虑,岂不知教学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教育,一个“渗透”怎能包含得住?结果是学生学了数学不爱数学。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学习过程和方法之类的学习策略。所以,过去的“双基”把学习的内容窄化了,只剩下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是一种全面的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我们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要求我们要整体地把握和实施三维的课程目标。因此,新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必须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融为一体,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双基” 。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